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最新
2017-07-28 | 阅:  转:  |  分享 
  
目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
款达成一致意见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1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
计工作底稿2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3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
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4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
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5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5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6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65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7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
措施7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8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
中识别出的错报9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9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
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9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10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
析程序10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10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
计估计)和相关披露11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11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127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13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136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14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14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16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16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16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17
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18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
: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18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192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19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
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19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4号——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203质量控
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2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
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1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
会计师审计准则(简称审计准则)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确立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明确注册会计师为实现总体目标而需要执行审计工作的性质
和范围,以及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承担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审计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当执行其他历史财
务信息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适用的相关审计准则,以满足此类业务的要求。第二章定义第三条注册会计师,是指取
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当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应
由项目合伙人遵守的规定或承担的责任时,使用“项目合伙人”而非“注册会计师”的称谓。第四条本准则所称财务报表,是指依据某一财务报告
编制基础对被审计单位历史财务信息作出的结构性表述,包括相关附注,旨在反映某一时点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者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
相关附注通常包括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财务报表通常是指整套财务报表,有时也指单一财务报表。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应当根据适
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确定。第五条历史财务信息,是指以财务术语表述的某一特定实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特定实体的会计系统,
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事项,或者过去某一时点的经济状况或情况。第六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
告编制基础;或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性质和财务报表目标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
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
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计税核算
基础、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和合同的约定等。第七条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在某些被审计单位,管
理层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层成员,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业主(以下简称业主兼经理)。第八条治理层,
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在某些被审计单位,治
理层可能包括管理层,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业主兼经理。第九条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责任相关的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以下简称
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是指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下列责任,这些责任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
作的基础:(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二)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
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三)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
(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
其他相关人员。第十条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
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当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
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时,错报还包括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
要调整。第十一条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
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并受审
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第十二条
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度但非绝对的保证。第十三条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
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第十四条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固有
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
纠正的可能性。第十五条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
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第十六条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
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第十七条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
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第三章财务报表审计第十八条审
计的目的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
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就大多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
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执行审计工作,能够形成这样的意见。第十九条财务报表是由被审
计单位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审计准则不对管理层或治理层设定责任,也不超越法律法规对管理层或治理层责任作出的规定。管理层和治
理层(如适用)认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构成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财务报
表审计并不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第二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
报获取合理保证,以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合理保证是一种高水平保证。当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
平时,就获取了合理保证。由于审计存在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据以得出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审计
只能提供合理保证,不能提供绝对保证。第二十一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及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和未更正的错报(如有)对财务
报表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重要性概念。如果合理预期某一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
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通常被认为是重大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或性质的判断,或同时受到两者的影响,并受到注册会计师
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了解的影响。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没有责任发现对财务报表整体影响并不重大的
错报。第二十二条审计准则旨在规范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
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的重要审计环节主要包括:(一)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
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二)通过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针对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根据
从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形式取决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及相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四条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注册会计师还可能就审计中出现的事项,负有与管理层、治理层和其他财务报
表使用者进行沟通和向其报告的责任。第四章总体目标第二十五条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一)对财务报表整
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
发表审计意见;(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第二十六条在任何情况下,如果
不能获取合理保证,并且在审计报告中发表保留意见也不足以实现向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报告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出具无法
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终止审计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第五章要求第一节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第
二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遵守有关独立性的要求。第二节职业怀疑第二十八条在计划和实施审
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第三节职业判断第二十九条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
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第四节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第三十条为了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
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第五节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第三十一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所有审计准则。如果某项审计准则有效且所适用的情形存在,则该项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相关。第三十二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全部内容,以理解每项审计准则的目标并恰当地遵守其要求。第三十三条除非注册会计师已经遵守本准则
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所有审计准则,否则,注册会计师不得在审计报告中声称遵守了审计准则。第三十四条为了实现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在运用规定的目标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认真考虑各项审计准则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采取下列措施:(一)为了实现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以外的其他审计程序;(二)评价是否已获取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三十五条除非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审计准则的所有要求:(一)某项审计准则的全部内容与具体审
计工作不相关;(二)由于审计准则的某项要求存在适用条件,而该条件并不存在,导致该项要求不适用。第三十六条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注册
会计师可能认为有必要偏离某项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实现相关要求的目的。只有当相关要求的
内容是实施某项特定审计程序,而该程序无法在具体审计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要求的目的时,注册会计师才能偏离该项要求。第三十七条如果不能实
现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这是否使其不能实现总体目标。如果不能实现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出具
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解除业务约定。不能实现相关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构成重大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定予以记录。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八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
师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以及与管理层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规范被审计单位控制范围内的,注
册会计师与管理层有必要达成一致意见的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规范注册会计师控制
范围内的业务承接的有关事项。第二章定义第三条审计的前提条件,是指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及管理
层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的认同。第四条在本准则中单独提及的管理层,应当理解为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第三章目标第五
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只有通过实施下列工作就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达成一致意见后,才承接或保持审计业务:(一)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存在
;(二)确认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层已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审计的前提条件第六条为了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
是否存在,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确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是可接受的;(二)就管理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与管
理层达成一致意见。管理层的责任包括:(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二)设计、执行和
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三)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
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
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第七条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在拟议的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对审计工作的范围施加限制,以致注册会
计师认为这种限制将导致其对财务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将该项业务作为审计业务予以承接,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第八条如
果审计的前提条件不存在,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与管理层沟通。在下列情况下,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接拟议的审计业务:(一
)除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外,注册会计师确定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不可接受;(二)注册会计师未能与管理
层达成本准则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提及的一致意见。第二节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
管理层或治理层(如适用)达成一致意见。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达成一致意见的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记录于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其他适当形式的书
面协议中。审计业务约定条款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三)管理层的责任;(四)
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五)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
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第十一条如果法律法规足够详细地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条款,注册会计师除了记录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
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的事实外,不必将本准则第十条规定的事项记录于书面协议。第十二条如果法律法规规定的管理层的责任与本准则第六条第二
款的规定相似,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可能确定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与本准则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在效果上是等同的。如果等同,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
法律法规的措辞,在书面协议中描述管理层的责任;如果不等同,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本准则第六条第二款的措辞,在书面协议中描述这些责任。第
三节连续审计第十三条对于连续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对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作出修改,以及是否需要提醒被审计单位
注意现有的条款。第四节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变更第十四条在缺乏合理理由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应同意变更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第十五条
在完成审计业务前,如果被审计单位或委托人要求将审计业务变更为保证程度较低的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存在合理理由予以变更。第十六
条如果审计业务约定条款发生变更,注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就新的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记录于业务约定书或其他适当形式的书面协议
中。第十七条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变更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而管理层又不允许继续执行原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一)在适用的法律法规
允许的情况下,解除审计业务约定;(二)确定是否有约定义务或其他义务向治理层、所有者或监管机构等报告该事项。第五节业务承接时的其他
考虑第十八条如果相关部门对涉及财务会计的事项作出补充规定,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应当确定该补充规定是否与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存在
冲突。如果存在冲突,注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沟通补充规定的性质,并就下列事项之一达成一致意见:(一)在财务报表中作出额外披露能否满足
补充规定的要求;(二)对财务报表中关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描述是否可以作出相应修改。如果无法采取上述任何措施,按照《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十九条如果相关
部门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不可接受,只有同时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注册会计师才能承接该项审计业务:(一)管理层同意在财务报表中作出
额外披露,以避免财务报表产生误导;(二)在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明确,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
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醒使用者关注额外披露;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中
不使用“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公允反映了……”等措辞,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第二十条如果不具
备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条件,但相关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接该项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评价财务报表误导的性质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在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适当提及该事项。第二十一条如果相关部门规定的审计报告的结构或措辞与审计准则要求的明显不一致,注册会计
师应当评价:(一)使用者是否可能误解从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的保证;(二)如果可能存在误解,审计报告中作出的补充解释是否能够减轻这种误
解。如果认为审计报告中作出的补充解释不能减轻可能的误解,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接该项审计业务。按照相关部门的这类规
定执行的审计工作,并不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已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第五章附则第
二十二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2010年1
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质量控制程序的责任,以及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责任,制
定本准则。第二条注册会计师在使用本准则时,需要结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三条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制度(包括政策和程序),是会计
师事务所的责任。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
定,会计师事务所有义务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二)
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本准则基于这样的前提,即会计师事务所遵守《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
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第四条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框架下,项目组有责
任实施适用于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并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信息,以使质量控制制度中有关独立性的内容发挥作用。第五条在实施适用
于审计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时,项目组可以依赖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除非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机构或人员提供的信息表明其不可依赖。
第二章定义第六条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在审计报告日或审计报告日之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编制审计
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适用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确定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其
他审计业务。第七条上市实体,是指其股份、股票或债券在法律法规认可的证券交易所报价或挂牌,或在法律法规认可的证券交易所或其他类似
机构的监管下进行交易的实体。第八条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是指项目组成员以外的,具有足够、适当的经验和权限,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
断和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的合伙人、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人员、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或由这类人员组成的小组。第九条
人员,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员工。第十条合伙人,是指在执行专业服务业务方面有权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的个人。第十一条员工,是
指合伙人以外的专业人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专家。第十二条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具有担任项目合伙人的
胜任能力和必要素质的个人,如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协会或提供相关质量控制服务的组织中具有适当经验的人员。第十三条
项目合伙人,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审计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字的合伙人。如果项目合伙人以外的其
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上签字,本准则对项目合伙人作出的规定也适用于该签字注册会计师。第十四条项目组,是指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所有
合伙人和员工,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或网络事务所聘请的为该项业务实施审计程序的所有人员,但不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或网络事务所聘请的外部专家。
第十五条网络事务所,是指属于某一网络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实体。第十六条网络,是指由多个实体组成,旨在通过合作实现下列一个或多个
目的的联合体:(一)共享收益或分担成本;(二)共享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权;(三)共享统一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四)共享同
一经营战略;(五)使用同一品牌;(六)共享重要的专业资源。第十七条职业准则,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第十八条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是指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通常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与财务报
表审计相关的规定。第十九条监控,是指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定期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以使
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合理保证其质量控制制度正在有效运行。第二十条检查,是指实施程序以获取证据,确定项目组在已完成的业务中是否遵守会
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第三章目标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业务层面实施质量控制程序,以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
(一)在审计工作中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二)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对审计质量承
担的领导责任第二十二条项目合伙人应当对会计师事务所分派的每项审计5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第二节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十三条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项目合伙人应当通过观察和必要的询问,对项目组成员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迹象保持警觉。第二十四条如果通过会计
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或其他途径注意到项目组成员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要求,项目合伙人应当在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讨论后,确定应当采取的适
当措施。第二十五条项目合伙人应当就适用于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要求的遵守情况形成结论。在形成结论时,项目合伙人应当:(一)从会计
师事务所或网络事务所获取相关信息,识别、评价对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形;(二)评价识别出的有关违反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政策和程序的
信息,以确定其是否对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三)采取适当的行动,运用防范措施以消除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
平,或在必要时解除审计业务约定(除非法律法规禁止);对未能解决的事项,项目合伙人应当立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第三节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第二十六条项目合伙人应当确信,有关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的6接受与保持的质量控制程序已得到
遵守,并确定得出的有关结论是恰当的。第二十七条如果项目合伙人在接受审计业务后获知了某项信息,而该信息若在接受业务前获知,可能导
致会计师事务所拒绝该项业务,项目合伙人应当立即将该信息告知会计师事务所,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采取必要的行动。第四节
项目组的工作委派第二十八条项目合伙人应当确信,项目组和项目组以外的专家整体上具有适当的胜任能力和必要素质,以便能够:(一)按
照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审计业务;(二)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第五节业务执行第二十九条项目合伙人应当对
下列事项负责:(一)按照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指导、监督与执行审计业务;(二)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第三十条
项目合伙人应当对项目组按照会计师事务所复核政策和程序实施的复核负责。第三十一条在审计报告日或审计报告日之前,项目合伙人应当通过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与项目组讨论,确信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7计证据,支持得出的结论和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三十二条在涉及咨询时,
项目合伙人应当:(一)对项目组就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承担责任;(二)确信项目组成员在审计过程中已就相关事项进行了适当
咨询,咨询可能在项目组内部进行,或者在项目组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或外部的其他适当人员之间进行;(三)确信这些咨询的性质、范围以及形
成的结论已由被咨询者认可;(四)确定这些咨询形成的结论已得到执行。第三十三条对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确定需要
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其他审计业务,项目合伙人应当:(一)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已委派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二)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人员讨论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包括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过程中识别出的重大事项;(三)只有完成了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才能签署审计
报告。第三十四条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客观地评价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以及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评价工作应当涉及下列内
容:(一)与项目合伙人讨论重大事项;(二)复核财务报表和拟出具的审计报告;(三)复核选取的与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得出的结论
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四)评价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并考虑拟出具审计报告的恰当性。第三十五条对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项
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在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时,还应当考虑:(一)项目组就具体审计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作出的评价;(二)项目组
是否已就涉及意见分歧的事项,或者其他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以及咨询得出的结论;(三)选取的用于复核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否
反映了项目组针对重大判断执行的工作,以及是否支持得出的结论。第三十六条如果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被咨询者之间、项目合伙人与项目质
量控制复核人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项目组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及解决意见分歧的政策和程序。第六节监控第三十七条有效的质量
控制制度应当包括监控过程,以合理保证质量控制制度中的政策和程序具有相关性和适当性,并正在有效运行。第三十八条项目合伙人应当根据
会计师事务所和网络事务所通报的最新监控信息考虑实施监控过程的结果,并考虑监控信息提及的缺陷是否会对审计业务产生影响。第七节审计
工作底稿第三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9(一)识别出的与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有关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
是如何得到解决的;(二)针对适用于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要求的遵守情况得出的结论,以及为支持该结论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讨论;(三)得
出的有关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的结论;(四)在审计过程中咨询的性质、范围和形成的结论。第四十条针对已复核的审计业务,
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政策要求的程序已得到实施;(二)项目质量
控制复核在审计报告日或审计报告日之前已完成;(三)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没有注意到任何尚未解决的事项,使其认为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
和得出的结论不适当。第五章附则第四十一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
底稿(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明确注册会计师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附录中列示的其他审计准则,对在特定情况下就相关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
稿提出具体要求,但并不构成对本准则普遍适用性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出额外要求。第三条在符合本准则和其他相
关审计准则要求的情况下,审计工作底稿能够实现下列目的:(一)提供证据,作为注册会计师得出实现总体目标结论的基础;(二)提供证据,证
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第四条审计工作底稿还可以实现下列目的:(一)有助于项目组计划和
执行审计工作;(二)有助于负责督导的项目组成员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履
行指导、监督与复核审计工作的责任;(三)便于项目组说明其执行审计工作的情况;(四)保留对未来审计工作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的记录;
(五)便于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
》的规定,实施质量控制复核与检查;(六)便于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执业质量检查
。第二章定义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
记录。第六条审计档案,是指一个或多个文件夹或其他存储介质,以实物或电子形式存储构成某项具体业务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第七条有经
验的专业人士,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或外部的具有审计实务经验,并且对下列方面有合理了解的人士:(一)审计过程;(二)审计准则和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三)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四)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会计和审计问题。第三章目标第八条注册会计师的目
标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便:(一)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二)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已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第二节
记录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第十条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使得未曾接触该项审计工作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清楚了解:(
一)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二)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三)审计中遇
到的重大事项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在得出结论时作出的重大职业判断。第十一条在记录已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
当记录:(一)测试的具体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二)审计工作的执行人员及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三)审计工作的复核人员及复核的日期和
范围。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与管理层、治理层和其他人员对重大事项的讨论,包括所讨论的重大事项的性质以及讨论的时间、地点和参加
人员。第十三条如果识别出的信息与针对某重大事项得出的最终结论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如何处理该不一致的情况。第十四条在极其特
殊的情况下,如果认为有必要偏离某项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实施的替代审计程序如何实现相关要求的目的以及偏离的原因。第
十五条在某些例外情况下,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后实施了新的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者得出新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一)遇到的例外情况
;(二)实施的新的或追加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三)对审计工作底稿作出相应变动的时间和人员
,以及复核的时间和人员。第十六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境内的中外合作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公司成员所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涉外业务时可以同时使用某种外国文字。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
的归档第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日后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审计档案,并完成归整最终审计档案过程中的事务性工作。审计工作底
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六十天内。第十八条在
完成最终审计档案的归整工作后,注册会计师不应在规定的保存期限届满前删除或废弃任何性质的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
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
十年。第二十条除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况外,在完成最终审计档案归整工作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有必要修改现有审计工作底稿或增加新的
审计工作底稿,无论修改或增加的性质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当记录:(一)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理由;(二)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时
间和人员,以及复核的时间和人员。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附录:其他审计准则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
具体要求本附录列示了其他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就相关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要求。考虑本附录中列示的事项,并不能代替考
虑本准则和应用指南中的规定。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第十条至第十二条;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
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第四十八条至第五十一条;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
规的考虑》第二十九条;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第二十四条;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
1号——计划审计工作》第十二条;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三
十五条;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第十四条;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
出的错报》第十六条;1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第二十八条;1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第二十九条;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
殊考虑》第六十三条;1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第十三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
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
关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在涉及识别、评估和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本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
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进一步扩展。第三条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所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
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第四条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是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
故意错报,包括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尽管注册会计师可能怀疑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识别出发
