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热感冒证治

 循天园 2017-08-01

暑热证,系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出现以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为主症的证候。因本证发生于盛夏暑热季节,其证候属性为阳为热,故名曰“暑热”。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晕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辨证分析

暑热证发生于夏季最炎热的七八月间,由于气温较高,毛窍开泄,故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暑热侵犯全身肌表,故见发热汗出,此汗系暑热迫津外泄所致,但暑热并不随汗出而退,故热仍不解。其微恶风寒、骨节酸痛并非感受风寒所致,而是卫气失护,腠理疏松而引起的自我温煦能力减低的表现。暑邪伤津耗气,故见口渴、倦怠等。心主火,暑气通心,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宁。暑热上蒸,清窍焉能轻灵!故见头晕或痛。咽痛为暑热灼肺,小便短赤为暑气下迫。其舌脉均为暑热袭表的征象。尤其是脉浮大而数,为外感时病中暑邪的特有脉象。总之,暑热证绝非是单纯的阳证、热证、实证,而是伴有气虚、阴伤的证候。

诊断要点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证。

疑似证鉴别

1.暑湿证与暑热证 暑邪致病,发在夏季。由于暑邪有明显的热象,故发热,口渴,脉数为暑湿与暑热两证的共有见症。加之炎热天气病人容易贪饮纳凉,故两证或多或少地会兼见脘痞纳呆等症状。但暑邪是否夹湿致病,在临床上有明显不同。暑湿证起病较缓,初起热象不著,以身热不扬,恶寒身困重,头如裹,口渴饮不多为特征。而暑热证起病较急,传变快,以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多饮为特征。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两证的脉象有明显不同,暑湿证脉濡数,暑热证脉浮大而数。濡是湿象,浮数见大是暑伤气阴之脉。依此鉴别,颇为重要。

2.风热表实证与暑热证 两证均为表热实证,热势明显,口渴,脉浮数,是两证的共同见症。但风热表实证系风热犯表所致。风为阳邪,其性升发向上,病变多开始于头面部位,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所以风热表实证多见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咽痛等。而暑热证的热伤气津所致的口渴多饮,尤其是大汗出则是风热表实证所不及和没有的。

论治法则

辛凉宣透解表,甘寒清热祛暑,兼以清心利小便。

方剂选要

1.清络饮 本方主要用于暑热伤肺之轻证。方选金银花、西瓜翠衣、荷叶清宣透热,祛暑解表,生津止渴,共为主药。暑易伤气碍脾,故用扁豆花、丝瓜皮祛暑化湿健脾,为辅药。以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为佐使药。以上诸药配伍,清热而无伤津伐胃之弊,于祛暑的同时尚有顾护正气的作用。原方诸药皆采用鲜品,旨在取其清新之气,以增强清暑生津之效用。

若热象偏盛,可加芦根、生石膏、连翘;若咽痛甚者,可加牛蒡子、玄参;若挟有湿滞者,可加藿香、佩兰、六一散;若肺失宣肃,咳痰不爽,可加苦杏仁、前胡、桔梗等。

2.雷氏清宣金脏法 所谓“清宣金脏”,就是清热宣气,保其金脏。夏季炎热,火易剋金,金气被暑热所烁,则气失宣降,反会上逆,出现身热,咳逆等症。方选川贝母、兜铃清其肺热为主药;苦杏仁、瓜蒌皮、桔梗宣其肺气为辅药;佐以桑叶平肝肃肺;使以杷叶降其肺气。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平肝之功效。

3.竹叶石膏汤 本方原为伤寒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设。后世医家依其方义,一变而为治疗热病气阴两伤的主方。暑热证若见于气阴素虚的病人,或暑热伤其气阴较重者,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少气乏力、脉虚而数等,可选本方治疗。方中以竹叶、石膏清热祛暑为主药;辅以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佐以半夏降逆,性虽温燥,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仅存降逆之功,已无温燥伤阴之弊;配以甘草、粳米扶助胃气,为使药。诸药合为一方,清热祛暑,益气生津,兼以和胃,实为一首清补之剂。若口渴,小便短赤甚者,可加西瓜翠衣、连翘、荷叶;若见气逆呕恶甚者,可加竹茹、生姜皮;若虚烦不眠,卧起不安者,可加栀子、莲子。

