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集体备课
2017-07-29 | 阅:  转:  |  分享 
  


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



















科目:语文

年级:六





小纪镇宗村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4.5 周次 9 备课地点 备课室 主备人 王德华 辅备人 汤在华 记录人 汤在华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的谜底

习作5

练习五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单元所有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人物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5、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6、口语交际:进行一次小小辩论会。

7、能写出一篇关于“成长中的烦恼”的习作。

二、能力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本。

2、能通过品读,感受人物语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继续学习钢笔字和毛笔字。

5、继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悟必须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3、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4、培养愿意和别人交流的开朗性格。 重点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3、理清课文线索,感知内容。

4、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认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5、能根据习作要求,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6、进行一次小小辩论会。

设计理念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可以依据如下思路展开教学:1、引导自主解题;2、引导感知内容;3、引导体会情感;4、引导从读学写。

本篇课文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在攀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刻画了一位天游峰扫路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合作探究时,可以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位扫路人?他有什么值得赞佩的地方?”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读文,划出描写扫路人动作、语言、神态等句子,从中体会人物内在精神。为了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可在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三种方法:

1、通过多角度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2、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品格;

3、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物等,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最大的麦穗》一文教学中,可以依循如下思路展开:1、简介苏格拉底,导入新课;2、凭借课文线索,感知内容;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4、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引发思考:苏格拉底为什么让学生去麦地摘“最大的麦穗”?这“最大的麦穗”摘到了没有?这件事具有什么样的深刻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朗读课文,并抓住关键词句,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课文第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比较深奥,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理解,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诱导他们自觉地吸纳这一宝贵的人生哲理,使之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如下思路展开:1、艺术导入,激发探究欲望;2、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3、具体读议,体会思想感情;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题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山谷的谜底是什么?”、“谁用什么方法揭开了谜底?”、“山谷中的谜底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想象情景,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从中悟出深刻道理。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遇到挫折时,是怎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以求得对这一人生哲理的初步理解。

习作五的教学环节设计为:谈话导入——讨论畅谈——学会表达——引导化解——激情写作。

本次习作要求写“成长中的烦恼”,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情况,联系自己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的经历,充分交流各自“成为中的烦恼”。然后引导学生认真筛选习作的材料,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明确习作要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写法,可以某一具体的“烦恼”做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教师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及时点评,渗透写法指导,让学生按照本次习作要求,认真完成习作,写好后认真修改。

练习五中的“语文与生活”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多发言,教师应加于鼓励,让他们大胆表达、大胆想象。

“诵读与积累”安排了十二个成语,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诵读,读出节奏和韵律,在此基础上做到能将这些词背诵下来。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先让学生明确“辩论”这一概念,然后让学生选择话题,并确定正方、反方,弄清各自辨题是什么,准备辩论提纲和辩词。最后让学生展开一场辩论。为了能让辩论有质量地进行,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学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本单元

教学案例

(详案)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教学反思

1、应注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文本。

2、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及有关的语言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并给予鼓励肯定。



























献花(0)
+1
(本文系xiaoxi04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