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濮阳--范县篇

 束薪叟 2017-07-29

前言

    濮阳的美食、非遗、民俗等让小编大开眼界,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群英荟萃”。这些好吃的好玩的已经在小编心中扎下了根,但逐一去看去尝不太现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讲一讲那些深受民众喜爱的好吃的好玩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

范县


    范县因临范水而得名,西汉初置县,四面分别与濮阳县、台前县以及山东省的鄄城县、莘县、阳谷县接壤,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起源地。范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五代 '刘桥之战'等著名战事均发生在这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闵子墓、苏佑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位于颜村铺乡境内的革命旧址,2006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范县辛庄乡毛楼村,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愿人久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



范县四平调

       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地区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因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于花鼓的平调,兼有四省之意,故称四平调。四平调唱腔的特色,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委婉,优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四平调主弦伴奏乐器为高胡,拉奏里弦时弓杆擦奏外弦,发出五度和声效果,颇具特色。2006年,四平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范县四平调剧团。崔太先、张绪斌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调”代表性传承人。


范县大包子

       在濮阳,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街头小店,主食几乎都少不了一样——范县大包子。它以皮薄、馅香、味美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厚爱。北魏时期,孝文帝在一次考察民情时品尝了大包子,感觉其味美可口,赞誉其为“天下第一大包子”。北宋时期,水泊梁山好汉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在范县以开小店为生,熬稀饭、做包子,迎接来往的英雄豪杰。因二人侠肝义胆、杀富济贫,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们所做的包子也就随着他们的名气传播开来。范县大包子好吃的秘诀在于包子馅料的调配上。先是把发酵的白面馍掰碎,再用大小茴香、花椒熬成的水泡着,在太阳下晒一个月,制成甜面酱。然后用猪油炒酱,五花猪肉丁用酱炒制。粉条焯好剁碎用酱拌匀。加入葱末、姜末、盐、香油,搅拌均匀。一般的包子为元宝状,也叫合手包。刚出笼的包子其香扑鼻,在下风口,100米开外就闻到包子的芳香味道。

濮阳滑脊汤

             滑脊汤是范县濮城镇的特色小吃。它味道美,再加上原料普通,做法简单,在乡村深受欢迎。相传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病了,整日卧床不起,茶饭不思。有一位濮城厨子,得知消息来到京城,为太后献上一道他精心制作的佳肴,一道肥而不腻,滑嫩可口的滑脊汤。太后刚刚将肉放在口中品味,肉就滑进了肚里,一连吃了好几块,肉的香味久久留在口中。吃完后,太后称赞不已,并称这道菜为“滑汤”。从此,太后胃口大开,身体渐渐康复。如今,在濮洲,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喜欢煮上一道滑脊汤。


濮城羊头

濮城于家以经营熟肉制品为主,有濮城烧羊肉、香肠、羊头等。其中以羊头最为有名。属地方名吃。于家肉制品已有百年历史,采取祖传秘方和现代工艺想结合的方法,用半年以上的小肥山羊为基料,以祖传配料老方,用15种中药材煨制而成。羊头具有独特风味,香气浓郁,肉烂脱骨,味道鲜美,咸淡适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具有强体健身之功效。是旅游、家庆、宴会之佳品。


刘家高桩馍

    范县地处滩区,小麦产量并不高,但颗粒饱满,出面率高。面粉雪白细腻,做出的面食口感筋斗,香绵甘甜,营养丰富。高桩馍制作过程精细而考究,一般高桩馍铺都有专门的磨坊,磨出的面粉细腻,口味纯正。蒸好的高桩馍个头高挺,呈桩状,甜暄味正,吃起来细、柔、光、甘。标准的高装馍底圆直径6cm,高12cm500克面粉,蒸馍馍6(640g)。刘家高桩馍在濮城西街,纯手工制法。取上等优质小麦,簸箕簸,筛子筛。再挑出色泽不正,粒瘪个小、发霉变质的麦粒,磨成粉。做时大盆和面,大杠压,小杠盘,面团用手揉……蒸熟后:洁白的笼布下白胖的馒头,一排排,一层层,头顶头,腚对腚,一个个溜光润滑,平如凝脂,招人喜爱。卖5元一斤哦。

高码头肉旋子

    肉旋子。手工切剁的鲜嫩羊肉,配上祖传的秘制调料,用柔韧的薄面皮包裹、拧压擀制成旋扁形肉饼,层次多如旋状,故名“肉旋子”。高码头肉旋子已传承4代,近200年的历史。烤制肉旋子的器皿比较特别,下面铺的是圆形灰瓦片,比较吸油;上面盖的是瓦盆,易于吸蒸汽。肉旋子不愧是一个美食,吃起来香酥可口,堪与肉盒、壮馍媲美。


濮城杂拌

     濮城杂拌是范县特色小吃之一,以健康、营养荤素搭配合理,地方风味纯正为特点。濮城杂拌,看起来油润滑爽,吃起来软烂醇香,芳香扑鼻。轻轻地用筷子夹起,伸长舌头卷住,稍微轻轻一吸,那油光滑亮的芡粉肉团便“倏”地一声,滑入了口中,转瞬之间便又像一个神奇的精灵一般又滑入了胃里,沿途仿佛一股热烘烘的暖流涌进胸膛,烫得人浑身舒服至极。吃快了,甚至烫得人眼泪直滚。但心里却依旧暖洋洋,热烘烘,润酥酥的,颊齿留香,余味无穷。


武家烧鸡

濮阳这一带的烧鸡,数南乐福堪烧鸡有名气,牌子硬气。但凭个人口味,范县孟楼武家烧鸡算作美物肉烂却不散架,凉着热着都可以吃,不变味,药料味也不重。“北方的味,熟悉的香”,大宋德祐元年河东府大东门挂出武家肉食老号的招牌后,醇浓的汤汁陪着岁月焖煮出了一千多年的人生。“古有三碗不过岗,今有武家烧鸡香”,细数着水浒背后的故事;“品得武家焖卤酱,胜似逍遥做玉皇”,流淌出郑板桥与武家的宿愿。“配料务必精挑细选,制作更是屏气凝神”,这个持戈而止的家族把姓氏中的“金”化成了烹制美味的器皿,一勺勺地扬沸着吃吃喝喝的人生……

古城灌汤包

古城灌汤包主要是猪精肉、山东大葱、芝麻香油、中药大料(秘制配方,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等为肉馅原料,以烫面为主,灌汤包特色顺嘴流油,油而不腻,口感劲道,味道鲜美。据传,郑板桥任范县令五年,十分爱吃古城灌汤包。后来,郑板桥由范县调任潍县知县,还想“罢官后,当移家于范,”古城灌汤包就是在这里成为范县名吃,地方一绝,历经沧桑,经过孙家老店的不断改进,有了今天的范县古城灌汤包新的局面。

▍来源:濮阳古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