4.王氏清暑益气汤 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用于暑湿证则可,用于暑热证则不可。故清代王孟英依临床实践又拟清暑益气汤一方,与李氏之方相比,“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方以西瓜翠衣清透暑热、西洋参益气生津,共为主药;石斛清热养阴,荷梗清热解暑,麦冬养阴生津,3味共为辅药;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养阴泻火,共为佐药;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为使药。全方不仅能清热祛暑,还可益气生津。对于夏月伤暑,伤津耗气,以身热,口渴,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者,用之最宜。

5.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是治疗气分热盛的主方,加人参补气生津,共具清热益气生津功效,故用于暑热伤气者颇宜。方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为主药;人参益气为辅药;甘草、粳米和胃守津,共为佐使药。主要用于症见身热而渴,多汗,背微恶寒,脉大无力的暑热证。

成药简介

1.暑热感冒冲剂 本方为辛凉清热解暑透表之剂。方由清络饮、竹叶石膏汤出入化裁而成。方中以香薷、连翘、菊花、荷叶、扁豆花、丝瓜络解表清暑。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佩兰、竹茹芳香化浊,清热止呕。其中香薷辛温,但与石膏、连翘、知母等大队寒凉药物配伍,其温性已被制约,并无助热之嫌,同时还可增强本方辛散解表之力。

2.清凉冲剂 本方具有清热解表,祛暑利湿功效。方以金银花、芦根清热祛暑为主药;竹叶、薄荷疏风解表为辅药;夏枯草清头目、滑石利小便,共为佐使药。主要用于暑热轻证,症见发热、口渴、头晕、尿赤者。

3.银黄注射液 本方是由金银花、黄芩二药的提取物制成。金银花甘寒为主药,清热透表;黄芩苦寒为辅药,清热泻火。对暑热感冒的早期,发热不甚,口渴少饮,汗出不多,咳嗽轻微者,治疗效果较好。

饮食疗法

1.鲜芦根粥 鲜芦根30克,粳米50克。先将芦根切成段,加水适量,然后煎煮15分钟,取汁纳粳米,以米熟为度,之后加冰糖适量食之。

2.西瓜汁 将西瓜去子取瓤,纱布绞汁,代茶频服。

3.冰糖西瓜翠 黑木耳10克,西瓜翠衣50克,冰糖20克,橘瓣数个,樱桃数个。

将冰糖打碎与洗净泡涨之黑木耳放入碗内,置笼上蒸5分钟,待取出冷却后加入西瓜翠衣、橘瓣、樱桃,搅拌均匀后放入冰箱,备服。

4.三花汤 白菊花15克,金银花20克,白扁豆花15克。3味放搪瓷容器内,加水煎汤代茶饮之。

5.六样煎 金银花、白菊花、玫瑰花各6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酸梅120克。先将酸梅加水煎烂,然后再将上药和入煎沸,去渣,再调入适量冰糖(白糖),待凉后饮用。

6.三汁饮 柠檬汁、葡萄汁、鲜橘汁。3味等量,加温开水等量,放凉饮用。

7.绿豆稀粥 绿豆20克,粳米30克。先将绿豆煮沸,待稍软后加入粳米,再煎至米熟为度,加适量冰糖食用。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大椎、合谷、曲池。