生的舞弊,但注册会计师并不对舞弊是否已实际发生作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第五条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防止或发现舞弊负有主要责任。
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高度重视对舞弊的防范和遏制是非常重要的。对舞弊进行防范可以减少舞弊发生的机会;对舞弊进行遏制,即发现和惩罚
舞弊行为,能够警示被审计单位人员不要实施舞弊。对舞弊的防范和遏制需要管理层营造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并且这一文化能够在治理层的
有效监督下得到强化。治理层的监督包括考虑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或对财务报告过程施加其他不当影响的可能性,例如,管理层为了影响分析师对
被审计单位业绩和盈利能力的看法而操纵利润。第六条在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
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
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第七条在舞弊导致错报的情况下,固有限制的潜在影响尤其重大。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
风险,大于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其原因是舞弊可能涉及精心策划和蓄意实施以进行隐瞒(如伪造证明或故意漏记交易),或者故意
向注册会计师提供虚假陈述。如果涉及串通舞弊,注册会计师可能更加难以发现蓄意隐瞒的企图。串通舞弊可能导致原本虚假的审计证据被注册会计
师误认为具有说服力。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能力取决于舞弊者实施舞弊的技巧、舞弊者操纵会计记录的频率和范围、舞弊者操纵的每笔金额的大小
、舞弊者在被审计单位的职位级别、串通舞弊的程度等因素。即使可以识别出实施舞弊的潜在机会,但对于诸如会计估计等判断领域的错报,注册会
计师也难以确定这类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的。第八条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
的风险。其原因是管理层往往可以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间接操纵会计记录,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或凌驾于为防止其他员工实施类似舞弊而建立的
控制之上。第九条在获取合理保证时,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考虑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对发现
错误有效的审计程序未必对发现舞弊有效。本准则的规定旨在帮助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用以发现这类错报的审
计程序。第二章定义第十条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第十一条
舞弊风险因素,是指表明实施舞弊的动机或压力,或者为实施舞弊提供机会的事项或情况。第三章目标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
)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二)通过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
、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恰当应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舞弊或舞弊嫌疑。第四章要求第一节职业怀疑第十三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存在由于舞
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受到以前对管理层、治理层正直和诚信形成的判断的影响。第十四条除非存在相反的理由,注册会计师可以将
文件和记录作为真品。但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注册会计师认为文件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但未告知注册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第十五条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询问作出的答复相互之间不一致或与其他信息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这种不
一致加以调查。第二节项目组内部的讨论第十六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项目组成员之间应当进行讨论,并由项目合伙人确定将哪些事项向未参与讨论的项目组成员通报。项目组内部讨论的重点应
当包括财务报表易于发生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方式和领域,包括舞弊可能如何发生。在讨论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不应假定管理层和治理层是正
直和诚信的。第三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第十七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
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本准则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
的审计程序,以获取用以识别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所需的信息。第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询问:(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可能存
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包括评估的性质、范围和频率等;(二)管理层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过程,包括管理层识别出的或注意
到的特定舞弊风险,或可能存在舞弊风险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三)管理层就其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过程向治理层的通报;(四)管
理层就其经营理念和道德观念向员工的通报。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其他人员(如适用),以确定其是否知悉任
何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舞弊事实、舞弊嫌疑或舞弊指控。第二十条如果被审计单位设有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以确定其是否
知悉任何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舞弊事实、舞弊嫌疑或舞弊指控,并获取这些人员对舞弊风险的看法。第二十一条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
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治理层如何监督管理层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以及为降低舞弊风险而建立的内部控制。第二十二条除非治理层
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治理层,以确定其是否知悉任何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舞弊事实、舞弊嫌疑或舞弊指控。治理层对这
些询问的答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管理层答复的佐证信息。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在实施分析程序时识别出的异常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包括与收入账户有关的关系),是否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获取的其他信息是否表明存在由于
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通过其他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获取的信息,是否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存在舞弊
风险因素并不必然表明发生了舞弊,但在舞弊发生时通常存在舞弊风险因素,因此,舞弊风险因素可能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四
节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六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披露的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
二十七条在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评价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交易或认
定导致舞弊风险。如果认为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不适用于业务的具体情况,从而未将收入确认作为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注册
会计师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形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特别风
险。如果此前未了解与此类风险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相关控制,包括了解控制活动。第五节应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第二十九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由
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第三十条在针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在分派和督导项目组成员时,考虑承担重要业务职责的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考虑由于舞弊导致的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二)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和复杂交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
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三)在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第三十一条按照《中国注
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程序的
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应当能够应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例如,针对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
应当考虑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更多的相互印证的信息。第三十二条管理层处于实施舞弊的独特地位,其原因是管理层有能力通过凌驾于控制之上操
纵会计记录并编制虚假财务报表,而这些控制却看似有效运行。尽管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水平因被审计单位而异,但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存在
这种风险。由于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行为发生方式不可预见,这种风险属于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也是一种特别风险。第三十三条
无论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用以:(一)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作出的会计
分录以及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其他调整是否适当;(二)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并评价产生这种偏向的环境是否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
的重大错报风险;(三)对于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而显
得异常的重大交易,评价其商业理由(或缺乏商业理由)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从事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或掩盖侵占资产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作出的会计分录以及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其他调整是否适当时,注册会计
师应当:(一)向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人员询问与处理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相关的不恰当或异常的活动;(二)选择在报告期末作出的会计分录和其
他调整;(三)考虑是否有必要测试整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第三十五条在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
评价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所作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反映出管理层的某种偏向(即使判断和决策单独看起来是合理的),从而可能表明存在由于舞弊
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存在偏向,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整体上重新评价会计估计;(二)追溯复核与以前年度财务报表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相关的
管理层判断和假设。第三十六条当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三条至第三十五条实施的程序无法涵盖特定的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其他风险时,注册会计
师还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应对识别出的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第六节评价审计证据第三十七条在就财务报表与所
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是否一致形成总体结论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在临近审计结束时实施的分析程序,是否表明存在此前尚未识别的由于舞弊
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三十八条如果识别出某项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如果存在舞弊的迹象,鉴于舞弊不太可
能是孤立发生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该项错报对审计工作其他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管理层声明可靠性的影响。第三十九条如果识别出某项
错报,并有理由认为该项错报是或可能是由于舞弊导致的,且涉及管理层,特别是涉及较高层级的管理层,无论该项错报是否重大,注册会计师都应
当重新评价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以及该结果对旨在应对评估的风险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在重新考虑
此前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相关的情形是否表明可能存在涉及员工、管理层或第三方的串通舞弊。第四十条如果确认
财务报表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或无法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这两种情况对审计的影响。第
七节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第四十一条如果由于舞弊或舞弊嫌疑导致出现错报,致使注册会计师遇到对其继续执行审计业务的能力产生怀疑的异
常情形,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确定适用于具体情况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包括是否需要向审计业务委托人或监管机构报告;(二)在相关法律
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是否需要解除业务约定。第四十二条如果决定解除业务约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一)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
和治理层讨论解除业务约定的决定和理由;(二)考虑是否存在职业责任或法律责任,需要向审计业务委托人或监管机构报告解除业务约定的决定和
理由。第八节书面声明第四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向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获取书面声明:(一)管理层和治理层认可其设计、
执行和维护内部控制以防止和发现舞弊的责任;(二)管理层和治理层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了管理层对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结果;(三)管理层和治理层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了已知的涉及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承担重要职责的员工以及其他人员(在舞弊行为导致财务报表
出现重大错报的情况下)的舞弊或舞弊嫌疑;(四)管理层和治理层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了从现任和前任员工、分析师、监管机构等方面获知的、影
响财务报表的舞弊指控或舞弊嫌疑。第九节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第四十四条如果识别出舞弊或获取的信息表明可能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
当及时将此类事项向适当层级的管理层通报,以便管理层告知对防止和发现舞弊事项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第四十五条如果确定或怀疑舞弊涉及下
列人员,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将此类事项向治理层通报,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一)管理层;(二)在内部控制中承担重要职
责的员工;(三)其他人员(在舞弊行为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如果怀疑舞弊涉及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此怀疑向治理层通报,并
与其讨论为完成审计工作所必需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四十六条如果根据判断认为还存在与治理层职责相关的、涉及舞弊的其他
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与治理层沟通。第十节向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报告第四十七条如果识别出舞弊或怀疑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
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报告。尽管注册会计师对客户信息负有的保密义务可能妨碍这种报告,但如果法律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履行报告
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第十一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四十八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
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注册会计师应当将
下列内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项目组内部就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二)识别和评估的由于舞
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四十九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
措施》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将下列内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
致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三)审计程序与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
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联系;(四)实施审计程序(包括用于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的结果。第五十条注册会计
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与管理层、治理层、监管机构或其他相关各方就舞弊事项进行沟通的情况。第五十一条如果认为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
险的假定不适用于业务的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得出该结论的理由。第五章附则第五十二条本准则自2012年1
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接受专项委托,对被审计单位遵守特
定法律法规进行单独测试并出具报告的鉴证业务。第三条不同的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差异很大。被审计单位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规,构成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需要考虑的法律法规框架。某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财务报表有直接影响,决定财务报表中报告的金额和披露。而有些法
律法规需要管理层遵守,或规定了允许被审计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条件,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某些被审计单位属于高度管制的行业,如
银行或化工企业等。而有些被审计单位仅受到通常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如安全生产和公平就业等。违反法律法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
面临罚款、诉讼或其他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后果。第四条在治理层的监督下,保证被审计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经营活动(包括遵守
那些决定财务报表中报告的金额和披露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管理层的责任。第五条本准则旨在帮助注册会计师识别由于违反法律法规导致的财
务报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也不能期望其发现所有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第六条注册会计师有责任
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适用于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框
架。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
的风险。就法律法规而言,由于下列原因,审计的固有限制对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的潜在影响会加大:(一)许多法律法规主要与被审计
单位经营活动相关,通常不影响财务报表,且不能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所获取;(二)违反法律法规可能涉及故意隐瞒的行为,如共谋、伪
造、故意漏记交易、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或故意向注册会计师提供虚假陈述;(三)某行为是否构成违反法律法规,最终只能由法院认定。通常情
况下,违反法律法规与财务报表反映的交易和事项越不相关,就越难以被注册会计师关注或识别。第七条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的界定,是根
据被审计单位需要遵守的下列两类不同的法律法规而作出的:(一)通常对决定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金额和披露有直接影响的法律法规(如税收和企业
年金方面的法律法规);(二)对决定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和披露没有直接影响的其他法律法规,但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如遵守经营许可条件、监管机
构对偿债能力的规定或环境保护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持续经营能力或避免大额罚款至关重要;违反这些法律法规,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
重大影响。第八条针对本准则第七条提及的两类不同的法律法规,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作出不同的规定。针对本准则第七条第(一)项提及
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被审计单位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针对本准则第七条第(二)项提及的法律法
规,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仅限于实施特定的审计程序,以有助于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反这些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九条为了对财务报
表形成审计意见而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可能使注册会计师识别出或怀疑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本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此保持警觉。
考虑到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影响的范围,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
规定,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尤为重要。第二章定义第十条本准则所称违反法律法规,是指被审计单位有意或无意违背除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以外的现行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被审计单位进行的或以被审计单位名义进行的违反法律法规的交易,或者治理层、管理
层或员工代表被审计单位进行的违反法律法规的交易。违反法律法规不包括由治理层、管理层或员工实施的、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无关的不当个人
行为。第三章目标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针对通常对决定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金额和披露有直接影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取被
审计单位遵守这些规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二)针对其他法律法规,实施特定的审计程序,以有助于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
反这些法律法规的行为;(三)恰当应对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
遵守法律法规的考虑第十二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总体了解下列事项:(一)适用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或领域的法律法规框架;(二)被审计单
位如何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框架。第十三条针对通常对决定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金额和披露有直接影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被审计
单位遵守这些规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以有助于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反其他
法律法规的行为:(一)向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询问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了这些法律法规;(二)检查被审计单位与许可证颁发机构或监管机
构的往来函件。第十五条在审计过程中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可能使注册会计师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保持警觉
。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书面声明,以表明被审计单位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了所有知悉的、且在编制财务报
表时应当考虑其影响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第十七条在没有识别出或不怀疑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除
执行本准则第十二条至第十六条所述的工作外,注册会计师不必针对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实施其他审计程序。第二节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
律法规行为时实施的审计程序第十八条如果注意到与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相关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一)了解违反法律
法规行为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环境;(二)获取进一步的信息,以评价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九条如果怀疑被审计单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
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与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进行讨论。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不能提供充分的信息,证明被审计单位遵守了法律法规,并
且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认为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征询法律意见。第二十条如
果针对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缺乏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第二十一条注册会
计师应当评价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对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和被审计单位书面声明可靠性的影响,并采取适当措
施。第三节对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报告第二十二条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因而知悉注册会计师已沟通
的、涉及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有关违反法律法规的事项,但不必沟通
明显不重要的事项。第二十三条如果根据判断认为本准则第二十二条提及的需要沟通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是故意和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尽
快向治理层通报。第二十四条如果怀疑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涉及管理层或治理层,注册会计师应当向被审计单位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更高层级的机
构通报。如果不存在更高层级的机构,或者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可能不会对通报作出反应,或者注册会计师不能确定向谁报告,注册会计师应
当考虑是否需要征询法律意见。第二十五条如果认为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且未能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反映,注册会计师
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第二十六条如果因管
理层或治理层阻挠而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按
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根据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程度,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
意见。第二十七条如果由于审计范围受到管理层或治理层以外的其他方面的限制而无法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
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评价这一情况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第二十八条如果
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机构或人员报告。第四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九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识别出的或怀疑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以及与管理层、治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机构或人员(如
可行)进行讨论的结果。第五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
通(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明确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治理层沟通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
则适用于各种治理结构和规模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审计,并针对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的情形以及上市实体提出了特殊考虑。本准则并不规范
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或所有者的沟通,除非他们同时履行治理职责。第三条本准则是针对财务报表审计制定的,但对于其他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如
果治理层对其他历史财务信息的编制负有监督责任,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本准则的相关规定。第四条考虑到有效的双向沟通在财务报
表审计中的重要性,本准则为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并明确了应当与其沟通的一些具体事项。作为对本准则沟通要求的补
充,附录列示的其他审计准则对需要沟通的补充事项作出了规定。此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
制缺陷》针对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通报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了具体2要求。法律法规、业务约定或其他规定可能要
求沟通本准则或其他审计准则没有规定的其他事项,本准则并不禁止注册会计师就此与治理层沟通。第五条本准则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的
沟通。但是,有效的双向沟通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一)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了解与审计相关的背景事项,并建立建设性的工作关系,在建立这种
关系时,注册会计师需要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二)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获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例如,治理层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
位及其环境,确定审计证据的适当来源,以及提供有关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信息;(三)治理层履行其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责任,从而降低财务报表
重大错报风险。第六条注册会计师有责任与治理层沟通本准则要求的事项,管理层也有责任与治理层沟通有关治理的事项,但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并
不减轻管理层的这种责任。同样,管理层与治理层就注册会计师需要沟通的事项进行的沟通,也不减轻注册会计师沟通这些事项的责任。但是,管理
层就这些事项进行的沟通可能会影响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形式或时间安排。第七条清晰地沟通审计准则要求的具体事项是每项审计业务的必
要组成部分。但是,审计准则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专门实施程序,以识别与治理层沟通的任何其他事项。第八条法律法规可能限制注册会计师就某
些事项与治理层沟3通。例如,法律法规可能明确禁止某些沟通或其他行为,以避免妨碍有关机关调查实际发生的或涉嫌的非法行为。在某些情形下
,注册会计师的保密义务与沟通义务之间的潜在冲突可能十分复杂,此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法律咨询意见。第二章定义第九条治理层,
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在某些被审计单位
,治理层可能包括管理层成员。第十条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在某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包括部分或全
部的治理层成员。第三章目标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就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责任、计划的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的
总体情况,与治理层进行清晰的沟通;(二)向治理层获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三)及时向治理层通报审计中发现的与治理层监督财务报告过程的
责任相关的重大事项;(四)推动注册会计师和治理层之间有效的双向沟通。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沟通的对象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与
被审计单位治理结构中的哪些适当人员进行沟通。第十三条如果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的下设组织(如审计委员会)或个人沟通,应当确定是否还需
要与治理层整体进行沟通。第十四条在某些情况下,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例如,在一家小企业中,仅有的一名业主管理该企业,
并且没有其他人负有治理责任。此时,如果就本准则第十七条第(三)项要求沟通的事项已与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沟通,且这些人员同时负有治理责
任,注册会计师无需就这些事项再次与负有治理责任的相同人员沟通。然而,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信与负有管理责任人员的沟通能够向所有负有治理责
任的人员充分传递应予沟通的内容。第二节沟通的事项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注册会计师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责任,包括:(
一)注册会计师负责对管理层在治理层监督下编制的财务报表形成和发表意见;(二)财务报表审计并不减轻管理层或治理层的责任。第十六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计划的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的总体情况。第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审计中发现的下列重大问题:(一)注
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财务报表披露)重大方面的质量的看法。在适当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向治理层解
释为何某项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下可以接受的重大会计实务,并不一定最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二)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
三)已与管理层讨论或需要书面沟通的审计中出现的重大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要求提供的书面声明,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
四)审计中出现的、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监督财务报告过程重大的其他事项。第十八条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实体,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与治理层沟
通下列内容:(一)就审计项目组成员、会计师事务所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网络事务所按照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了独立性作出声明;
(二)根据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网络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的可能影响独立性的所有关系和其他事项,包括会计师事务
所和网络事务所在财务报表涵盖期间为被审计单位和受被审计单位控制的组成部分提供审计、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总额。这些收费应当分配到适当的业
务类型中,以帮助治理层评估这些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三)为消除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或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已经采取的相关防
范措施。第三节沟通的过程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沟通的形式、时间安排和拟沟通的基本内容与治理层沟通。第二十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
重大问题,如果根据职业判断认为采用口头形式沟通不适当,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与治理层沟通。书面沟通不必包括审计过程中的所有事项。
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本准则第十八条要求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书面形式与治理层沟通。第二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与治理层
沟通。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与治理层之间的双向沟通对实现审计目的是否充分。如果认为双向沟通不充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对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以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的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第四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四条如果本准则要求沟通的事项
是以口头形式沟通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包括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并记录沟通的时间和对象。如果本准则要求沟通的事项是以书面形式沟通的,注
册会计师应当保存一份沟通文件的副本,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一部分。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五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附录:质
量控制准则和其他审计准则对与治理层沟通的具体要求质量控制准则和下列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特定事项,但其规定并不影响本准
则的普遍适用性: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第二十二条,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第四
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第十四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至第
二十四条;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第十条;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
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第十六条;6.《中国注
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第九条;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第二十八条
;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第二十二条;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第十条第
二款第(二)项和第(三)项,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第十六条第(二)项,第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二十条;10.《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和第六十二条;1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
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第(一)项,第二十九条;1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
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第十条;1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
表》第二十一条;1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第十二条、第
十五条和第十八条;15.《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五条第(一)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恰当通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
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范了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以及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的责任,本准则不对注册会计师在这方面的责任提出额外要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进一步规范了注册会计师与治理层沟通审计相关事项的责任。第三条在识别和评估重
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是设计适合具体情况的审
计程序,而不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无论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是在审计工作的其他阶段,注册会计师都有可能识别出内部控制缺陷。本
准则具体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哪些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第四条本准则并不禁止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在审
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其他内部控制事项。第二章定义第五条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一)某项控制的设计
、执行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二)缺少用以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的必要控制。第六条值得关注的内部
控制缺陷,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重要从而值得治理层关注的内部控制的一个缺陷或多个缺陷的组合。第三章目标第七条注
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恰当通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重要从而值得治理层和管理层各自关注的
内部控制缺陷。第四章要求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已执行的审计工作,确定是否识别出内部控制缺陷。第九条如果识别出内部控制缺陷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已执行的审计工作,确定该缺陷单独或连同其他缺陷是否构成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
及时向治理层通报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及时向相应层级的管理层通报下列内部控制缺陷:(
一)已向或拟向治理层通报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除非在具体情况下不适合直接向管理层通报;(二)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其他方尚未向
管理层通报而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重要从而值得管理层关注的内部控制其他缺陷。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所述事项应当采取书面方式通
报。第十二条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书面沟通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对缺陷的描述以及对其潜在影响的解释;(二)使治理层和管理
层能够了解沟通背景的充分信息。在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提供信息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特别说明下列事项:(一)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的目的是对
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二)审计工作包括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其目的是设计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
性发表意见(如果结合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应当删除“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的措辞);(三)报告的事项仅
限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认为足够重要从而值得向治理层报告的缺陷。第五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
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3号——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
了规范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沟通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通常由后任
注册会计师主动发起,但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第三条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第二章定义
