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017-08-01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转自只有你不懂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2.《黄
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为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
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
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朱震亨倡
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
(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6.?恒动观
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
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
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它反映当前疾
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9.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如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的基本特
征;最具有阴阳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凉、下行、阴暗,属阴;火性温热、上腾、光亮属阳,所以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有阴与
阳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推演、引申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
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
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
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互斗争。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
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
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治疗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胜利热,热者寒之,阴性则寒,寒者热之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损,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病治
阳、阳病治阴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5.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
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7.五行相生:相
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
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又称“母子关系”?。五行相克: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
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次相克,往复循环。在相克关
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这种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五
行制化: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相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生中有制:没有克,事物会亢而为害;制中
有生:没有生,万物无以化生。必须有生有克,相互为用,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相乘相侮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
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又
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8.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有:滋
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是指肾阳?脏腑:内脏的总称。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
肾。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1心的
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2心气充足—面
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病理:1血脉空虚,脉虚无力。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2)心主神志;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
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
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
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2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
感。(2)主宣发主肃降;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
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
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
通和调节的作用。(4)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
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系统连属⑴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⑵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
泽鼻窍的作用。⑶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⑷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发音
与肺有关。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
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生理:气
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生理:脾气健
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湿、痰、饮。(2)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1水谷精微,2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
布正常。病理:①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②内脏下垂:脱肛等。(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
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②在志为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③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
转输布散。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
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
个方面:1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2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
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3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4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
切相关(2)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人动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怒”的情志变化与
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②在液为泪: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
滋养。④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
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2)肾主
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肾阴为合”—水液的
重吸收(3)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系统连属①在志为恐: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
②在液为唾:唾为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助食物下咽的作用。③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
的排泄粪便作用均与肾有关。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六腑的主要功能1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2.胆主决断2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
降,以降为和3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尿和排尿6三焦①通行原气②运行水液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故把它们
称作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
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
功能活动的总称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2.温煦作用: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3.防御作用:气
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4.固摄作用: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5.气化
作用气化是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分类:1元气:原气、真气:①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
、温煦、激发人体生理活动)。②代表人体的正气。2宗气;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功能:①走息道以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3
营气:行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4卫气: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
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
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精与气、血的关系: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气与血
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旺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气行③气能摄血:气
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脱
②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血虚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津足;气
虚--津不足。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气行--行;气停--水聚。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
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气虚--多汗、多尿、遗尿。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津脱--气虚:少气懒言、肢
倦乏力病因;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平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也称作致病因素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共同特点①外感
性:②季节性:③地区性:④相兼性:可⑤转化性:1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行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
性主动2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3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耗
气伤津3暑多浃湿4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
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火邪的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扰心神3火易耗气伤津4火易生风动血5火热易致肿疡七情;指人的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特点;①直接损伤五脏②影响脏腑气机,具体表现: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③影响病情变化痰饮;为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的致病
特点;①阻滞气机、气血②致病广泛多端③重浊粘滞缠绵瘀血;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
未能消散特点;①病位不一,病证各异②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脉象:细涩沉弦或
结或代气机失常;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引起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而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
态(一)气滞;即气机郁滞而不畅(二)气逆:即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三)气陷:多在气虚基础上发生,以气的上
升不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主要发生于脾(四)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而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气机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五)气脱:气
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导致机体严重气虚不足,功能突然衰竭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狭义: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⒈
得神?提示正气充盈,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较好。⒉少神??多见于虚症。⒊失神??提示元气大伤,预后差4.假神?回光返照?望
色;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常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
血瘀,气血不通经脉瘀阻。赤色:主热证实热满面通红虚热,午后颧红,阳热上浮,气血外荣?黄色;主湿、虚、黄疸气血不荣湿热蕴
结白色;主虚、寒、失血气血不足气血不荣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久病虚损,阴寒内盛舌尖—心肺(上焦)舌中—脾胃(中焦)
舌边—肝胆(下焦)舌根—肾望舌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红色—主热证?绛色—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主阴
寒、瘀血,深绛而暗者为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芒刺:主热盛(状如草莓)裂纹: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深浅不一)齿印:多为气虚或
脾虚(齿痕舌)?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溃疡、红肿)舌下络脉: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卷见舌底两侧络脉)望舌苔;1.
苔质⑴厚薄:反映病邪的浅深与轻重苔薄—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邪入腑脏,病较深重薄变厚—病势渐增厚厚变薄—正气渐复⑵润燥
:反映津液之存亡⑶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苔厚腻色黄是湿热,痰热或暑湿。苔滑腻而色白多为寒湿。苔色⑴白苔:主表证、寒证、
湿证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白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⑵黄苔:主里证、热证1薄黄—风热在表2黄滑舌淡胖—阳虚水湿不化3
黄腻—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4老黄焦裂—里热盛极,耗伤气阴⑶灰黑苔:热里寒之重症语言(1)谵语:热扰心神,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
数变(2)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3)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问寒热;1.恶寒发热: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2.
