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大隆龙 2017-08-01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卒中是中国第一位致残和第二位致死原因。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胆固醇水平增加是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降低LD-C是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降低胆固醇水平主要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和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他汀类药物并非单纯预防卒中, 而是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 包括心脑血管及其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相关事件的全面减少。


针对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一级预防人群(未发作), 应该常规检测血脂水平, 如果LDL-C>3.9 mmol/L应该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并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 =3.9mmol/l伴有颅内和(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患者,="" 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现有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共同构成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预防的“三大药物”。

1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胆固醇降低目标值为LDL-C<100mg><70mg>


2 若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考虑其病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无冠心病,或无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也应当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


3 若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考虑其病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无冠心病,或无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也应当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 其降低LDL-C作用依次递减。应根据患者LDL-C的基线水平、治疗目标、耐受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剂量个体化调整。常用他汀类药物每日最大剂量为80 mg(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除外)。从标准剂量起, 剂量每增加一倍, LDL-C水平仅进一步下降6%。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和贝特类、氯吡格雷、华法林、地高辛、地尔硫唑、维拉帕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环孢菌素、胺碘酮、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吡咯列酮、沙格列汀、西洛他唑等,均通过 CYP3A4 酶代谢,临床合用时,会增加彼此的血药浓度,有可能增加肌病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则不经 CYP3A4 途径代谢或经多途径代谢,故与其他药物在代谢水平发生相互作用的危险性较小。因此,选择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必须使用相互作用大的药物,则选用小剂量。


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时可使用烟酸类、贝特类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他种类降脂药物,但对上述药物是否能有效预防卒中再发仍证据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