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香港书展:山水之间自有文化情结|资讯

 昵称2530266 2017-07-28


2017香港书展

山水之间自有文化情结


7月25日,第28届香港书展落下帷幕,今年香港书展以“旅游”作为年度主题,并以“从香港阅读世界:人文、山水、情怀”点题,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670家参展商以及众多作家、旅行达人在一周时间里分享了自己的旅行故事和文学阅读体验。从一座城到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圈,旅游是个人寄情山水的方式,反过来说也是个人情怀诉之于山水之间的投射,随之产生的文字也便有了多种可能。香港作为全球知名的移民城市、旅游胜地,集纳了最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最国际化的都市景观,碰撞出的多样色彩在本届书展上得到了最恰当完整的呈现。


文|本报记者  郑周明



从欧洲文学早期的游吟传统、中国古代的文人寄旅,到近现代随交通方式变革而大众化的旅行热潮,旅游,可以是讲述一时一地的个人见闻,也可以是形而上的文化心灵之旅。书展上搭建的文艺廊以“文游四海”、“以图像说故事”、“中华文化漫步——四川行”三个不同板块来讲述旅游在观察世界和观察自我之间的多样呈现。“文游四海”选取的九位作者都来自香港,通过他们的旅游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纪念品等方式展现不同作者讲述世界的方式。作家西西是香港作家中的典型代表,在读书、教书、写书、旅游之间打转的她,将旅游体验融入幻想之中,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香港本土意识和超现实幻想的现代世界,《旋转木马》《看房子》《我的乔治亚》等作品反映了她对不同文化内在关联的反思,而书展上特别展出的《猿猴志》以及亲手制作的猿猴公仔,讨论的是中外文学艺术里的猿猴形象和书写,人和猿猴之间的关系等等,表现出作家对自然、对世界的浓厚关怀。已故作家也斯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在展览其列,也斯是一位具有世界意识的作家,他在全世界旅行,擅于通过旅行时的文化比较来对香港文化身份认同进行审视探讨。他也不断在启发读者,当年本雅明笔下那些19世纪巴黎的城市游荡者,在今天依然具有意义,通过对身后这座城市一条条街道细致入微的观察,读者会发现全新的城市意识在自己的脑海中渐渐形成。


同时带来旅游故事的还有邮轮专家古镇煌、历史学者吴瑞卿、探险家李乐诗、国际新闻记者周轶君、小说作家金玲以及写作摄影人郑帼恩等,他们横跨世界各地的旅游见闻,与展区另一处来自四川的作家手稿、三星堆文物复制品形成了一种世界与民族的对照,这也在呼应着旅游文学深层的文化意义——通过游历让不同空间、不同文化得到具象和思维上的碰撞。



近几年,大众旅游热潮也带来了旅游类图书出版的兴盛,然而与各类私人旅行故事热销相对比的是传统资讯类旅游图书销量逐年在下降,知名旅游指南品牌“孤独星球” 营运总监在书展“国际出版论坛”上便以数据指出,2006年至2016年间,英美的整体旅游书销售下跌五成。他认为,大众倾向于利用网络信息来获取初级的旅游资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深度的、人文的旅游书依然对读者有很大吸引力,这促使了读者和写作者都在往专业化、故事化等方向去发展。


虽然本次书展的参展商数量与观展读者数量都创下新的纪录,但近几年的香港出版业并不乐观,香港出版总会会长李家驹在论坛上介绍,目前香港出版行业不只是处于“寒冬”,而是步入“冰河时期”。近两三年,香港书店的图书销售一直下降,在数量上每年减少约4%至5%。许多业界从业者会把电子书放在纸质书的竞争对手位置上,认为电子书出版影响了实体书出版业绩,但李家驹却观察指出:“电子书从来不是实体书的劲敌,因为这只是文字呈现形式上的转变;现今出版界面对的冲击,是人们花太多时间在网上社交平台,而不愿意看书。”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出版界如何重新聚拢读者并将优质新书推介出去是最核心的问题,波兰当代思想家鲍曼曾指出,人类在当下世界是处于“流动的现代性”之中,过往的经验并不足以去应对新的现象和事物,同样对于出版界而言,致力于集中资源打造独特的图书文化,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并产生更深层的黏性或许是一大趋势。正如当我们观察类似村上春树新书发售、《哈利·波特》系列新作发售等现象时,便会注意到背后的出版社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内容防泄密措施、版权保护措施、丰富的读者互动、广告全平台效应等等细节,都可以看作是出版方调整与读者、市场关系的典型案例。


▲“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部分书籍


然而,这并非要求出版界仅将目光聚焦在知名畅销作家作品身上,相反,发掘培育潜在的优秀新人作品以及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再出版,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今年香港书展的许多展位上,都把古典文化类图书放在重要位置,比如由学者饶宗颐担当名誉主编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香港学者杜祖贻、刘殿爵主编的《中国文学古典精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写、中华书局出版的《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以及由故宫博物院编写的刚获得香港出版双年奖最佳出版奖的《故宫100》等等,在读者口碑和市场反馈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  韩少功


相比这类传统文化经典,读者对如何选择“经典性”的当代文学作品阅读存有不少疑惑,在“名作家讲座系列”中,作家韩少功以当年张恨水和鲁迅作品销量为例,指出作品的销量、长度、规模乃至一时的名望都不是衡量经典的标准,在他看来,打造经典化文学,最大的克星是时间,等到一些现实的杂音随时间逐步消减,直至最终丧失影响力,才能回归到最后的文学价值的定位,“一本书是不是经典,最好是30年之后再说”。对于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韩少功也认为至少需要满足这样三个条件:一是创造的难度,二是价值的高度,三是共鸣的广度。


学生现场作文


和全球其他大型书展一样,香港书展也十分重视儿童阅读教育,今年特别邀请了周蜜蜜、黄虹坚、凌拂、管家琪、陆梅、殷健灵等来自不同地区、在儿童文学领域广受瞩目的作家代表,在“我们一起悦读的日子”现场活动上,她们与500名中学生和500名小学生分享了阅读故事和写作指导。记者了解到,香港书展历年来推动作家进入中小学校园,或是在现场与学生近距离交流阅读写作,一方面是对当下香港学生多实用类阅读少文艺类阅读的补足,另一方面也是源于香港的创意写作与阅读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中小学层面进行推广实践。


现代人借助旅游文学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也借助遨游书海打造起自己的人文山水,香港书展让大众看见了在大都市中还有如此多的同道者,他们在现场欣赏同一本书谈论同一个话题时,也因为相似的文化认同或情结感受阅读中“流动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