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印随想(图文)

 率我真 2017-08-01

CCF20141023_00000.jpg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它依附于书法,学篆刻必先通书法,特别是篆书。一个印人成为“家”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篆法。篆刻创作是用以刀刻石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又形成了刀法,最基本的刀法有冲、切两种,另外还有披、削、刮、擦等多种辅助性的刀法,种种都是为了塑造线条质感,传达出不同特点的“笔意”。篆法与刀法要统一,不同篆法风格的作品刀法侧重点不同,工稳风格侧重于冲、切,写意风格则常常加入披、削、刮、擦等“做印”手法,它们是营造虚实关系的重要手段。

篆刻与书法相比,它的刻制过程本身就带有工艺的成分,一般刻前要反复写稿,经营位置,做到胸有成竹,刻时则大胆落刀,先将以刀激石的爽利表现出来,再细心收拾,线条可做多次修改,最终达到自然的效果,所谓“亦雕亦琢,复归于朴”。书法则不然,写出后的线条基本无法修改,因此篆刻比起书法要相对简单。刀法易稳,篆法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修养。一个篆刻作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其水平的往往不是刀法而是篆法,篆刻水平与其书法水平(甚至是行草书)又会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书法不佳者篆刻也必不工,篆刻工者书法也一般不会差,个中原因除了书、印二者的紧密联系之外,也跟眼光、审美有关。

当代篆刻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印社林立,名家辈出,篆刻的普及性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篆刻作者遍布世界各地,一批优秀的篆刻家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各领风骚。古玺印的神秘沧桑,秦汉印的雄浑大气,砖瓦陶文的古趣自然,这些都在他们的刀石撞击下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篆刻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也是当代篆刻的一大特点,全国目前已有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浙江大学等几十所高等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在书法专业开设篆刻课程,为篆刻艺术的“正本溯源”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众多篆刻后备人才。

当代篆刻由案头把玩转而进入展厅,展览竞赛制度对篆刻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当今篆刻展览种类繁多,既有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也有省、市级的。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篆刻艺术展已举办了七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已举办了两届,西泠印社举办的海选活动出现了几百人现场治印的场面,其繁荣程度是古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在此种情况下,篆刻从创作观念到作品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拿近年全国展的入展作品来说,风格取向正朝着这几方面发展:一是巨印大写意一路,多是古玺写意;一是工稳一路,多是陈巨来、王福庵风格的多字细朱文印和白文印;再就是小写意古玺。这三种风格的入展作品几乎呈三足鼎立之势,而汉印、砖瓦陶印、明清流派印却入展不多,这固然与评委的审美有关,也是展览机制使然。在评选机制下,考验的是作者的综合实力,看谁能将印面做到极致而又出新意。写意大印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从来不可忽视,在展厅中极易夺人眼球;多字细朱文印所表现出来的功夫和稳定性则会让人难以割舍,和书法竞赛一样,字数多的作品总会显现出作者认真的态度;朱白小古玺所表现出来的古典情趣也会让人驻足品味。而汉印、明清流派印则因其不温不火的风格特点以及篆法上的不易出新,很难进入评委的法眼。砖瓦陶印虽然容易出新意,但却很难做到极致,总会有方方面面的矛盾还需化解。在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们越来越重视“仿古”,大多数作品都古意盎然,章法完美,刀法娴熟,但真正有着自己篆法的作者却不多。众所周知,“泥古”不是目的,篆刻创作应通过古典作品带来创作灵感,在前人经典图示的基础上吸收消化,通晓古文字的造型原理,努力寻找自己的篆法,才能发展创新。这条路遥远而漫长,对学习篆刻的人来说任重而道远。此外,在展厅效应下,边款的刻制显得极为重要,集书法、刀法于一体的边款是体现作者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优秀的印人会将其视为印面同样重要的地位进行创作。印屏的制作也是一个优秀的当代篆刻作者所必备的素质,既要有形式感,独具匠心,又要朴素大方,题签的字体要与印面风格统一,以体现作者的文字功底。

以上是本人学习篆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谬误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正。(魏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山印社副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