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劳还是苦劳? ——观周俊杰书法展

 d大羊 2017-07-30


前几日赴郑州,恰逢周俊杰先生举办书法大展,盛况空前。自然要去参观学习,然我素不喜开幕之热闹,遂苦等三天,待展厅安静之后,再去细细观摩。对于周俊杰先生在书法界的地位、成就与影响,自不用我说。周先生年近八旬,此次展览当是对其书法生涯的一次总结,故让我多有期待。

我等步入展厅,纵览展品,果然场面恢宏,真有中原书风之大气象。然细观之,亦不免有些遗憾。对于周先生书法的优点长处,专家与粉丝们已表述详尽,人之赞誉备矣。但从此次展览来看,我总体之感觉是势胜于质,隶强于草,形式美大过内容。其隶书博大精深,颇有可取之处;然草书乍看墨气冲天,仔细品味起来则极为平常,虽多用涨墨枯笔,然章法结体俗处颇多,妙处少见,局部细看,破败尤甚;其数十幅作品之中,对于重复之字,则毫无变化,特别是“风、山、来、空、归、何、寂寞”等字中有重复数十次者,皆无可变之处;又有临古帖数帧,唯《中秋帖》多妙,其余亦不足观;小楷仅有一幅,定非其所长者;其自书诗文比例很少,未能彰显理论大家之能;信札之类,文白间杂,不堪卒读;作品中有几处“松”字,草法并不太理想;

参观之时,见二大厅之内皆有一透明塔状物矗立于中央,颇为醒眼刺目。近前观之,见塔高丈余,分为两层,下层为用过之宣纸堆积,上层为一捆捆之旧毛笔。我似有所悟,此当是“废字三千”、“退笔成冢”之意吧?无独有偶,由此又想起十年前去一位京派人物画家那里,见画案前置一大筐,盛满用完了颜料的锡管,当时我即觉其定有深意,果然,后来在荣宝斋办的展览上,将此筐颜料管放于显要位置,并上书“行为艺术”四个大字。此和周先生之建笔纸塔当属同类。其意必是显示艺术追求之艰辛、用功之勤奋,成果来之不易也。

于此我则认为是浅薄之举,非大家之为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铁砚磨穿”、“退笔成冢”人人皆知,从来艺术无坦途,没必要如此直白地展示强调,亦未见真正之艺术大师有此作法。艺术家要展示的是自己的作品,正如周先生展览视频所讲的主题“用作品说话”,既让“作品说话”,再建这些形式之塔,岂不有添足掩耳之嫌?人们爱吃鸡蛋,一般只关心鸡蛋的大小与味道,而不会去想那些养殖与下蛋的辛苦。

古今书画大家,皆惜墨如金,爱纸如命,敝扫自珍。一支笔用了几十年的情况并不鲜见,如白石老人,他总不放过任何纸片,哪怕是水果和瓶子的破包装,对于颜料则更不敢浪费,盘有余色,必再画一张。更可叹有陈子庄者,晚年竟乞纸作画,得纸一张则会大喜过望,又恐一次用完,必再裁成小幅多份,纸绝之时,竟正反皆用,每思至此,感慨万千,痛人心肠。我也曾见造纸制笔之流程,选材困难,工序复杂,人力维艰。今观周先生塔内纸笔多为上品,特别是捆捆毛笔,尽皆能用,缘何退之?如此一来,人们不谈艰辛,反觉浪费了。古时怀素是因贫而无纸才种蕉漆盘,倘见今日之状,亦未免有些唏嘘吧?

我还记得一次去北京画院参观一位画界高官的书法展,其多用清朝留下的老纸,上面的书法远远不及那些老宣纸珍贵,我真为那些老宣纸喊冤,却又能如何?亦有一位草书大家在展览中为了给作品做旧,竟购买几十万元的茶叶泡水喷洒,实实让人咂舌。书画家追求笔墨精良,本无可厚非,然今之书画界造出诸多富翁,那些水平可怜的大艺术家们尽情占用并挥洒着有限的宝贵资源,对此,也只能让人一嗟三叹而已。

对于周先生的书法大展,在一片叫好声中,对于我等的异见拙识,智者自会省察。

归京因暑染疾,头昏喉哑,勉为文字,实有不逮。 


      丁酉七月二十五日

  陈振博于还寄堂


展览主题墙


参观书法展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山”字、“风”字


某些作品的局部


小楷局部


作品中的“松”字


临的极妙的中秋帖


纸笔塔


纸笔塔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