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捷:一二三四五,“教学”不辛苦

 凌之梅 2017-07-29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有余香。


何捷:一二三四五,“教学”不辛苦

1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上好一节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学,这个原先平淡无奇的词,慢慢变得扎眼。有人主张“向教学要效果”;有人排斥教,谈虎色变,总是说:我可没有教,一切都是孩子学得的。教学,为什么这样让人纠结,也许是“主体”之争让人乱了心境吧。强调“教”,似乎就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当代教师都知道,这是要被口诛笔伐的。可教学明摆着在那儿;否定教学,无异于出让主体地位,还学与生。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用一种时髦的说法就是“放权”。

于是,争论无止。

我力挺教学。不但要教,还要好好教,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出自己的风格。我在自己执着的儿童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领域中,不断向着研究教学,精于教学方向前进。我希望以教学实现自己对儿童写作与阅读课程的愿想,让儿童在经历科学合理的写作教学中获得享受。

我想大声鼓与呼:教学设计,其实很讲究。

来,我们聊聊和“教学”有关的话题。我觉得,这也许是任何一个教师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答案的终极拷问。

2
两类经典的模式

烽火台大家都很熟悉,古时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一座座烽火台绵延相连,遇有敌情发生,则施烟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这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互联网已早已嵌入当代人的生活。顾名思义,互联就是网络与网络之间互相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网络和网络又以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更为巨大的,覆盖全球的网络。这二者正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象征。

“烽火台”代表典型的“线性设计”。教学依据既定目标预设,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版块,每个板块之间也可能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各个版块有所联系,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时显得相对独立。一个版块教学完成之后再推进到下一版块。教学,随着设定的逻辑不断推展、延伸。“烽火台”式的设计是点对点,依次而教的设计样式。前一目标未达成,后一个版块无法启动,版块与版块之间是一种链接,承引,启发的顺序关联,更多依赖教师的教学操作,仰仗教学技艺。烽火传递过程中,信号是容易减弱,受损的。因此,教师在版块推演中要确保顺利,更注重了对课堂的操控,教学效果也变得极为仰仗教师的导控。主导学生的行为,思维,控制课堂的进程,一步步迈向最后点燃的烽火,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类设计中,优等生的发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就如同点燃烽火的材料,越多火越旺。教学中,教师和优等生的配合也是课堂进展的核心要素。教师是“点火人”,优等生是优质“燃料”,你呼我应,烧得旺旺的,给“大家”看。线性设计下,我们会忽略那些属于大多数的“看客”。他们沉默寡言,却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的冷静恰是流程顺利推进的保障。倘若真要出些岔子,拐了一道弯,还真不知道如何收回正道。他们是陪衬,只需捧个人场。所以,课堂上高举的小手总是那几个,而其他学生就习惯性默默等待他人的发言,鼓掌,下课。不由得想到一位美国教师来中国上课,发给学生的第一张卡片写着:思考好,不要举手,等待点名发言。我们感到奇怪,美国老师解释说:这就是让大家公平享有思考和表达的权利,课堂不要成为快速反应者的独享。

这样的教学就像“漏斗”,最终目的在开始时已经设定,就是统摄思想归为一处。教师身份神圣,是教学的守护神,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即便他们一直不承认自己的特殊地位,但最先的预设的能够顺利演绎并完美实现就可见一斑。要确保目标达成,教师要付出努力。从设计到执行,无一处不仰仗教师的执行力,控制力,权且称之为教学艺术。但不能忽视的是,教学中教师作为核心权威,决定着一切的时候,学生就是被动的容器,教学过程缺乏最为可贵的思维含金量。目标达成很可能仅仅是灌输的结果,没有真正的经历主动学习的消化,是囫囵吞枣式地填塞。这样教学导致学习简单为接受性,重复记忆型。成就的是一个又一个“名师”。