第四条前任注册会计师,是指已对被审计单位上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被现任注册会计师接替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但未
完成审计工作,已经或可能与委托人解除业务约定的注册会计师,也视为前任注册会计师。第五条后任注册会计师,是指正在考虑接受委托或已经
接受委托,接替前任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本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如果被审计单位委托注册会计师对已审计财务报表进行重新审计
,正在考虑接受委托或已经接受委托的注册会计师也视为后任注册会计师。第三章目标第六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在接受委托前,后
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就影响业务承接决策的事项进行必要沟通,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二)在接受委托后,后任注册会计师在必要时与
前任注册会计师就对审计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进行沟通,以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三)前任注册会计师在征得被审计单位书面同意后,对后任注册会
计师提出的沟通要求予以必要的配合。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接受委托前的沟通第七条在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
行必要沟通,并对沟通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接受委托。第八条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以书面方式同意前任注册会计师对其询问
作出充分答复。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同意前任注册会计师作出答复,或限制答复的范围,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向被审计单位询问原因,并考虑是否接受
委托。第九条后任注册会计师向前任注册会计师询问的内容应当合理、具体,至少包括:(一)是否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存在正直和诚信方面的
问题;(二)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三)前任注册会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治理层通报的管理层舞弊、
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以及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四)前任注册会计师认为导致被审计单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第十条在征得被审计单位
书面同意后,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所了解的事实,对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合理询问及时作出充分答复。如果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限制或存在法律诉讼
的顾虑,决定不向后任注册会计师作出充分答复,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向后任注册会计师表明其答复是有限的,并说明原因。如果得到的答复是有限
的,或未得到答复,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接受委托。第二节接受委托后的沟通第十一条接受委托后,如果需要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
计工作底稿,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征得被审计单位同意,并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第十二条在征得被审计单位同意后,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当
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允许后任注册会计师查阅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以及查阅的内容。第十三条在允许查阅审计工作底稿之前,前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向后
任注册会计师获取确认函,就审计工作底稿的使用目的、范围和责任等与后任注册会计师达成一致意见。第十四条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底
稿获取的信息可能影响后任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但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自身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负责
。后任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中表明,其审计意见全部或部分地依赖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工作。第三节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
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时的处理第十五条如果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告知
前任注册会计师。必要时,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安排三方会谈,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第十六条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告知前
任注册会计师,或前任注册会计师拒绝参加三方会谈,或后任注册会计师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满意,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或解
除业务约定。第四节保密义务第十七条前任注册会计师和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沟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即使未接受委托,后任注册会计师
仍应履行保密义务。第五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十八条后任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沟通的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准则自
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
规范注册会计师计划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基于连续审计业务作出规定,同时也对首次审计业务作出补充规定。第三条
计划审计工作包括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计划审计工作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具体包括:(一)有助
于注册会计师适当关注重要的审计领域;(二)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三)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业务
,以有效的方式执行审计业务;(四)有助于选择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的项目组成员应对预期的风险,并有助于向项目组成员分派适当的
工作;(五)有助于指导和监督项目组成员并复核其工作;(六)在适用的情况下,有助于协调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第二章目标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计划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以有效的方式得到执行。第三章要求第一节项目组关键成员的参与第五条项目
合伙人和项目组其他关键成员应当参与计划审计工作,包括参与项目组成员的讨论。第二节初步业务活动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
开始时开展下列初步业务活动:(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针对保持客户
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二)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包括独立性要求)的情况;(三)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
见》的规定,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第三节计划活动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总体审计策略,以确定审计工作的范
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第八条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确定审计业务的特征,以界定审计范
围;(二)明确审计业务的报告目标,以计划审计的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的性质;(三)根据职业判断,考虑用以指导项目组工作方向的重要因素;
(四)考虑初步业务活动的结果,并考虑项目合伙人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其他业务时获得的经验是否与审计业务相关(如适用);(五)确定执行业务
所需资源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二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在认定层次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
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三)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应当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第十条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必要时对总体审计策
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作出更新和修改。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计划,确定对项目组成员的指导、监督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
和范围。第四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总体审计策略;(二)具体审计计划;(三)在审
计过程中对总体审计策略或具体审计计划作出的任何重大修改及其理由。第五节首次审计业务的补充考虑第十三条在首次审计业务开始前,注册
会计师应当开展下列活动:(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针对接受客户关系
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二)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关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的规定,与前任注册会
计师进行沟通。第四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
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
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本准则。第二章定义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与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关内部控制的概念一致。控制,是指
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要素,或要素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第三条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
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第四条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
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第五条经营风险,是指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产生不利
影响的重要状况、事项、情况、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的风险,或由于制定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而导致的风险。第六条特别风险,是指注册会计
师识别和评估的、根据判断认为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三章目标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
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无论该错报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从而为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提
供基础。第四章要求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
大错报风险提供基础。但是,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能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九条风险评估程序应当包括:(一)询问管
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二)分析程序;(三)观察和检查。需要询问的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认为可能拥
有某些信息的人员,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客户接受或保持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是
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第十一条如果项目合伙人已为被审计单位执行了其他业务,项目合伙人应当考虑所获取的信息是否与识别重大错报风
险相关。第十二条如果拟利用以往与被审计单位交往的经验和以前审计中实施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自以
前审计后是否已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影响这些信息对本期审计的相关性。第十三条项目合伙人和项目组其他关键成员应当讨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
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项目合伙人应当确定向未参与讨论的项目组成员通报哪
些事项。第二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
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包括经营活动、所有权和治理结构、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投资(
包括对特殊目的实体的投资)的类型、组织结构和筹资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可以使注册会计师了解预期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各类交易、账
户余额和披露;(三)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变更会计政策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评价会计政策
是否适当,并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相关行业使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四)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
营风险;(五)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本章第三节的规定了解内部控制。第三节
了解内部控制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虽然大部分与审计相关的控制可能与财务报告相关,但并非所有与财务报告
相关的控制都与审计相关。确定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与审计相关,需要注册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第十六条在了解与审计相关的控制
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综合运用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和其他程序,以评价这些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第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
控制环境。作为了解控制环境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一)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
二)控制环境总体上的优势是否为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奠定了适当的基础,以及这些其他要素是否未被控制环境中存在的缺陷所削弱。第十八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已建立风险评估过程,包括:(一)识别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经营风险;(二)估计风险的重要性;(三)评估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四)决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第十九条如果被审计单位已建立风险评估过程,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风险评估过程及其结果
。如果识别出管理层未能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是否存在这类风险,即注册会计师预期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应当识别出而
未识别出的风险。如果存在这类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风险评估过程未能识别出的原因,并评价风险评估过程是否适合具体情况,或者确定与风
险评估过程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第二十条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建立风险评估过程,或具有非正式的风险评估过程,注
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讨论是否识别出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缺少记录的风险评估过程是否适
合具体情况,或确定是否表明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业
务流程):(一)在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交易;(二)在信息技术和人工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交易生成、记录
、处理、必要的更正、结转至总账以及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程序;(三)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包括纠正不正确的信息以及信息如何结转至
总账)交易的会计记录、支持性信息和财务报表中的特定账户;(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如何获取除交易以外的对财务报表重大的事项和情况;
(五)用于编制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包括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和披露)的财务报告过程;(六)与会计分录相关的控制,这些分录包括用以记录非
经常性的、异常的交易或调整的非标准会计分录。第二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如何沟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以及与
财务报告相关的重大事项。这种沟通包括:(一)管理层与治理层之间的沟通;(二)外部沟通,如与监管机构的沟通。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
当了解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是注册会计师为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并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对评估的风险而认为有
必要了解的控制活动。审计并不要求了解与财务报表中每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或与其每项认定相关的所有控制活动。第二十四条在了解被
审计单位控制活动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导致的风险。第二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用于监督与财务
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主要活动,包括了解针对与审计相关的控制活动的监督,以及被审计单位如何对控制缺陷采取补救措施。第二十六条如果被
审计单位设有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下列事项,以确定内部审计是否可能与审计相关:(一)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以及内部审计在被审计单
位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内部审计已实施或拟实施的活动。第二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监督活动所使用信息的来源,以
及管理层认为信息对于实现目的足够可靠的依据。第四节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下列两个层次识别和评估重大错
报风险,为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基础:(一)财务报表层次;(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第二十九条在识别和评估
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一)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与风险相关的控制)的整个过程中,结合对财务报表
中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考虑,识别风险;(二)评估识别出的风险,并评价其是否更广泛地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进而潜在地影响多项认定
;(三)结合对拟测试的相关控制的考虑,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四)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包括发生多项错
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错报的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重大错报。第三十条作为本准则第二十八条所述的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
职业判断,确定识别出的风险是否为特别风险。在进行判断时,注册会计师不应考虑识别出的控制对相关风险的抵消效果。第三十一条在判断哪些
风险是特别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至少考虑下列方面:(一)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二)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或其他方面
的重大变化相关,因而需要特别关注;(三)交易的复杂程度;(四)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五)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计
量结果是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六)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第三十二条如果认为存在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了
解被审计单位与该风险相关的控制(包括控制活动)。第三十三条对于某些风险,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仅从实质性程序中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
据是不可能或不可行的。这些风险可能与对日常和重大类别的交易或账户余额作出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的记录相关,对这些交易或账户余额通常可以采
用高度自动化处理,不存在或存在很少人工干预。在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针对这类风险建立的控制与审计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这些控制。
第三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能随着审计过程中不断获取审计证据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如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
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新信息,与注册会计师之前作出评估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
进一步审计程序。第五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三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根据本准则第十三条的规定,项目组进
行的讨论以及得出的重要结论;(二)根据本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各个方面的了解要点、根据本准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
规定对内部控制各项要素的了解要点,获取上述了解的信息来源,以及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三)根据本准则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在财务报表层次
和认定层次识别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四)根据本准则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识别出的风险和了解的相关控制。第五章附则第三十
六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2010年11月1日修
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
运用重要性概念。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
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
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
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
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
供了参考依据。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
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
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
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
额作出判断。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三)确定进
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
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尽管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仅因
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错报的
性质以及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第二章定义第八条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
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第三章目标第九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恰当
地运用重要性概念。第四章要求第一节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第十条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
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
或多个重要性水平。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二
节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第十二条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获知了某项信息,而该信息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确定与原来不同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或者
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修改。第十三条如果认为运用低于最初确定的财务报
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是适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修改实际执行的
重要性,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否仍然适当。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下
列金额以及在确定这些金额时考虑的因素:(一)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
用);(三)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四)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对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内容作出的任何修改。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
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2010年11月1日修
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应对措施,制定本准则。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实质性程序
,是指用于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下列两类程序:(一)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二)实质性分析
程序。第三条控制测试,是指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的审计程序。第三章目标第四条注
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通过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总体应对措
施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总体应对措施。第二节进一步审计程序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
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七条在设计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考虑形成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的依据;(二)评估的风险越高,需要获取越有说
服力的审计证据。形成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的依据包括:(一)因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具体
特征而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即固有风险);(二)风险评估是否考虑了相关控制(即控制风险),从而要求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以确定控制
是否有效运行(即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第三节控制测试第八条当存在下列情
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针对相关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一)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
,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即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二)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
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九条在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时,对控制有效性的信赖程度越高,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越有说服力的
审计证据。第十条在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将询问与其他审计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二)确定拟测试的控制是否依赖其他控制(间接控制)。如果依赖其他控制,确定是否有必要获取支持这些间接控制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注册会
计师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应当包括:(一)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二)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三
)控制由谁或以何种方式执行。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二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测试其拟信赖的特定时点或整个期间的控制,
为预期信赖程度提供恰当的依据。第十二条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获取这些控制在剩余期间
发生重大变化的审计证据;(二)确定针对剩余期间还需获取的补充审计证据。第十三条在确定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
据是否适当,以及再次测试控制的时间间隔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有效性,包括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对控
制的监督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二)控制特征(人工控制还是自动化控制)产生的风险;(三)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有效性;(四)控
制设计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包括在以前审计中发现的控制运行偏差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是否发生对控制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员变动;(五)是否存
在由于环境发生变化而特定控制缺乏相应变化导致的风险;(六)重大错报风险和对控制的信赖程度。第十四条如果拟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
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获取这些控制在以前审计后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审计证据,确定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与本期
审计持续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询问并结合观察或检查程序,获取这些控制是否发生重大变化的审计证据,以确认对这些控制的了解,并根
据下列情况作出不同处理:(一)如果已发生变化,且这些变化对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持续相关性产生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中测
试这些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二)如果未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应当每三年至少对控制测试一次,并且在每年审计中测试部分控制,以避免将所有拟
信赖控制的测试集中于某一年,而在之后的两年中不进行任何测试。第十五条如果确定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并拟信赖针对该
风险实施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中测试这些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第十六条在评价相关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通过
实施实质性程序发现的错报是否表明控制未得到有效运行。但通过实质性程序未发现错报,并不能证明与所测试认定相关的控制是有效的。第十七条
如果发现拟信赖的控制出现偏差,注册会计师应当进行专门查询以了解这些偏差及其潜在后果,并确定:(一)已实施的控制测试是否为信赖这些
控制提供了适当的基础;(二)是否有必要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三)是否需要针对潜在的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第四节实质性程序第十八
条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第十九条注册会
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将函证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第二十条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应当包括下列与财务报表编制完成阶段相关的审计程序:(
一)将财务报表与其所依据的会计记录进行核对或调节;(二)检查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作出的重大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第二十一条如果认为评
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
应当包括细节测试。第二十二条如果在期中实施了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剩余期间实施下列程序之一,以将期中测试得出的结论合理延
伸至期末:(一)结合对剩余期间实施的控制测试,实施实质性程序;(二)如果认为对剩余期间拟实施的实质性程序是充分的,仅实施实质性程序
。第二十三条如果期中检查出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未预期到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是否需要修改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以及针对
剩余期间拟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五节列报与披露的恰当性第二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价财务报表的
总体列报与相关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第六节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第二十五条在得出总体结论之前,注册会
计师应当根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否仍然适当。第二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已获取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无论该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互印证还是相互矛盾。第二十
七条如果对重大的财务报表认定没有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尽可能获取进一步的审计证据。如果仍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
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第七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
底稿:(一)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以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二)实施的进一
步审计程序与评估的认定层次风险之间的联系;(三)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结果,包括在结果不明显时得出的结论。第二十九条如果拟利用在以
前审计中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信赖这些控制的理由和结论。第三十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能够证明财务报表
与其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是一致的或调节相符的。第五章附则第三十一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
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
构的服务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
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涉及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
及其环境(包括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足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本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如
何应用这些准则的进一步扩展。第三条许多被审计单位将部分业务外包给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广,从按照被审计单位的指令
执行特定任务,到整体替代被审计单位部分业务单元或职能。服务机构提供的很多服务构成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这些
服务都与审计相关。第四条如果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和对服务的控制,构成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业务流程)的一部分
,则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相关。服务机构的多数控制可能与财务报告相关,也可能有其他控制(如与资产保护相关的控制
)与审计相关。如果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影响到下列任何一项,则该服务被视为构成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业务流程)的
一部分:(一)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中,对财务报表重大的各类交易;(二)在信息技术和人工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交易生成、记录、处理、
必要的更正、结转至总账以及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程序;(三)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包括纠正不正确的信息以及信息如何结转至总账)被
审计单位交易的会计记录(电子或人工形式)、支持性信息和财务报表中的特定账户;(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如何获取除交易以外的对财务报
表重大的事项和情况;(五)用于编制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包括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和披露)的财务报告过程;(六)与会计分录相关的控制,这
些分录包括用以记录非经常性的、异常的交易或调整的非标准会计分录。第五条对于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注册会计师拟执行工作的性质和范围,
取决于服务的性质、服务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以及与审计的相关性。第六条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某一金融机构开设账户,该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仅
限于按照被审计单位的特别授权在该账户下处理交易(如银行对支票账户交易的处理或证券经纪机构对证券交易的处理),则本准则不适用。如果被
审计单位拥有其他实体(如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合资公司)的所有权经济利益,并且这些实体对所有权经济利益进行会计核算和向所有者报告,
本准则不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因拥有这些实体所有权经济利益而产生的交易的审计。第二章定义第七条服务机构,是指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服务
,并且其服务构成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第三方机构(或第三方机构的分部)。第八条使用服务机构的被审计单位,在
本准则中简称被审计单位,是指使用服务机构且正在接受财务报表审计的实体。第九条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在本准则中简称注册会计师,是指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的注册会计师。第十条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是指接受服务机构委托,对服务机构的控制出具鉴证报
告的注册会计师。第十一条针对服务机构对控制的描述和设计出具的报告(本准则中称为第一类报告),内容包括:(一)由服务机构管理层对服
务机构系统、控制目标以及在特定日期已得到设计和执行的相关控制作出的描述;(二)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旨在向使用者提供合理保
证),包括针对服务机构对系统、控制目标和相关控制的描述,以及控制的设计对实现特定控制目标的适当性发表的意见。第十二条针对服务机构
对控制的描述、设计和运行有效性出具的报告(本准则中称为第二类报告),内容包括:(一)由服务机构管理层作出的描述,涉及服务机构系统、
控制目标和相关控制、在特定日期或特定期间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控制在特定期间运行的有效性;(二)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
的报告(旨在向使用者提供合理保证),包括:针对服务机构对系统、控制目标和相关控制的描述,控制的设计对实现特定控制目标的适当性,以及
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发表的意见;针对控制测试及其结果作出的描述。第十三条服务机构的系统,是指为了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
报告所涵盖的服务而由服务机构设计、执行和维护的政策和程序。第十四条被审计单位的互补性控制,是指服务机构在设计服务时假定将由被审计
单位实施的控制。如果这些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是必要的,则应当在服务机构系统描述中予以明确。第十五条分包服务机构,是指服务机构为向被
审计单位提供服务而使用的另一个服务机构,其提供的服务是服务机构应提供服务的一部分,且构成被审计单位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的组成部
分。第三章目标第十六条当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时,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了解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和重要性,
及其对与审计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以足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二)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
第四章要求第一节了解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第十七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
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了解被审计单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在经营中如何利用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服务机构提
供的服务的性质,以及该服务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包括由此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二)由服务机构处理的交易、受服务机构影响
的账户或财务报告过程的性质和重要性;(三)服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活动的相互影响程度;(四)被审计单位与服务机构关系的性质,包括服
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就提供服务订立的相关合同条款。第十八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了解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与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相关的控制的设计和执行
情况,这些控制包括应用于服务机构所处理的交易的控制。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已充分了解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和重要性,
及其对与审计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以作为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第二十条如果不能从被审计单位获得充分的了解,注册
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程序:(一)获取第一类报告或第二类报告;(二)通过被审计单位联系服务机构,以获取特定信息;(三)访问服
务机构,并实施可以获取有关服务机构相关控制的必要信息的程序;(四)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实施可以获取有关服务机构相关控制的必要信息的程
序。第二十一条当确定第一类报告或第二类报告提供的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信:(一)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具有相应
的专业胜任能力并独立于服务机构;(二)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第一类报告或第二类报告所依据的标准是适当的。第二十二条如果拟利用第一
类报告或第二类报告作为审计证据,以支持对服务机构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情况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评价对服务机构控制的描述和设计
所针对的时点或期间是否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二)对了解与审计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而言,评价报告提供的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三)确定服务机构系统描述中明确的被审计单位的互补性控制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相关;如果相关,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设计和执行了此类控制。
第二节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十三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
定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确定是否能够从被审计单位保存的记录中获取有关财务报表认定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如果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或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代其对服务机构实施这些程序。第二十四条如果在评
