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灯光师访谈:3D电影摄影中的布光(一)

 阿雄and虎翼 2017-07-28

      本文选自《光色留影:当代电影照明创作实录》一书,由北电摄影系教授、著名电影摄影师何清主编。

想阅读更多内容,请购买正版。

 

      3D电影摄影作为近几年越来越风靡的一种影像方式,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同样给电影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拍摄方式。

      

       作为电影摄影师和灯光师来说,3D电影摄影对于电影的布光和摄影方式都带来了革新,有一些新的灯具和布光方法被运用到3D电影的拍摄中去。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外的一些3D电影拍摄的先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我们具体讲述3D电影摄影和布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大海啸之鲨口逃生》(Bait,2012)

 

问:您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 3D 电影在摄影方面的特点么?

 

答:简单地说,3D立体电影是通过模拟人眼左右眼的差异,让观众在看电影影像时产生立体感的电影。3D电影的摄影不单是多了一台摄影机,多了笨重繁杂的摄影设备和艰难晦涩的3D技术,3D电影的核心是重建观众观看影像的空间立体感。3D电影为摄影师拓展了新的创作领域和全新的电影元素——空间立体感。这是整个3D电影影像创作的核心技术与核心目标。

 

问:3D 电影的空间立体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答:先不谈3D电影,让我们回到摄影本身。电影影像本身被人眼观看、识别、理解,还原影像空间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光线。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动态影像,光线在空间中传播,照射到被摄体,产生阴影和反射,我们通过观看、辨识这些阴影和反射的强弱、性质,努力还原被摄体存在的结构。


      这种从三维(本体)到二维(媒介)再到三维(形象)的流程是整个传统影像(生产—传播—识别)的媒介新特点。

      电影的发明带来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使画面更像真实的生活,接近真实的三维世界。所有伟大的电影摄影师无不使用各种视觉元素,如透视、构图、运动等等,来加强二维银幕上的空间“纵深感”,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在二维的银幕上模拟三维的空间立体感。


      3D电影本身并不是立体的,它提供的只是具有特殊差异的两幅画面,立体感是在观众观看时,在观众的大脑中自发建立起来的。


      所以,好的3D立体电影影像需要同时利用二维和三维的视觉元素,帮助观众建立影像世界的空间立体感。

 

问:3D 电影摄影中的布光有什么特点?答:从电影诞生以来,甚至影像艺术诞生以来,光线就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我们观看明暗的变化、阴影的深浅、颜色的浓淡,来识别物体、环境的形态,识别空间的结构,帮助我们重新还原影像背后的世界。


      在3D电影中,由于拍摄的特殊性,一些元素和细节需要在拍摄时避开、弱化,但普通的2D电影的视觉规律依然有效,阴影和高光在画面中的设计安排、光影的过渡、光质、光量,仍然是建立深度感和空间感的重要手段。

 

 

问: 3D 电影摄影中的布光相对于普通 2D 电影有什么不一样么?

 

答:有一位3D立体摄影师曾经开玩笑地说,3D电影布光有三个法则:第一条,是更亮;第二条,是更亮;第三条,还是更亮。

在雷·佐内(RayZone)的《采访 3D 电影摄影师》(3-D Filmmakers: Conversationswith Creators of Stereoscopic Motion Pictures)一书中,世界著名的立体摄影师们谈论他们关于立体摄影中布光的经验,整本书基本上充满了“隔板上放满了我们所能找到的灯光”、“我们不得不熄灭灯光几分钟,否则火警就会响起”、“我们不得不带来更多的发电机,电影棚本身的电源完全不足够”,甚至“我们不得不将发电机从伦敦运到意大利”。在 3D 电影拍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大量的灯光。问:为什么需要大量的灯光呢?

 

答:首先,清晰稳定的3D影像能形成更好的立体感,更广的景深范围、更高的分辨率让我们能感知到影像在左右眼画面中更细微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会产生更细腻、生动、真实的立体效果。景深范围的提高意味着光孔更小,而且在3D电影选景时也会有意选择纵深空间感较大的景,这样才能在画面中突显出立体纵深效果。这样一来,景深范围越大,就有更大区域需要被打亮。即使选用了较高感光度的胶片或者CMOS(ISO500度—ISO800度),3D电影至少也需要F4—F5.6以上的光孔,这对棚内拍摄的大范围内景和夜景外景的布光,在用灯量上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黑色的阴影区域,噪点均匀的区域,焦点以外的区域,在银幕上基本上很难产生立体感,特别是在没有细节的阴影区域。所以即使在拍摄内景或者夜景时,如果想尽量避免死黑的暗区,则需要更多的灯来维持较高的底子光,保证暗部的细节还原,这对美术、道具、服装、化妆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布光,那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       在《大明宫传奇》(IMAX3D)一片中,大明宫“大殿”就是在棚内搭建的,用来拍摄日景内景。此片是为IMAX3D影院打造的,IMAX银幕巨大,景别多以中全景以上为主,大量使用短焦距镜头拍摄,视野开阔,场面宏大。我们使用了Gemini平行式胶片 IMAX3D 电影摄影机,选用KodakVision35219500T 的胶片来拍摄内景。     根据史实,大明宫的内景以深色调为主。为了更多地还原暗部的细节,让暗部曝光尽量充分一些,我们故意将胶片的实用感光度订为ISO400度,过曝1/3挡;为了尽可能地使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获得尽可能大的景深范围,光孔值基本设定在F5.6左右;因为光比太大会影响3D效果,为了使画面柔和均匀,我们严格控制光比和反差;为了避免出现无立体感的“死黑”的区域,拍摄时底子光的量也是比一般影片要大得多;而且影片中为了展现大明宫的辉煌壮观,镜头多以全景为主,所以棚内搭建的布景非常的大,主场景“含元殿”的面积就接近1700平方米左右;还有部分舞蹈场面需要升格拍摄。综合以上,所需的灯的量就可想而知了。

问:除了用光量大以外,在灯光设计方面使用了些什么手段呢?