20世纪以来,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诞生的第三次理论革命中,我们认识了混沌理论。混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世界是有序和无序,必然和偶然,确定和随机的统一体,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运动又包含并产生更高层次的有序。混沌理论观照下的教学,主张以整体,全面,变换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和教学过程。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简化的,线性的,程式化的系统,而是非线性的,动态发展,多元组合,不可预测,广阔开放,多层维度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教学成为多方不确定因素组合成的多样交合的开放系统,我们形象地称为“互联网”式教学。“互联网”式的教学设计指非线性的,采用交互式关联,具有无尽多元可能的设计。教师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向着目标进发。这好比为“网”编制了“经”与“纬”。所谓“经”就是教学目标,而“纬”则是一条条通往目标的路径。在不同学生采用的不同思维路径上,交互产生一个个“网眼”: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学生和目标,学生和学生。每一个“眼”就是学习思维的一个个闪光点,是活跃跳动的一条条思路,是接近目标的一步步足迹。此类设计,学生会呈现无尽的学习结果,生发出不可穷尽的学情,课堂教学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演武场。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合理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陪伴者,做到不干扰学生的学习思考,随时备咨询,提供辅助和指引;是达成目标的维护者,要及时依据学情调试,维护教学向目标迈进。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关键。即便只提供一点信息,也可能经过互联网的传播扩散,经过思维网路的交互产生更新,更丰富的观点。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优等生的思考结果代表的仅仅是其中一种。就如上文说的美国教师,他还发给学生第二张卡片:倾听同伴的发言,比你自己表达还重要。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式的设计思维,提倡倾听,吸收,借鉴,交互。每一个学生不需要扩张性的发表,不顾一切地言说。话语的霸权就是多元思维的限制。互联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承认师生在话题面前的平等;对话的目的是交换思想,从“无序”中产生新的共识,发现“次序”;对话的目的是实现思维共享,情感共鸣,创意共举,视界融合,教学相长。就像巴西学者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所述:在对话中,没有“教师的学生”,也没有“学生的教师”。

“互联网”式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秀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考虑“我要怎么教”,重在思考“学生怎么学”。由于高度的开放性,对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是考验。教师在此类设计时特别关注三个空间。其一,课前空间,在了解学情,准备应变上有更多的素材准备。所以,摸清学情成了教学的起点,把握学情成了教学的基础。其二,课堂空间,在关注学情,应对变化上有更多的方案准备。预设在这样的设计中仅仅是方案,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路径。多方预设会让课堂更加灵动,学生更加主动。其三,课后空间,在促发学情自觉上应有更积极的准备。课后是学习效果递增,学习触角延伸,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获得增值的最佳时机,要有促发的机制,让效果增值。教学历经三种空间的更替,课堂上学生也经历了真正的学情变化,这样的过程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体验,实现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发展,更新,丰富。无疑,对于教师的要求比“个人秀场”式的教学更有挑战性。

 “互联网”式教学并非可以漫无边际,也有应然的“边界”。教学要通过“不确定性”达成“确定”,开放要有度,就要设定合理的互联边界。第一,可以用目标确定边界。一节课的目标要明确且精简。不管途径何种路径,采用什么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都要为达成目标服务,所以,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视为界外,简单而相对专一的目标让教学留有更多余地,让拓展成为可能。第二,可以参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边界。教学切中最近发展区,才能实现学生有效的进步发展,否则不是揠苗助长就是停滞不前。因此,对学情的把握又成为边界设定时的准绳。第三,可以用不同的学习主旨设定边界。例如,文体的不同学习主旨不一样,散文的教学和议论文教学不同;方向不同,主旨也应有变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和品味语言风格的阅读教学不同。最后,学习的容量可以为边界。学习就是发展,发展永无止尽。不要尝试“一口吃成胖子”。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树立“学习性课堂”的观念,还课堂给学生,宝贵的时间用以进行学习活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互联网”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也是服务学生学习的必然变革方向。尽快让自己从“峰火台”下来,踏上“互联网”高速公路吧。