配穴:头痛配头维;咽痛加刺少商出血;心烦配内关;呕吐配中脘、足三里。

手法: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亦可针刺耳尖或十宣放血。

2.耳针疗法

主选皮质下、肺;配交感、内分泌、三焦。留针10~20分钟。发热可于肾上腺放血。

3.推拿疗法

揉太阳法、额前分推法、揉风池法、掐合谷法、点按内关法。

(1)指揉法:即用拇指指腹,在所选择穴位的皮肤上做旋转揉动。

(2)分推法:以两手拇指末节掌侧对位,自中点向左右两侧推动。

(3)指切掐法:用拇指或食指指甲,掐住穴位,使之有酸、麻、胀之感。

(4)点按法:拇指着力在选择穴位上做短时间反复按压。

4.贴敷疗法 二黄二石散:硫黄15克,雄黄8克,硝石15克,滑石8克,明矾8克。将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以白面50克,加水掺药末调如糊状。取药糊分别涂于神阙、天枢、气海、关元4穴,干后再换,一日不间断用。

此疗法用于暑热证,表现为身热、头痛、口渴、汗多、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呕吐昏闷、脉虚软等。

5.刮痧疗法 感冒暑热较重,体温高并有呕吐下泻,神志昏迷者,可用刮痧疗法。

用瓷质或铁的片状用具,蘸冷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肩臂、腘窝等处,使皮肤出现紫红色后,再用棉花蘸麻油或菜油涂搽,腹部则以食盐摩擦效果良好。

6.滴鼻疗法

(1)用风油精6~8滴分别滴入双侧鼻孔内,有开窍醒神解热作用。

(2)取鲜大蒜头1~2枚,洗净,捣烂取汁,每鼻孔滴3~5滴,有清热醒脑作用。

验案选萃

案一 董某,男,43岁,1970年7月16日初诊。患者于5日前病始发热,头晕痛,口渴不欲饮,恶心,精神倦怠,卧床不起,小便不利,舌淡绛,苔腻,脉细数。(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毒症)辨证为暑热伤气挟湿证。拟以清暑益气,芳香化湿为法治之。

药用:鲜荷叶9克,藿香9克,紫苏叶9克,党参12克,石斛12克,姜汁炒黄连、姜竹茹、云茯苓各15克,佛手片9克,六一散12克(包煎),炒红花9克,鲜芦根30克(去节)。

二诊:服上药1剂后恶心、头晕已减,病有转机,欲进饮食。

药用:生黄芪12克,党参15克,鲜荷叶5克,广藿梗6克,云茯苓15克,川石斛9克,焦白芍9克,炒黄连2.4克,扁豆花12克,炒红花9克,鲜芦根60克(去节)。

又诊:食欲略振,已能进食,精神好转,体温正常,不渴,病情稳定。后用健脾益肾,调养气血,活血化瘀,滋阴宁心诸法,以冀气血充足,阴阳协调,后果然病愈出院。

(据《邹云翔医案选》摘编)

案二 常熟席湘北,患暑热证,已10余日,身如炽炭,手不可近,烦躁昏沉,聚诸汗药,终无点汗。余曰,热极津枯,汗何从生!处以滋润清芳之品,3剂头先有汗,渐及手臂,继及遍身而热解。盖发汗有二法,湿邪则用香燥之药,发汗即以去湿。燥病则用滋润之药,滋水即以作汗。其理易知,而医者茫然,可慨也。

(摘自《洄溪医案·暑》)

案三 王某,男,43岁。2005年7月30日诊。病5天。高热38.9~41℃,用抗生素及双黄连粉针等静脉滴注未效。刻诊,发热之前寒战,继之高热,口渴,不欲饮,周身关节酸重疼痛,用退热药后大汗出,热退后几小时后又反复见上症。舌质红苔薄略黄稍腻,脉滑数。诊为暑热兼湿。此病发于炎夏之季,且连日高温连降暴雨,酷暑蕴蒸,津液受灼,迫津外泄,湿热交蒸,郁阻气机。治宜清暑泄热燥湿。药用:石膏50克,知母15克,黄连10克,苍术25克,藿香、佩兰、竹叶各15克。调治3天,热退而病愈。辨外感发热需注意审四时之常气与不正之气,或厉气所致病,抓住主因,击中要害,病则速愈。本例用石膏、知母清暑泄热、生津;黄连燥湿泄热;苍术燥太阴脾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配竹叶清湿热且透邪外达。诸药合之,清暑热,燥化湿浊,透邪外出。