 

答:我们使用了大量的6kW太空灯铺底子光,用尾帘来控制光线散射的方向、区域和强度,用 24kW、10kW 的聚光灯模拟阳光,12 头PAR 灯、5kW 散光灯从窗户打入模拟散射的天光,用灯具配合米波罗、柔光片、蝴蝶布从近处给人物打光。为了给这些灯具供电,我们租用了两台 100kW 的发电车。

      

      对被摄的人物、有空间感的物品道具,尽可能地用适度的逆光和修饰光,使之与背景分离,加强空间透视。通常在内景时会放一些烟,更好地凸现光束的效果。当摄影机运动时,空间中的立体效果会更好。

      

      人物光以大面积柔光为主光,使演员的皮肤、服装质感均匀、影调柔和,光比适宜,这也有利于IMAX银幕的放映和3D立体感的营造。因为有大量的运动镜头,我们使用了很多柔光球来给人物补光,光线柔和,既移动灵活又易于控制。

      

       要避免画面的前景和画框的边缘太亮,减少观众对银幕边缘的注意,这有助于获得良好的 3D 效果。

 

 

问:为什么在3D 拍摄中不易有太大的反差?画面的前景和边缘不能太亮?

 

答:我也无法告诉你准确的原理,但基于我和许多3D摄影师的拍摄经验,以及我们反复观看3D电影总结出来的前人的经验,在3D拍摄中应当避免在画面中出现太强的反差、高光,这些高反差的明暗交界面会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干扰左右眼画面的融合,在明暗分界线的边缘上产生“鬼影”,破坏 3D 效果。

      

      而在画框的边缘区域是左右眼画面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人眼的视觉融合也最弱,为了让立体画面柔和地过渡到边框外黑暗的真实空间,请尽量避免将任何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东西放在画面的边缘,不要让观众太过注意这片区域,这会产生强烈的鬼影,破坏3D效果,让观众感到剧烈的不适。特别在运动镜头时,时刻要注意构图,2D电影中那些“黑色前景”的过肩镜头是需要避免的。问:比如哪些类型的镜头对 3D 的拍摄是不能出现的?

 

答: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出现,只是在这些类型的画面会让人观看3D电影时产生不适,但这也取决于这些“坏”的3D镜头出现的时长和频繁程度。观众在观看3D电影时也是存在一定差异性和容忍度的,但尽量尊重这些视觉原则。


      在拍摄人物特写时(本片没有出现过),请不要让画框卡到人脸的头顶和下巴,产生的立体感会使银幕的边框变形,破坏3D效果,造成不适。构图时让人脸离画框的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且这部3D电影也是IMAX电影,你很难想象一个大特写的脸出现在几十米高的大银幕上。IMAX电影和3D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较大的景别,宽阔的画面,延展的纵深能从二维和三维上同时帮助观众建立空间立体感。这也是3D电影未来发展的趋势,更大的银幕,更稳定,持续舒适的立体感。


      所以布光时也最好不要让画面的边缘区域太亮,让这个区域暗下去有助于让观众在观影时从银幕上的 3D 效果自然地过渡到影院中真实空间的黑暗里去。问:那 3D 电影对人物光的布置与普通 2D 电影有什么不一样么?

 

答: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剪影效果、特别强的逆光、特别大的光比。

      如何用光线来展示空间结构、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的情绪、故事戏剧化的强烈程度,无论 3D 电影还是普通 2D 电影,这都是所有电影共通的画面语言。


      在拍摄3D人物时需要注意人物逆光和轮廓光的控制,无论是在3D还是2D时代,我们都需要把主人公从繁杂的环境中突出强化出来。在2D电影里我们可以用较大光孔产生的较浅的景深,用虚化的前景、背景衬托出我们所要的主体,但是这不适用于需要维持一定的光孔、保证整体画面细节的 3D 电影。


      特别是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有一类明星的大特写,使用强逆光,将背景虚化成光斑,光孔极大,景深极浅,这种镜头在 3D 电影中一定要小心使用。


      我们可以使用适度的逆光和更大范围的轮廓光,让人物从杂乱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控制反差,让观众更易识别人物的立体层次,从光线造型和空间立体感上同时强化人物。

      换句话说,在3D拍摄中光线所到之处,产生明暗层次,产生空间变化,产生立体效果,用光线的方向和性质来控制3D立体效果。我们在3D视觉的“舒适区域”内使用更多的灯光手段来造型,有主有次,引导立体效果集中在我们的所希望观众关注的人物、物体上。


      我们也大量使用了“中国灯笼”,用温和的散射光对人物暗部进行补光,这样既不会破坏原有的整体光线结构,也灵活生动地保证了光比和画面暗部的细节。


      当然我们希望整个图像都是有内容,有立体效果的,所以尽量让所有的区域都有层次,不要过暗,也不要过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