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坛精神——“40”后国画二十家

 老猴zyx 2017-08-01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画家的眼界大开,他们看到了国际艺术的水平和发展,尤其是看到了艺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诱惑力之大,使不少画家难以自拔。于是不少画家开始盘算如何将艺术转化为金钱,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市场的运作上,有的画家为了炫耀和标榜自己,自封鸟王猫王虎王称王称霸;有的传统功力并不深厚,艺术风格也未形成,却带上著名画家优秀艺术家的帽子;有的干脆挂上大师的头衔;更有的画家在国内拍卖中做手脚,哄抬价格,把自己的作品价格抬得很高,以显示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可以说,这一问题在画坛上已是相当的普遍。

古往今来,大凡每个时代都有刻骨铭心的力作问世。从历史上看,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使近现代也有不少享誉画坛巨作问世,如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石鲁的《转战陕北》等。然而,当代却缺少震撼人心的力作,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国画艺术的一大遗憾。坦率地说,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没有理由出不了有影响的力作,可是我们的画家沉不下去,这是我们当今画坛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

由于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当今不少画家往往忽视传统、更不注重画外的修养。众所周知,中国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绘画体系,可以说中国画有它自己的规律和独特性,有它自己的绘画理论体系和美学观,以及独有的技巧特色。此外,中国画讲究画外功,即画外的修养。海派名家陆俨少曾经说过:三分绘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这一经典的论述,可以说是陆俨少总结前人和自己绘画创作的体会。过去不少老画家都有绝技,有的擅长四绝、有的擅长三绝。记得白石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画一幅画。由于绘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和视觉艺术,要在方寸之纸上画出十里蛙声无疑是相当困难的,但这道难题并未难倒白石老人,他没有几天便画出一幅不同凡响的经典之作。画面上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高处耸立着几笔远山,乱石、山涧、远山构成了深远的意境,从构图看起来何止十里。另外,从生物告诉我们:蛙声是青蛙求偶之声,没有蛙声,也不会有蝌蚪。因此,水里既有蝌蚪,山涧中岂无蛙声,从中可以看出白石老人艺术修养的精深和才华的卓越。相反,现在画坛上擅长四绝三绝的恐怕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如果按辞典的解释: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假若将大师搬到画坛上,以笔者看,中国画大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艺术上要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并能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二是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突破和创新,

并被后人广泛应用;三是要有经典大作品问世;四是画家要有很高的画外修养。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确实涌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等一大批中国画大师。但是对照这些大师,现在的画家恐怕很难与之相比,尽管媒体常常会将大师美名带在一些画家身上,可说到底,他们缺少由任熊到黄胄72位大师的那种水平,那种名气,那种公认程度。所以,要成为中国绘画大师是有条件的,他不仅需要画家具有一定的天赋、勤奋,需要艺术上有鲜明的个性和影响,更需要作品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正因如此,中国画大师并不是每个画家能企及的,也不是少数人可以评定的。

只有力戒浮华,甘于寂寞,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只要作品好,即使一时不为人知,最终也会被历史所承认。

如下这二十位画家:李世南、宋雨桂、刘国辉、郭怡孮、杜滋龄、吴山明、彭先诚、朱松发、林墉、姜宝林、贾又福、王涛、卓鹤君、王西京、何水法、霍春阳、王孟奇、刘二刚、冯大中、卢辅圣。他们有着数十年的笔墨功夫和修养,作品个性鲜明,在当今的中国画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李世南

 

宋雨桂

 

刘国辉

 

郭怡孮

 

杜滋龄

 

吴山明

 

彭先诚

 

朱松发

 

林墉

 

姜宝林

 

贾又福

 

王涛

 

卓鹤君

 

王西京

 

何水法

 

霍春阳

 

王孟奇

 

刘二刚

 

冯大中

 

卢辅圣 

≈≈≈≈≈≈≈≈≈≈≈≈≈≈≈≈≈≈≈≈≈≈≈≈≈≈≈≈≈≈≈

分享·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