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伤胃自残法,你用过几招?

 卡卡2FM4 2017-07-28


最近,连大s也发飙说,“你们可知道女演员挨饿挨的多辛苦!”是啊,为了我们所想的,我们的胃承受多少不能承受之痛中国13 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就有 1.2 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 10%,慢性胃炎发病率 30%,每年新发现 40 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 42%。

十大伤胃自残法,你用过几招?

1、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臣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

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

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

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

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胃,是我们的中焦枢机

我们的气血生化之源头

也就是说,我们活着就是靠脾胃的支撑

温病中有句话:

留得一份胃气,便存一份生机

医生在判断一个重病之人,还有多久生存期

就看能否吃得下食物,如果吃得下论月计

如果吃不下了,那么肯定论天计

可见,胃是我们的重臣啊!

十大伤胃自残法,你用过几招?

2、哪些习惯伤害了我们的胃?

可能致癌四大伤胃习惯

01 三餐不定

胃是一个习惯遵守 “时间表”的器官

人体子午流注中

每天走胃经的时间是上午7-9点

胃液的分泌在一天最高峰非常有利于消化食物

十大伤胃自残法,你用过几招?

如果我们有不吃早餐的习惯,

那么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没有食物中和,

就会消化胃黏膜本身,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另外,如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宵夜

都是让胃癌发病有了“良好”的机会。

02 压力过大

我们的工作压力与情绪在中医五行中属“木”

木克土,而我们的脾胃就是属于“土”

木太旺了,克土太过,土就容易受伤

所以我们压力大、郁闷生气导致的胃病

在中医里称为“肝气犯胃”

03 喜食烟熏

腌肉、熏鱼等加工肉类制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

极易形成亚硝酸胺,

在胃中直接诱发肿瘤,

这也是沿海地区胃癌高发,

及日本人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

瑞典科学家发现,

每天摄入加工肉类制品的量每增加30克,

患胃癌的几率就提高15%—38%。

十大伤胃自残法,你用过几招?

04 吃得太烫

人体的消化道黏膜非常娇嫩,

只能耐受 50—60°C的食物,

超过这个温度,黏膜就会被烫伤。

像刚沏好的茶水, 温度可达80—90°C,

很容易烫伤消化道。

如果经常吃过烫的食物,

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

反复地烫伤、修复,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

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症。

有调查显示:

经常三餐不定时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是正常人群的1.3 倍,

生气进食为1.5倍,

喜食烫食为4.22倍。

如果上述因素协同作用,

则患胃癌的相对危险性更高。

3、可能引发胃溃疡的生活习惯

01 抽烟

抽烟的人以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

殊不知,烟雾也会随着消化道进入胃,

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

痉 挛,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症状,

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溃疡。

02 喝烈酒

适量饮用低度酒,能增加胃部血液的血流量,

但长期或一次大量饮用烈性酒,

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引起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

03 饮食不洁

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溃疡的重要元凶,

感染上这种病菌大多是由于饮食不洁、

相互传染所致。

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发地区

因为我们不是分餐制

04 药物刺激引发胃溃疡

很多药品

如解热镇痛抗炎类

(阿司 匹林、扑热息痛、止痛片)、

肾上腺糖皮质 激素类(地塞米松、可的松)

等可直接或者间接地损伤胃黏膜,

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引起炎症与溃疡,

危重的会发生胃出血与穿孔。

05 边走边吃、边看边吃消化不良

“消化”是一项紧张而繁重的工作,

需要大量充足的血液,

边看边吃使脑部无形之中

和肠胃“争夺”了血液,

会影响到它的正常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

06 空腹吃水果

人在空腹时,胃酸的浓度较高,

而水果大部分都是酸、甜的且性寒凉

这时候如果再进食大量水果,

会使胃酸和水果中的果酸结合,

形成难以溶解的沉淀物。

一旦沉淀物结成大块,就会使胃内压力升高,

引起胀痛,产生胃胀、

泛酸等一系列不适的反应和消化道疾病。

比如山楂味酸,能行气消食,

但空腹吃太多,

肚子反而更饿,并会加重胃病。

今天,我代表你的胃,向你提出警示

你若善待我,我必生死相依

你若无视我,我便弃你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