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八讲

 爱雅阁 2017-07-29
文学天地诗社对联讲义第八讲
 前面几讲我们学习了基本语法,对联的六要素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按以前的说法: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今晚我们来学习《联律通则》中的六要素,时间大约一小时。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按当今的《联律通则》。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

也有人说“字数对等”,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面。因为对于单句联,三言、五言、七言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但对于双句联和多句联,就不能只讲字数相等,而且句数也必须相等。例如,我们在双庆征联中一等奖获得者乔锡昆撰的联:

廿年热血筑强市,幽燕立帜,风清气正腾龙地;

万象新潮步小康,华夏添珠,物阜民丰舞凤天。

再如景点征联的国际会展中心一等奖获得者董汝河的联:

开一扇窗,纳一片天,崛起廊坊连世界;

邀四方韵,裁四时锦,缤纷会展萃风云。

这两副联都是多句联,如果只满足字数相等是不行的,必须同时满足句数也相等。

第二要素,词性对品

关于词性对品,我们在第二讲已学习了。这里再复习一下。
词性对品就是要求在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类属性相同。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词可以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等。

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文字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例如八景征联中写会展中心的联:

搭一座桥梁,连通四海商路;

办百年会展,聚纳五洲福财。

可以分析一下,搭和办是动词对动词、一座和百年是数量词对数量词、桥梁和会展是名词对名词、连通和聚纳是动词对动词、四海和五洲是数量词对数量词、商路和福财是名词对名词。此联在词性对品上是没有问题的。

再如清乾隆皇帝题涵远堂联:

西 岭 烟 霞 生 袖 底 ,

东 洲 云 海 落 樽 前 。

再分析一下,西和东是方位词对方位词、岭和洲是名词对名词、烟霞和云海是名词对名词、生和落是动词对动词、袖和樽是名词对名词、底和前是方位词对方位词,词性对品是非常工稳的。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差异,词性对品这一要求可以适当放宽。按现代汉语语法来表述,异类词相对的范围大致包含:形容词对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方位词对数目词;数目词对颜色词;同义词对反义词;副词对连词、介词;连词、介词对助词;某些成序列(系列)的名目,两种序(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五行、十二属相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要求词性对品,对仗工稳的同时,一定注意避免“合掌”。这在古今诗联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唐朝郎士元《送别钱起》诗中有: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这里“不可听”和“岂堪闻”犯合掌。

再如,某宾馆的一副联:

舒 适 卫 生 ,喜 迎 各 面 多 方 贵 客 ;

温 馨 整 洁 ,恭 候 五 湖 四 海 嘉 宾 。

此联表面看上去对仗工整,平仄也合律。但也犯了合掌。请看“整洁”对“卫生”、“恭候”对“喜迎”、“嘉宾”对“贵客”,都是同义词相对。

为了把合掌说得更明白,我们再把下面的两联比较着分析一下:

烈 士 丰 功 垂 万 代 ,

英 雄 伟 绩 著 千 秋 。

这里的“万代”、“千秋”都是虚指时间的久远。所以判定为合掌。

诸 葛 相 祠 垂 万 代 ,

三 苏 文 苑 溯 千 秋 。

这里的“万代”虚指时间久远,而“千秋”是实指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这里是一虚一实相对所以不仅不合掌,而且显得很工整。

第三要素: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彼此对应平衡。从语法结构角度讲,就是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是上联是主谓宾结构,而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楹联在大的语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补语对补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联:

庭 松 不 改 青 葱 色 ,

盆 菊 仍 霏 清 静 香 。

这里“庭松”和“盆菊”属于偏正结构相对,“青葱色”和“清静香”属于并列结构相对。

再如郑板桥题月观亭联:

月 来 满 地 水,

云 起 一 天 山。 上下联都是主谓补宾结构相对。

再看清刘凤诰题小沧浪亭联:

四 面 荷 花 三 面 柳 ,

一 城 山 色 半 城 湖 。

此亭为济南大明湖西北岸的一处亭园,仿苏州名园沧浪亭模式建造,故得名小沧浪亭。此联巧用了数字,修辞炼丽。我们从结构上分析,上联的“四面”、“荷花”、“三面”与下联的“一城”、“山色”、“半城”都是偏正结构。上联的“三面柳”与下联的“半城湖”也是偏正结构。同时上下两联又都构成并列结构,实属精品佳作。

