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古玉鉴别之——灰皮

 桂林0773 2017-07-3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玉的追捧,大量的仿古玉充斥在市场上,以及广大收藏爱好者手中。这些赝品,无论在工艺痕迹,入土痕迹,氧化痕迹上其表面的直观感觉伪造的十分逼真。有些赝品经过把玩或清洗后放置一段时间,在玉器的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的碱性物质,也就是俗称的“反复出灰”,这种表像是强化做旧腐蚀后的表面,而并非出土古玉的特征,也不能做为辨伪的标准。

玉石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由于材料本身硬度不均匀,所以抗侵蚀强度也不均匀,经过地下温度长期熏蒸以及各种接触物质的侵蚀造成玉器的白化(石化)现象。这种脱水石化的玉器或者完全石化了的玉器,其表面容易触碰到的部位如边,棱,角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脱层现象。而当石化的表皮脱落以后,暴露出来的,则多为粉化结构。

造伪的灰皮,无论是高温烧结还是化学腐蚀,虽然可以使玉器表面也产生白色的石化效果,但本身的重量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强化处理的手段即使表面上看上去不透明了,但其表面仍然显现的是坚硬的石质结构,只要我们细心的进行观察对比,就可以发现伪品与真品的差别。

有些生坑玉器的表面或工艺死角出现白色的碱性膜,这种白色的薄膜其实是碱性物质的渗透,经过仔细观察,其表现的相当细腻,且已渗入到玉石深层。

赝品防伪的灰皮石化,多为浮在表面的一层,未入玉质的肌理。

综上所述,真正的出土玉器,其白化,石化(灰皮)是由于玉质内部本身材质的变化而产生,看似浮于表面,实则沁入肌骨。而赝品伪造的灰皮,是由段时间强化做旧形成,只停留于表面。

本文只对强化做旧的白化灰皮做理论阐述,借料做旧仿品会与各藏友继续分享。

雅虹古玉研究所已成立藏友交流鉴赏群,出土玉器学习群。欢迎古玉收藏爱好者联系小编申请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