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百草园”中嬉戏 老城厢,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它在漫长的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里有城墙古迹的一角“大境阁”,有“古代园林的瑰宝——豫园”,有革命遗迹的缩影“四明公所”、“三山会馆”、“小南门警钟楼”、“点春堂”、“文庙”,有名人宅地的代表“书隐楼”、“九间楼”,有高等学校的胚胎“龙门书院”、“敬业书院”,有弄堂岁月的印记石库门、小吃、游戏,有街路风情的“花衣街”、“篾竹路”、“咸瓜街”……老城厢,在上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造就了上海城市一段活力四射的光辉历程。 上海市中华路第三小学,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就座落于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学校努力依托“在地文化”,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学校建设以“古城情怀”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在于:我们这些生长在“百草园”中的每株小草,要俯身认识、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关心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祖辈父辈,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与艰辛,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茎脉中,成为我们存在之根。 “百草园课程”的建设经历了“茎”、“畦”、“园”的过程。首先,百草园的课程文化和课程框架的形成首先是萌生了底蕴深厚的草根之“茎”。有了老城厢的老屋旧宅,火灾频频发生就有了十年前的校本消防课;有了家校的密切联系,家长对学校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有了由家长做辅导员的弄堂游戏大普及,学校的“九子”游戏的课程……百草园课程像地下茎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生长和移动,不断发芽、不断延伸、不断滋长。其次,“百草园”中水平、垂直发展着的课程各条茎脉不断生长,生生不息,形成了课程的“畦田”。 历经几年的课程实践,“百草园课程”学科与活动之间像茎一样相互连接,从线性的、单一的关系中拓展出来,体现了多元交互性。“百草园课程”蓬勃发展,呈现出开放的结构: “百草园课程”的整体框架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一般地说,当学校课程关注在地文化的时候,它就特别能凸显在地文化价值,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这或许是学校课程富有特色的路径之一。我们认为,课程的特质与边界是由课程的宗旨决定的。在地文化应服从于学校课程的原生性价值——儿童的快乐成长,必须面向儿童,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即儿童与文化相遇。从目标价值看,让学生了解在地文化,让他们认同与尊重在地文化,培养热爱本土的情怀;从内容上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学生学习,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校课程才能拓宽儿童的文化视野,丰富儿童的心性智慧。这就是上海市中华路第三小学“百草园课程”之魅趣所在! |
|
来自: 昵称13526324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