配色: 字号:
俄罗斯游记12
2017-07-28 | 阅:  转:  |  分享 
  
这时,一群俄罗斯小学生也来到了瓦西里岛码头,看样子正在准备乘船观览涅瓦河两岸风光。他(她)们长得很可爱,身穿厚实而鲜艳的外套,背着帆布小书包,白白的皮肤、粉红的脸蛋,一副天真烂熳的模样,身上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瓦西里岛是圣彼得堡的发祥地。据说彼得大帝原计划以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为典范,把瓦西里岛建成圣彼得堡的中心。但因该岛直临芬兰湾,风大浪急,且涅瓦河河水又多次泛滥、造成交通不方便等,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将市中心调整至东南陆地上。参观了瓦西里岛长滩后,我们将游览圣彼得保罗要塞。照片后面金色的尖塔及下面的城堡,便是著名的圣彼得保罗要塞,要塞建在兔子岛上,1703年5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彼得大帝插下一条木棍,宣布了圣彼得保罗要塞建设的开始。据说要塞是圣彼得堡的第一座建筑。俄罗斯原来是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彼得大帝和强敌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最后夺取了波罗的海芬兰湾一带土地。为了巩固胜利果实,守住通海之门,彼得大帝下令建造彼得保罗要塞,并以此为起点,在一片沼泽荒地地上规划、建造了圣彼得堡。要塞是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而建造的,圣彼得堡则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先有要塞,后有圣彼得堡”,俄罗斯人是这么说的。

顺着小涅瓦河往北,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兔子岛,进入了彼得保罗要塞。这是一座石砌六棱体巨型古堡。气势恢宏,雄固壮观。古堡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达700米。围绕城堡一圈近两公里。要塞建于涅瓦河北边岛上,四周环水,易守难攻,确是军事险要之地。守住此要塞,也就守住了圣彼得堡市。

要塞城墙上设有不少暗枪炮眼,城堡棱角处上面,分别建有6座棱堡,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如发生战争,棱堡可互为犄角,相互照应。形成强大交叉火力网。城堡内还配有300门大炮和其它军事设施。看得出,当年彼得大帝修建该要塞时,确实付出一番心血。

要塞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钟楼通高122米,其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天使双翼伸展,头上十字架高耸。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显得特别高大、雄伟和峻拔,在该城的任何地方,都能见到它的英姿。这座教堂建筑风格与俄其他教堂不同,没有东正教堂那特有的“洋葱头”,而是北欧塔式教堂与西欧巴洛克式外表融合的产物。导游介绍,教堂工程初期,彼得大帝便多次催促,要求首先要建好钟楼,因为这不仅是大教堂的钟楼,而且是作为新都的整个

城市的最大钟楼。经过工匠们的辛勤努力,覆以镀金叶片的钟楼尖顶终于在涅瓦河畔拔地而起。从此,宏伟挺拔的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成为圣彼得堡的最高建筑和永恒象征。

教堂外边有一座彼得大帝铜像,与其他立马横刀、威风凛凛的彼得大帝雕像不同,这是一尊穿便装的坐像,还是个光头,而且看起来头部与躯干部不怎么协调,但很传神。据说这分别是两个设计师设计合一的。游人争相与之合照,还有不少游客干脆爬上去坐在雕像大腿上照相,铜像大腿部分被磨得锃亮闪光,相信彼得大帝看见这一幕也会哭笑不得。

大教堂外表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透明的水晶枝形灯架下面挂着数排镀铜吊灯。教堂内壁装饰有43幅木刻雕像和彩绘浮雕。整个大厅精雕细镂,装绘典雅,堪称艺术之殿堂。

上图:远眺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塔楼林立,巍峨峻拔,长锥形金色尖塔直耸苍穹,景色十分壮观。右图:大教堂内停放着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历代沙皇大理石陵墓。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则安葬在侧面的圣凯瑟琳小堂。

十月革命不久,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家人在叶卡捷琳娜市被枪杀。80年后,即1998年7月才将他们的遗骸迁葬到这里安葬,也算落叶归根吧!