估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服务机构的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程序,以获取有关这些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一)获取第二类报告(如可行);(二)对服务机构的控制实施适当测试;(三)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代其对服务机构的控制实施测试。第二十五条
如果根据本准则第二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拟利用第二类报告作为服务机构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下列程序
,确定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报告是否能够提供有关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一)评价对服
务机构控制的描述、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所针对的时点或期间是否适用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的;(二)确定服务机构系统描述中明确的被审计单位的
互补性控制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相关;如果相关,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设计和执行了此类控制,如是,测试其运行有效性;(三)评价控制测试的涵盖
期间和自实施控制测试以来的时间间隔的适当性;(四)评价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报告中所述的、由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实施的控制测试及其结果是
否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关并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第二十六条如果注册会计师拟利用的第一类报
告或第二类报告不涵盖分包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而这些服务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相关,针对这些由分包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注册会计师应
当遵守本准则的规定。第二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定服务机构是否曾经向被审计单位报告,或被审计单位是否以其他方
式获知任何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舞弊、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或未更正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这些事项如何影响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
安排和范围,并评价对得出的结论和审计报告的影响。第三节审计报告第二十八条针对服务机构提供的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服务,
如果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
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二十九条注册会计师不应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相关工作,除非法律法规另有
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要求提及,审计报告应当指出这种提及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的责任。第三十条如果提及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
工作与理解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无保留意见相关,审计报告应当指出,这种提及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的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三十
一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
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了在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财务报表
整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确定是否已就此获取合理保证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
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得出的结论,考虑了对未更正错报的评价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
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恰当运用重要性概念的责任。第二章定义第三条错报,是指
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根据注册会
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第
四条未更正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予更正的错报。第三章目标第五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评价
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二)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第四章要求第一节累积识别出的错报第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累积审
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除非错报明显微小。第二节随着审计的推进考虑识别出的错报第七条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
需要修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一)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以及错报发生的环境表明可能存在其他错报,并且可能存在的其他错报与审计过
程中累积的错报合计起来可能是重大的;(二)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合计数接近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
工作时的重要性》的规定确定的重要性。第八条如果管理层应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检查了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并更正了已发现的错报,注册
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确定错报是否仍然存在。第三节沟通和更正错报第九条除非法律法规禁止,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将审计过程
中累积的所有错报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进行沟通。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要求管理层更正这些错报。第十条如果管理层拒绝更正沟通的部分或全部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不更正错报的理由,并在评价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时考虑该理由。第四节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第十一
条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的
规定确定的重要性,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财务结果确认其是否仍然适当。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是否重大。
在确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一)相对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而言,错报的金额和性质以及错报发生的特定环境
;(二)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第十三条除非法律法规禁止,注册会计师应
当与治理层沟通未更正错报,以及这些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对审计意见产生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在沟通时应当逐项指明重大的未更正错报。注册
会计师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未更正错报。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与以前期间相关的未更正错报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
披露以及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第五节书面声明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书面声明,说明其是否认为未更正
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不重大。这些错报项目的概要应当包含在书面声明中或附在其后。第六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十六条注册
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设定的某一金额,低于该金额的错报视为明显微小;(二)审计过程中累积的所有错报,以及是否
已得到更正;(三)注册会计师就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是否重大得出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基础。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准则自20
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
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确定审计证据的构成,明确注册会计师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
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和评价所有审计证据。其他审计准则对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准则规范了审计的具体方面对审计证据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等准则规范了针对特定问题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
等准则规范了获取审计证据需要实施的具体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准则规范了对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评价。第
三条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判断审计证据可靠性的一般原则包括:(一)从被审计单位外
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二)相关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
靠;(三)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四)以文件记录形式(包括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
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五)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复印、传真或通过拍摄、数字化或其他方式转化成电子形式的文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
可靠。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以函证方式直接从被询证者获取的审计证据,比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通过函证等方式从独立来源
获取的相互印证的信息,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从会计记录或管理层书面声明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的保证水平。第二章定义第四条审计证据,是指
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第五条会计记
录,是指对初始会计分录形成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例如,支票、电子资金转账记录、发票和合同;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会计分录以及对财务报
表予以调整但未在账簿中反映的其他分录;支持成本分配、计算、调节和披露的手工计算表和电子数据表。第六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
据数量的衡量。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并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第七条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
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意见所依据的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第八条管理层的专家,是指在会计、审计以外的某
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其工作被管理层利用以协助编制财务报表。第三章目标第九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设计和实
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十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二节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第十一条在设计和实施审
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第十二条如果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在编制时利用了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对实现注册会计师目的的重要性,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实施下列程序:(一)评价管理层的专家的胜任能力、
专业素质和客观性;(二)了解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三)评价将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用作相关认定的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第十三条在使用被审
计单位生成的信息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该信息对实现审计目的是否足够可靠,包括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实施下列程序:(一)获取有关信息准
确性和完整性的审计证据;(二)评价信息对实现审计目的是否足够准确和详细。第三节选取测试项目以获取审计证据第十四条在设计控制测试
和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有效实现审计程序的目的。第四节审计证据之间存在不一致或对审计证据可靠性存有
疑虑第十五条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需要修改或追加哪些审计程序予以解决,并考虑存在的情形对审计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从某一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与从另一来源获取的不一致;(二)注册会计师对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存有疑虑。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
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
考虑(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的某
些方面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
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和其他相关审计准则的规定对本准则第一条提及
的特定项目的某些方面获取审计证据。第二章目标第三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针对特定项目的下列方面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一)
存货的存在和状况;(二)涉及被审计单位的诉讼和索赔事项的完整性;(三)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分部信息的列报与披露。第三章要
求第一节存货第四条如果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对存货的存在和状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一)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除非不可行);(二)对期末存货记录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其是否准确反映实际的存货盘点结果。在存货盘点现
场实施监盘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一)评价管理层用以记录和控制存货盘点结果的指令和程序;(二)观察管理层制订的盘点程
序的执行情况;(三)检查存货;(四)执行抽盘。第五条如果存货盘点在财务报表日以外的其他日期进行,注册会计师除实施本准则第四条规定
的审计程序外,还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确定存货盘点日与财务报表日之间的存货变动是否已得到恰当的记录。第六条如果由
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无法在存货盘点现场实施监盘,注册会计师应当另择日期实施监盘,并对间隔期内发生的交易实施审计程序。第七条如果在存
货盘点现场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存货的存在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不能实施替代审
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
见。第八条如果由第三方保管或控制的存货对财务报表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一项或两项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该存货存在和状况的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一)向持有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第三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二)实施检查或其他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第二节
诉讼和索赔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识别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诉讼和索赔事项。这些审计程序包括:
(一)询问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法律顾问;(二)查阅治理层的会议纪要和被审计单位与外部法律顾问之间
的往来信函;(三)复核法律费用账户记录。第十条如果评估识别出的诉讼或索赔事项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或者实施的审计程序表明可能存在其他
重大诉讼或索赔事项,注册会计师除实施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外,还应当寻求与被审计单位外部法律顾问进行直接沟通。注册会计师应当通
过亲自寄发由管理层编制的询证函,要求外部法律顾问直接与注册会计师沟通。如果法律法规禁止被审计单位外部法律顾问与注册会计师进行直接沟
通,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第十一条如果管理层不同意注册会计师与外部法律顾问沟通或会面,或者外部法律顾问拒绝对询证函恰当
回复或被禁止回复,并且注册会计师无法通过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
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
提供书面声明,确认已向注册会计师披露所有其知悉的、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考虑其影响的诉讼和索赔事项,并确认已按照适
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了会计处理和披露。第三节分部信息第十三条针对被审计单位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列报与披露的分部信息,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一)了解管理层在确定分部信息时使用的方法;(二)实施分析程序或其他适合
具体情况的审计程序。在了解管理层确定分部信息使用的方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一)评价使用的方法是否已使分部信息按照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披露;(二)在适当的情况下,测试对这些方法的应用。第四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的规定使用函证
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诉讼和索赔事项实施询问程序。《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规定了有关诉讼和索赔的审计程序。第三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规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判断
审计证据可靠性的一般原则包括:(一)从被审计单位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二)直接获取的审计证
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三)以文件记录形式(包括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以函证方式直接从被询证者获取的审计证据,比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第四条下列审计准则明确了实施
函证程序以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性:(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定,注册会计
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
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设计和实施实
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将函证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
的应对措施》规定,评估的风险越高,需要获取越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为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或者获取更相关、更可靠的审计
证据,或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例如,注册会计师更加重视直接从第三方获取审计证据,或从不同的独立来源获取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实施函证程
序,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获取可靠性高的审计证据,以应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特别风险。(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
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规定,针对由于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更多的相互印证的信
息。(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规定,通过函证等方式从独立来源获取的相互印证的信息,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
从会计记录或管理层书面声明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的保证水平。第二章定义第五条函证(即外部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直接从第三方(被询证
者)获取书面答复作为审计证据的过程,书面答复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等形式。第六条积极式函证,是指要求被询证者直接向注册会计
师回复,表明是否同意询证函所列示的信息,或填列所要求的信息的一种询证方式。第七条消极式函证,是指要求被询证者只有在不同意询证函所
列示的信息时才直接向注册会计师回复的一种询证方式。第八条未回函,是指被询证者对积极式询证函未予回复或回复不完整,或询证函因未被送
达而退回。第九条不符事项,是指被询证者提供的信息与询证函要求确认的信息不一致,或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信息不一致。第三章目标第十
条在使用函证程序时,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设计和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函证程序第十一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认定层次的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在作出决策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
报风险,以及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如何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银行存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
在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某一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
要信息对财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如果不对这些项目实施函证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第十三条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无效。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无效,注册
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如果不对应收账款函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第十四条当实
施函证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询证函保持控制,包括:(一)确定需要确认或填列的信息;(二)选择适当的被询证者;(三)设计询证函,包
括正确填列被询证者的姓名和地址,以及被询证者直接向注册会计师回函的地址等信息;(四)发出询证函并予以跟进,必要时再次向被询证者寄发
询证函。第二节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第十五条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注册会计师应当:(一)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
,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二)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
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三)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第十六条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
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的规定,
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注册会计师还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其对审计工
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第三节实施函证程序的结果第十七条如果存在对询证函回函的可靠性产生疑虑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进一步获取审计证
据以消除这些疑虑。第十八条如果认为询证函回函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
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第十九条在未回函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第二十条如果注
册会计师认为取得积极式函证回函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必要程序,则替代程序不能提供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如
果未获取回函,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其对审计工作和审
计意见的影响。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不符事项,以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第四节消极式函证第二十二条消极式函证比积极式函证
提供的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低。除非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注册会计师不得将消极式函证作为唯一实质性程序,以应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一)注册会计师将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并已就与认定相关的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二)需要实施消极式函证程
序的总体由大量小额、同质的账户余额、交易或事项构成;(三)预期不符事项的发生率很低;(四)没有迹象表明接收询证函的人员或机构不认真
对待函证。第五节评价获取的审计证据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实施函证程序的结果是否提供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或是否有必要进
一步获取审计证据。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20
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将分析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即实质性分析程序),以及在
临近审计结束时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以有助于对财务报表形成总体结论,制定本准则。第二条除本准则以外,其他审计准则也对注册会计师使用分
析程序作出了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将分
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
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这些程序可能包括实质性分析程序。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使用分析程序时,还需要遵
守这些准则的规定。第二章定义第三条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
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在必要时对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值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进行调查。第三章目标第四
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二)在临近审计结束时,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帮助注
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形成总体结论,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实质性分析程序第五条在设计和
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无论单独使用或与细节测试结合使用,注册会计师都应当:(一)考虑针对所涉及认定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的细节测
试(如有),确定特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这些认定的适用性;(二)考虑可获得信息的来源、可比性、性质和相关性以及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评
价在对已记录的金额或比率作出预期时使用数据的可靠性;(三)对已记录的金额或比率作出预期,并评价预期值是否足够精确以识别重大错报(包
括单项重大的错报和单项虽不重大但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错报);(四)确定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且无需
按本准则第七条的要求作进一步调查的差异额。第二节有助于形成总体结论的分析程序第六条在临近审计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分
析程序,帮助其对财务报表形成总体结论,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第三节调查分析程序的结果第七条如果按照本准
则的规定实施分析程序,识别出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的波动或关系,或与预期值差异重大的波动或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下列措施调查这些差
异:(一)询问管理层,并针对管理层的答复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二)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实施其他审计程序。第五章附则第八条本准
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
规范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审计抽样,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要求注册会计师设
计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该准则还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用以选取测试项目的
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审计程序的目的,审计抽样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第三条本准则作为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的
补充,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选择审计样本以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及评价样本结果时对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使用。第二章定义
第四条审计抽样(即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整个总体得出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第五条总体,是指注册会计师从中选取样本并期望据此得出结论的整个数据集合。第六条抽
样单元,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项目。第七条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一)随机选取样本项目;(二)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
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不同时具备前款提及的两个特征的抽样方法为非统计抽样。第八条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可
能不同于如果对整个总体实施与样本相同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的风险。抽样风险可能导致两种类型的错误结论:(一)在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
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注册会计师主要关注这类错误
结论,原因是其影响审计效果,非常有可能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在实施控制测试时,注册会计师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
;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这类错误结论影响审计效率,原因是其通常导致注册会计师实施额外的
工作,以证实初始结论是错误的。第九条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任何与抽样风险无关的原因而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第十条异常误差
,是指对总体中的错报或偏差明显不具有代表性的错报或偏差。第十一条分层,是指将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
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第十二条可容忍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设定的货币金额,注册会计师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错报不超过该
货币金额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第十三条可容忍偏差率,是指注册会计师设定的偏离规定的内部控制程序的比率,注册会计师试图对总体中的实际
偏差率不超过该比率获取适当水平的保证。第三章目标第十四条在使用审计抽样时,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为得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提供合
理的基础。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样本设计、样本规模和选取测试项目第十五条在设计审计样本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审计程序的目的和抽样
总体的特征。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足够的样本规模,以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第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在选取样本项目时,应当
使总体中的每个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第二节实施审计程序第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具体目的的审计程序
。第十九条如果审计程序不适用于选取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替代项目实施该审计程序。第二十条如果未能对某个选取的项目实施设计的
审计程序或适当的替代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该项目视为控制测试中对规定的控制的一项偏差,或细节测试中的一项错报。第三节偏差和错报的
性质与原因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识别出的所有偏差或错报的性质和原因,并评价其对审计程序的目的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如果认为样本中发现的某项偏差或错报是异常误差,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该项偏差或错报对总体不具有代表性获
取高度保证。在获取这种高度保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该项偏差或错报不影响总体的其余
部分。第四节推断错报第二十三条当实施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第五节评价审计抽样结果第二十
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下列方面进行评价:(一)样本结果;(二)使用审计抽样是否已为注册会计师针对所测试的总体得出的结论提供合理基础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五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
估计)和相关披露(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
计)和相关披露有关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在涉及审计会计估计时,本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
措施》和其他相关审计准则的进一步扩展。本准则还涉及如何处理个别会计估计的错报和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第三条某些财务报表项目不
能精确计量,只能进行估计。在本准则中,对这些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作为会计估计。管理层可获得的用以支持作出会计估计的信息的性质和可靠性
差异很大,并因此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影响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会计估计对有意或无
意的管理层偏向的敏感性。第四条会计估计的计量目标可能因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所报告的报表项目而存在差异。一些会计估计的计量目标
是,在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情况下,预测一项或多项交易、事项或情况的结果。而对于包括许多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在内的其他一些会计估计,计量目
标有所不同,表现为按照计量日普遍存在的状况(如对某一特定类型资产或负债估计的市场价格)反映某一当前交易或财务报表项目的价值。例如,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以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假定的当前交易为基础,而不是以过去或未来时点的交
易为基础。第五条会计估计的结果与财务报表中原来已确认或披露的金额存在差异,并不必然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这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估计而
言尤其如此,因为任何已观察到的结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作出会计估计的时点后所发生的事项或情况的影响。第二章定义第六条本准则所称会
计估计,是指在缺乏精确计量手段的情况下,采用的某项金额的近似值。会计估计一般包括存在估计不确定性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以及其他需
要估计的金额。当仅针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估计时,本准则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术语。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点估计或区间估计,是
指从审计证据中得出的、用于评价管理层点估计的金额或金额区间。第八条估计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在计量方面对固有不精确性的
敏感性。第九条管理层偏向,是指管理层在编制和列报信息时缺乏中立性。第十条管理层的点估计,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或披露一项会
计估计而选择的金额。第十一条会计估计的结果,是指需要作出会计估计的交易、事项或情况得以解决时实际发生的货币金额。第三章目标第
十二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一)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报表中确认或披露的会计估计(包括
公允价值会计估计)是否合理;(二)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披露是否充分。第四章要求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
关活动第十三条当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的风险评估程序
和相关活动,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下列内容,作为识别和评估会计估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一)与会计估计(包
括相关披露)相关的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二)管理层如何识别可能需要作出会计估计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或披露的交易、事项和情况
。在进行了解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询问可能导致新的或需要修改现有的会计估计的环境变化;(三)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
计所依据的数据。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和依据包括:(一)用以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包括模型(如适用);(二)相关控制;(三)管理层
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四)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五)用以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是否已经发生或应当发生不同于上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六)管理层是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估计不确定性的影响。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上期财务报表中会计估计的结果,或者复核管理层在本
期财务报表中对上期会计估计作出的后续重新估计(如适用)。在确定复核的性质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估计的性质,以及复核时获取
的信息是否可能与识别和评估本期财务报表中会计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相关。但是,注册会计师复核的目的不是质疑上期依据当时可获得的信息而作
出的判断。第二节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十五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
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的程度。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
职业判断确定识别出的具有高度估计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是否会导致特别风险。第三节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十七条基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
险,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管理层是否恰当运用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二)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是否恰当,并
得到一贯运用,以及会计估计或作出会计估计的方法不同于上期的变化是否适合于具体情况。第十八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
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估计的性质,并实施下列一项或多
项程序:(一)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据;(二)测试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
。在进行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采用的计量方法在具体情况下是否恰当,以及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确定的计量目标,管理层使用的假
设是否合理;(三)测试与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并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四)作出注册会计师的点估计或区间估
计,以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在执行本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下列两种情况分别予以处理:(一)如果使用有别于管理
层的假设或方法,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了解管理层的假设或方法,以确定注册会计师在作出点估计或区间估计时已考虑了相关变量,并评价与管理层
的点估计存在的任何重大差异;(二)如果认为使用区间估计是恰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基于可获得的审计证据来缩小区间估计,直至该区间估计范
围内的所有结果均可被视为合理。第十九条在确定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的事项,或根据本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
计师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具备与会计估计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相关的专门技能或知识,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四节实施进一步实质性程序以
应对特别风险第二十条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除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规定的其他实质性程序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一)评价管理层如何考虑替代性的假设或结果,以及拒绝采纳的原因,或者在管理层没有考虑替
代性的假设或结果的情况下,评价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如何处理估计不确定性;(二)评价管理层使用的重大假设是否合理;(三)当管理层实
施特定措施的意图和能力与其使用的重大假设的合理性或对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恰当应用相关时,评价这些意图和能力。第二十一条如果根
据职业判断认为管理层没有适当处理估计不确定性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必要时作出用于评价会计估计合理性的区间
估计。第二十二条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下列方面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
规定:(一)管理层对会计估计在财务报表中予以确认或不予确认的决策;(二)作出会计估计所选择的计量基础。第五节评价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并确定错报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估计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下是合理的还是存在错报。第
六节与会计估计相关的披露第二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与会计估计相关的财务报表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
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下,财务报表对估计不确定性的
披露的充分性。第七节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第二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的判断和决策,以识别是否可能存在
管理层偏向的迹象。在得出某项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的结论时,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本身并不构成错报。第八节书面声明第二十七条注册会
计师应当向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获取书面声明,以确定其是否认为在作出会计估计时使用的重大假设是合理的。第九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
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及其披露的充分性,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的基础;
(二)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
—关联方(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责任,
