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挤压食安谣言生存空间权威发布要快

 nizijun 2017-07-28

挤压食安谣言生存空间权威发布要快

作者:阅尽

报载,针对食安谣言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公众担忧和恐慌,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安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加强动态监测,及时组织辟谣,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另有消息指出,有关部门已建立谣言数据样本库,同时多部门搭建成体系的辟谣平台,第一时间对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进行管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旧谣重炒”可以实现24小时内辟谣。

近年,五花八门的食品谣言在网上大行其道,从“牛奶致癌、微波炉致癌”到“打针西瓜中毒”“柿子酸奶同吃致死”,再到“棉花肉松”、“塑料紫菜”等等,随着网络自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类似食品谣言层出不穷。有的谣言甚至隔段时间,又改头换面重出江湖。有人统计过,在各种网络谣言中,食品类谣言占到45%,说它是网络造谣、传谣的重灾区,一点都不为过。

这些食品谣言大约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名目繁多的所谓养生类传言,如这个不能吃,吃那个又可防癌;或某类食品搭配起来吃会中毒甚至致死等。这类传言往往打着专家或名人的旗号,其实多为冒名伪作。二是针对某些季节性上市产品的不实传闻,如到了草莓、杨梅、西瓜等上市季节,就会屡屡传出所谓被病毒感染,已造成多少人中毒等谣言。这些谣言有的完全反智反常识。三是针对某些企业或某类特定产品的谣言,这些谣言不仅对企业经营造成恶劣影响,连同行业厂商也无故“中枪”受连累。

各色食品谣言的始作俑者除了个别不法之徒是为勒索钱财,而恶意编造谣言外,有相当部分是近年兴起的网络写手,为了扩大网络营销或公号影响力,虚构出种种离奇荒诞的情节,哗众取宠,博取眼球。而由于受网络碎片化的无序传播影响,有的谣言尽管已证伪,但因辟谣并非尽人皆知,过些日子,又被人视作“新闻”,重新拿来在朋友圈散播,从而让谣言再次粉墨登场。

当然,食品谣言之所以屡屡兴风作浪,在自媒体上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前些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迎合了公众对食品担忧的心理。因此,要让食品市场长治久安,关键还是要筑好食安监控的堤坝。但是,近年有些食品谣言假得不能再假,却仍能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不能不说,这也与目前辟谣机制滞后有很大关系。当谣言悄然流传时,权威声音缺位或沉默。诚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和散乱无序特征,许多食品谣言如果初起时不能及时辟谣证伪,一旦传播开来,就如鸟归森林,很难管控。这正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所以,及时让真相尽快露面,权威部门对事实真相适时透明公开地展示,就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针对网络传播的多样性和复杂化,要有效预防和粉碎食安谣言,相关部门亦应创新监管思维,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堵塞漏洞。就像智能手机用户可标记某些广告推销和电信诈骗号码一样,它对某些过度的电话营销和诈骗行为起了相当大的遏制作用。封堵食品谣言也不妨借鉴这种做法,除了及时删除,还应标记,即使再度被人传播也会自带证伪链接,这样就不至于让更多人受骗。当然,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提高其违法成本也不可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