彼得大帝建造要塞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守卫圣彼得堡。然而,由于北方战争胜利已成定局,要塞很快失去作战意义。故要塞建成后在军事方面几无建树,但却以“俄罗斯的巴士底狱”称号而臭名远扬。从1717年开始要塞就成为国家监狱,两百多年来,这里关押和处决了不少囚犯。令人惊讶的是,监狱关押的第一个要犯竟然是彼得大帝的亲生儿子阿历克谢,这个长子反对改革,与父亲的政敌串通一气,被彼得大帝毫不留情投入监狱,并最终死在监狱里。要塞监狱建立后,多关押政治要犯。不少十二月党人、平民进步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被关押。因反对沙皇独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俄国名人都先后在这里坐过牢,而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因企图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遭政府逮捕,21岁时也被杀害在彼得保罗要塞。照片中的这道灰黑色石造大门,称为“涅瓦大门”,在民间被称为“死亡之门”,据说关押在要塞的死囚都是从这里被带出、登船,然而押赴刑场处决的。

尽管圣彼得保罗要塞长期是镇压革命运动,迫害革命者,关押政治要犯的重要禁区,然而在十月革命期间,这里却成了革命武装暴动的大本营。十月革命前夕,要塞为起义士兵占领,成为布尔什维克部队的重要据点,按照列宁指示,士兵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一盏明灯为号,传令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揭开了十月革命序幕。几小时后冬宫被占领,俄临时政府宣告结束,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政权------苏俄(苏联)就此诞生。

近百年又过去了,其间俄罗斯发生沧桑巨变,联盟解体,国旗易色。然而今天的要塞,则古堡仍在,风物依存,只是缺少了当年战争的硝烟味和处决囚犯的恐怖场面。现在人们可以随意进出,任意参观,威舞一世的大炮也成为了游客们闲耍娱乐的玩具。

监狱环境恶劣,各囚室墙面紧邻要塞围墙,既宽又深的涅瓦河水不仅使逃跑绝无可能,也使囚室阴暗潮湿,冷若冰窖。狭小的空间使人无法活动一下肢体,发霉的墙体常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气味。不少囚犯因受不了折磨而过早死亡。图为监狱囚犯塑像

虽然现在每天中午12点时,要塞棱堡里总要发射出一枚空心炮弹,但这已不是战争的信号,而是向市民准确报时的古老习俗而已。

要塞里展出了旧俄时期很多兵器,旁边配有真人大小的沙俄兵士塑像,造型生动,形态逼真,让人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战争氛围。

要塞不算大,但里面有很多绿化地,树高叶茂,草长莺飞,频添几分宁静、几分秋色。

要塞的中心位置是教堂广场。除大教堂外,周围还建有司令部、工程院、炮兵兵器库、铸币厂和小船屋等建筑。现在,这些建筑多已成为了博物馆和陈列室。

教堂的雄伟令人惊叹,要塞的厚实让人震撼。望着这看似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的巍峨城堡,我不禁陷入沉思,感慨万分!如今的圣彼得保罗要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威严和神秘感,而仅是一般民众了解帝俄故都文化、普及兵器知识的体验场所,或是内外地游客休闲观光的旅游之地。钟楼上传来了浑厚、悠扬的钟声,不少游客都在仰望那高耸云霄,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钟楼尖顶,嘴在念叨,脸露笑容。也许是在为长久的和平与安宁祈祷吧!“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来,和平--------才是人们生活追求的永恒......!

约定时间快到,导游带领我们走出了要塞,在兔子岛北边广场处候车。这时,多日不见的太阳终于出来了,金色的阳光剌破云层,洒向大地,阴云退却,露出了湛蓝色的天空。阳光照射处,千姿百态的大树、落叶铺满的草坪、参差错落的房屋,一切都泛出金黄的色彩,景色美不胜收。

见此美景,已在车上的旅友也纷纷下车,跑到阳光处争相拍照,充分享受日光带来的温暖。到俄罗斯后,一直都是阴霾天气,今天有此机会,能不高兴吗?

兔子岛北边河对岸也是一个小岛,曰彼得格勒岛,与彼得保罗要塞隔河相望。岛上有一座红色的、马蹄形城堡式建筑十分醒目。红墙下边停放了很多大炮、坦克、装甲车等现代兵器,有大型车辆拉着类似导弹的武器从路边开过。导游讲这是炮兵、工程兵、通讯兵博物馆,再往北,背后森林处就是列宁公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法进去参观,只好拍张照片,作个纪念吧。今天行程本来已经游完,但大家感到天气很好,意犹未尽,便要求再多看一个景点。于是导游同意带我们去皇宫广场参观。

献花(0)
+1
(本文系YYYTTTJJJ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