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久病为阳气虚衰3.但热不寒:里热炽盛、阳明腑实、阴虚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4.寒热往来:少
阳病、疟疾三部九候:左手寸侯心,关侯肝胆,右手寸侯肺,关侯脾胃。双手尺脉侯肾。九候:每部均有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三候
(1)浮脉主表虚(2)沉脉主里症(3)迟脉主寒症(4)数脉主热证。洪脉主热盛2大脉主邪盛与正虚3濡脉主诸虚,又主湿4芤脉主失血,伤
阴5散脉主元气离散——危候6革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7伏脉主邪闭,劂证,痛极,主虚证8牢脉主阴虚内盛,疝气积聚9弱脉主气血不足,元气
耗损细脉热盛1微脉邪盛与正虚2短脉诸虚湿3代脉脏气衰微(脉代无力)4痹证、痛证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2长脉主阳证、实证、热证3弦脉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4紧脉主寒证、痛证、宿食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
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
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表证与里证的关系;①表里同病②表里转化寒热;区别1寒证——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
的证候2热证——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关系;①寒热错杂:②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
四肢,表现一些假寒现象?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
: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虚实;实证;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
退所表现的证候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及口唇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量少或
闭经,舌淡脉细无力。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舌淡脉弱。阴虚
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临床表现: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
虚生外寒”。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
实夹杂(2)虚实转化阴阳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临床以代谢低下为特点阳证:邪热壅盛,或阳气亢盛的病变和证候,临床
以机能亢进为特点1.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2.亡阳证:阳气严重
耗损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一)心气虚、心阳虚证候心气虚:心悸气短
,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阳虚:心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二)心血
虚、心阴虚证心血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淡脉细证候心阴虚:心血虚兼见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
、脉细数区别;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血脉失充和神明失养。心阴虚:以阴虚为主因,重点表现为阴不涵阳,虚热内盛而引起的心阳
独亢。(三)心火炽盛(四)心血瘀阻(心血瘀阻:是指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血液运行不利的病理变化。五)痰迷心窍(六)痰火扰心(七小肠
实热(八)小肠虚热(见于脾胃阳虚)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一)肺气虚喘咳无力,动则气短,面色白光白无华,体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
,(二)肺阴虚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稠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盗汗(三)风寒束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
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白(四)风热犯肺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五)燥热犯肺(六)痰热壅肺(七
)痰湿阻肺(八)大肠湿热(九)大肠津亏(十)大肠热结?三、脾与胃病的辨证(一)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淡无味,大便溏泄,面色萎
黄,少气懒言,倦怠无力,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二)脾阳虚脾气虚的证状兼见形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肢体困重浮肿,大
便溏薄清稀(下利清谷)或白带量多质稀(三)脾气下陷(四)脾不统血(五)寒湿困脾(六)脾胃湿热(七)胃阴虚(八)胃火炽盛(九)食滞胃
脘(十)胃阳虚(十一)胃腑气滞四、肝与胆病的辨证(一)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善
太息,胸胁少腹胀痛,或咽部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二)肝火上炎(三)肝血虚(四)肝阴虚(五)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指肝
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出的证候。烦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面部烘热,口苦口干,尿黄,大便秘,结,(六)
肝风内动(七)肝胆湿热肝胆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出的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或见身目发黄,发热(八)寒滞肝脉(九)胆郁
痰扰五、肾与膀胱病辨证(一)肾阳虚是指肾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耳聋,神疲乏力,阳痿滑精,妇女可见带下清冷,不孕
,形寒肢冷或见全身浮肿,尿少或见五更泄,面色晄白(二)肾气不固(三)肾虚水泛(四)肾不纳气(五)肾精不足(六)肾阴虚是指肾阴亏虚,
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咽干口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女子经闭,不孕或见崩漏(七)
膀胱湿热是指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表现出的证候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或尿有砂石?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是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治疗总则。⒈?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
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等。?⒉?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病求本: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根据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同病异治,治同一种疾病的发
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同为感冒可有风寒,风热暑热
等不同,治法亦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
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辩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症型,则治法皆应以提升中气方法进行治疗。?治法,
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
、清、补、消等“八法”。中药定义:指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中?药?的?性?能?中
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
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⒈?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
等病证⒊?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⒋?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⒌?咸?“能下、能
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淡”
味药,本类药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
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出血等病证?。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药物的这
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归?经?: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
)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酸枣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归心经;麻?