对于初学楹联的爱好者,宜撰单句短联。因为楹联的字、句数越多,句子结构就越复杂,结构变化就越大,对技巧要求就越高。在楹联的创作中,词性一致与结构对应必须结合起来运用。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楹联的构思手法。楹联的创作构思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1,从遣词技巧上。可以有比喻法、比拟法、夸张法、衬托法、对比法、自对法、借对法、双关法、用数法、藏典法等等。

如:

风 拂 倩 柳 , 蛙 鼓 蝉 鸣 , 苇 荡 一 塘 绿 ;

日 照 粼 光 , 鱼 翔 虾 跳 , 荷 摇 万 点 红。

此联上联中的“蛙鼓蝉鸣”和下联中的“鱼翔吓跳”都属于自对。

再如,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

下 笔 千 言 , 正 桂 子 香 时 , 槐 花 黄 后 ;

出 门 一 笑 , 看 西 湖 月 满 , 东 浙 潮 来 。

旧时的乡试三年一次,都是秋季在省城贡院举行。此联先点出时间为金秋时节,正好是“下笔千言”抒怀写意的大好季节。接着又“出门一笑”,喜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对考生的激励和鼓舞。这里的“月满”表示考生们考的圆满称心,这里的“潮来”表示考生在考场里思潮澎湃,思想很活耀。从结构上看,此联并不对应平衡。“桂子香时”怎能对“西湖月满”?“槐花黄后”怎能对“东浙潮来”呢?但是,你仔细推敲一下就发现,作者在修辞手法上采取了自对法。上联中“桂子香时”对“槐花黄后”;下联中的“西湖月满”对“东浙潮来”。不仅词性一致,而且平仄交替,相对十分工稳。

2,从用字技巧上。可以有拆字法、合字法、叠字法、谐音法、同旁法、拟声法等等。

例如:土 也 地 为 本。月 月 朋 来。

就是拆字、合字法共用,地拆开为土也,合起来为地。朋拆开为月月,合起来为朋。

     再如,清朝杨一清的一副联:

冻 雨 洒 窗 ,东 二 点 西 三 点 ;

切 瓜 分 片, 上 七 刀 下 八 刀 。

此联上联中“东二点”合成“冻”,“西三点”合成“洒”。下联中“七刀”合成“切”,“八刀”合成“分”。技巧十分高超。

3,从组句技巧上。可以有回文法、排比法、顶针法、嵌字法、设问法等等。

比如有这样一副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它可以正反读都是同样的一句话,这就是采用了回文法。

第四要素: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中语流节奏要一致。节律也就是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事物都是具有节奏性的,如海潮的涨落、人脉搏的跳动、走路时的脚起脚落等等,都是有节奏的。节律可以产生快感和美感。楹联和诗词一样可以吟咏,具有音乐性,就是因为它有节律。所谓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按节律点分,有以下句式:

1,五言的句式有五种:

(1)二、三句式。如,白日 依山尽,黄河 入河流。

(2)三、二句式。如:

湖中鱼 乱跳,

树上鸟 狂啼。

(3)二、二、一句式。如清王士禛联。

酷爱 羲之 草,

狂吟 白也 诗。

(4)二、一、二句式。如:

做事 求 实效,

为人 要 赤诚。

(5)一、二、二句式。:

看 秋风 扫叶,

听 夏雨 击荷。

2,六言联的句式有两种:

(1),二、二、二句式。如:

残月 西沉 鹊噪,

清风 北送 人行。

(2),三、一、二句式。这种句式很少使用。

3,七言联的句式主要是分为两种:

(1),二、二、二、一句式。如清翁方刚题陶然亭联:

烟笼 古寺 无人 到,

树倚 深堂 有月 来。

(2),二、二、一、二句式。


柳影 沉湖 鱼 戏树;

天光 入水 燕 穿云。

4,七言以上的多言复句联,要满足节律对拍要求,应在上下联的句式结构中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在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点上保持一致。此类联由于字数和句数都不固定,所以没有统一的句式可遵循,只能在语法节奏点上保持对拍。

第五要素:平仄对立

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种类,是我国传统的韵律性文学形式之一。是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它自然要具有韵律性文学的共性。即保持声调和谐,阴阳顿挫的特点。还十分讲究用字的平仄,所以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着一种音乐美。因此,它要求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通过相反和交替构成和谐。楹联是讲究声律的。“声”就是指声调,也就是平仄。“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要想把楹联写好,就必须弄懂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包括:

一,平仄交替和平仄对立。

在多句联中单边要按照节奏点安排平仄交替;在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一定要安排平仄对立。这里包含着两个意思:

一是在节奏的安排上,单边自身联文内部节奏点上平仄要交替,不能在节奏点上连续出现平声或仄声,更不能单边全是平声或仄声。

二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对立。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例如,清高宗乾隆题杭州于谦墓联:

丹 心 托 月,

赤 手 擎 天。

此联上联中“心”和“月”是节奏点,下联中“手”和“天”是节奏点。单边节奏点要平仄交替“心”为平声,“月”为仄声,实现了交替。上下联第一个节奏点是“心”和“手”,“心”为平声,“手”为仄声。第二个节奏点是“月”和“天”,“月”为仄声,“天”为平声。两个节奏点的字都符和平仄对立。它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根据平仄交替和平仄对立的要求,在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的情况下,有如下的平仄格式。

三言联有:平平仄,仄仄平。

四言联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联有:(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有:(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平仄格式称之为正格。《通则》强调了节奏点用字必须平仄替对,对于非节奏点的字就没有强调,也就是说非节奏点的用字可以平仄不拘。也就是常说的,对于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的联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专用名词、习惯用语,由三、四、五、六个字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词组。如“人民公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三从四德”、“实事求是”、“抗美援朝”等等,整个词组可以看成一个节奏点,除最后一个字要讲究平仄外,非节奏点上的其它字就可以从宽了。充分体现了“严而不死,宽而不乱”的原则。

讲到放宽,我们还需要提一提“领字”。领字是一种修饰语法。领字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领字本身可以不拘平仄。但被领的词句必须平仄相协调。

例如,清朝顾复初题成都崇丽阁联:

引 袖 拂 寒 星 , 古 意 苍 茫 ,看 四 壁 云 山 , 青 来 剑 外 ;

停 琴 伫 凉 月 , 抒 怀 浩 渺 ,送 一 篙 春 水 , 绿 到 江 南 。

此联上联中的“看”字和下联中的“送”字为领字,这是一字领。

再如,清朝薛时雨题秦淮河水阁联:

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园雅集;

九曲清波,一帘风月,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郊烟花。

此联上联中的“最难忘”和下联中的“且消受”是三字领,不受平仄约束。

二,对于单边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替换,传统称为“平顶平、仄顶仄”就是说多句联的句脚平仄必须交替,俗称马蹄格。上下联句脚

平仄依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来安排。具体讲,三句联句脚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句脚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五句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六句联句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等,依次类推。

三,上联联尾收于仄声,下联联尾收于平声,这是写楹联必须遵守的规则。

2007年北京大学欢迎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写了一副联如下: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域大家一家;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通。

此联上下联都是平声结尾,犯了楹联之大忌。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清华大学欢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雄也撰了一副联:

求和平,兴中华,志强不息;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物。

此联和上面的联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上下联都收于仄声。看完如此两副联作,而且是出于大陆的两所著名高等学府,不得不让联界同仁遗憾。韩会长就曾发出:《普及楹联知识应从北大清华开始》的呼号。(见《廊坊联苑》09年第四期43页)

第六要素:形对意联

对联不仅要求形式对举,而且要求意义关联。所谓关联,就是上下联的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统一于一个主题。或是并行表达,或是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或者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就有拼凑之嫌。同时也犯了对开的大忌。

例如下面的一副联:

电 影 院 中 看 电 影;

图 书 馆 里 读 图 书。

此联在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上下联之间语意、内容却互不关联,风马牛不相及,形对而意不联。所以说它不是一副对联,只能说它是个对偶句而已。

总之,楹联这种文学形式用字少而精,除了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外,内容上更要求上下联之间语意既不能重复、雷同(合掌),又不能互不相关(对开)。而应从不同的角度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既要相对(对立、对称、对应),又要相联(关联、联属、联合),对而不联者,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楹联,至少不是合格的楹联。

例如下面的联:

三 星 白 兰 地,

五 月 黄 梅 天。

这副联的上下联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一个主题。所以人们不把它称为对联,只称其为无情对。

《联律通则》中的六要素,是楹联知识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初学楹联的联友来说,只要把基本的东西掌握了,就能动手写楹联了。至于要写出好的楹联作品,写出精品,那还是要深入学习,认真修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