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在涉及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本准则是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应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
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
对措施》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的进一步扩展。第三条许多关联方交易是在正常经
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类似的非关联方交易相比,这些关联方交易可能并不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关联方关系及其
交易的性质可能导致关联方交易比非关联方交易具有更高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例如:(一)关联方可能通过广泛而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进
行运作,相应增加关联方交易的复杂程度;(二)信息系统可能无法有效识别或汇总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和未结算项目的金额;(三
)关联方交易可能未按照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和条件进行,例如,某些关联方交易可能没有相应的对价。第四条由于关联方之间彼此并不独立,
为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性质,以及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对财务报表实际或潜在的影响,许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关系
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作出了规定。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实施审计程序,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被
审计单位未能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恰当会计处理或披露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五条即使适用的财务报告编
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很少的规定或没有作出规定,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足以确定财务报表(就其受到关联
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影响而言)是否实现公允反映。第六条由于关联方之间更容易发生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
易,与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的规定评价是否存在一项或多项舞弊风险因素相关。
第七条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实施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
被发现的风险。就关联方而言,由于下列原因,审计的固有限制对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能力的潜在影响会加大:(一)管理层可能未能识别出
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特别是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没有对关联方作出规定时;(二)关联方关系可能为管理层的串通舞弊、隐瞒或操纵
行为提供更多机会。第八条由于存在未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
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规定,在计划和实施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有关的审计工作时,保持职业怀疑尤为重要。本准则旨在帮
助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风险。第二章定义第九条关联方,
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的情况下,是指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定义的关联方。第十条公平交易,是指按照互不关联、各自独立
行事且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自愿的买方和自愿的卖方达成的条款和条件进行的交易。第三章目标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
无论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对关联方作出规定,充分了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便能够确认由此产生的、与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
错报风险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如有);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财务报表受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影响而言,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实现公允反映。
(二)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确定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是否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
础得到恰当识别、会计处理和披露。第四章要求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工作第十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
—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规定
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工作。作为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工作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本准则第十三条至第十八
条规定的审计程序和相关工作,以获取与识别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信息。第十三条项目组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
关的责任》的规定进行内部讨论时,应当特别考虑由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舞弊或错误使得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十四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询问下列事项:(一)关联方的名称和特征,包括关联方自上期以来发生的变化;(二)被审计单位和关联方之间关系的
性质;(三)被审计单位在本期是否与关联方发生交易,如发生,交易的类型、定价政策和目的。第十五条如果管理层建立了下列与关联方关
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其他人员,实施其他适当的风险评估程序,以获取对相关控制的了解:(一
)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识别、会计处理和披露;(二)授权和批准重大关联方交易和安排;(三)授权和
批准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和安排。第十六条某些安排或其他信息可能显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关联
方交易,在审计过程中检查记录或文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这些安排或其他信息保持警觉。注册会计师应当检查下列记录或文件,以确定是否存
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关联方交易:(一)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时获取的银行和律师的询证函回函;(二
)股东会和治理层会议的纪要;(三)注册会计师认为必要的其他记录或文件。第十七条在实施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审计程序或其他审计程
序时,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询问这些交易的性质以及是否涉及关联方。第十八条在整
个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与项目组其他成员分享获取的关联方的相关信息。第二节识别和评估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
险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
识别和评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这些风险是否为特别风险。在确定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出的、超出被审计单位正
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风险确定为特别风险。第二十条如果在实施与关联方有关的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工作中识别出舞弊风险因素
,包括与能够对被审计单位或管理层施加支配性影响的关联方有关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
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的规定,在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信息。第三节针对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
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的规定,针对评估的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些程序应当包括本
准则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计程序。第二十二条如果识别出可能表明存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
交易的安排或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相关情况是否能够证实关联方关系或关联方交易的存在。第二十三条如果识别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
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立即将相关信息向项目组其他成员通报;(二)在适用的财务报
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的情况下,要求管理层识别与新识别出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以便注册会计师作出进一步评价,并询问与关联
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为何未能识别或披露该关联方关系或交易;(三)对新识别出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四
)重新考虑可能存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其他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的风险,如有必要,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五)
如果管理层不披露关联方关系或交易看似是有意的,因而显示可能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这一情况对审计的影响。第二十四条
对于识别出的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一)检查相关合同或协议(如有);(二)获取交易已经恰当授权和批
准的审计证据。如果检查相关合同或协议,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一)交易的商业理由(或缺乏商业理由)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从事交易的目
的可能是为了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或为了隐瞒侵占资产的行为;(二)交易条款是否与管理层的解释一致;(三)关联方交易是否已按照适
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得到恰当会计处理和披露。第二十五条如果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认定,声明关联方交易是按照等同于公平交易中通行
的条款执行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该项认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四节评价识别出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第二十六
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
应当评价:(一)识别出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是否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得到恰当会计处理和披露;(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是否
导致财务报表未实现公允反映。第五节书面声明第二十七条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向管理层和治
理层(如适用)获取下列书面声明:(一)已经向注册会计师披露了全部已知的关联方名称和特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二)已经按照适用
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第六节与治理层的沟通第二十八条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
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沟通审计工作中发现的与关联方相关的重大事项。第七节审计工作底稿第二十九条注册会计
师应当就识别出的关联方名称、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以及关联方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第五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准则自20
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
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相关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被审计单位被视为在可
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下去。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是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编制的,除非管理层计划将被审计单位予以清算或终止经营,或者除此之外没有
其他现实可行的选择。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或不按照)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例如,在特定国家或地区,持
续经营基础与某些按照计税核算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无关)。如果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则被审计单位对其资产和负债的记录是建立在正常经
营过程中能够变现资产、清偿债务的基础上的。第三条某些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明确要求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并规定了与此相关
的需要考虑的事项和作出的披露。相关法律法规还可能对管理层评估持续经营能力的责任和相关财务报表披露作出具体规定。第四条其他财务报告
编制基础可能没有明确要求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然而,如本准则第二条所述,由于持续经营假设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即使其他
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管理层也需要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评估持续经营能力。第五条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涉及在特定时
点对事项或情况的未来结果作出判断,这些事项或情况的未来结果具有固有不确定性。下列因素与管理层的判断相关:(一)某一事项或情况或其结
果出现的时点距离管理层作出评估的时点越远,与事项或情况的结果相关的不确定性程度将显著增加。因此,明确要求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
估的大多数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规定了管理层应当考虑所有可获得信息的期间。(二)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经营活动的性质和状况以及
被审计单位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将影响对事项或情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三)对未来的所有判断都以作出判断时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管理层
作出的判断在当时情况下可能是合理的,但之后发生的事项可能导致事项或情况的结果与作出的判断不一致。第六条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管理
层在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就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即使编制财
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没有明确要求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专门评估,注册会计师的这种责任仍然存在。第七条如果存在可能导致
被审计单位不再持续经营的未来事项或情况,审计的固有限制对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能力的潜在影响会加大。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这些未来事项或
情况作出预测。相应地,注册会计师未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不能被视为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保证。第二章目标第八
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就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二)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
就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三)确定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第三章要求
第一节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第九条在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
险》的规定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在进行考虑时,注
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管理层是否已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初步评估。如果管理层已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初步评估,注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进
行讨论,并确定管理层是否已识别出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如果管理层已识别出这些事项
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其讨论应对计划。如果管理层未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初步评估,注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讨论其拟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
础,询问管理层是否存在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第十条针对有关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
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警觉。第二节评价管理层的评估第十一条注册会计
师应当评价管理层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第十二条在评价管理层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时,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期
间应当与管理层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间更长)的规定作出评估的涵盖期间相同。如果管理层评估持续经
营能力涵盖的期间短于自财务报表日起的十二个月,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层将其至少延长至自财务报表日起的十二个月。第十三条在评价管理
层作出的评估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评估是否已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所有相关信息。第三节询问超出管理层评估期间的事项
或情况第十四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管理层是否知悉超出评估期间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第四节识别出事项
或情况时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第十五条如果识别出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包括考虑缓解因素),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些程序应当包括:(一)如果管理层尚未对被审计单位持续
经营能力作出评估,提请其进行评估;(二)评价管理层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相关的未来应对计划,这些计划的结果是否可能改善目前的状况,以及
管理层的计划对于具体情况是否可行;(三)如果被审计单位已编制现金流量预测,且对预测的分析是评价管理层未来应对计划时所考虑的事项或情
况的未来结果的重要因素,评价用于编制预测的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并确定预测所基于的假设是否具有充分的支持;(四)考虑自管理层作出评估后
是否存在其他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五)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有关未来应对计划及其可行性的书面声明。第五节审计结论与报告
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运用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存在与事项或情况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且这些事项或情况单独或汇总起
来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如果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认为,鉴于不确定性潜在影响的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为了
使财务报表实现公允反映,有必要适当披露该不确定性的性质和影响,则表明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第十七条如果认为运用持续经营假设适合具体情
况,但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财务报表是否已充分描述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
理层针对这些事项或情况的应对计划;(二)财务报表是否已清楚披露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并由
此导致被审计单位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和清偿债务。第十八条如果财务报表已作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保留意见,
并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强调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并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财
务报表附注中对本准则第十七条所述事项的披露。第十九条如果财务报表未作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
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恰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说明,存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
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第二十条如果财务报表已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编制,但根据判断认为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运用持续经
营假设是不适当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否定意见。第二十一条如果管理层不愿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作出评估或延长评估期间,注册会计师应当
考虑这一情况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第六节与治理层沟通第二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就识别出的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
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进行沟通,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与治理层的沟通应当包括下列方面:(一)这些事项或情况是否构成重
大不确定性;(二)在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中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否适当;(三)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披露是否充分。第七节严重拖延对财务报表的
批准第二十三条如果管理层或治理层在财务报表日后严重拖延对财务报表的批准,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拖延的原因。如果认为拖延可能涉及与持续
经营评估相关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本准则第十五条所述的有必要实施的追加的审计程序,并考虑本准则第十六条所述的存在重大不确
定性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第四章附则第二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审计业
务涉及的期初余额(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首次审计业务时对期初余额的责任,制定本准
则。第二条当财务报表包括比较财务信息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的规定同样适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对首次审计业务开始前的活动提出补充要求。第二章定义第三条首次审计业务
,是指在上期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或上期财务报表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下承接的审计业务。第四条期初余额,是指期初存在的账户余额。
期初余额以上期期末余额为基础,反映了以前期间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结果。期初余额也包括期初存在的需要披露的事项,如或
有事项和承诺事项。第五条前任注册会计师,是指已对被审计单位上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被现任注册会计师接替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
计师。第三章目标第六条在执行首次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针对期初余额的目标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一)期初余额是
否含有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二)期初余额反映的恰当的会计政策是否在本期财务报表中得到一贯运用,或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已
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作出恰当的会计处理和充分的列报与披露。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审计程序第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阅读最近期间的
财务报表和前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如有),获取与期初余额相关的信息,包括披露。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采取下列措施,获取充
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包含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一)确定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的
情况下已作出重新表述;(二)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反映对恰当会计政策的运用;(三)实施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实施的一项或多项审计
程序包括:(一)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审计,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底稿,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二)评价本期实施的审计
程序是否提供了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三)实施其他专门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第九条如果获取的审计证据表明期
初余额存在可能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适合具体情况的追加的审计程序,以确定对本期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认
为本期财务报表中存在这类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规定,就这类
错报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期初余额反映的会计政策是否在本期财务
报表中得到一贯运用,以及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作出恰当的会计处理和充分的列报与披露。第十一条如果上期财务
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发表了非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
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在评估本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评价导致对上期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影响。第二节
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第十二条如果不能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
——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第十三条如果认为期初余额存在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
大影响的错报,且错报的影响未能得到恰当的会计处理或适当的列报与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
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第十四条如果认为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与期初余额相关的会
计政策未能在本期得到一贯运用,或者会计政策的变更未能得到恰当的会计处理或适当的列报与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
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第十五条如果前任注册会计师对上期财务报
表发表了非无保留意见,并且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对本期财务报表仍然相关和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
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的规定,对本期
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期后事项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财务报表
可能受到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事项的影响。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专门提及期后事项,将其区分为下列两类:(一)对财务报表日已经存在的
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二)对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审计报告的日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表明,注册会计师已考虑其知悉的、截
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第二章定义第三条期后事项,是指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
报告日后知悉的事实。第四条财务报表日,是指财务报表涵盖的最近期间的截止日期。第五条审计报告日,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在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署的日期。第六条财务报表报出
日,是指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提供给第三方的日期。第七条财务报表批准日,是指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编制完
成,并且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的日期。第三章目标第八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获取充
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财
务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二)恰当应对在审计报告日后注册会计师知悉的、且如果在审计报告日知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修改审计报告的事实。第
四章要求第一节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
所有在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均已得到识别。但是,注册会计师并不需要对之前已实施审计程序
并已得出满意结论的事项执行追加的审计程序。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实施审计程序,以使审计程序能够涵盖财务报表日
至审计报告日(或尽可能接近审计报告日)之间的期间。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这些程序应当包括
:(一)了解管理层为确保识别期后事项而建立的程序;(二)询问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确定是否已发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期后事项;(
三)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表日后举行会议的纪要,在不能获取会议纪要的情况下,询问此类会议讨论的事项;(四)
查阅被审计单位最近的中期财务报表(如有)。第十一条在实施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识别出需要在财务报表
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应当确定这些事项是否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的规定,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书面声明,确认所有在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按照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应予调整或披露的事项均已得到调整或披露。第二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知悉的事实第
十三条在审计报告日后,注册会计师没有义务针对财务报表实施任何审计程序。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如果知悉了某事实,且若在
审计报告日知悉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一)与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讨论该事项;(二)确定财务报表是否需要修改;(
三)如果需要修改,询问管理层将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处理该事项。第十四条如果管理层修改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一)根据具体情况对有
关修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二)除非本准则第十五条所述的情形适用,将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审计程序延伸至新的审计报告日,并针对
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新的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修改后的财务报表被批准的日期。第十五条在有关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
基础未禁止的情况下,如果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修改仅限于反映导致修改的期后事项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也仅对有关修
改进行批准,注册会计师可以仅针对有关修改将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所述的审计程序延伸至新的审计报告日。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
下列处理方式之一:(一)修改审计报告,针对财务报表修改部分增加补充报告日期,从而表明注册会计师对期后事项实施的审计程序仅限于财务报
表相关附注所述的修改;(二)出具新的或经修改的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中说明注册会计师对期后事项实施的审计程序仅限于财务
报表相关附注所述的修改。第十六条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或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不要求管理层报出经修改的财务报表,相应地,注册会
计师也无需出具经修改的或新的审计报告。然而,如果认为管理层应当修改财务报表而没有修改,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以下情况予以处理:(一)如
果审计报告尚未提交给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发表
非无保留意见,然后再提交审计报告;(二)如果审计报告已经提交给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通知管理层和治理层(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
管理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作出必要修改前不要向第三方报出。如果财务报表在未经必要修改的情况下仍被报出,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
以设法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该审计报告。第三节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报出后知悉的事实第十七条在财务报表报出后,注册会计师没有义务
针对财务报表实施任何审计程序。在财务报表报出后,如果知悉了某事实,且若在审计报告日知悉可能导致修改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一)
与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讨论该事项;(二)确定财务报表是否需要修改;(三)如果需要修改,询问管理层将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处理该事项。
第十八条如果管理层修改了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一)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修改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二)复核管理层采取的措施能否
确保所有收到原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人士了解这一情况;(三)除非本准则第十五条所述的情形适用,将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规定的审计程序延
伸至新的审计报告日,并针对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新的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修改后的财务报表被批准的日期;(四)如果本准则第
十五条所述的情形适用,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修改审计报告或提供新的审计报告。第十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新的或经修改的审计报告
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修改原财务报表的详细原因和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原审计报告。第二十
条如果管理层没有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所有收到原财务报表的人士了解这一情况,也没有在注册会计师认为需要修改的情况下修改财务报表,注册会
计师应当通知管理层和治理层(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将设法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该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
师已经通知管理层或治理层,而管理层或治理层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以设法防止财务报表使用者信赖该审计报告。第
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向管理层获取书面声明,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附录中列示的其他审计准则
,对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就相关事项获取书面声明提出具体要求,但并不构成对本准则普遍适用性的限制。第三条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为了
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书面声明是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需要获取的必要信息,也是审计证据。第四条尽管书面声明
提供必要的审计证据,但其本身并不为所涉及的任何事项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且,管理层已提供可靠书面声明的事实,并不影响注册会计
师就管理层责任履行情况或具体认定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第二章定义第五条书面声明,是指管理层向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书面陈
述,用以确认某些事项或支持其他审计证据。书面声明不包括财务报表及其认定,以及支持性账簿和相关记录。第六条在本准则中单独提及管理层
时,应当理解为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管理层负责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第三章目标第七条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向管理层获取其认为自身已履行编制财务报表和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完整信息的责任的书面声明;(二)如果注册会计师
认为有必要或其他审计准则有要求,通过书面声明支持与财务报表或具体认定相关的其他审计证据;(三)恰当应对管理层提供的书面声明或管理层
不提供注册会计师要求的书面声明的情况。第四章要求第一节提供书面声明的管理层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对财务报表承担相应责任并
了解相关事项的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第二节针对管理层责任的书面声明第九条针对财务报表的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
,确认其根据审计业务约定条款,履行了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的责任。第十条针对提供的信
息和交易的完整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就下列事项提供书面声明:(一)按照审计业务约定条款,已向注册会计师提供所有相关信息,并允
许注册会计师不受限制地接触所有相关信息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二)所有交易均已记录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第十一条注
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按照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对管理层责任的描述方式,在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要求的书面声明中对管理层责任进行描述。第
三节其他书面声明第十二条除本准则和其他审计准则要求的书面声明外,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获取一项或多项其他书面声明,以支持与财
务报表或者一项或多项具体认定相关的其他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提供这些书面声明。第四节书面声明的日期和涵盖的期间第十三
条书面声明的日期应当尽量接近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日期,但不得在审计报告日后。书面声明应当涵盖审计报告针对的所有财务报表和期间
。第五节书面声明的形式第十四条书面声明应当以声明书的形式致送注册会计师。如果法律法规要求管理层就其责任作出书面公开陈述,并且注
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陈述提供了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要求的部分或全部声明,则这些陈述所涵盖的相关事项不必包括在声明书中。第六节对书面声
明可靠性的疑虑以及管理层不提供要求的书面声明第十五条如果对管理层的胜任能力、诚信、道德价值观或勤勉尽责存在疑虑,或者对管理层在这
些方面的承诺或贯彻执行存在疑虑,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这些疑虑对书面或口头声明和审计证据总体的可靠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六条如果书面
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以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问题仍未解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考虑对管理层的胜任能力
、诚信、道德价值观或勤勉尽责的评估,或者重新考虑对管理层在这些方面的承诺或贯彻执行的评估,并确定书面声明与其他审计证据的不一致对书
面或口头声明和审计证据总体的可靠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七条如果认为书面声明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包括本准则第十九条
所提及的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其对审计意见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八条
如果管理层不提供要求的一项或多项书面声明,注册会计师应当:(一)与管理层讨论该事项;(二)重新评价管理层的诚信,并评价该事项对书
面或口头声明和审计证据总体的可靠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三)采取适当措施,包括本准则第十九条提及的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
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该事项对审计意见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十九条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
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一)注册会计师对管理
层的诚信产生重大疑虑,以至于认为其按照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的要求作出的书面声明不可靠;(二)管理层不提供本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要求的
书面声明。第五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附录:其他审计准则对书面声明的具体要求下列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
师在特定情况下就相关事项获取书面声明,但其规定并不影响本准则的普遍适用性。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
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第四十三条;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第十六条;3.《中国注
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第十五条;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对存货、诉讼和索
赔、分部信息等特定项目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考虑》第十二条;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
估计)和相关披露》第二十七条;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第二十七条;7.《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
4号——持续经营》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五)项;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第十二条;9.《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第十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
虑(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集团审计时的特殊考虑,特别是涉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特殊
考虑,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规范集团审计的特定方面,其他审计准则同样适用于集团审计。第三条在执行非集团审计时,如果利用其他注
册会计师的工作(如委托其他注册会计师对存放在偏远地点的存货实施监盘或对存放在偏远地点的固定资产实施检查),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遵守本准则的相关规定。第四条因法律法规要求或其他原因,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对组成部分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集团项目组可以
决定利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作为集团审计的审计证据,但仍需要遵守本准则的规定。第五条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规定,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确信执行集团审计业务的人员(
