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角度详解

 阿雄and虎翼 2017-07-28

《局内人》(Inside Man,2006)克里夫·欧文的特写。在所有的艺术中,唯有电影的特写能够捕捉到演员细腻的表情——自信、沉着。(环球电影公司供图)


几乎全球的摄影师都以视平线为拍摄的基准,即他们以平视的视域范围为拍摄的基准。在拍摄电影时,不管摄像师手持摄影机,还是将摄影机固定在三脚架、移动摄影车上,他们都习惯于与视线齐平的拍摄方式。不过呢,导演偶尔也会心血来潮,会希望摄像师以低于水平视线的高度来拍摄电影,比如从腰部或者更低的地方来拍摄。反之亦然,导演也可能要求升起摄影机,以便从高处拍摄。这就是三种可供选择的主要角度:仰角度、平角度、俯角度。几乎每部电影都可能同时运用这三种角度,但在这三种角度中,最常用的还是平角度。

  

平角度镜头

     

平角度镜头能让人产生中立之感。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我们都用这种视角观察世界。所以,平角度摄影不容易产生什么特殊含义。这就是重点所在,也就是说,事实上,平角度不会让观众注意到角度本身的存在。但其余的两种视角则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观感,进而会影响我们对动作或者人物的感受。

 

仰角度镜头

 《上帝之城》(City of God,2002)仰角度让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更具威胁性。(O2 Films 供图)

     

仰角度镜头通常被赋予了一定的含义。透过这种角度,电影中的人物会显得不同凡响、具威胁性、富征服感、令人恐怖、信心十足或者对事件具掌控力,这取决于其戏剧性的环境。当然,具体的含义得结合文本分析。在动作—冒险类型电影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仰角度镜头。比如,在那部孤胆英雄题材的《勇闯夺命岛》(The Rock,1996)中,为了表现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Cage)和肖恩·康纳利(SeanConnery)这对英雄主人公,摄影机在滑过他们时,运用的仰角度镜头多达三分之一。有一场戏是凯奇驾驶着一辆法拉利追逐驾驶军用悍马的康纳利,为了拍摄那场在旧金山高低不平的街道上展开的艰难的追逐戏,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Bay)把小型摄影机固定在两台车的底部,用大仰角镜头拍摄凯奇和康纳利。这种技巧让两个人看起来像毫无畏惧的勇士。

       

在经典影片《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中,导演用了很多仰角度镜头来拍摄凯恩,以展示这位专横的百万富翁形象。在后来的情节中,当凯恩的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对他人产生伤害后,仰角度镜头使用得更加频繁。

       

在影片《川流熙攘》[Hustle & Flow,2005,克雷格·布鲁尔(CraigBrewer)导演]中,塔恩·曼宁(TarynManning)饰演的妓女地位一直都很低微,直到她获得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她的皮条客[泰伦斯·霍华德(TerranceHoward)饰]和几个朋友共同创作了一首具有商业前景的饶舌歌曲。但与此同时,皮条客自己也深陷法律的纠纷之中。当他被警察送上囚车时,他冲着塔恩·曼宁叫喊,希望她把歌曲卖给当地的DJ。此时,皮条客并没有说什么像“陪他睡一觉作为对歌曲获得广播的报酬”之类的话,但是接下来我们看到,导演用仰角度拍摄曼宁,这不仅让曼宁显得非常自信,而且对于影片基调的转变而言也功不可没。这真是一个完美的角度。


俯角度镜头

     

与仰角度镜头相反,俯角度镜头是从高处俯视被摄物,因而让被摄物看上去比较低微、陷入困境、容易上当受骗或者软弱无力。导演常用俯角度镜头拍摄受害者,同样,他们也喜欢用这种角度拍摄懦弱的人和失败者。有时候,导演会用俯角度拍摄儿童,但有时候又不用——用还是不用,这取决于故事本身的需要。如果故事主要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讲述的话,那么摄影机会对儿童降低机位,以便观众像剧中的成人一样俯看着他们。然而,在像《百万小宝贝》[Millions,2004,丹尼·博伊尔(DannyBoyle)导演]这样以儿童作为故事的主角的影片中(两个小男孩在铁轨附近遇到了一辆疾驰而来的车,车上飞下几个钱袋,滚落到了他们的脚下),观众会遭遇各种角度——在没有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导演运用的是平角度;成人出现后,角度变成了俯角度;而用孩子的视角看大人时,又换成了仰角度。