3
三种常见的样态

此处的“教学”,请允许我专项从自己擅长的儿童写作教学角度聊起。

儿童写作教学在八十年代就开始流行“三不论”:不能教,不会教,教不了。极致的“三不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满堂灌”,整个写作课堂陷入“技法教学”的泥潭,儿童几乎成为辞章理法的传承者,但依旧不能进入写作之门。这样的僵局在课程改革时代土崩瓦解,改革者的手术刀毫不犹豫地切向教师,最直接地从千疮百孔的“教”上切入,似乎这么做就是割除了写作肌体上的晚期毒瘤。翻天覆地式的变革必须有理念的支持,一时间类似“自由”“放胆”“书写真情,了无隔阂”等从名家宏论中抽取出来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式的片面误读开始泛滥,“教”被无情地排挤出课堂,原本“执教”的教师们在课堂上战战兢兢,畏畏缩缩,想教不敢教,想讲不能讲,甚至有人用秒表在掐算着教师课堂的“讲述时间”……在评价标尺严厉的刻度面前,“教”成了过街老鼠。

当我们心满意足地看着理想的课堂呈现,完美的统计数据时,很少人在想:如此一厢情愿地折腾,儿童真的会写了么?儿童写作,究竟需要教什么,怎样的教呢?

先来看比较典型的纸上谈兵”式教学。纸上谈兵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喜欢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写作教学确实需要技法,但务必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面向儿童的教学,技法的传授是极为讲究的。不少名家采用创设情境,民主谈话,范文引路,游戏活动,实践感知等诸多方法,就是为了让技法的传授变得自然和谐,融入整个课堂情境之中,不显得突兀,生硬。儿童学习写作意在运用写作技能,施展写作才情,提升写作素养,这些都不是单纯讲授技法能实现的。技法灌输的教学效果只能是让儿童成为学舌的人形鹦鹉:背诵技法条目时头头是道,运用到实际中必遭惨败。

譬如教儿童学习骑自行车。集中讲述骑行技巧有用么?把头怎么握,眼睛如何看路,刹车怎样操作,脚如何踩踏板……讲述后你不放心,一再和儿童确认:听明白了么?得到满意答复后让其上车尝试,结果可想而知。

另一个极端是“实作操练”型。强调儿童写作的“自由”,提出课堂上不教,让儿童直接进入写作,先写再说,写后再评,以评代替教,暂且定义为“实作操练”型。这样的主张认为“教就是限制自由的罪魁祸首”,在产生之初得到许多回应,被称为写作教学上的革命。写作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充分给予儿童实作操练的空间,让实践成为提升实践能力的途径,这无疑是写作教学研究上的一大跃进,体现了实践性课程“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主要特征。但是完全规避“教”,以“评”代替“教”,是明显的偷换概念。“评”和“改”确实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但不能取代“教”,它们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一种实施手段。以偏概全地取而代之,很容易让儿童漫无目的地盲目实践,在写作的“量”上做重复的累积。特别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教师放弃教学,一味让儿童“演练”,不提供教学辅助,这应该视为一种教学失守,教师失职。其实,在写作后的修改环节之前加入“评价”也未必就是对写作自由的保障与认可。评价的导向性对儿童的自由修改起到影响作用,让儿童趋于“改成老师喜欢的样子”。影响文章质量的修改环节再次转道并拘泥于教师审美取向,这和过度教学导致文章千篇一律,不是异曲同工的么?做个推想:果真要“自由”也好办。不教,让写变得自由了,不评,让改更加充分自由。就这样一路向西。如此一来,教学,真就不存在了。

当儿童分明地会写并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放弃教学让他们写,是无益于提高写作水平的。课堂40分钟不充分利用,而是让其在现成的表达水平上滑行,在惯性思维指引下,仅仅写出等待评改的文字,这好比向砧板上运送原料,“我”只管生产,“你”来加工,“我”最后按照要求再次美化包装后出厂。真正决定写作的关键环节——思维,在过程中是处于相对静止的。静止状态下的写作数量累计对写作生态是具有破坏作用的。以游泳为例。当一个孩子初步学会游泳了,客观说是“狗刨”。此时让他们在池子中自由练习数百回,也只能是“狗刨”,而数量越大越容易定型。在其练习后告诉他“标准泳姿是什么,请根据指导调整动作吧”,这样的教练你跟不跟?经过大量练习形成动作定型后再去纠正,事倍功半的教学你要不要?

