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天生论”为何受大众认同 或是给不努力找借口

 xdd响当当 2017-07-28

 有研究者认为,天才天生论根深蒂固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原因是,人们要给予天才们应得的赞誉。另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天才绝对是天生的的一个负面原因是,所有知道自己不是这种天才的人都会觉得安心。

  

 

  天才是天生的,还是后天造就的?

  强烈的上进心和遗传均是重要影响因素。

  “天才是天生的,不是后天造就的。”一直以来人们普遍都是这么认为的。所谓的天才包括:在艺术和科学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人;那些在社会、政治、商业等领域成就斐然的人以及那些注定能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其它的已经展现出才能和成就,但默默不语,刻苦用功,不为人知的人。然而,按照字典的定义,天才是杰出的才能和智力成就的化身。

  因此,在创造力方面,“天才”一词的使用略微有些令人困惑,因为天才创造出来的产品,比如稳定而出色的标准手术过程,不一定很有创造性。相反,所有富有创造性的产品,比如价值连城的新计算程序,也不一定就是天才的作品。

  然而,天才和富有创造力的人经常会重合,尤其是在科学领域。另外,普遍的共识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才能出类拔萃(智力不一定超凡)的天才会在文学、音乐和艺术领域重合。

  天才天生论或者创造力天生论的科学依据非常匮乏,目前实际上几乎是不存在的。除了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所做的那项很有名但靠不住的父子间天赋遗传的研究以外,自那以后其它基于职业遗传等展开的研究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但基本都是负面的结果。

  有研究者认为,天才天生论根深蒂固的一个重要的积极原因是,人们要给予天才们应得的赞誉。对于遗传传递和后天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人们虽然已经有越来越深的理解,但它在特定情况中依然是个谜。部分因为那种谜,“天才”一词成了尊称。其他的所有人都不必承担起取得巨大成就的责任,没有人或者影响(除了不健康或者伤病以外)能够改变或者削弱天才的才能。天才天赋异禀,值得获得很高的赞誉。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天才绝对是天生的的一个负面原因是,所有知道自己不是这种天才的人都会觉得安心。神秘的幸运女神没有垂青他们,另外,他们也不需要努力去争取非同寻常的成就。他们或许觉得,天才成就斐然不一定就值得很多的个人赞誉,因为那些成就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注定将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虽然天才或者创造力的遗传基础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有一个因素值得重点关注,尤其是在科学领域——智力被间接发现有强大的遗传传递。这一因素对于所有的科学分支的创造性成就都十分重要。尽管它只是其中一个认知因素,它本身可能并不足够,但鉴于科学知识高度复杂且范围广泛,要有远远高出平均水平的智力才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就。科学成就对智力的要求,为数学界的创造性成就往往是40岁之前取得的的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高智力在数学领域尤其重要,人类智力(仍然由标准的智商测试测量)通常是在20岁到30岁之间达到顶峰,而后开始下降。这一规律不一定适用于所谓的“白痴天才”,即在诸如数学或者音乐的领域有非同寻常的才能,但在逻辑推理等其它的认知领域存在缺陷的人。他们的遗传模式和成长模式还没有得到透彻的理解。

  除了智力和其它未定义的能力类型的遗传因素以外,涉及后天抚养和教育的成长因素很有可能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研究发现,作为创造力异于常人的人和天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强烈的发现和创造动机是在特定的家庭背景中形成的。这些家庭背景包括:至少有一位有影响力的家庭成员(通常是同性别的家长),其职业与后代取得科学成就的领域相同或者相通。例如,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父亲是名电气工程师,生物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的父亲是位药剂师,原子能物理学家西博格的父亲是机械师。

  除了这些例子以外,研究者还研究了从诺贝尔奖颁发首年到最近一年的435位科学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者医学)诺贝尔奖得主的父母的职业情况。结果发现,父母均从事与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儿女相同的职业(如调查员、教授和科学家),包括父母之前有获得过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的情况,只有11例,在所有的435例得奖中的占比仅为2%。相比之下,在所有的435位诺贝尔得奖者中,有53%的同性别家长从事18种与科学相同或相通的领域(如农业、电气、工程、配药学和园艺学)中的一种或以上。

  为了排除成就和声誉引起的实验偏差,研究者拿这些结果与针对两个群体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那两个群体分别是:548位蜚声国际的人物,比如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和埃玛·戈尔德曼(Emma Goldman);以及美国的560位与那些诺贝尔得奖者生活在同一个年代的高智商非得奖者。在蜚声国际的人当中,父母与他们从事相同职业的比例达20%,明显高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群体的2%。因此,这说明没有证据显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其父母之间有直接的职业遗传关系。至于另一个群体,在560个智商很高的人当中,只有17%的父母从事与他们相同或者相通的职业,同样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群体对比鲜明。

  另一项发现是,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同性别的家长与他们从事相同或者相通领域的比例明显较高,这些家长中有相当多的人没能实现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这表明,特定的成长背景会激发获诺贝尔奖的后代强烈的上进心。家长的偏好以及未实现的愿望会频繁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与同性别的家长相同或相通的领域,表明,孩子对父母和实现他们未了的愿望和梦想有积极的认同。另外,对于从事相同或者相通领域的同性别家长的积极认同,总的来说可能与职业有关。除了这些认同以外,孩子也往往想要与同性别的家长竞争,想要超过后者。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大体认同那些家长,同时也要与他们竞争,要更进一步,要超越他们。科学家很有可能从事与那些家长相同的科学领域,对那些领域充满热情,同时非常渴望在相关的领域取得远远高于父母的社会认同度。与职业相关的认同,实现父母未竟的梦想,竞争,这三个驱动因素共同构成了十分强大的动力,可能也充分解释了他们取得最高的科学成就的动力所在。

  我们可以假定,一般的和特定的科学技能都可以从从事相同或相通职业的家长那里遗传下来。所有的这些职业类型都涉及兴趣和与科学工作相关的活动。假定基本技能遗传是有可能的,那基因表达,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也都有可能发生。然而,这种基因表现需要与其它的基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促成创造的潜能。来自从事相同或相通职业的家长的直接训练、兴趣支持和示范作用等因素,以及各种基因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