 《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1967)

俯角度镜头增强了画面的绝望感。(华纳兄弟 / 奥利安电影公司供图)

       

在《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中,露丝的首次出场便运用了大俯角镜头拍摄。这个镜头别有用意。整场戏是在喧嚣的码头拍摄的,乘客正在南汉普顿登船,一辆豪车驶达码头。摄影机俯拍豪车后座的车门,这时候车门打开了,一个女人从里面躬身而出,但一开始,我们只能看到她头上戴着的一顶做工考究的淡紫色宽边帽。毫无疑问,这个女人身出名门——我们都会这么猜测,但为什么导演要用这个角度来拍她呢?这是否意味着她被迫做出妥协或者受到某种牵制?紧接着,帽子微微向上扬起,我们才看到露丝的真面目。但这并不是一张容易受人摆布的面孔。她抬起头来看那艘万吨巨轮,对泰坦尼克号的壮观,她显得无动于衷。对她而言,庞大的规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疯狂角度

      

在《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中,当主角特拉维斯[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饰]目睹一个猥琐的男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妓女(特拉维斯试图拯救的对象)做爱时,特拉维斯情绪失控地杀死了他。为了表现这一血淋淋的杀戮场景,马丁·斯科塞斯(MatinScorsese)用了一些疯狂角度的镜头。这场戏发生在纽约一家旅馆的某个房间里,为了表现这一场景,马丁·斯科塞斯运用了一个不断推移的头顶的角度拍摄。那个场面让人觉得斯科塞斯一定是掀翻了屋顶,然后让摄影机漂浮在屋顶上空,以便在最佳角度观察这场屠杀。

      

斯科塞斯采用这种角度的用意可能是想要暗示特拉维斯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这样,疯狂的人和疯狂的角度产生了某种联系。但斯科塞斯并非这种角度的始创者,第一个使用疯狂角度的人其实是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在《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中,当诺曼·贝茨[安东尼·博金斯(AnthonyPerkins)饰]着女装(像他的母亲一样)从二楼平台的那间维多利亚风格的房间中走出来,然后用一把刀反复刺受害者[马丁·鲍尔萨姆(MartinBalsam)饰]时,整场戏都是用垂直向下的从头顶拍摄的镜头。这种角度有两个功用:其一,它可以隐藏母亲的身份;其二,它暗示了诺曼·贝茨的精神状态。


其他角度

      

除了上面介绍到的角度外,导演通常也会使用侧面、正面、背面、反打或者过肩等拍摄角度,这些角度的使用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画面。这些不同的角度可以增加电影的多义性。一个导演可能采用齐肩高的中景镜头来拍摄两个人,目的正如我前面所论及过的,是为了表明二人的平等关系。或者,他也可以采用过肩的中景镜头来拍摄这组画面,这样的话,面朝镜头的人的重要性得以加强,而背朝镜头的人的重要性则会减弱。当然,导演也可能使用反打镜头,这样一来,背朝镜头的人开始面朝镜头,二人的重要性也因此而对调。

 

小练习

      

观看一部在视觉上可能很有趣的影片,在观看过程中注意两件事情:景别和角度。注意景别的变化,尝试理解导演的意图,并分析他为什么要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使用特定的景别。使用各种景别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做 6 次以上的类似练习,接下来,开始注意角度的问题。当然,绝大多数镜头是平角度镜头,但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俯角度镜头或者仰角度镜头。注意那些非常规的镜头。你可以定格画面,并分析导演使用这些角度的意图。


选自:《看电影的门道》(插图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