沙盘推演是儿童写作教学相对理想的“教”。简单说,沙盘推演就是融合情境,讲授,演练三个关键要素的体验型,实践式的学习,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和学习需要,符合儿童写作的实践特质。沙盘推演源自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我们在很多战争影片中看到部队在作战前,通过巨大的沙盘模拟作战过程,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发现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许多知名的商学院很快将这种方法借鉴运用到培训与教学中,成为新型现代教学模式。

写作课堂就是沙盘,教师和儿童一起面对,携手进入仿真的写作情境。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师生是合作伙伴,是目标一致的队友,共同讨论写作方案,设想可能遇到的写作障碍,协商解决写作过程成遇到的问题。最具特色的是,在这样的商讨之中,必定伴随着儿童的“推演”,这是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的短小,及时,必须的片段写作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实践和商讨交叉互动,灵活机动,写作实践成为了在具体写作任务驱动下,在同伴的陪伴与共同参与中,在教师的随机指导关注下的有效练习。沙盘推演不是真实的作战。同样,课堂教学中所写下的片段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儿童写作的定义——习作,课堂写作就是彻底的练习属性。练习就需要做好“分解动作”,需要“教练”的指导,需要同伴的鼓励,这些都是沙盘推演式教学和其他教学的种差,我们为其定义为“写作教学进行时”。当儿童在沙盘推演中胸有成竹后,课后再放手让其自由写,何愁之有。此时,全篇幅写作的整体构思在课堂中已经模拟并商谈,儿童对写作有了全局的盘算,也增强了信心,能在写作运思的指引下自由去写;全篇幅写作中即将遭逢的难点已经在课堂中模拟遭遇并经商讨,片段写作也提供了解决的尝试与思路。所剩的,就是畅快淋漓的自由表达了。

沙盘推演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协作性、竞争性等多种特点,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儿童参与写作的乐趣,包括:构思的乐趣,解决问题的乐趣,帮助他人的乐趣,自我尝试的乐趣等。教学全程中儿童都能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地调动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改等一系列写作活动,并收获片段写作的成功体验。在沙盘推演中,儿童得到的不是空洞乏味的概念、理论,参与的不是枯燥单调的重复写作,而是在写作运思指导下极其宝贵的思维成长和实践经验的累积。这些,都会转化为他们终身对写作的感悟与热爱。

譬如教儿童练习书法,沙盘推演式教学能让你看到教学的实效。带儿童来到书桌前,面对字帖讲解要领,几个同学述说读帖心得。之后,教师欣然示范,儿童认真观摩,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是儿童当堂练习,教师把腕扶正,在书写实践中领会不可言传的“轮扁秘诀”。课后,儿童根据所得继续临习,通篇创作,得法得意。欧阳中石先生说:空讲书论,吝于临习,纸上谈兵,贻笑大方;不讲其理,埋头苦写,任你堆积多少笔坟纸塚,也不见书艺增进。练习书法和练习写作,异曲同工,义理相通。

不得不承认,儿童写作教学要采用沙盘推演的方式,对教师的写作素养要求较高。教学要点到“穴位”上,推演中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儿童写作学情的需要,教师必须是个行家里手。打铁还要自身硬。所以,文章就此打住,我们不再空谈模式,一切从修己开始吧。

4
四个设计观点

依然说到儿童写作教学,接下来触及关乎“教学”最为密切的“设计”。教学,就是依靠“设计”得以实施与体现的。

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西尔斯在1988年出版的饿《教学设计决策》一书中也说:教学设计是通过系统化分析学习的各项条件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设计的理念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满足。因此,“教学设计”,就是从儿童学习写作的任务出发,以充分认识儿童写作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为基础,依据学情需要确定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步骤,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在全程中,教学满足儿童写作的发展,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双重需要。

一、本位观: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按照马杰(Mager R.R,1984)的看法,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就是:1,我们要到哪里去?2,我们如何到那里去?3,我们是否到了那里?三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引导”;“教学效果的测定”。确立好教学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使用方法,执行操作;通过对学习的检测,考量目标是否达成。这是一切设计的根本问题,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本位观”。

(1)教学目标的设定。优质的教学对目标的设定极为慎重的。目标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标靶,靶子没有立好,再怎么用力都是落空的。即便是发出雷霆的教法利箭,脱靶依旧是零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进行时提出了三个依据:

