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思念

 红谷斋主人 2017-08-01

《诗经欣赏》—国风—齐风—甫田

(峻岫)

 

这是一首母亲思念儿子的诗歌。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注释:田diàn通“佃”,“谓耕治之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甫”,大也。“甫田”耕种大田。“莠”,杂草,田间狗尾巴草。“骄骄”,高大的样子。“忉忉”,心有所失的样子。“桀桀”茂盛的样子。“怛怛”,悲伤的样子。“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总角翘起样子。“弁”,成人的帽子。

《毛诗注疏》说:“《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襄公指齐襄公,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在位,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所谓“求大功”就是力求称霸。因道德不修,诸侯不服,志大才疏,最终遭到齐襄公堂兄弟公孙无知等人的杀害。公孙无知自立,又被杀,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终成霸业。“上二章刺其求大功,卒章刺其不能修德,皆言其所求非道之事。”[《毛诗注疏》]

此种说法遭到质疑。仅诗歌的用语而言,无法与志大才疏的齐襄公争霸联系起来。且前两章重点在“无思远人”,因不得见,而“劳心忉忉”,十分悲伤。“末章云‘婉兮娈兮’,猗嗟亦云‘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也。……而上二章之辞则全不合。”[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历代《甫田》这首诗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刺襄公”说;“刺齐景公”[明·丰坊《诗说》]说;还有“刺鲁庄公”之说,以及“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清·牟庭《诗切》]即“刺奇童无成”之说。

南宋朱熹说:“言无田甫田也,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无思远人也,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南宋·朱熹《诗经集传》]朱熹有意无意地把这首诗“理”化了,其实这首诗歌不难理解,就是思念远人。“《小序》谓刺襄公;《大序》‘谓无礼仪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率皆疑意之词,非实据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第一二章,思念远人,大田荒芜,忧心忡忡,徒劳无益。第三章与第一二章“词气全不相类,此中必有所指。”[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以明小之可大,迩之可远,能循其序而修之,则可以忽然而至其极。若躐等而欲速,则反有所不达矣。”[南宋·朱熹《诗经集传》]的说法:“于诗尤远。”[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其实这就是一首思念远人的诗歌。第一二章,重点在思念,深沉的思念,以至于大田之下,莠草丛生,而无心整治。第三章则,恍惚看见远人的童年,总角初成,眨眼之间已是头戴皮弁的青年。古人“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冠义》]举行成年礼是非常隆重的事情。诗人当是母亲,“远人”自然是儿子,儿子从小常伴膝下,忽而远去,似乎就是眨眼的功夫,从儿童变成了青年。

诗歌大意:

大田无心耕,莠草长势凶。莫思远行人,惆怅思念生。

大田无心耕,野草长势强。莫思远方人,惆怅心怏怏。

婉娈实可爱,总角初长成。仿佛眨眼间,忽然戴冠行。

这是一首思念远人的诗歌,有人说这首诗歌应是妻子思念远去的丈夫。从第三章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母亲思念远离家门的儿子。儿子已经长大了,但是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依然还是小时候的摸样,“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一旦远离家门,田地无心耕种,任由莠草滋生,内心恍惚,忧心忡忡,失魂落魄。如果是妻子思念丈夫,那么第三章该写的不是“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而是连理初成,红烛粉状。

诗歌的结构十分奇崛,第一二章,从眼前的景象着手,大田荒芜,莠草滋生,而自己毫无心绪,只在思念之中不能自已。第三章则跳开眼前的景象,脑海中出现了儿子小时候的摸样,大约八九岁的样子,天真烂漫,总角初成,婉娈可爱,承欢膝下,转瞬间,儿子长成大小伙子了。这样的结轨“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诗人如此写,不是突发奇想,不是梦笔生花,而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思念。如果诗歌只有第一二章,那么这首诗歌便素然无味,淡若白水。

诗歌一连用了四个“无”字。“无”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心绪,没有心情。大田荒芜了,没有心绪收拾整治;人远离了,不要思念,思念也是“白搭”,他不会回来的。一连说了四个无字,最后儿子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心也碎了,感同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