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争鸣·晚清重臣张之洞对联的实用性(下)

 风舞三湘 2017-07-29


张之洞对联的实用性(下)

韩进卿 河北廊坊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2年(光绪八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时,升调两广总督,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1889年调湖广总督,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并筹办芦汉铁路, 1894年为两江总督。曾编练江南自强军,设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主张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曾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督学部事务。他酷爱楹联,有《张文襄公全集》,楹联多收于《联语丛录》中。

6重视联律


自唐以来,诗词走向成熟,形成近体诗,诗人写诗,一般格律都很严谨。和诗词比较起来,楹联发展较晚,到清朝达到顶峰。联律不如诗律严格,虽不像现在有《联律通则》为标准,但联家约定俗成,写联要遵守对仗和格律。张之洞的楹联一般格律都很严谨,用词、对仗工整,用典准确、巧妙、不露痕迹,说明张之洞学习刻苦,满腹经纶。如张之洞题信局的联:

梅赠春风来驿使,葭逢秋水送鸿邮。

该联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梅”可平可仄,完全合律。其中“梅”对“葭(初生芦苇)” 草木对,“春风”对“秋水”,时令地理对,“驿使”对“鸿邮”人物对,古时的送信使者对现在的邮差,“来”和“送”都是动词。对仗非常工整。

再如张之洞题广州南园十先生祠:

诗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

“南园”即抗风轩,在广州城东南大忠祠侧。明初,孙蕡(分)、王佐、黄哲、李德、赵介,结社写诗唱酬于此,称南园五子。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又聚会于抗风轩 ,复振南园之风,称南园后五子。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将前后五子合称南园十先生并建南园十先生祠。大历即大历体,指唐代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第五桥”引自苏轼诗《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有句“谁怜第五桥东水,独照台州老郑虔。”其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词性都很工,用典很精到。

张之洞还擅长撰长联,他为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庙题联达400字,为古今长联名作。

不过,张之洞的楹联有时也有粗糙、失律之处。如书房联:

居敬行简,可使南面;为德以政,譬如北斗。

下联收尾应平,却用了仄声“斗”,失律。

再如题广州广雅书院礼堂: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广雅书院即今广州市广雅中学,1887年张之洞所创办,上联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也是张之洞心中大丈夫的标准。通经:通晓经学,《后汉书·质帝纪》“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该联是表明首先经过通经学古,才能成为高人,在此基础上,能够报效国家,能推行明确的政治主张,才能算贤人。这副联立意很高,用了自对和有规则重字,但还是有所疏忽,上联相同位置“虽”、“不易其”四字不变,下联相同位置“以”、“为”二字不变,而与“不易”对应的字却变了。两个“行”字,重得也不规范,平仄上虽上联最后一字“行”这里读仄声,合律,但第一个分句结尾的“心”与“高”却同平,失对。应属瑕疵。但这仅是偶尔为之。


7诗钟和无情对


张之洞又是晚清诗钟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钟在晚清年间开始流行于福建沿海一带,张之洞在任两江总督时,闲暇之际常召集僚友唱和作诗钟,调任北京军机大臣后,又促成了京师诗钟活动的开展。如曾嵌“有、麻”雁足格:

春水桃园天别有,秋风茅屋雨如麻。

分咏眼镜、鹦鹉洲:

眩海老花障云雾,隔江芳草对烟波。

张之洞还是联语无情对的高手,当年他和诗友、联友所写的无情对,如: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张之洞,陶然亭。

这些联语已成当今人们撰写无情对的样板。当然,对于无情对,联界还有争议,虽然对仗工整,但不符合《联律通则》第六条之规定,上下联内容并不关联,不过写好了很有趣味,仍有不少联友喜欢。


8旧官僚习气


张之洞文武兼备,文友很多,自己喜欢写楹联,对于擅长撰写楹联的下属也特别欣赏,而且提拔重用。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他身上旧官僚习气也很浓。当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署,想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与其谈谈治国大计。他向门官递上名片,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等样人?门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张之洞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传给孙中山,孙中山提笔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不由暗自惊讶来者的气度和才学,才接见了孙中山。同样梁启超去武汉拜见张之洞。张也出上联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对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吾本一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这两个故事很有趣,但也衬托出了张之洞恃才自傲的臭官僚架子。不过这两个故事,多见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尚待考证。

目前,我们楹联界对张之洞的研究尚不充分,有的楹联还存疑。现有《张文襄公全集》的杂录中所辑《联语丛录》,多有遗漏。比如其中张之洞所题黄鹤楼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而谷向阳、刘太品二位编著的《对联入门》(78页)一书却载明此联作者为清朝符秉忠。《联语丛录》所载张之洞题写的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百千劫危楼尚在,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只(使)我侍栏看剑,泪洒英雄。”《对联入门》(96页)载明此联为清朝李棣华所撰。其最终定论尚待考证。(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