关键的第一步:学习“课标”。无论什么设计,都要符合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就是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标准,也是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的检测标准,必须在设计前认真研读,精准把握。首先是把握课程的总目标,做到方向正确。例如《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的实践性是这个学科最为突出的特色,也是这门课程的特性。写作是用笔的交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原本就具有浓烈的实践属性。因此,教学的目标就要体现实践特色,在目标中突出对实践的内容,方式,力度,时间的设计,让实践成为整个写作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目标。其次,还应该注意不同学段的阶段目标,做到合理稳妥。不同学段的目标不一样,这也是教学有梯度,有递进,有次序发展的保障。整个学段的写作目标设定要符合学段要求,落实到具体某一堂课的目标,也要成为阶段目标中的某个环节,某一具体项目,先后形成关联,链接。重要的第二步:了解学情。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首先,要了解基本学情。教要为学,为儿童而设计。设计之前要先了解所要执教学段的基本学情。例如指导中年级写一段话,大多数儿童会写成什么样,哪些属于典型的问题,哪些是普遍的困难,什么样的形式受欢迎,什么样的教学话语能接受。如果不能切合学情,儿童不主动参与,不说不写不买账,课就不知往哪上!还要了解特殊学情。所谓“特殊”指的是本次预期的教学目标下的写作学情。如指导写景类的文章,受教儿童的景物描写基点是什么,对景物描写的障碍在哪里,词汇储备有多少,对景物描写的认识是怎样……有针对性的了解,能让目标的设计更有指向性。落实在第三步:因学定教。因学定教,这是进行时的教学之本,也是教学目标设定的要旨。写作的的本质就是语言表达,这原本是自由的,随心所欲。但我们讨论的更多是教学体系下的儿童写作。这是在教师指导或是创设的情境下,有局限性的言语表达。“教学的情境”就是局限,“儿童”的年龄属性也是局限,学习写作的性质依旧是局限。局限必然存在,儿童写作教学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并非作家创作时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儿童写作的局限体现在“想”字上,想是一种构思,是表达前的思维预热,是顺畅表达的保障。进行时强调“教思维”,这是教学设计的着力点:表达的对象(写给谁看)表达的内容(写些什么)表达的方式(文体选择)。

(2)教学过程的引导。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推行既定设计的过程,其特征是僵死,固化,唯我独尊的。儿童在教学中就是一个容器,需要装下教师传递的信息,装不下时被“填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流程,都是教师主导,主持,主观决定的,儿童就是课堂的摆设,接受学习的机器而已。进行时教学设计强调的过称是引导的过程,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实践过称。设计遵循儿童本位,教师的执行起到陪伴,调试,呵护的儿童主动学习的作用。这样的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过程是动态开放的,师生共同进入没有终点的幸福旅程。设计强调:教学步骤简单,教学流程简洁,教学方法简约。这样弹性极大,极其空灵的设计为课堂腾出巨大的空间,为“学”让路,为儿童写作做足保障,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动感。即便是一个环节的实施,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随时因学情,环境,心境,情境而改变。过程是情感融洽的,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实现心灵的对接。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儿童在课堂上当堂写,教师全程辅助,陪伴,呵护。教师的教因学而定,为学而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调整,这是一种教育哲思的自我觉醒,调校,丰富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积累与形成过程。过程是去弊存真的,师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重返精神家园。写作教学设计崇尚浮华是出于对写作本质的无知。这就是一种“遮蔽”,有必要去蔽。海德格尔的就有“去蔽”说:事物在没有被陈述或者判断时,出于遮蔽状态,即没有意义;而当一个陈述或者判断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时,事物就达到了去蔽的状态而为人们所见,这个陈述或者判断便是真的。教学设计要去蔽,就是去除教学所依赖的无效的手段,媒介,将学习的实质凸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让每一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属于他自己的真实进步。

