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牌工具书 如何线上突围?

 星河岁月 2017-08-01

商务印书馆官方版本《新华字典》APP近日登陆苹果官方应用市场,解锁全部内容需支付40元引起热议。与此同时,正版《现代汉语词典》APP也进入筹备阶段;正在编纂中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数字化转型将是最大亮点;明年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也将采用在线百科的形式;《辞海》网络版将于2019年面世。

这些工具书都将面临转型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新挑战,除了坚持“权威为本”,老牌工具书如何线上突围?

A

《新华字典》APP

没有“免费版”

有着“《新闻联播》原播音员李瑞英原声播读”这样颇具卖点的功能,商务印书馆官方版本《新华字典》APP本月11日正式登陆苹果官方应用市场。

然而,当使用者兴冲冲下载后却发现,这款正版《新华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之后会跳转到使用需付费40元的页面。40元,比市面上发行的纸质《新华字典》几乎贵了一倍。

而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功能的不完善、不便捷,更成了网友吐槽的重点:“花40元,就是这样的服务?”

短短几天内,新生的《新华字典》APP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口碑变化。40元的《新华字典》APP是不是太贵了?

“火得特别突然。”《新华字典》APP开发方上海明数数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坦言,《新华字典》APP上线后引发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出乎他们的意料。

据明数工作人员解释,《新华字典》APP的部分交互功能是为这款APP专门开发的,相当于重新搭建一部词典的框架,而过去的在线辞典基本是纸质版的简单线上翻版。

“用户使用《新华字典》APP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李瑞英的播读,还有动态、静态两种标准笔顺,支持“我来写写看”功能,包括跟写和默写两种模式,让学习者能顺利了解正确的笔顺笔画;查字、检索也有按部首、笔画和拆字等多种方式,还能实现和纸质版同等的翻阅效果。

明数工作人员解释,“我们更希望把它定义成一个学习工具,而不仅仅是一本字典。”

“大众对我们有一个误解,认为《新华字典》APP只供用户免费查阅2个字就要收费,太坑了。其实,我们就是一款收费软件,就像超市买东西有‘试吃’一样,2个字就是试用。”明数工作人员强调说。

B

老牌工具书纷纷探索数字化

继官方正版《新华字典》APP上线之后,另一部广为国人所熟知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的APP开发工作也已经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这部词典以规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主要特点,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明年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也将采用在线百科的形式。

2011年1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大百科全书由纯纸版向网纸互补形态的编纂转变,标志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大历史转折。

“网络版收录的词条完全为国家知识体系服务,将全面开放,供广大读者免费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执行副总编辑刘国辉在接受采访时说。

较之已有的百科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网络版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准确性与权威性。据悉,编委会已动员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各学科2万多名权威学者,所有词条将由他们亲自撰写、审读及把关。

按计划,明年上线试运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收录超过10万条内容,逐步达到首期目标的30万条,其规模将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倍。

据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网络版部分内容将争取在2018年年底试运行。

正在编纂中的《英汉大词典》第三版,数字化转型是最大亮点。在团队的设想中,读者不仅可查询纸质版所有内容,还能在线扩容现有词典,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融入”功能后,网友可拍照上传包含用例的实景照片,为词典编纂提供时髦新鲜的语料。

同样,2019年将面世的《辞海》网络版,也支持开放式在线编撰,利用大众智慧完善修编。

C

有声有色会社交才是好词典

在业内人士看来,围绕《新华字典》APP产生的种种争议,是大众对于相关产品需求的折射,亦是传统出版业拥抱数字化过程中难免的“磕磕绊绊”。如何回应用户需求、解决争议,可能是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前提。

数字化不仅仅是“纸面搬运”。有学者谈到,数字化正残酷拷问着词典在物理维度上的存在,又对文本容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度—一旦将厚达几千页的“砖块”浓缩于终端设备上那枚应用图标,其背后就是一座如宇宙般昼夜膨胀的语言信息库,改变着读者的信息抓取与传播方式。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童力军看来,未来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将实时更新,“版本”概念不断淡化,而老牌工具书探索数字化,需自动代入“互联网产品经理”角色,从用户角度提供增值服务,打造兼具权威、便携的有声有色立体百科平台。

英汉大词典》第三版主编朱绩崧说,“词典社交”意味着词典编写前后,要尽量吸引读者与编辑团队一起交流。“编纂处核心成员虽不到十人,但成千上万的热心读者都是潜在成员,可随时随地提供新词、新义、新例证,它们既可以来自莎士比亚名作,也可能源于英剧《唐顿庄园》等。网友提供素材,编辑把关加工,如果读者提交的建议,体现出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业水平,团队也会联系网友‘入伙’。”

在朱绩崧看来,词典未来的形态,要高度适应互联网生态,吸引大量专业人士、语言爱好者参与。这种“用户友好”的体验,并不仅仅是多几个酷炫的功能,而是让读者愿意停留在页面上及时获取所需。

他举例说,当网友在do、make、go、Get等中文意思接近的超长词条页面翻了几十次屏,真的会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吗? 此时,信息的筛选、高效传播就为词典重新构建用户友好界面提供了机遇。

也有专家提醒,开放式更新,并非复制粘贴就可撰写,不少词典编纂平台依然有专家编辑的三审制,一些词条的编纂权限面向公众开放,但采用与否,取决于后台编辑与专家的审核。

此外,不少技术人员关注到,在线辞书的检索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同步催生了记录用户使用轨迹的大数据,有助于精准掌握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了解读者搜索行为,这也会“反哺”出对社会流行词、词语热度背后心理等领域的研究。未来的《新华字典App是不是也会在“词典社交”上有所探索令人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