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科学吗?

 古今芳草任我赏 2017-07-30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就证明了它的科学。

消息传来,掌声一片

厉害了中国“24节气”

老祖宗的智慧,棒棒哒

但是,你造吗?

“24节气”申遗成功,有一位四川人功不可没

↓↓↓

11月30日晚,得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后,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在电话中,用三个“很激动”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他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是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肯定,“因为它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事实上,早在2014年,李后强就开始为“二十四节气”申遗奔走与呼喊。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的天文气象历法。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也逐步演化成为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

在他看来,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按照天文学的惯例,以春分点(360度即0度)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两个节气点之间,相隔日数为15天多一点,全年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科学地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包括寒来暑往等季节变化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发生时刻。对于以农耕为依赖的古老中国而言,农人对气象气候的准确把握有多少,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节气便为农人预判、把握气象气候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其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除了揭示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民间还流传了许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谚语。

李后强举例称,“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芒种忙忙栽”、“清明断雨,谷雨断霜”等等都是自古延续下来的节气谚语。在歌谣方面,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便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一带流传下来的。

建议在中小学内普及民俗文化

李后强还告诉记者,与二十四节相生相伴的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地区的不同,每一节气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则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也无不浸透着中国民间的古老智慧。


此外,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现在,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少关注我们国家从古延续下来的民俗文化了。”虽然“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但李后强认为,年轻人的缺失很有可能让这些灿烂的文化难以传承。他建议,应在中小学中普及中国民俗文化,“不仅是二十四节气,还有我们的其他民俗习俗文化等,让它们代代相传”。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到底有哪些?涨姿势的时间来咯!↓↓↓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为正月中,春属木,木依赖水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水。雨水节气一到,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为二月节。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割房霜为匕,天寒百虫蛰”,蛰隐是为养生。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自此进入春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为一年中最好气候。

清明是三月节。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后,“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为三月中,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春将告别了。


立夏为四月节。古人解释夏为“假”,庄子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在假借之中,原本虚幻,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假哉天命”。夏因此是宽纵万物放任其生长。


小满为四月中,万物“小得盈满”。此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为五月节。这个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始熟,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


夏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小暑为六月节,暑为热,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的时节。


大暑为六月中,天热到极点。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


立秋为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才有秋高气爽之说。

处暑为七月中,这个“处”是止,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为八月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为八月中。意味着昼夜平分。


寒露是九月节,露水已寒,将要结冰,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霜降为九月中,气肃而凝,阴冷凝露为霜。自此,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为十月节,冬为终,万物收藏。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


小雪为十月中,开始下雪,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


大雪为十一月节。雪龙飞舞,飞雪弥天,雪涛铺天盖地。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昼最短,夜最长。


小寒是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气候开始寒冷。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


大寒为十二月中,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太厉害了,我的大中国!

鼓掌!赞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