(3)教学效果的测定。不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不一致。目标向东,效果向西。其实,设计的作用就在于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达成则效果优良,未达成就是设计失败。对于教学效果的测定,可以看做是对设计的评估,对学习结果的检测。如何测定,国外多采用数据统计,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监控,统计,测算,形成数据量化表,运用教学测量学的分析后评价教学质量。我们建议教学开始前测定,调校教学目标。教学开始前,可实施配置性评测和诊断性评测。配置型评测的目的在于摸清儿童原有的写作水平,了解整个团体写作的基本状况,了解个别特殊生的写作状况,发现个体间的差异。这些了解信息构成教师的主观判断,为的是再次调校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测定,确保教学有效。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测定的实施过程。要找准测定的时机,实施形成性评测和总结性评测。形成性评测伴随着教学过程,如:儿童在进行片段写作,情景表演,同伴互评,对话交锋等学习活动时,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觉,形成评测结果。教师可以随时与儿童交换意见,让评测的信息也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同时也从儿童反馈的信息中再次确认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评测教师自我。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还可以整合全过程进行总结性评测。评测中听取儿童的意见,建议,及时主动对教学缺漏进行弥补,让教学更加有效。教学结束后测定,回望目标达成情况。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进行反思,对教学做出标准参照评测和常模参照评测。标准参照评测中参照的标准就是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和当堂教学的专题目标。评测的是儿童经历教学后是否真正达成。

二、系统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杜威称教学设计是“桥梁科学”。的确很形象,设计就是让教学通往实效的桥梁,是知识与技能实现传递和转换的桥梁,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建造这样一座桥梁,必定要有系统的设计,否则桥断梁塌,再好的教学主张和思想都难以实现。

(1)框架的基础:设计要为“儿童”定制。为儿童而教,教学设计自然要为儿童量身定制。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对儿童的特质已有描述,教学设计要做的,就是让设计更为符合这些特质,让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渐入佳境。具体说有三个关键词:其一,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成为公知。儿童写作教学设计最首要的就是注重趣味性,设计的话题,安排的活动,布置的写作任务等都要有趣味性。其二,游戏化。游戏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写作如果和游戏相结合,无疑将化解写作难度,吸引儿童自觉参与。三,简易型。将简单的事做复杂是愚蠢,将复杂的是做简单是智慧。儿童写作,本就应该简简单单。设计,不能成为人为设置的障碍,教学,不要故弄玄虚。(2)框架的主轴: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要有明确目标,为达成目标而设计”的理念在之前的“本位观”中已经明确表达,这里不再赘述。提示大家关注的是,作为整个设计框架的主轴——目标,就是设计的“主心骨”,是支撑起整个设计的核心力量。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是让儿童写作的有效保障。只有目标精准定位,其他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3)框架的组构:设计要依托具体“方法”。再好的设计都只是一种构想,理念,要落实就要依托方法。进行时作为写作教学的一个分支,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无异。结合进行时教学的特色,各方法之间穿插交替,灵动呈现,共同为促进目标的达成而形成教学的合力。(4)框架的榫卯:设计要以“评赏”焊链。评价和写作环节整体焊接,不可分割。评价,成为设计框架中的榫卯,将整个设计牢牢链接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写的过程中就评,教师评,同伴评,作者自评,评促进写,评写一体。

三、实效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完成教学设计,除了思考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流程之外,还需要遵循原则。原则就是经过长期检验所整理出来的合理依据,它们往往折射出事物的本质。从原则上看问题,处理问题就会简单轻松,反之则举步维艰。

(1)系统思维原则。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测评实施等,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各系统的设计能做到相对独立,但之间的关联,依存,制约,互惠,各种关系相互交错是显而易见的。各子系统组合成有机大整体,成为一个共同运转的大系统。(2)减负增效原则。教学设计和单纯的“设计”是不同的概念。在单纯的设计中,设计师只管设计,求新求变,追求别人无法超越的艺术境界。他们不产生体验,只制作体验用品。为此,可以不断叠加,深入刻画,另类构思,标新立异。而教学设计却不同,教师设计后就参与其中,真实的体验立刻产生。我们会发现自己经常做着舍本逐末的事:为追求效果而不断在设计上变化方式,推陈出新,以至于儿童的学习要承受过多,过重,无效的负担。我们提出的设计,恪守减负增效的原则,力求用最简洁的设计,让教学的价值增加,效果更显著,效率提升,彰显儿童写作时的真性情,真趣味,真实的言语表达。

