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灾之后有大疫,基层医生应做好这些疫病防范的宣传

 渐近故乡时 2017-07-31

  编者按  

近日,湖南、广西、吉林等地纷纷传来关于洪涝灾害的报道。古语有云,“大灾之后有大疫。”因此,在全国大范围洪涝灾害发生之后,基层卫生工作者应该掌握一些疫病的防范知识。


肠道传染病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进食含有霍乱弧菌的不洁食物后感染发病。此病的潜伏期为 3 h~7 d,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腹泻和呕吐,吐泻物常为米泔水样。一般无腹痛、无发热,严重者可发生失水性休克、皮肤干皱、口渴唇干。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大规模流行。


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大多是进食含有痢疾杆菌的不洁食品所致。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被污染的手和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苍蝇等传播。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本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下坠感,可伴随恶心、呕吐、口干、浑身无力等表现。


伤寒


是由伤寒沙门菌(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传染途径是食(饮)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及水所引起。此病的潜伏期约1~3周,发病徐缓,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 d后高热,持续 1~2 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甲肝、戊肝


甲肝、戊肝的流行,主要是水源被带有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造成的。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潜伏期大约为0.5~1个月,发病时特点相似,常有发热、疲乏无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感冒或胃炎。一般患者几日后会退热,但尿色渐深,出现眼黄、皮肤黄、肝区疼痛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


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对症治疗,例如腹痛剧烈者给予解痉止痛药,腹泻明显者给予肠黏膜保护剂;

二是补液,肠道传染病患者多有腹泻脱水情况,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等原则进行补液治疗;

三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给予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治疗等。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


是一种常见的和水灾有关的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水源被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鼠、猪的尿液污染后,便成为“疫水”。水灾之时,“疫水”随之泛滥,扩大了钩端螺旋体的污染面。人在与“疫水”接触后,只要钩端螺旋体接触到人的皮肤、黏膜,便会钻入人体内。除人之外,猪、牛、狗等数十种动物均能感染此病。此病发病急骤,常有畏寒、发热、四肢酸软乏力、眼结膜充血、小腿肌肉压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出现肝、肾、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脏器衰竭而死亡。针对病因首选青霉素治疗,其他还需根据患者病情,对症进行处理。


血吸虫病


本病在我国长江沿岸以及江南地区曾经十分猖獗。如果人们在洪水期间不注意保护,接触了含有尾蚴的疫水,可患上急性血吸虫病。其潜伏期长短不一,以1个月左右多见。约半数患者有尾蚴性皮炎表现。起病较急,以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转为慢性血吸虫病,甚至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指血吸虫性肝硬化),出现腹水、巨脾、上消化道大出血、腹壁静脉怒张等严重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为对症治疗及治疗并发症。


布鲁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急性期以抗菌治疗为主,成人常用四环素联合链霉素、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等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