包括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从整体上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和必要素质。集团项目合伙人还需要对指导、监督和执行集团审计业务承担责任。第六条
无论是集团项目组还是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集团项目合伙人都需要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
——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当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时,本准则有助于集团项目合伙人满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的要求。第七条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集团
审计中,审计风险包括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没有发现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存在的错报(该错报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及集团
项目组可能没有发现该错报的风险。本准则规定了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时,集团项目组在
确定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需要考虑的事项。集团项目组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充分、适
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基础。第二章定义第八条集团,是指由所有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并且所有组成部分的财
务信息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集团至少拥有一个以上的组成部分。第九条集团财务报表,是指包括一个以上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财务报表。集团
财务报表也指没有母公司但处在同一控制下的各组成部分编制的财务信息所汇总生成的财务报表。第十条本准则所称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
指适用于集团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第十一条集团管理层,是指负责编制集团财务报表的管理层。第十二条集团层面控制,是指集团管
理层设计、执行和维护的与集团财务报告相关的控制。第十三条集团审计,是指对集团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第十四条集团审计意见,是指对集
团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第十五条集团项目合伙人,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集团审计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对集团财务
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字的合伙人。如果集团项目合伙人以外的其他注册会计师在对集团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字,本准则对集团项目合伙
人的规定也适用于该签字注册会计师。如果联合注册会计师执行集团审计,联合项目合伙人及其项目组整体上构成集团项目合伙人和集团项目组。但
是,本准则并不规范联合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关系,或参与联合审计的一方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与另一方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之间的关系。第十六
条集团项目组,是指参与集团审计的,包括集团项目合伙人在内的所有合伙人和员工。集团项目组负责制定集团总体审计策略,与组成部分注册会
计师沟通,针对合并过程执行相关工作,并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作为形成集团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基础。第十七条组成部分,是指某一
实体或某项业务活动,其财务信息由集团或组成部分管理层编制并应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第十八条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集团项目组识别出的具
有下列特征之一的组成部分:(一)单个组成部分对集团具有财务重大性;(二)由于单个组成部分的特定性质或情况,可能存在导致集团财务报表
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第十九条组成部分管理层,是指负责编制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管理层。第二十条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指基于集团
审计目的,按照集团项目组的要求,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的注册会计师。第二十一条组成部分重要性,是指集团项目组为组成部分确
定的重要性。第二十二条合并过程,是指:(一)通过合并、比例合并、权益法或成本法,在集团财务报表中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
、列报与披露;(二)对没有母公司但处在同一控制下的各组成部分编制的财务信息进行汇总。第三章目标第二十三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
(一)确定是否担任集团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二)如果担任集团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的范围、
时间安排和发现的问题,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进行清晰的沟通;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和合并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对集团财务报
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第四章要求第一节责任第二十四条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按照职业
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指导、监督和执行集团审计业务,并确定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适合具体情况。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出具的
审计报告不应提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要求在审计报告中提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应当指明,这
种提及并不减轻集团项目合伙人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集团审计意见承担的责任。第二节集团审计业务的承接与保持第二十五条在具体运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时,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确定是否能够合理预期获取与合并过程和组
成部分财务信息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集团审计意见的基础。因此,集团项目组应当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
,以足以识别可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评价集团项目组参与组成
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程度是否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二十六条如果集团项目合伙人认为由于集团管理层施加的限制,使集团项目组
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由此产生的影响可能导致对集团财务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视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一
)如果是新业务,拒绝接受业务委托,如果是连续审计业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解除业务约定;(二)如果法律法规禁止注册会计师拒绝接
受业务委托,或者注册会计师不能解除业务约定,在可能的范围内对集团财务报表实施审计,并对集团财务报表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第二十七条集
团项目合伙人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规定,就集团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管理层
或治理层(如适用)达成一致意见。第三节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第二十八条集团项目组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
号——计划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定集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第二十九条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复核集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第四节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第三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集团项目组应当:(一)在业务承接或保持阶段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包括集团层面控制;(二)
了解合并过程,包括集团管理层向组成部分下达的指令。第三十一条集团项目组应当对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获取充分的了解,以
足以:(一)确认或修正最初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第五节了解组成部分注册
会计师第三十二条如果计划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相关工作,集团项目组应当了解下列事项:(一)组成部分注册会计
师是否了解并将遵守与集团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特别是独立性要求;(二)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三)集团项目组参
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程度是否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四)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否处于积极的监管环境中。第三十三条如果
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不符合与集团审计相关的独立性要求,或集团项目组对本准则第三十二条第(一)项至第(三)项所列事项存有重大疑虑,集团
项目组应当就组成部分财务信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不应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相关工作。第六节重要性第
三十四条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与重要性相关的下列事项:(一)在制定集团总体审计策略时,确定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二)根据集团的
特定情况,如果存在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低于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
集团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三)如果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
信息实施审计或审阅,基于集团审计目的,为这些组成部分确定组成部分重要性。为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组成部分重要性应当低于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四)设定临界值,不能将超过该临界值的错报视为对集团财务
报表明显微小的错报。第三十五条如果基于集团审计目的,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审计工作,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在组成
部分层面确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适当性。第三十六条如果因法律法规或其他原因要求对组成部分进行审计,并且集团项目组决定利用该审计为
集团审计提供审计证据,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下列方面是否符合本准则的规定:(一)组成部分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二)组成部分层面实际执
行的重要性。第七节针对评估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
对于组成部分财务信息,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由其亲自执行或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代为执行的相关工作的类型。集团项目组还应当确定参与组成部
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第三十八条在确定对合并过程或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拟执行的工作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如果预
期集团层面控制运行有效,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集团项目组应当测试或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测试
这些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第三十九条就集团而言,对于具有财务重大性的单个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或代表集团项目组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
运用该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第四十条对由于其特定性质或情况,可能存在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
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或代表集团项目组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下列一项或多项工作:(一)使用组成部分重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
信息实施审计;(二)针对与可能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账户余额、一类或多类交易或披露事项实施审计;(
三)针对可能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实施特定的审计程序。第四十一条对于不重要的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应当在集团层面实
施分析程序。第四十二条如果集团项目组认为执行下列工作不能获取形成集团审计意见所依据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采取本条第二款规定
的措施:(一)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的工作;(二)对集团层面控制和合并过程执行的工作;(三)在集团层面实施的分析程序。集团项目
组应当选择某些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已选择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亲自执行或由代表集团项目组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下列一项或多项工作:
(一)使用组成部分重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二)对一个或多个账户余额、一类或多类交易或披露实施审计;(三)使用组成部分重
要性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阅;(四)实施特定程序。集团项目组应当在一段时间之后更换所选择的组成部分。第四十三条如果组成部分注册
会计师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审计,集团项目组应当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以识别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
特别风险。集团项目组参与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受其对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情况的影响,但至少应当包括:(一)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或组成部分管理层讨论对集团而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务活动;(二)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讨论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发生重大错报
的可能性;(三)复核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识别出的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可以采用备忘
录的形式,反映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针对识别出的特别风险得出的结论。第四十四条如果在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相关工作的组成部分内,识
别出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针对识别出的特别风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恰当性。根据对组成部分注
册会计师的了解,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参与进一步审计程序。第八节合并过程第四十五条根据本准则第三十条的规定,集团项目组应
当了解集团层面的控制和合并过程,包括集团管理层向组成部分下达的指令。根据本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对合并过程执行工作的性质、时间
安排和范围基于预期集团层面控制有效运行,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提供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集团项目组应当亲自测试或要求组
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代为测试集团层面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第四十六条集团项目组应当针对合并过程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由
合并过程导致的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设计和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当包括评价所有组成部分是否均已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第四
十七条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合并调整和重分类事项的适当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评价是否存在舞弊风险因素或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第四
十八条如果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没有按照集团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政策编制,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是否已得到适当调整,以满足编
制和列报集团财务报表的要求。第四十九条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按照本准则第五十四条的规定进行的沟通中提及的财务信息
是否就是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第五十条如果集团财务报表包括的组成部分财务报表的报告期末不同于集团财务报表,集团项目组应
当评价是否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这些财务报表作出恰当调整。第九节期后事项第五十一条如果集团项目组或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
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集团项目组或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以识别组成部分自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日至对集团财务报表出具审
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可能需要在集团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第五十二条如果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执行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审计以外的工作
,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告知其注意到的、可能需要在集团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期后事项。第十节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
沟通第五十三条集团项目组应当及时向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通报工作要求。通报的内容应当明确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执行的工作和集团项目组对
其工作的利用,以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与集团项目组沟通的形式和内容。通报的内容还应当包括:(一)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知悉集团项目组将
利用其工作的前提下,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认其将配合集团项目组的工作。(二)与集团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特别是独立性要求。(三
)在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或审阅的情况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针对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采用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
用)以及临界值,超过临界值的错报不能视为对集团财务报表明显微小的错报。(四)识别出的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相关的、由于舞弊或错误
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及时沟通所有识别出的、在组成部分内的其他由于舞弊或错误
可能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特别风险,以及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针对这些特别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五)集团管理层编制的关联方清
单和集团项目组知悉的任何其他关联方。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及时沟通集团管理层或集团项目组以前未识别出的关联方。集团项
目组应当确定是否需要将新识别的关联方告知其他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第五十四条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沟通与得出集团审计
结论相关的事项。沟通的内容应当包括:(一)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否已遵守与集团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包括对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的要
求;(二)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是否已遵守集团项目组的要求;(三)指出作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报告对象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四)因违
反法律法规而可能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信息;(五)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中未更正错报的清单(清单不必包括低于集团项目组通报的临
界值且明显微小的错报);(六)表明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七)描述识别出的组成部分层面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八)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向组成部分治理层已通报或拟通报的其他重大事项,包括涉及组成部分管理层、在组成部分层面内部控制中承担重要职责的员工以及其他
人员(在舞弊行为导致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出现重大错报的情况下)的舞弊或舞弊嫌疑;(九)可能与集团审计相关或者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期望集团
项目组加以关注的其他事项,包括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要求组成部分管理层提供的书面声明中指出的例外事项;(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总体
发现、得出的结论和形成的意见。第十一节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第五十五条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集团
项目组应当:(一)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组成部分管理层或集团管理层(如适用)讨论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二)确定是否有必要复
核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部分。第五十六条如果认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不充分,集团项目组应当确定需要实施哪些追加
的程序,以及这些程序是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还是由集团项目组实施。第五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
可接受的低水平,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通过对合并过程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由集团项目组和组成
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的工作,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形成集团审计意见的基础。第五十八条集团项目合伙人
应当评价未更正错报(无论该错报是由集团项目组识别出的还是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告知的)和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对集团审计
意见的影响。第十二节与集团管理层和集团治理层的沟通第五十九条集团项目组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
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的规定,确定哪些识别出的内部控制缺陷需要向集团治理层和集团管理层通报。在确定通报的内容时,集团项目组应当
考虑:(一)集团项目组识别出的集团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二)集团项目组识别出的组成部分层面内部控制缺陷;(三)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提请
集团项目组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第六十条如果集团项目组识别出舞弊或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提请集团项目组关注舞弊,或者有关信息表明可能存
在舞弊,集团项目组应当及时向适当层级的集团管理层通报,以便管理层告知主要负责防止和发现舞弊事项的人员。第六十一条因法律法规要求或
其他原因,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对组成部分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集团项目组应当要求集团管理层告知组成部分管理层其
尚未知悉的、集团项目组注意到的可能对组成部分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如果集团管理层拒绝向组成部分管理层通报该事项,集团项目组应
当与集团治理层进行讨论。如果该事项仍未得到解决,集团项目组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有关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应当考虑是否建议组成部分注
册会计师在该事项得到解决之前,不对组成部分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第六十二条除《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
通》和其他审计准则要求沟通的事项外,集团项目组还应当与集团治理层沟通下列事项:(一)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拟执行工作的类型的概述;(二
)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拟执行的工作中,集团项目组计划参与其工作的性质的概述;(三)对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作出的评价,引起集团项目组对其工作质量产生疑虑的情形;(四)集团审计受到的限制,如集团项目组接触某些信息受到的限制;(五)涉及集团
管理层、组成部分管理层、在集团层面控制中承担重要职责的员工以及其他人员(在舞弊行为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情况下)的舞弊或舞
弊嫌疑。第十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六十三条集团项目组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对组成部分的分析,指明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
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的类型;(二)对于重要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参与该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如果适用,还
包括集团项目组对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底稿的相关部分进行的复核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三)集团项目组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就集团项
目组提出的工作要求的书面沟通函件。第五章附则第六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
—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利用内部审
计人员的工作,明确注册会计师利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的情况,但
不适用于内部审计人员在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时提供直接帮助的情况。第三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确定的。尽管内部审计的目
标和注册会计师的目标不同,但用以实现各自目标的某些方式可能是相似的。第四条无论内部审计的自主程度和客观性如何,都不能像注册会计师
那样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并不因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而减轻。
第二章定义第五条内部审计职责(简称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建立的或由外部机构以服务形式提供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
包括检查、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是指执行内部审计活动的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属于内部审计部门
或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类似部门。第三章目标第七条在被审计单位设有内部审计,且注册会计师认为可能与其审计相关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
的目标是:(一)确定是否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二)如果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确定该工作是否足以实
现审计目的。第四章要求第一节确定是否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内部审计人员
的工作是否可能足以实现审计目的;(二)如果可能足以实现审计目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产生的
预期影响。第九条在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否可能足以实现审计目的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一)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二)内部审计人
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三)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是否可能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四)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之间是否可能进行有效的沟
通。第十条在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产生的预期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一)内部审计
人员已执行或拟执行的特定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二)针对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三)在评价支持相
关认定的审计证据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程度。第二节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第十一条如果拟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注册会计
师应当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并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该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第十二条在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是否足以实
现审计目的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一)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由经过充分技术培训且精通业务的人员执行;(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否得到适
当的监督、复核和记录;(三)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四)内部审计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否恰
当,编制的报告是否与已执行工作的结果一致;(五)内部审计人员披露的例外或异常事项是否得到恰当解决。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三条如
果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下列事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一)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恰当性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二
)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的审计程序。第五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
号——利用专家的工作(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利用专家的工作
,明确注册会计师利用专家工作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不适用于下列情况:(一)项目组拥有在会计或审计专业领域中具有专长的成
员,或向在会计或审计专业领域中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咨询。《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及其
应用指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范。(二)注册会计师利用在会计、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的工作,并且其工作被管理层利用以协
助编制财务报表(即利用管理层的专家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及其应用指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规范。第
三条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并不因利用专家的工作而减轻。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本准则的规定利用了专家的工作,
并得出结论认为专家的工作足以实现审计目的,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专家在其专业领域的工作结果或结论,并作为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二章定义
第四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的专家,是指在会计或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并且其工作被注册会计师利用,以协助注册会计师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专家既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专家(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网络事务所的合伙人或员工,包括临时员工),也可能是会
计师事务所外部专家。第五条专长,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拥有的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第六条管理层的专家,是指在会计、审计以外的某一
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其工作被管理层利用以协助编制财务报表。第三章目标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
工作;(二)如果利用专家的工作,确定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第四章要求第一节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第八条如果在会计
或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的专长对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必要的,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利用专家的工作。第二节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
排和范围第九条本准则第十条至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将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确定本准则第十条至第十四
条规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事项:(一)与专家工作相关的事项的性质;(二)与专家工作相关的事项
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三)专家的工作在审计中的重要程度;(四)注册会计师对专家以前所做工作的了解,以及与之接触的经验;(五)专家
是否需要遵守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第三节专家的胜任能力、专业素质和客观性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专家是否具有实现审
计目的所必需的胜任能力、专业素质和客观性。在评价外部专家的客观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询问可能对外部专家客观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利益和关系
。第四节了解专家的专长领域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了解专家的专长领域,以能够:(一)为了实现审计目的,确定专家工作的性质、范
围和目标;(二)评价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第五节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专家就下列事项达成一致意见
,并根据需要形成书面协议:(一)专家工作的性质、范围和目标;(二)注册会计师和专家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三)注册会计师和专家之间沟通
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包括专家提供的报告的形式;(四)对专家遵守保密规定的要求。第六节评价专家工作的恰当性第十三条注册会计师
应当评价专家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包括:(一)专家的工作结果或结论的相关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其他审计证据的一致性;(二)如果专
家的工作涉及使用重要的假设和方法,这些假设和方法在具体情况下的相关性和合理性;(三)如果专家的工作涉及使用重要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
数据的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十四条如果确定专家的工作不足以实现审计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一)就专家拟执行的
进一步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二)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第七节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专家第十五条注册会计
师不应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专家的工作,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要求提及专家的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指明
,这种提及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的责任。第十六条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专家的工作,并且这种提及与理解审计报告中
的非无保留意见相关,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指明,这种提及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承担的责任。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准则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2010年11月1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以及作为财务报表审计结果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制定本准则。第
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
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或者增加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时,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如何
受到影响。第三条本准则建立在注册会计师执行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基础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
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账户或
项目审计的特殊考虑。第四条本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审计报告的一致性。在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了审计工作的情况下,注册会计
师保持审计报告的一致性,将有助于使用者更容易识别已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的审计业务,从而增强审计报告的可信性,同时有助于使
用者理解以及识别发生的异常情况。第二章定义第五条本准则所称财务报表,是指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包括相关附注。相关附注通常包括
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决定了财务报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第六条通用目的
财务报表,是指按照通用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第七条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
报告编制基础。第八条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第九条
无保留意见,是指当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时发表的审计意见。第十条标准
审计报告,是指不含有说明段、强调事项段、其他事项段或其他任何修饰性用语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含其他报告责任段,但不含有强调事项
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被视为标准审计报告。第十一条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
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章目标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在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形
成审计意见;(二)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审计意见,说明其形成基础。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第十三条注册
会计师应当就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形成审计意见。第十四条为了形成审计意见,针对财
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得出结论,确定是否已就此获取合理保证。在得出结论时,注册会计师应当
考虑下列方面:(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规定,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
的审计证据;(二)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规定,未更正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是否构成
重大错报;(三)本准则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要求作出的评价。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
制基础编制。在评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的质量,包括表明管理层的判断可能出现偏向的迹象。第十六条注册会计师应当
依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特别评价下列内容:(一)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了选择和运用的重要会计政策;(二)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
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三)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四)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五)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的影响;
(六)财务报表使用的术语(包括每一财务报表的标题)是否适当。第十七条按照本准则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作出的评价还应当包括财务报
表是否实现公允反映。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实现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一)财务报表的整体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
二)财务报表(包括相关附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相关交易和事项。第十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恰当提及或说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
制基础。第二节审计意见的类型第十九条如果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注册会计师应当
发表无保留意见。第二十条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
意见》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一)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二)无法获取充分、适当
的审计证据,不能得出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第二十一条如果财务报表没有实现公允反映,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该事项与管理层讨论
,并视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和该事项得到解决的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
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三节审计报告第二十二条审计报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二十三条审计报告应当
包括下列要素:(一)标题;(二)收件人;(三)引言段;(四)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六)审计意见段;
(七)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八)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九)报告日期。第二十四条审计报告应当具有标题,统一规范为“
审计报告”。第二十五条审计报告应当按照审计业务约定的要求载明收件人。第二十六条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包括下列方面:(一)指出被审
计单位的名称;(二)说明财务报表已经审计;(三)指出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名称;(四)提及财务报表附注(包括重要会计政策
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五)指明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日期或涵盖的期间。第二十七条审计报告应当包含标题为“管理层对财
务报表的责任”的段落。第二十八条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描述被审计单位中负责编制财务报表的人员的责任。第二十九条管理层对财务报
表的责任段应当说明,编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一)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
