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心若清净,哪都是修行道场;心若善良,哪都是人间天堂。
这句禅语曾在我的几篇文章中出现,我倒不觉得它的多余,而是越来越深悟它的禅意了。它几乎成了我的座右铭,抑或成了鞭策我人生的箴言。它对于我就像食物之于我一样重要。食物强壮了我的身体,而它却丰盈了我的灵魂……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有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有人浸淫其中而不醒悟。红尘的纷扰已使他们原本清洁的外表变得面目全非。因贪欲太炽,私心过重,小小的心脏已被各种负累充塞、甚至爆棚。因此想拥有一份恬静的心境很难。人生原本就是修行的过程。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应该是人生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层面。人都做不好,何谈平天下!

有了钱的时候,别忘了身边还有许多生活在贫困线上的老弱病残;拥有名望的时候,别忘了身边还有许多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众生。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呀,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这个社会,如能人人向善并相互关爱,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付出的话,才会大美。
其实,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份恬静的心境,谁也不愿整日被烦恼袭扰。关键是有的人能左右自己,有的人却不能驾驭自身。就像开一辆车、骑一匹马,有的人能收放自如,有的人却难以驾驭。可惜的是,有些人能看清了别人身上的毛病,却看不清自己的缺点;有的人明明看清了自身的缺点,却不思悔改,任性地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宽宥放纵……这种人更可悲。

心中被仇恨、怨恚、贪婪、自私、骄纵、偏执等不良情绪所左右的人,眼界永远是狭隘的,心中也难觅一份清静;如果心中被善良、宽容、关爱、理解、慈悲、怜恤等良好的情绪充盈,那么他的眼界永远是宽广的,恬静之境也会俯拾皆是、处处可得。人人都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人人也知道”常怀善念,幸福相伴”的意义,付诸于行动之人,便可轻易获得幸福。而那些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之人,很可能与幸福无缘。
从健康角度说,常怀善念并经常做好事的人,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一些。有专家指出,人体的健康与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心理因素。经常做善事的人充满了正能量,一正压百邪,所以便不容易生病;而那些常怀仇恨抑或损人利己的人则正能量缺失,长此以往,就会疾病缠身。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妪,每天还坚持干农活,且能自给自足。当记者问她有什么长寿秘诀时,她笑笑说,除每天坚持干农活外,就是每天坚持默默感恩三分钟。记者不解。她解释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政府每个月都给生活费,还有很多陌生人常给我送这送那,钱花不完,东西用不完,所以我每天都念着人家的好。就这样几十年坚持下来了。我觉得不光要感谢政府和那些陌生人,还要感谢天地万物呢,它们无偿地养育了我,所以这世上的一切都值得我感恩!记者观察到,老人在谈到这些的时候如数家珍,两眼放光,根本看不出她已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老人心中充满的是善念,充溢的是感恩,所以自然回馈她的便是健康长寿。
有人说人体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份,如能常怀感恩之心,那么体液就会呈现最佳的状态,人就会健康;如果常怀仇恨等不良情绪体液就呈现出最差的状态,人就会患病。佛教所说的”一善解百毒”也是这个道理。

我想老人的心境永远是平静的,祥和的,恬淡的,更是善良的。除了感恩,很少有其他杂念,所以她是幸福的。
其实这世界永远不缺少善良,一个鼓励的眼神是善良,一个善意的微笑是善良,一句温暖的问候是善良,一次无私的救助是善良……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不分年龄的,不分国界的,把善良当作人生的常态一一那么拥有了善良,也便拥有了人生的最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