四、操作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相对固定就叫模式。没有模式的匡扶,教学会陷入自由,无度,任意而为的散漫状态;有模式的架构,教学有保障,规范,能基本做到有条不紊地迈向目标。但模式同时也是局限,拘泥于模式,必将带来教学的阻塞,顽固,低效。我们的教学操作要根据学情调整顺序,交叉融合,化为更为具体的方法,将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达成置于实际教学方法中。

(1)任务聚焦。不少的写作教学本身目标不明确,好像儿童能写出以文章来就是完成教学。单纯的量的积累无益于写作能力的提升,只是徒增写作疲劳而已。我们主张让教师与儿童进入教学过程前都要明确任务,知晓本次的教学目标。因此,交代学习任务,提出写作要求,明确程序安排等就成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模式。(2)运思激活。对于写作运思的重视是进行时教学的一大特色,“教思维”成为进行时教学主张中的最亮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激活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运思激活也成为第二模式。儿童写作对鲜活,生动,新奇,亮丽的感官刺激依赖比较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写作运思的活跃程度。因此,激活运思常采用情境创设、旧知回忆、媒体刺激、提供指导等方式让其思维活跃起来。所有方式都要视具体学情和教学目标而定,但各种方法的灵动运用和有意识的变式出现,可作为运思激活的应用原则。一层不变的模式,即便再好也与儿童的学习特质相悖。(3)尝试练习。写作练习以写片段的形式出现,“写片段”是我们设计的特征。我们主张在课堂上写,写后就评。这样就决定了写大多以“片段”形式出现。组成文章的片段很多,并非都要在在课堂上写就。课堂尝试写的片段必须是全文的重点,难点,出彩点,是儿童单独在家写作时有困难的片段,是一篇文章中最为核心的片段。课堂上写,体现了进行时独特的教学关怀。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优质的教学设计观具有人性化,开放性,不断发展,变化,适应的特点。强调以儿童为本,以写作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灵动,适合学情的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因设计而最优化。

5
五个简单有效的妙招

教学的方法多样,课堂呈现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在欣赏名师案例后,青年教师苦苦追寻一种教学方法的套路。他们的初衷是希望既能取得教学实效,又不至于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他们更愿意看到课堂上学生能学得积极,学得有趣,学有所成。

很遗憾,许多专家铿锵有力,不容置疑地说——“这个,真没有。”

万用宝典确实没有。教学要随着文本,内容,目标,学情,借助不同的设计,依托不同的方法,无法给出一种套路。课堂教学,比的是花样跳水,而不是直线坠落。但是,哲学的思考方式提醒我们“无中生有”。 我认同《易经》所述的“变化之中定有不变”的道理,尝试在千变万化的设计样式中找到内核,发现不变的规律,我要为青年教师梳理教学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我想,倘若把握这些基本元素,虽不至于让教学变得光怪陆离,绚烂夺目,至少能使课堂成为学堂,教学过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我将之归纳为课堂教学的五个妙招,也叫“五一设计法”。“五一”包括:转换一个观念,等待一段时间,牵住一个牛鼻子,深挖一个要点,组织一次讨论。

“转换一个观念”。在设计之初就端正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要习惯性认为教学是“我要你学”,不要张口闭口感谢学生“配合了老师的教学”。从自己的认识出发,调校观念。将教学看做是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与儿童的共同进步。你有问题解决不了,我帮助你;你有发现,我和你分享;你有进步,我鼓励你。观念对了,方向就对了,教学目标也就能正确的锚定。课堂上的教态,语言,行为也会发生“静悄悄的改变”。这是教学设计的最基础的元素。

“等待一段时间”。英国教育家泰德雷格博士统计过,一个教师一生要提问100万个。这是英国教师的统计数据,若是在中国,数据估计还要翻倍增长。就在这100万个问题中,属于“教学管理”“简单回应”“旧知回忆”的三类问题占80%以上,真正的“启发性提问”不足20%。等待一段时间,就是警示我们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量,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热闹,是思考的大敌。提问之后要给予学生琢磨质疑,组织语言,设定解决方案的时间。也就在静默沉思中,学生才能和文本真正接触,深入其间后再表达才真正有效。教师能够接受、欣赏、维这样的课堂节奏,获益的就是学生了。朱光潜所倡导的审美原理“慢慢走,欣赏啊”也于此异曲同工。这是教学的审美元素。