二)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第三十条审计报告应当包含标题为“注册会计师的
责任”的段落。第三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应当说明下列内容:(一)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二)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
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三)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
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
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
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四)注册会计师相信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其发表审计
意见提供了基础。如果结合财务报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删除本条第(三)项中“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
表意见”的措辞。第三十二条审计报告应当包含标题为“审计意见”的段落。第三十三条如果对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
定,审计意见应当使用“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如企业会计准则等)]编制,公允反映了……”的措辞。第三十
四条如果在审计意见中提及的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不是企业会计准则,而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或者其他国家或地区的
财务报告准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中指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或者财务报告准则所属的国家或地区。第三十五条
除审计准则规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责任外,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对注册会计师设定了其他报告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
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履行其他报告责任,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将其单独作为一部分,并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为标题。第三十六
条如果审计报告包含“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部分,审计报告应当区分为“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
要求报告的事项”两部分。本准则第二十六条至第三十四条提及的标题和段落属于第一部分,臵于“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标题下;“按照相
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属于第二部分,臵于“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部分之后。第三十七条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应
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
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和本准则的相关规定。第三十八条审计报告应当由注册会计师签名和盖章。第三十九条审计报告应当载明会计师
事务所的名称和地址,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第四十条审计报告应当注明报告日期。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
据,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日期。在确定审计报告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信已获取下列两方面的审计证据:(一)构成整套财务
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编制完成;(二)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第四十一条注册会计
师在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时,还可能同时被要求按照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报告除了提
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外,还可能同时提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只有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注册会计师才应当同时提及:(一)其他国
家或地区审计准则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不存在冲突,即不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也不会导致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
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下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计准则不要求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况;(二)如果使用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规定的结构和措辞,
审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在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所有要素,并且指明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第四十二条如果审计报告同时提及中国注册会计
师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审计报告应当指明审计准则所属的国家或地区。第四节与财务报表一同列报的补充信息第四十三条如果
被审计单位将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没有要求的补充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列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清楚地将这些补充信息
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予以区分。如果被审计单位未能清楚地将补充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予以区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改变未审计补充信息的
列报方式。如果管理层拒绝改变,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补充信息未审计。第四十四条对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没有要求的补充信
息,如果由于其性质和列报方式导致不能使其清楚地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予以区分,从而构成财务报表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补充信息应当涵盖在审计
意见中。第五章附则第四十五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
留意见(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制定本
准则。第二条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形成审计意见时,如果认为
有必要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本准则。第三条本准则规定了三种类型的非无保留意见,即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注册会计师确定恰当的非无保留意见类型,取决于下列事项:(一)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性质,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还是在无法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二)注册会计师就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对财务报表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
的广泛性作出的判断。第二章定义第四条非无保留意见,是指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第五条广泛性,是描述错报影响
的术语,用以说明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者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
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具有广泛性的情形包括:(一)不限于对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产生影响;(二)虽然仅对财
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产生影响,但这些要素、账户或项目是或可能是财务报表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当与披露相关时,产生的影响对
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第三章目标第六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对财务报表清楚地发表恰当的
非无保留意见:(一)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二)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得出财务报
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应当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情形第七条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
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一)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二)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能
得出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第二节确定非无保留意见的类型第八条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
(一)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注册会计师认为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二)注册会计师无法获
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第九条
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如果认为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否定意见。第十条
如果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注
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第十一条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多个不确定事项。尽管注册会计师对每个单独的不确定事项获取了充分
、适当的审计证据,但由于不确定事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以及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累积影响,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在
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第十二条在承接审计业务后,如果注意到管理层对审计范围施加了限制,且认为这些限制可能
导致对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消除这些限制。第十三条如果管理层拒绝消除本准则第十二条提及的
限制,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事项与治理层沟通,并确定能否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十四条如果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下列方式确定其影响:(一)如果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可能对财务报
表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二)如果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重大且具有
广泛性,以至于发表保留意见不足以反映情况的严重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可行时解除业务约定(除非法律法规禁止);如果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解
除业务约定被禁止或不可行,应当发表无法表示意见。第十五条如果根据本准则第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解除业务约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解
除业务约定前,与治理层沟通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将会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所有错报事项。第十六条如果认为有必要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
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同一审计报告中对按照相同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的单一财务报表或者财务报表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
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同一审计报告中包含无保留意见,将会与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的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相矛盾。第三节非无保留意见审计
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第十七条如果对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除在审计报告中包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
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的审计报告要素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增加一个段落,说明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应当直接
在审计意见段之前增加该段落,并使用恰当的标题,如“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导致否定意见的事项”或“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第十
八条如果财务报表中存在与具体金额(包括定量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并量化该错报的财务
影响。如果无法量化财务影响,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这一情况。第十九条如果财务报表中存在与叙述性披露相关
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解释该错报错在何处。第二十条如果财务报表中存在与应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相关的
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一)与治理层讨论未披露信息的情况;(二)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描述未披露信息的性质;(三)
如果可行并且已针对未披露信息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包含对未披露信息的披露,除非法律法规禁止。第
二十一条如果因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无法获取审计证据
的原因。第二十二条即使发表了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说明注意到的、将导致发表非无保
留意见的所有其他事项及其影响。第二十三条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意见段使用恰当的标题,如“保留意见”、“否定
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第二十四条当由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审计
意见段中说明:注册会计师认为,除了导致保留意见的事项段所述事项产生的影响外,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
并实现公允反映。当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导致发表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中使用“除……可能产生的影响外”等
措辞。第二十五条当发表否定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审计意见段中说明:注册会计师认为,由于导致否定意见
的事项段所述事项的重要性,财务报表没有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未能实现公允反映。第二十六条当由于无法获取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发表无法表示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中说明:由于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段所述事项的重要性,注册会计
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基础,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对这些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第二十七条当发表保留意见
或否定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改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描述,以说明:注册会计师相信,注册会计师已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非
无保留意见提供了基础。第二十八条当由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发表无法表示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改审计报告的引言段,说
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计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修改对注册会计师责任和审计范围的描述,并仅能作出如下说明:“我们的责任是在按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但由于导致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段中所述的事项,我们无法获取充
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基础”。第四节与治理层的沟通第二十九条当拟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时,注册会计师
应当与治理层沟通导致拟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情况,以及拟使用的非无保留意见措辞。第五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
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
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以提供必要的补充信息,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如果认为必要,注册会计师可
以在审计报告中提供下列补充信息,以提醒使用者关注:(一)尽管已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但对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二)
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但与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的事项。第三条本准则附录1和附录2列示的其他审计
准则,对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提出具体要求。在这些情况下,本准则对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格式和放臵位臵的要求同样
适用。第二章定义第四条强调事项段,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
的职业判断,该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第五条其他事项段,是指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一个段落,该段落提及未在财务报表中
列报或披露的事项,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该事项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第三章目标第六
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后,如果根据职业判断认为有必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通过明确提供
补充信息的方式,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下列事项:(一)尽管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报或披露,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
项;(二)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但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的其他事项。第四章要求第一节
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第七条如果认为有必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已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
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该事项在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的条件下,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加
强调事项段。强调事项段应当仅提及已在财务报表中列报或披露的信息。第八条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将强调事项段紧接在审计意见段之后;(二)使用“强调事项”或其他适当标题;(三)明确提及被强调事项以及相关披露的位臵,以便能
够在财务报表中找到对该事项的详细描述;(四)指出审计意见没有因该强调事项而改变。第二节审计报告中的其他事项段第九条对于未在财务
报表中列报或披露,但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或审计报告相关且未被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如果认为
有必要沟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并使用“其他事项”或其他适当标题。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其他事项段紧接在审计意见段
和强调事项段(如有)之后。如果其他事项段的内容与其他报告责任部分相关,这一段落也可以臵于审计报告的其他位臵。第三节与治理层的沟通
第十条如果拟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该事项和拟使用的措辞与治理层沟通。第五章附则第十一条本
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附录1:其他审计准则对强调事项段的具体要求下列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
调事项段,但其规定并不影响本准则的普遍适用性。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第十九条
第(二)项;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第十八条;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
第十五条第(二)项和第十九条;4.《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第十
五条。附录2:其他审计准则对其他事项段的具体要求下列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特定情况下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但其规定并不影响
本准则的普遍适用性。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第十五条第(二)项和第十九条;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
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二条;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
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一)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
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与比
较信息相关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当上期财务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或未经审计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
次审计业务涉及的期初余额》对期初余额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第三条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比较信息的性质取决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要求。
比较信息包括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履行比较信息的报告责任有两种不同的方法。采用的方法通常由法律法规规定,但也可
能在业务约定条款中作出约定。第四条本准则第三条提及的两种方法导致审计报告存在下列主要差异:(一)对于对应数据,审计意见仅提及本期
;(二)对于比较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提及列报的财务报表所属的各期。本准则对每种方法分别提出不同的审计报告要求。第二章定义第五条
比较信息,是指包含于财务报表中的、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与一个或多个以前期间相关的金额和披露。第六条对应数据,属于比较信
息,是指作为本期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上期金额和相关披露,这些金额和披露只能和与本期相关的金额和披露(称为“本期数据”)联系起来阅读。
对应数据列报的详细程度主要取决于其与本期数据的相关程度。第七条比较财务报表,属于比较信息,是指为了与本期财务报表相比较而包含的上
期金额和相关披露。比较财务报表包含信息的详细程度与本期财务报表包含信息的详细程度相似。如果上期金额和相关披露已经审计,则将在审计意
见中提及。第八条当比较信息包括一期以上的金额和相关披露时,本准则所称“上期”应理解为“以前数期”。第三章目标第九条注册会计
师的目标是:(一)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确定在财务报表中包含的比较信息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有关比较信息
的要求进行列报;(二)按照注册会计师的报告责任出具审计报告。第四章要求第一节审计程序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中是否
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的比较信息,以及比较信息是否得到恰当分类。基于上述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一)比较信息是否与上期
财务报表列报的金额和相关披露一致,如果必要,比较信息是否已经重述;(二)在比较信息中反映的会计政策是否与本期采用的会计政策一致,如
果会计政策已发生变更,这些变更是否得到恰当处理并得到充分列报与披露。第十一条在实施本期审计时,如果注意到比较信息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审计,注册会
计师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的相关规定。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得到更正,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比较信
息与更正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一致。第十二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的规定,获取与审计意见
中提及的所有期间相关的书面声明。对于管理层作出的、更正上期财务报表中影响比较信息的重大错报的任何重述,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获取特定书面
声明。第二节审计报告:对应数据第十三条当财务报表中列报对应数据时,除本准则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七条描述的情形外,审计意见不
应提及对应数据。第十四条如果以前针对上期财务报表发表了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且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仍未解决,注册会
计师应当对本期财务报表发表非无保留意见。在审计报告的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段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分下列两种情况予以处理:(一)如果未
解决事项对本期数据的影响或可能的影响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导致非无保留意见事项段中同时提及本期数据和对应数据;(二)如果未解决
事项对本期数据的影响或可能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说明,由于未解决事项对本期数据和对应数据之间可比性的影响或可能的影响,因此发
表了非无保留意见。第十五条如果注册会计师已经获取上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证据,而以前对该财务报表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且对应数
据未经适当重述或恰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就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对应数据,在审计报告中对本期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第十六条
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可以提及前任注册会计师对对应数据出具的审计报告。当注册会计师决定提及
时,应当在审计报告的其他事项段中说明:(一)上期财务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二)前任注册会计师发表的意见的类型(如果是非无保
留意见,还应当说明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理由);(三)前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日期。第十七条如果上期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注册会计
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其他事项段中说明对应数据未经审计。但这种说明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期初余额不含有对本
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的责任。第三节审计报告:比较财务报表第十八条当列报比较财务报表时,审计意见应当提及列报财务报表所属
的各期,以及发表的审计意见涵盖的各期。第十九条当因本期审计而对上期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如果对上期财务报表发表的意见与以前发表
的意见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定,在其他事项段
中披露导致不同意见的实质性原因。第二十条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除非前任注册会计师对上期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与
财务报表一同对外提供,注册会计师除对本期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外,还应当在其他事项段中说明:(一)上期财务报表已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
二)前任注册会计师发表的意见的类型(如果是非无保留意见,还应当说明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理由);(三)前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日
期。第二十一条如果认为存在影响上期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前任注册会计师以前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与适当层
级的管理层沟通,并要求其告知前任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与治理层进行沟通,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如果上期财务报
表已经更正,且前任注册会计师同意对更正后的上期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仅对本期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第二十二条如
果上期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其他事项段中说明比较财务报表未经审计。但这种说明并不减轻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确定期初余额不含有对本期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的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
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
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制定本准则。第二条在审计业务没有提出专门要求的情况下,审计意
见不涵盖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没有专门责任确定其他信息是否得到适当陈述。然而,由于已审计财务报表与其他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重大不一致将
损害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注册会计师需要阅读其他信息。第三条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是被审计单位向股东(或类似的利益相关方)公
布的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年度报告或类似文件。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其他文件,如在证券发行中使用的文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
具体情况遵守本准则的规定。第二章定义第四条其他信息,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惯例,在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包含的除已审计
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外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第五条不一致,是指其他信息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信息相矛盾。重大不一致可能导致注册会
计师对依据以前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的审计结论产生怀疑,甚至对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产生怀疑。第六条对事实的错报,是指在其他信息中,对与
已审计财务报表所反映事项不相关的信息作出的不正确陈述或列报。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可能损害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的可信性。第三章目
标第七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当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可能损害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可信性时,作出恰当的应对。第四章
要求第一节阅读其他信息第八条注册会计师应当阅读其他信息,以识别其是否与已审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与
管理层或治理层作出适当安排,以便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其他信息。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前无法获取所有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日后尽
早阅读其他信息。第二节重大不一致第十条在阅读其他信息时,如果识别出重大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是否需
要作出修改。第十一条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其他信息中识别出重大不一致,并且需要对已审计财务报表作出修改,但管理层拒绝作出修改,
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第十
二条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其他信息中识别出重大不一致,并且需要对其他信息作出修改,但管理层拒绝作出修改,除非治理层的所有成员参
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该事项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其他事项段,说明重大不一致;(二)拒绝提交审计
报告;(三)解除业务约定。第十三条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中识别出重大不一致,并且需要对已审计财务报表作出修改,注册会计
师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的相关规定。第十四条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中识别出重大不一
致,并且需要对其他信息作出修改,同时管理层同意修改,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程序。第十五条如果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
他信息中识别出重大不一致,并且需要对其他信息作出修改,但管理层拒绝作出修改,除非治理层的所有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
将对其他信息的疑虑告知治理层,并采取适当的进一步措施。第三节对事实的重大错报第十六条在阅读其他信息以识别重大不一致时,如果注意
到明显的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与管理层讨论该事项。第十七条如果在讨论后仍然认为存在明显的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
当提请管理层咨询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等有资格的第三方的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管理层收到的咨询意见。第十八条如果认为在其他信息中
存在对事实的重大错报,但管理层拒绝作出修改,除非治理层的所有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对其他信息的疑虑告知治理层,并
采取适当的进一步措施。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
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
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至第1521号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审计,本准则规范
注册会计师运用这些审计准则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的特殊考虑。第三条本准则是针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
整套财务报表审计制定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单
一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或项目审计相关的特殊考虑。第四条本准则并不超越其他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未涵盖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特
殊目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需要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所有特殊考虑。第二章定义第五条特殊目的财务报表,是指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
编制的财务报表。第六条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用以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特殊目的编制基础包括公允列
报编制基础和遵循性编制基础。公允列报编制基础,是指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遵守其规定并包含下列内容之一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一
)明确或隐含地认可,为了实现财务报表的公允列报,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可能有必要提供除编制基础具体要求之外的其他披露;(二)明确
地认可,为了实现财务报表的公允列报,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可能有必要偏离编制基础的某项要求。遵循性编制基础,
是指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遵守其规定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但不包含前款第(一)项或第(二)项中的任何一项内容。第七条本准则所
称财务报表,是指整套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包括相关附注。相关附注通常包含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
决定了财务报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第三章目标第八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运用审计准则执行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审
计时,恰当处理与下列方面相关的特殊考虑:(一)业务的承接;(二)业务的计划和执行;(三)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第四
章要求第一节业务承接时的考虑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的规定,确定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在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下列方面:(一)财
务报表的编制目的;(二)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三)管理层为确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具体情况下的可接受性所采取的措施。第二节计划和执
行审计工作时的考虑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规
定,遵守与审计相关的所有审计准则。在计划和执行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在运用这些审计准则时是否需要根据业务的
具体情况作出特殊考虑。第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
错报风险》的规定,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的情况。在财务报表按照合同条款编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
编制财务报表时对合同作出的所有重要解释。如果采用其他合理解释将导致财务报表中列报的信息产生重大差异,则管理层对合同作出的解释就是重
要的。第三节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报告时的考虑第十二条当对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第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
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恰当提及或说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财务报表按照合同
条款编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恰当说明对财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合同作出的所有重要解释。第十四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了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对于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审计,审计报告的内容还
应当包括:(一)说明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并在必要时说明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或者提及含有这些信息的特殊目的财务报表附注;(二)如果管
理层在编制特殊目的财务报表时可以选择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说明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时,提及管理层负责确定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具
体情况下的可接受性。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醒审计报告使用者关注财务报表按照特
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因此,财务报表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目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强调事项段臵于适当的标题下。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准则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3号——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的特殊考虑(2010年11月
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时的特殊考虑,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中国注册会
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至第1521号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审计。当执行其他历史财务信息(包括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业务
时,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这些准则的相关规定,以满足此类业务的要求。第三条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可能按照通用目的
编制基础或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如果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
制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也适用于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的审计。第四条本准则不适用于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集团项目组的
要求,基于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目的,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工作并出具报告的情况。第五条本准则并不超越其他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未涵盖注册
会计师在执行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业务时需要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所有特殊考虑。第二章定义第六条财务报表特定要
素(即特定要素),是指财务报表特定的要素、账户或项目。第七条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包括相关附注。相关附注通常包含重要会计
政策概要以及与财务报表或要素相关的其他解释性信息。第三章目标第八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在运用审计准则执行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
表特定要素的审计时,恰当处理与下列方面相关的特殊考虑:(一)业务的承接;(二)业务的计划和执行;(三)对单一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特定
要素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第四章要求第一节业务承接时的考虑第九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
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所有审计准则。在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中,无论注册
会计师是否同时接受委托审计整套财务报表,该要求仍然适用。如果没有同时接受委托审计整套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按照审计准则对单一
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进行审计是否可行。第十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要求注
册会计师确定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在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中,前款提及的要求包括确定
采用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能够提供充分的披露或列报,以使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能够理解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所传递的信息,以及重
大交易和事项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所传递的信息的影响。第十一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
款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审计业务约定条款包括注册会计师拟出具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在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
考虑审计意见的预期形式是否适合具体情况。第二节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考虑第十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
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出,审计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当执行其他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
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遵守适用的相关审计准则,以满足此类业务的要求。在计划和执行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的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