黄-止咳平喘,归肺经;全?蝎-能解痉止痛,归肝经。?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
七情”?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对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的总结⒈?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⒉?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⒊?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
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⒋?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⒌?相杀?一种药物能够
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⒍?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⒎?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
,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食忌三方面的内容;注意用药禁忌是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的保证本草
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妊娠禁忌禁用:毒性药或药性峻猛之品如水蛭、乌头、芫花等。慎用:活血理气
攻下药如大黄、红花、桃仁、枳实、肉桂等。?感冒辨证论治;感冒病变多在肺卫,一般以宣肺解表为治则。外感邪气;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
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杏仁、苏叶、防
风、荆芥等;病情重者,用荆防败。外感风热: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胀,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微渴,咽喉焮红作痛,舌苔薄白微黄,脉
浮数。[治法]?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苦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加减。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基本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阴虚发热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二、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黄芪
、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黄疸临床辨证,应以阴阳为纲,分清阳黄和阴黄。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病程较短,多属热证、
实证,以湿热为主;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虚证、寒证,以寒湿为主。“湿”邪是本证的关键因素,通利小便则湿有去路,因此,利
小便是治疗本证的基本原则。阳黄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子、大黄)加味。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恶心欲吐,可加橘
皮、竹茹阴黄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炙甘草、肉桂)加味一、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
的药物,称解表药辛温解表;麻黄⒈辛温解表⒉宣肺平喘⒊利水消肿防风⒈辛温解表⒉除湿止痛⒊祛风止痉⒋透疹止痒辛凉解表
(柴胡。菊花。桑叶)薄荷⒈辛凉解表⒉清利头目⒊利咽透疹⒋疏肝解郁二、祛风湿药指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
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独活⒈祛风除湿⒉散寒止痛三、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化湿燥湿药藿香⒈
化湿解暑⒉和中止呕⒊辛温解表苍术利水渗湿药茯苓⒈利水渗湿⒉补中健脾⒊宁心安神清热利湿药茵陈⒈利湿退黄⒉除湿止
痒木通⒈清热利湿⒉清心除烦⒊通经下乳车前子⒈清热利湿⒉渗湿止泻⒊清肝明目⒋清肺化痰四、清热药凡具有清热
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清热泻火;石膏⒈清热泻火⒉除烦止渴⒊生肌收敛栀子⒈泻火除烦⒉清热利湿⒊
凉血解毒清热解毒;金银花⒈清热解毒⒉疏散风热⒊凉血止痢连翘⒈清热解毒⒉消痈散结⒊疏风散热蒲公英⒈清热解
毒⒉利湿通淋⒊清肝明目清热凉血;生地黄⒈清热凉血⒉养阴生津牡丹皮⒈清热凉血⒉活血散瘀清热燥湿;黄芩⒈清热燥
湿⒉泻火解毒⒊清热凉血⒋清热安胎黄连⒈清热燥湿⒉清热解毒⒊清热泻火黄柏⒈清热燥湿⒉清热解毒⒊滋阴泻火清热解
暑;青蒿⒈清热解暑⒉退热除蒸⒊清胆截疟清热明目;决明子⒈清热明目⒉润肠通便清虚热;银柴胡⒈清虚热⒉清疳热
消导药指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山楂1.消食化积2.行气散瘀泻下药指
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包括攻下药、润下药及逐水药三类攻下药大黄1.泻热通便2.
凉血解毒3.逐瘀通经?芒硝⒈软坚泻下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平喘药清化热痰药前胡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疏散风热贝母1
.清热化痰2.解毒散结温化寒痰药半夏1.温化寒痰2.燥湿化痰3.降逆止呕4.消痞散结止咳平喘药苦杏仁1.止咳平
喘2.润肠通便款冬花1.止咳下气2.润肺祛痰桔梗1.祛痰止咳2.宣肺利咽3.排脓消痈温里药指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主要适用于外寒内侵、脏腑阳虚及亡阳厥逆等病证附子1.温里助阳2.回阳救逆3.祛寒止痛干姜1.温里散寒2.回阳通脉肉桂1.补火助阳2.散寒止痛3.温经通脉理气药指具有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等病证陈皮1.理气和中2.燥湿化痰香附1.行气解郁2.调经止痛木香1.行气止痛2.健脾消食理血药指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川芎1.活血行气2.祛风止痛丹参1.活血通经2.祛瘀止痛3.凉血消肿4.清心除烦红花1.活血化瘀2.通络止痛仙鹤草1.收敛止血2.除湿止痢3.解毒疗疮4.截疟杀虫三七1.化瘀止血2.消肿定痛补益药指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补气药人参1.益气固脱2.大补元气3.益气活血4.益气摄血5.益气健脾6.益气补肺7.益气生津8.益气安神黄芪1.补气升阳2.益气固表3.益气利水5.益气活血6.托毒排脓党参1.益气补中2.益气补肺3.益气生津4.益气生血白术1.益气健脾2.燥湿利水3.固表止汗4.益气安胎甘草1.益气补中2.祛痰止咳3.清热解毒4.缓急止痛5.调和诸药补血药熟地黄1.补血调经2.滋阴填髓当归1.补血调经2.活血止痛3.润肠通便白芍1.补血调经2.平肝止痛3.?敛阴止汗补阴药沙参1.养阴清肺2.益胃生津麦冬1.养阴润肺2.益胃生津3.清心除烦4.润肠通便补阳药枸杞子1.益精补肾2.养肝明目3.润肺止咳鹿茸1.补肾壮阳2.强筋健骨3.固冲止带4.托毒起陷冬虫夏草1.补肾壮阳2.补肺止嗽杜仲1.补肾助阳2.强筋健骨3.补肾安胎淫羊藿⒈温肾壮阳⒉强筋健骨⒊祛风除湿
献花(0)
+1
(本文系长庚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