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拉木伦河

 tjzc6832 2017-07-30
        西拉木伦是一条河的名字。在内蒙古,叫西拉木伦(亦作希拉穆仁)的河流远不止一条。就像叫阿尔善的地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遇到。我还一直以为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就是西拉木伦的另译,后来发现,人家是用过一个叫穆伦·席连勃的笔名,说是大江河之意。看来什么东西都不能妄加猜度,就像我在十几年前把达里湖(肩胛骨形状的湖)和达赉湖(浩瀚的湖)混淆一样。
        目前,名声最大的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的白槽沟,它流经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在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汇合后流入西辽河。我在通辽(当时叫哲里木盟)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记得当时的通辽市就有西拉木伦大街、西拉木伦公园。从赤峰市往克什克腾旗走,有许多时候相伴的就是这条西拉木伦河。唱席慕蓉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常常想到的也是这条河。

        其实,西拉木伦河并不是这条大河最初的名字。当然,这也并不影响科尔沁牧人把它当成母亲河来看待。了解契丹历史的都知道它叫潢水,亦作潢河,是因水有黄色泥沙而得名(实际上潢的含义是大水到来的样子,大约水大难免冲起来泥沙,潢水变黄色)。它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契丹强盛,建大辽帝国,国都上京临潢府。“临潢”二字即临近潢水而得名。而西拉木伦正是对潢水的蒙译。
      《魏书》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契丹国,在库莫奚东,(与库莫奚)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松漠之间,大体就是现在河北围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林西县等松林草原相间地区,不少弱小部落“窜匿”于此疗病养伤,休养生息。契丹既为宇文鲜卑别种,《隋书》又称“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可见其与蒙古乃近亲关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起源神话,契丹亦然。《辽史》载,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老哈河)而东,有天女架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据称是现海金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想来就挺浪漫。
        契丹还有早期“三王之说”,让我想到了西藏早期的七个赞普——天赤七王,天赤七王死之前是可以顺着绳子上天的,所以没有留下墓葬。而契丹的早期三王更是有些神奇。据称,三王一个叫乃呵,是一骷髅形象,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完事了又回到穹庐,又变成了骷髅。后来,因为有人好奇偷窥他,便消失了。

        后两位稍微正常些。一个叫呵,戴野猪头,披野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另一个叫昼里昏呵(都有呵,我也是呵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饭量挺大)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让人想到了民间传说的聚宝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时下一句话说就是理想很丰满,只不知当时的现实是不是很骨感。(《辽志》)
        再早看,其实潢水亦非其初名。秦汉时期称饶乐水,三国魏晋时期称作乐水,亦称浇落水,南北朝时期称弱洛水。虽有变化,但大体发音相同,也可能是汉籍误读,应该是东胡一族某个部落语。到了唐代改称黄水,宋辽金元明清期间,称作潢水。《契丹国志》也有记载,不知是否是契丹语,叫袅罗个没里或女古没里,袅罗个、女古不知何意,但“没里”显然已和木伦(穆伦)发音接近。后来发现有专家解释,是通古斯语。

        1213年,成吉思汗伐金。哈撒尔受命率领左翼军自中都城外东进,攻克蓟、平、滦及辽西诸州,这里遂成为蒙古弘吉剌、科尔沁等部的地盘。青牛白马的家园住进了苍狼白鹿的后代,那条流淌了数千年的大河开始有了新的名字——沙拉木伦河或西拉木伦河,河畔的青草依旧,松林依旧,明月依旧,只是旧时主人四散而去,不知所踪。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