应当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遵守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所有审计准则。第三节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时的考虑第十三条当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
务报表特定要素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
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相关规定。第十四条如果接受业务委托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出具审计报告,并同时接受业务委
托对整套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每项业务分别发表审计意见。第十五条已审计的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可能连同已审
计的整套财务报表一同公布。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的列报与整套财务报表没有作出清楚的区分,注册会计
师应当要求管理层纠正这种情况。除遵守本准则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将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发表的审计
意见与对整套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予以区分。只有认为管理层进行了清楚的区分,注册会计师才应当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发表审
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第十六条如果对整套财务报表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出具包含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审计报告,注册会
计师应当确定对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因此受到的影响。相应地,如果认为适当,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单一财务报表或
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出具包含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第十七条如果认为有必要对整套财务报表整
体发表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同
一审计报告中对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单一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特定要素发表无保留意见。这是因为,在同一审计报告中包含的无保留意见,
将与对整套财务报表整体发表的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相矛盾。第十八条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对整套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否定意见或无法表
示意见,但又对该整套财务报表中的特定要素单独审计,只有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注册会计师才可以认为对特定要素发表无保留意见是适当的:
(一)法律法规并未禁止注册会计师对该特定要素发表无保留意见;(二)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要素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不与包含否定意见
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同公布;(三)特定要素并不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主要部分。第十九条如果已对整套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否定意见或无
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对整套财务报表中的单一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即使注册会计师对单一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并不与包含否定意
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一同公布,注册会计师也不应对整套财务报表中的单一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这是因为单一财务报表被视为构成整
套财务报表整体的主要部分。第五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4号——对简要财
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责任,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简要财务报表来源于由同一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的财务报表。第二章定义第三条简要财务报表,是指来源于财务报表
但详细程度低于财务报表的历史财务信息。简要财务报表对被审计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资源或义务变化情况提
供了与财务报表一致的结构性表述。第四条已审计财务报表,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的财务报表,是简要财务报表的编制来源。
第五条采用的标准,是指管理层在编制简要财务报表时采用的标准。第三章目标第六条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一)确定承接对简要财务报
表出具报告的业务是否适当;(二)如果承接该项业务,在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对简要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通过书面报告的
形式清楚地表达审计意见,说明其形成基础。第四章要求第一节业务的承接第七条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已接受业务委托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
行财务报表审计,并且财务报表构成简要财务报表的来源时,才可以按照本准则的规定承接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第八条在承接对简要
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一)确定采用的标准是否可接受;(二)就管理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
三)与管理层就拟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的形式达成一致意见。本条前款第(二)项提及的管理层的责任是:(一)按照采用的标准编制简要财务
报表;(二)使简要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取已审计财务报表(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无需提供给简要财务报表的预
期使用者,并且为编制简要财务报表制定了标准,在简要财务报表中说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三)在含有简要财务报表并指明注册会计师已对
其出具报告的所有文件中,包括注册会计师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第九条如果认为管理层采用的标准不可接受或未能按照本准则第八条
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就管理层认可并理解其责任与管理层达成一致意见,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接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业务,除非法律法规另
有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接该业务,由于业务的执行不符合本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应指出已按
照本准则的规定执行了该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适当提及这一情况。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这一情况对作为简要财务报表来源
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节程序的性质第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程序及其可能认为必要的其他程序,作为对简要财务报
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一)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其简化的性质,并指出作为其来源的已审计财务报表;(二)当简要财务报表未与已
审计财务报表附在一起时,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清楚地说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获取渠道;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无需提供给简要财务报
表的预期使用者,并且为编制简要财务报表制定了标准,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清楚地说明了相关法律法规;(三)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
了采用的标准;(四)将简要财务报表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是否一致,或能否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中的相关信息重
新计算得出简要财务报表;(五)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采用的标准编制;(六)根据简要财务报表的目的,评价简要财务报表是否包含必要的
信息,并在适当的层次进行了汇总,以使其在具体情况下不产生误导;(七)评价简要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能否比较方便地获取已审计财务报表,
除非法律法规规定已审计财务报表无需提供给简要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并且为编制简要财务报表制定了标准。第三节意见的形式第十一条如
果认为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是恰当的,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使用下列措辞之一:(一)按照[×标准](具体指出采
用的标准),简要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保持了一致;(二)按照[×标准](具体指出采用的标准),简要财务报表公允概括
了已审计财务报表。第十二条如果法律法规规定了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意见的措辞,并且与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的措辞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当
实施下列程序:(一)按照本准则第十条规定实施程序及其他必要的进一步程序,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发表符合规定的意见;(二)评价简要财务报
表的使用者是否可能误解注册会计师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如果可能出现误解,评价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补充解释能否减
轻可能出现的误解。第十三条在本准则第十二条第(二)项所述的情况下,如果认为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的补充解释不能减轻可能出
现的误解,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接该业务,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接该业务,由于业务的执行不符合本准则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在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不应指出已按照本准则的规定执行了该业务。第四节工作的时间安排和期后事项第十四条简要财
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可能迟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在这种情况下,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说明,简要财务报表和已审计财务
报表均未反映在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后发生的、可能需要在已审计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或披露的事项的影响。第十五条注册会计师可能知
悉在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已经存在但以前并不知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
项》的规定,考虑了与已审计财务报表相关的这些事实后,注册会计师才应当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第五节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
告第十六条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要素:(一)标题;(二)收件人;(三)引言段;(四)管理层对简要财务报表的责
任段;(五)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六)审计意见段;(七)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八)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九)报告日
期。第十七条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第十八条审计报告应当按照审计业务约定条款的要求载明收
件人。如果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不同于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使用不同收件人名称的
适当性。第十九条引言段应当包括下列方面:(一)指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所针对的简要财务报表,包括每张简要财务报表的名称;(二)
指出已审计财务报表;(三)提及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和报告日期,除本准则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对已审计财务报
表发表无保留意见这一事实;(四)如果简要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迟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说明简要财务报表和已审计财务报表均未反
映在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后发生的事项的影响;(五)指出简要财务报表未包含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披露的全部
事项,因此,对简要财务报表的阅读不能替代对已审计财务报表的阅读。第二十条管理层对简要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按照采用的标准编制
简要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第二十一条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本准则规定的程序的基础上对简要财务报表
发表审计意见。第二十二条审计意见段应当清楚地表达对简要财务报表的意见。第二十三条简要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不应早于下列日期:(一
)注册会计师已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的日期,这些证据包括简要财务报表已编制完成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被审计单位董
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简要财务报表负责;(二)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日。第二十四条如果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
告包含保留意见、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但注册会计师确信,简要财务报表按照采用的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保持一致或公允概
括了已审计财务报表,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除包括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要素外,还应当:(一)在引言段中说明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
的审计报告包含保留意见、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二)在审计意见段中描述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的依据,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
审计报告中的保留意见,或者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以及由此对简要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有)。第二十五条如果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发表了否定
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除包括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的要素之外,还应当:(一)在引言段中说明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发
表了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二)在审计意见段中描述发表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依据;(三)在审计意见段中说明由于对已审计财务报表
发表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因此,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是不适当的。第二十六条如果简要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采用的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与
已审计财务报表保持一致或公允概括已审计财务报表,而管理层又不同意作出必要的修改,注册会计师应当对简要财务报表发表否定意见。第六节
对审计报告分发或使用的限制或提醒阅读者关注编制基础第二十七条如果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分发或使用的限制,或对已审计财
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已审计财务报表按照特殊目的编制基础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包
含相同的限制或提醒说明。第七节比较信息第二十八条如果已审计财务报表包含比较信息而简要财务报表未包含,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业务的具
体情况确定这种省略是否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不合理的省略对针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影响。第二十九条如果简要财务报表包含
已由其他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比较信息,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还应当包含《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
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包含的事项。第八节与简要财务报表一同列报的未审计的补充信
息第三十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与简要财务报表一同列报的未审计补充信息是否清楚地与简要财务报表予以区分。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未清楚地将
未审计的补充信息与简要财务报表予以区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改变对未审计的补充信息的列报方式。如果管理层拒绝改变,注册会计师应
当在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说明本报告未涵盖该补充信息。第九节含有简要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第三十一条注册会计师应当
阅读在含有简要财务报表及其审计报告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以识别其是否与简要财务报表存在重大不一致。如果在阅读其他信息时识别出重大不一
致,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简要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是否需要作出修改。如果在阅读其他信息时注意到明显的对事实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
与管理层进行讨论。第十节与注册会计师相关联第三十二条如果注意到被审计单位计划在含有简要财务报表的文件中说明注册会计师已对简要财
务报表出具报告,但被审计单位并未计划在文件中包含该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将该报告包含在文件中。如果管理层拒绝,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并采取其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管理层在文件中将注册会计师与简要财务报表不适当地相关联。第三十三条注册会计师可能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报告,但未接受委托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意到被审计单位计划在含有简要财务报表的文件中作出说明,包括提及注册会计师和简要财务报表来源于已审计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信:(一)仅在提及对已审计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时,提及注册会计师;(二)作出的说明不会导致简要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产生注册会计师已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的误解。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确信前款第(一)项或第(二)项所述事项,可以选择的方法包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管理层修改作出的说明以符合前款的规定,或在文件中不提及注册会计师;(二)被审计单位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报告,并将相关报告包含在文件中。当采取前款第(一)项方法时,如果管理层不修改作出的说明,拒绝删除提及注册会计师的表述,或者当采取前款第(二)项方法时,管理层拒绝在含有简要财务报表的文件中包含对简要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告知管理层不同意提及注册会计师,并确定和采取其他适当措施,以防止管理层不恰当地提及注册会计师。第五章附则第三十四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并保持有关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的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本准则。第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在使用本准则时,需要结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和保持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其他执业准则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对特定类型业务实施质量控制程序的责任,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规定了财务报表审计的质量控制程序。第四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为实现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政策,以及为执行政策和监督政策的遵守情况而制定的必要程序。第五条本准则适用于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本准则的要求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性质和范围,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运行特征以及是否是网络的一部分等诸多因素。第六条本准则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遵守本准则时应实现的目标,以及旨在使会计师事务所实现该目标而提出的要求。第七条本准则的目标为提出的要求提供了框架基础,旨在帮助会计师事务所了解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确定是否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第八条本准则的应用指南对本准则的要求提供了进一步解释,并为如何执行这些要求提供了指引。特别是,应用指南可以更为清楚地解释本准则要求的确切含义或所针对的情形,并举例说明适合具体情况的政策和程序。尽管应用指南本身并不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要求,但与恰当运用本准则的要求是相关的。应用指南提供本准则所涉及的事项的背景信息,并包括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的特殊考虑(如适用)。这些特殊考虑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运用本准则的要求,但并不限制或减轻其运用和遵守本准则要求的责任。第二章定义第九条职业准则,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十条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是指项目组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通常是指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十一条人员,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员工。第十二条合伙人,是指在执行专业服务业务方面有权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的个人。第十三条员工,是指合伙人以外的专业人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专家。第十四条项目合伙人,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出具的报告上签字的合伙人。如果项目合伙人以外的其他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上签字,本准则对项目合伙人作出的规定也适用于该签字注册会计师。第十五条项目组,是指执行某项业务的所有合伙人和员工,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或网络事务所聘请的为该项业务实施程序的所有人员,但不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或网络事务所聘请的外部专家。第十六条网络事务所,是指属于某一网络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实体。第十七条网络,是指由多个实体组成,旨在通过合作实现下列一个或多个目的的联合体:(一)共享收益或分担成本;(二)共享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权;(三)共享统一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四)共享同一经营战略;(五)使用同一品牌;(六)共享重要的专业资源。第十八条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在报告日或报告日之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编制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项目质量控制复核适用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确定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其他业务。第十九条上市实体,是指其股份、股票或债券在法律法规认可的证券交易所报价或挂牌,或在法律法规认可的证券交易所或其他类似机构的监管下进行交易的实体。第二十条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是指项目组成员以外的,具有足够、适当的经验和权限,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编制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的合伙人、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他人员、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或由这类人员组成的小组。第二十一条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具有担任项目合伙人的胜任能力和必要素质的个人,如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协会或提供相关质量控制服务的组织中具有适当经验的人员。第二十二条业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执行的工作、获取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作出的记录。第二十三条报告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出具的报告上签署的日期。第二十四条监控,是指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进行持续考虑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定期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合理保证其质量控制制度正在有效运行。第二十五条检查,是指实施程序以获取证据,确定项目组在已完成的业务中是否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第二十六条合理保证,是指一种高度但非绝对的保证。第三章目标第二十七条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是建立并保持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二)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第四章要求第一节运用和遵守相关要求第二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负责建立并保持质量控制制度的人员应当了解本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全部内容,以理解本准则的目标并恰当遵守其要求。第二十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遵守本准则的所有要求,除非在某些情况下,本准则的某项要求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不相关。第三十条本准则的要求旨在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实现本准则设定的目标。正确运用这些要求预期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充分的依据,但由于实际情况变化很大,且无法预料,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是否存在特殊事项或情况,要求其制定除本准则要求外的政策和程序,以实现本准则设定的目标。第二节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第三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并保持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包括针对下列要素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一)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二)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三)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四)人力资源;(五)业务执行;(六)监控。第三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形成书面文件,并传达到全体人员。第三节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第三十三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类似职位的人员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第三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使受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类似职位的人员委派负责质量控制制度运作的人员具有足够、适当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必要的权限以履行其责任。第四节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三十五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第三十六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和其他受独立性要求约束的人员(包括网络事务所的人员),保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规定的独立性。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一)向会计师事务所人员以及其他受独立性要求约束的人员传达独立性要求;(二)识别和评价对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形,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或通过采取防范措施将其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或如果认为适当,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解除业务约定。第三十七条本准则第三十六条提及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一)项目合伙人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与客户委托业务相关的信息(包括服务范围),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评价这些信息对保持独立性的总体影响;(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立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报告对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形,以便会计师事务所采取适当行动;(三)会计师事务所收集相关信息,并向适当人员传达。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向适当人员传达收集的相关信息,以便:(一)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能够容易地确定自身是否满足独立性要求;(二)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保持和更新与独立性相关的记录;(三)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针对识别出的、对独立性产生超出可接受水平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当的行动。第三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能够获知违反独立性要求的情况,并能够采取适当行动予以解决。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包括下列要求:(一)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将注意到的、违反独立性要求的情况立即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二)会计师事务所将识别出的违反这些政策和程序的情况,立即传达给需要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处理这些情况的项目合伙人、需要采取适当行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网络内部的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受独立性要求约束的人员;(三)项目合伙人、会计师事务所和网络内部的其他相关人员以及受独立性要求约束的人员,在必要时立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他们为解决有关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决定是否应当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第三十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向所有需要按照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保持独立性的人员获取其遵守独立性政策和程序的书面确认函。第四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下列政策和程序:(一)明确标准,以确定长期委派同一名合伙人或高级员工执行某项鉴证业务时,是否需要采取防范措施,将因密切关系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二)对所有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按照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规定期限届满时轮换项目合伙人、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以及受轮换要求约束的其他人员。第五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第四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有关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接受与保持的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一)能够胜任该项业务,并具有执行该项业务必要的素质、时间和资源;(二)能够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三)已考虑客户的诚信,没有信息表明客户缺乏诚信。第四十二条本准则第四十一条提及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一)在接受新客户的业务前,或者决定是否保持现有业务和考虑接受现有客户的新业务时,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具体情况获取必要信息;(二)在接受新客户或现有客户的新业务时,如果识别出潜在的利益冲突,会计师事务所确定接受该业务是否适当;(三)当识别出问题而又决定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或具体业务时,会计师事务所记录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第四十三条如果在接受业务后获知某项信息,而该信息若在接受业务前获知,可能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拒绝接受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保持具体业务和客户关系的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考虑下列方面:(一)适用于这种情况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包括是否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向委托人报告或在某些情况下向监管机构报告;(二)解除业务约定或同时解除业务约定和客户关系的可能性。第六节人力资源第四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合理保证拥有足够的具有胜任能力和必要素质并承诺遵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以使:(一)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业务;(二)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第四十五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每项业务委派至少一名项目合伙人,并制定政策和程序,明确下列要求:(一)将项目合伙人的身份和作用告知客户管理层和治理层的关键成员;(二)项目合伙人具有履行职责所要求的适当的胜任能力、必要素质和权限;(三)清楚界定项目合伙人的职责,并告知该项目合伙人。第四十六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委派具有必要胜任能力和素质的适当人员,以便:(一)按照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业务;(二)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第七节业务执行第四十七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按照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业务,使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能够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包括:(一)与保持业务执行质量一致性相关的事项;(二)监督责任;(三)复核责任。第四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在安排复核工作时,应当由项目组内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的人员的工作。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这一原则,确定有关复核责任的政策和程序。第四十九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一)就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二)能够获取充分的资源进行适当咨询;(三)咨询的性质和范围以及咨询形成的结论得以记录,并经过咨询者和被咨询者的认可;(四)咨询形成的结论得到执行。第五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对特定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以客观评价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以及在编制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包括下列要求:(一)要求对所有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二)明确标准,据此评价所有其他的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以确定是否应当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三)要求对所有符合本条第二款第(二)项所提及标准的业务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第五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明确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只有完成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才可以签署业务报告。第五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包括下列工作:(一)就重大事项与项目合伙人进行讨论;(二)复核财务报表或其他业务对象信息及拟出具的报告;(三)复核选取的与项目组作出重大判断和得出的结论相关的业务工作底稿;(四)评价在编制报告时得出的结论,并考虑拟出具报告的恰当性。第五十三条针对上市实体财务报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实施的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包括对下列事项的考虑:(一)项目组就具体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作出的评价;(二)项目组是否已就涉及意见分歧的事项,或者其他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进行适当咨询,以及咨询得出的结论;(三)选取的用于复核的业务工作底稿,是否反映项目组针对重大判断执行的工作,以及是否支持得出的结论。第五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解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委派问题,明确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资格要求,包括:(一)履行职责需要的技术资格,包括必要的经验和权限;(二)在不损害其客观性的前提下,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能够提供业务咨询的程度。第五十五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使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保持客观性。第五十六条会计师事务所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规定,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客观实施复核的能力可能受到损害时,替换该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第五十七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有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记录的政策和程序,要求记录:(一)会计师事务所有关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政策所要求的程序已得到实施;(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在报告日或报告日之前已完成;(三)复核人员没有发现任何尚未解决的事项,使其认为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得出的结论不适当。第五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处理和解决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被咨询者之间以及项目合伙人与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第五十九条本准则第五十八条提及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一)得出的结论已得到记录和执行;(二)只有问题得到解决,才可以签署业务报告。第六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使项目组在出具业务报告后及时完成最终业务档案的归整工作。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业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业务报告日后六十天内。第六十一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满足下列要求:(一)安全保管业务工作底稿并对业务工作底稿保密;(二)保证业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三)便于使用和检索业务工作底稿。第六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使业务工作底稿的保存期限满足会计师事务所的需要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业务报告日起对业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如果组成部分业务报告日早于集团业务报告日,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集团业务报告日起对组成部分业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第八节监控第六十三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监控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与质量控制制度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具有相关性和适当性,并正在有效运行。监控过程应当包括:(一)持续考虑和评价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二)要求委派一个或多个合伙人,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具有足够、适当的经验和权限的其他人员负责监控过程;(三)要求执行业务或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人员不参与该项业务的检查工作。持续考虑和评价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一)周期性地选取已完成的业务进行检查,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二)在每个周期内,对每个项目合伙人,至少检查一项已完成的业务。第六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评价在监控过程中注意到的缺陷的影响,并确定缺陷是否属于下列情况之一:(一)该缺陷并不必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足以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二)该缺陷是系统性的、反复出现的或其他需要及时纠正的重大缺陷。第六十五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实施监控程序注意到的缺陷以及建议采取的适当补救措施,告知相关项目合伙人及其他适当人员。第六十六条针对注意到的缺陷,建议采取的适当补救措施应当包括:(一)采取与某项业务或某个人员相关的适当补救措施;(二)将发现的缺陷告知负责培训和职业发展的人员;(三)改进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四)对违反会计师事务所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尤其是对反复违规的人员实施惩戒。第六十七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应对下列两种情况:(一)实施监控程序的结果表明出具的报告可能不适当;(二)实施监控程序的结果表明在执行业务过程中遗漏了应实施的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确定采取哪些进一步行动以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考虑是否征询法律意见。第六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将质量控制制度的监控结果,向项目合伙人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其他适当人员通报。这种通报应当足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能够在其职责范围内及时采取适当的行动。通报的信息应当包括:(一)对已实施的监控程序的描述;(二)实施监控程序得出的结论;(三)如果相关,对系统性的、反复出现的缺陷或其他需要及时纠正的重大缺陷的描述。第六十九条如果会计师事务所是网络的一部分,可能实施以网络为基础的某些监控程序,以保持在同一网络内实施的监控程序的一致性。如果网络内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符合本准则要求的共同的监控政策和程序下运行,并且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信赖该监控制度,为了网络内部的项目合伙人信赖网络内实施监控程序的结果,会计师事务所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要求:(一)每年至少一次就监控过程的总体范围、程度和结果,向网络事务所的适当人员通报;(二)立即将识别出的质量控制制度缺陷,向相关网络事务所的适当人员通报,以便使其采取必要的行动。第七十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能够适当处理下列事项:(一)投诉和指控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工作未能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指控未能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作为处理投诉和指控过程的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明确投诉和指控渠道,以使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能够没有顾虑地提出关注的问题。第七十一条如果在调查投诉和指控的过程中识别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在设计或运行方面存在缺陷,或存在违反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六十六条的规定采取适当行动。第九节对质量控制制度的记录第七十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形成适当的工作记录,以对质量控制制度的每项要素的运行情况提供证据。第七十三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对工作记录保管足够的期限,以使执行监控程序的人员能够评价会计师事务所遵守质量控制制度的情况。第七十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要求记录投诉、指控以及应对情况。第五章附则第七十五条本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献花(0)
+1
(本文系李阿爸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