案四 周某,女,38岁。1999年5月末去外地出差.回单位后于6月7日突发寒战,高热起伏,热势达41℃。住某医院经用多种抗生素静脉滴注,口服多种中药未愈。多次抽血化验,血培养等未明确诊断,7月1日上午10时来诊。刻诊:时昼日发热。38.6~41℃。午后热甚,微有汗出,热势稍减但不退,口干不欲饮,发热前下肢膝关节酸楚疼痛,倦怠,胸脘痞闷,食后乏味,大便溏滞不爽,溺短。舌质红,边有瘀血点,苔白厚黄浊,脉濡数无力。诊为湿温,湿热蕴蒸三焦。治宜清热化湿,疏利三焦。药用:苦杏仁20克,薏苡仁30克,豆蔻10克,半夏15克,生石膏50克,陈皮15克,竹叶10克,滑石15克,通草10克,藿香、佩兰各15克,苍术25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黄连、厚朴各10克。4剂水煎服,1日1剂,日3次口服。当日中午即服药1次,下午发热38.2℃,次日服药后热退。4日后来诊,口干欲饮水,饮食知味,右侧膝关节仍有时疼痛,但较前明显好转,走路仍觉疲乏。察舌边尖红有瘀点,苔白腻转薄,根部稍黄,脉濡稍数。继用前方加减,7剂后病痊愈。本证乃湿热病邪侵袭,病势缠绵难愈,虽病发近月,未深入营、血,更无闭窍动风之变,故治仍从表里(卫、气分)而治。湿遏卫阳,腠理开阖失司,则发热少汗;湿热内蕴,热处湿中,不得泄越,身热起伏不退,午后湿热郁阻气机,湿遏阳郁更甚,故热势尤重;热伤津液则口干,湿邪内留则不欲饮;湿滞经络则肢酸倦怠疼痛;湿热郁阻上焦气机,肺气受阻,则胸痞;脾胃受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运化失司则脘闷不欲饮食、便溏;湿热困阻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溺短。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交蒸、郁阻气机之象。本证方用三仁汤加减。药用苦杏仁入上焦,宣开肺气,通调水道;豆蔻、半夏、厚朴入中焦,疏利中焦脾胃气机,芳香化浊,理气燥湿;滑石、通草、薏苡仁入下焦,淡渗利湿泄热下行;生石膏、金银花、连翘、竹叶泄热透热外达;苍术、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合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诸药合之,清泄气分湿热,热去湿化,故病愈。此暑热挟湿之治。

[以上二案摘自《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50]

辨治按语

暑热中人,不可轻视。“中暑归心”,这是常规,但暑邪也可入肝、入脾、入肺、入肾,“非专心主而别脏无传入也”。它的危险性难以预测。清代周扬俊说:“伤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则有危在二三日间,甚则朝发暮殆,暮发朝殆。”由此可见,治疗暑证,合理地及时用药至关重要,否则,变证多端,不易挽救。

张凤逵云:“暑月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这条治则用于暑热证,较为适宜。但暑热证的特点是热伤气阴,因此还要有甘温补气。加之暑多挟湿,所以后人将治暑法则概括为:清热、养阴、益气、利湿等。清热祛暑,益气养阴的方药,不仅可以用于暑热证,而且还可用于夏月因暑热而加重的其他慢性病,如本文案一即是。

古人对暑证的治疗提出三禁,依次为:一、禁用辛温发汗。二、禁用或慎用滋腻之品。三、禁用或慎用苦寒药物。暑证若误用辛温发汗则重伤气津,甚则导致气阴两脱。若药多滋腻,则滞气留湿,必有恋邪之弊。若用苦寒清热;必化燥伤阴,戕伐胃气,甚可引邪入里,造成邪热内陷的恶果。故治疗暑证,不可不慎。

冷方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