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克服律诗对仗雷同的毛病(三)

 风舞三湘 2017-07-29

 


如何克服律诗对仗雷同的毛病

牛 蕴

 

(三)避免对仗方式雷同

 

对仗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对仗按不同的技巧和特点,分为借对(借音对、借义对)、当句对、扇面对、错综对、叠字对、双声对、叠韵对、掉字对等。我们在设计对仗时,两联使用的对仗方式最好不相同,要适当运用反对和流水对,不宜经常用正对。特别是在组诗里,如果老用一种对仗形式,也会减少韵味。

 

律诗对仗的两联之间要充分体现句法结构上的变化:或一联单句,一联复句;或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或两联虽同为单句或复句,但深层的句法关系又各有不同。如杨万里《夜寒独觉》中二联: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颔联上下句均为单句,颈联上下句均为复句。颈联上句表示假设关系,下句表示让步关系。再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颔联与颈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颔联用流水对,颈联用工对,各联有各联的节奏,两种句式相映成趣,读来活泼清新。再看杨万里《过张王庙》中二联:

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


两联虽都为单句,但颔联上下句均为连动结构。联动结构指一个短语结构中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上例“欹”(qī)与“出”、“背”与“开”就是连动式结构。颈联上下句则均为主谓宾结构。颔联的节奏为“二二一”,颈联的节奏为“二一二”。再看杨万里《和曾克俊惠诗》中二联:

雨多厌听鸠夫妇,病起全疏酒圣贤。

旧喜作诗今已懒,君能得句我先传。


两联均为复句构成的对仗,但前后联深层的句法关系不同。颔联上下句均为因果复句:(因)雨多(故)厌听鸠夫妇,(因)病起(故)全疏酒圣贤。颈联上句为转折复句:(虽)旧喜作诗(然)今已懒。下句为假设复句:(若)君能得句(则)我先传。


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对仗在句法结构方面应整中求变,推陈出新。


即便有的诗都是写景,也要注意变化,例如拙作《游鄱阳湖》中二联:

吞日抚波云浩浩,拥天拍岸水浅浅。

翻飞戏影风中鹭,来往运沙湖里船。

 

两联虽都写鄱阳湖所见景致,但侧重点不同,颔联侧重写景,颈联侧重写物写人;颔联首二字为动宾词组“吞日”与“拥天”相对,颈联首二字为联合式合成词“翻飞”与“来往”相对;颔联句式节奏为“二二一二”,颈联句式节奏为“二二二一”;颔联在句末运用了叠字对“云浩浩”“水浅浅”,与颈联的“风中鹭”“湖里船”,形成句法上的错落变化。

 

相邻两联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式节奏,一是词语结构。下面以几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

颔联两句是“一四”节奏;颈联两句是“二三”节奏。颔联出句把“白露”一词分开,对句把“明月一词拆散。颈联是个“有无对”。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杜甫《春宿左省》)。
颔联两句是“四一”节奏,颈联两句是“二三”节奏。词语结构两联各异。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颔联是“二一二”节奏,颈联是“二二一”节奏。两联之间“残云”和“树色”、“疏雨”和“河声”结构不同;“归太华”和“随关迥”、“过中条”和“入海遥”结构也不同。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江村 

颔联“四三”节奏,颈联“二二三”节奏。“自去自来”与“老妻画纸”,“梁上燕”与“为棋局”;“相亲相近”与“稚子敲针”,“水中鸥”与“作钓钩”结构都不一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这两联从句式看,结构基本相同,按两分法都是“四三”节奏。但词语的结构不同。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与颈联的“塞上长城”“镜中衰发”不同;颔联的“瓜州渡”“大散关”与颈联的“空自许”“已先斑”不同。

 

绝句如果两联都对仗,也须注意结构雷同问题。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两联按两分法都是二三结构,但两联间相对位置的词语结构不同。并且第一联是正对,第二联是流水对。

 

不仅要注意对仗联与联之间应尽量避免雷同,就是整首诗的各联之间,句式结构也应尽量有差异。下面试举几例。请看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两句是二三节奏,颔联两句是“一四”节奏;颈联两句也是“二三”结构,但和首联不同,是个“有无对”;尾联两句虽是“二三”节奏,但“寄书”与“况乃”,却是一实一虚。再如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四联结构各不相同。这样错综变化,作品就会显得自然而不至于呆板。

 

总之,在运用对仗这一技巧时,既要保持对仗的整齐美、对称美,又要避免因雷同而造成呆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