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李伟平:小学生古典名著阅读课的育人价值与策略

 凌之梅 2017-07-30




小学生古典名著阅读课的育人价值与策略


李伟平


摘 要:古典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语言的精妙,在文学史上也均有不可逾越的高度。充分挖掘古典名著的育人价值,引导小学生初步地领略古典名著之美,获得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是我们教师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应尽职责。我们认为关注教师古典名著阅读素养的提升,调查学生阅读之现状与需求,巧妙进行课内与课外的拓展衔接,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为此类指导课型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古典名著   育人价值   策略 素养




古典名著的育人价值

基于课程标准,在各种版本的小学中高年级段的教材中,已逐步出现了古典名著精彩片段的改编文。如苏教版教材中四年级有《三顾茅庐》,五年级有《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有《三打白骨精》,均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但这些改编文在保留了原有故事情节的同时,大大改变了原有白话文的文体形式,适合小学生阅读,却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的育人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课文的同时,适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在原著中涵泳其文学价值。

1
感受古典名著语言的美感,体悟语言的精妙凝练与丰满华丽

我们常用“字字珠玑”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古典名著中的语言,读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意蕴深远,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性。例如课文《三打白骨精》中,说妖怪变作了一个美貌的村姑,如何美貌呢?课文只用“美貌”一词,而原文却用一段小诗来表现:“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可观可感可想象的一个妙人儿,顿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在古典名著凝练的语言中,一个字往往透露出宽广的意蕴,其妙处不言而喻。阅读古典名著,学生能逐渐习惯于精准地用字用词。由于古典语言的丰富性,学生不仅能积累更多的精词妙句,也能习得更多的描摹手法。将形象、色彩、意境融为一体,这样的语言审美性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典藏。

2
体会古典名著中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获得人物精神的滋养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不仅因为其语言,更因为其刻画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闪烁其独特的光辉,深入人心,大放异彩。古典名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会呈现出不断生长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这样的人物形象便更具真实性,也更能深入人心。

3
借助古典名著的历史故事与背景资料,了解我国传统历史文化

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总反映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名著中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中所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都是对那个年代历史文化的总结。阅读古典名著,学生不仅收获文学方面的滋养,更收获历史文化的熏陶。通过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亲近历史,熟悉历史名人,了解古代文化。



古典名著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类型
1
导读课型

导读课,关键在于一个“导”字。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所推荐的古典名著感兴趣,愿意去尝试着阅读,是导读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对古典名著多少还是存在着畏难情绪,若非真正引起其兴趣,怕是能静下心来阅读白话文的不多。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便是能否真正实现导读推荐的重要指标。

在导读课的课堂中,首先便是建构关联。从课文出发,适时地将课文中的片段与古典名著中的片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感受原著的精妙所在。第二便是设置悬念。古典名著中,涉及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也尤为生动曲折,小学生是最爱听故事的,尤其是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基于学生的这一特征,适当地在故事情节上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的阅读动力,是较为成功的导读方法。

2
赏析课型

古典名著不应只停留在为其情节所吸引的浅层次阅读上,更重要的是品味、欣赏、揣摩、涵泳。因此在课堂中,提供多种具有可赏性的精彩片段,帮助学生从中发现美、感悟美、评价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互相讨论、探究、合作学习,逐渐形成语言的审美与赏析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情感上引起共鸣。在赏析课型中,我们需要挖掘特定古典名著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对原著价值的追求,提高其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3
方法指导课型

在方法指导课的课型中,遵循“方法来源于学生,教师助其提炼总结”的原则,在互相间的启发中,总结出一些适合所有同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其提供阅读的“拐杖”,使其能更顺利地读懂故事,更深刻地评价人物,更具思想性地感受名著语言。我们在教学《走近〈三国〉》系列指导课中,当学生提出“读不懂”这一困难时,便适时地请其他学生交流阅读中的方法,可以通过制作人物卡来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读懂原文意思。在交流到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时,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总结出联系前后和对比阅读的方法,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特定的人物形象。

4
交流展示课型

阅读需要反馈,尤其是课外阅读。由于课外阅读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因此有不少学生的阅读动力无法维系。除了古典名著本身的文学性能够给予学生阅读动力以外,一定的汇报展示的平台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在这过程中,自己的阅读交流以及同伴的感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感悟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兴趣的,有对文本语言感兴趣的,有对人文历史、故事情节、经典段落诵读感兴趣的,等等,感悟思路的多元化能给彼此带来较大的启发,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我读〈水浒〉》系列指导课时,交流展示课上对一百零八个好汉名号感兴趣的同学用名片交流名号,对各种兵器感兴趣的同学展示兵器图片,对好汉的各种武艺感兴趣的同学模仿才艺表演,对人物性格感兴趣的同学分析人物性格及发展史。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点,为其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展示的平台,汇报各自的阅读体验,本身便是体验阅读成就感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课型建构策略
1
 提升教师的古典名著阅读素养

上好古典名著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必须要求教师有足够高的阅读古典名著的素养。教师要读,并且反复阅读这些原著文本,同时研究这些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可参考他人对这些古典名著的评价。只有教师真正对这些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投入了感情,形成了认知,才能调动整个班级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氛围。


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与需求

调查学生当前的阅读现状,了解班级学生古典名著的阅读起点。不同的班级,由于其长期的阅读习惯的不同,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阅读能力。无论开展何种类型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前期都要做好学生的调查工作。我们在执教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前,都做过一番前期调查,读《三国演义》前,了解到喜欢阅读三国的人全班31人,男生19人,女生12人,但基本均为青少版。而指导阅读《水浒传》前,便发现已经有5人开始涉足原著。其后爱读《西游记》的人数则更多。

3
构建课内文本与课外古典名著的拓展桥梁

课外古典名著的推荐,要以课内的教材作为拓展的引子。更广泛的古典名著的推荐要以同类的名著文本作为拓展的引子。推荐《三国演义》要以四年级教材中的《三顾茅庐》作为推荐的引子,对课文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对大部头名著的兴趣。而在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可以适时地推荐《三国志》的各种译本。通过拓展性阅读形成一条古典名著的阅读链,建构阅读的桥梁,前后关联,前者为后者之基础,螺旋上升地提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文本的能力。

2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方法提炼

不仅在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前期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在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的过程中以及后期的汇报交流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巧妙地借助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资源,让会阅读的教不会阅读的;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所呈现的多元兴趣,鼓励他们并引导其研究的更为深入。关注学生的阅读心得,在一次次整理、感悟和交流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逐步建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欣赏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