“牵住一个牛鼻子”。此条与上文呼应,依然是在问题的设计上提示要精心考量。这一条更集中指向备课时要发现文本的核心要义,提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具有统领性质的问题能让整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入系统的思考。课堂要杜绝零散问题的堆积,漫无边际串讲串问。支玉恒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教学时提出“这篇文章中谁最让你感动”;于永正在《曼谷的小象》一课中提出“找出文章中隐藏的美”;王崧舟在《桃花心木》一课中提出“理解不确定”,这些都属于“牛鼻子”类型的问题。要发现“牛鼻子”,备课时要在“细读文本”和“儿童化阐释”上下功夫,“牛鼻子”,就是文本与儿童链接的桥梁。《管子 内业》中记载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助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备课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与文本和学生的深入对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炼炉,是一席精神盛宴。这是课堂教学被儿童接受、喜欢的核心元素。

“深挖一个要点”。课堂教学不要贪多求全。好比沙漠打井,认准一个点,深挖下去,就会发现水源。要点可以是精妙文字的品评,言语表达的练习,写作方法的迁移,也可以确立为某一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多向旁的学科学习。例如数学 ,新知出现后就出现典范习题讲解,之后是习题练习和讲解。学以致用,用后巩固所学,如此循环,能收实效。王崧舟设计《慈母情深》一课时,就深挖“悟情”这个点。备课时反复地咀嚼文本,品出了梁晓声蕴藏在文字中的“情”。课堂设计上借用“慢镜头”、“快镜头”、“广角镜头”这些方式,多角度不断深挖,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联系,感受等多渠道,多层次体会文字中的深情,课堂产生了高潮迭出的教学效果。七分功夫在课外。要找准点,靠的是对文学执着的爱,对教学不懈的追求,对儿童深切的了解。这一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元素。

“组织一次讨论”。担心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就组织学生讨论吧。结合之前的“牛鼻子”问题,需要深挖的“点”,聚合大家的智慧,组织小团队讨论解决,这是简单而又有效的好方法。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操作法,简单易行但也容易被“教师强势型”设计所屏蔽。作为让学本课堂的关键元素,特别提醒大家在设计时融入。讨论不能流于形式,“组织”就是提醒要策划好讨论的命题,合理分工,保障时间,科学安排交流汇报,实现智慧互换,共同进步。讨论,确保了学生占据主动,占有课堂时间,占领思维的高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变中还会有变化。五个妙招不能僵死地贯彻,要灵动地协调。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文本的特质调整。“让教学适切学生,确保学生发展”就是教学的根本宗旨。

6
教学,让好课如歌

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原来,最高明的人是不让人感觉其存在。那么,什么才是优质的教学呢?

刘铁芳教授对自己喜爱的歌手排名;王菲第一,张国荣第二,刘欢第三。王菲,奇装怪相,烟熏示人,这是有意要与世俗划清界限了,但她的歌能唱到你的灵魂里,听她唱歌,“天黑请闭眼”,听就够了,歌就是歌,人销匿在歌声中;张国荣唱歌,人歌合一,人耐看,有味,歌好听,有情,听歌看人,记忆闸门洞开,你依然能与心灵对话;刘欢歌技一流,嗓音洪亮,表演现场感超凡,体态语都能传情达意,所以也只有他敢穿着老人衫唱奥运开幕式歌曲,换做徐峥,早就被网友唾沫淹死。他的人压过歌,我们会被那种气场所感染。听歌时你会觉得震撼,享受,惊叹,但听后很少问自己的心:被触动了么?

好课如歌。好课如歌,听的是课,不是人。但人与课不能分割,人在课中,课上有人,课靠人来推演。所以,教学的艺术也就成了为人的艺术,成为育人的艺术。教学,就是我们的艺术人生……

编辑:泡泡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