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学堂】说“联语”(中)

 风舞三湘 2017-08-01




联语作为箴铭


联语里最常见的是春联,还有节庆张贴的对联,如“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朝辉”之类,表示喜庆、祝愿之意,给节日增添喜气。


古代士大夫重家教,官场有官箴,内容著之联语,有许多给人教益、让人警醒的精到之语——特别是对那些为官为吏的。这也体现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一个方面:在严格意义的等级社会里,居上位者必须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主观教养则要有约束利欲、关注民隐的道德追求。从而也就写作、流行许多反映这方面内容的联语。其中有些写得相当精彩。那些出自名宦达人手笔的,不少或言不由衷,或虚应故事,但总表达一种观念,发挥一定的影响。


明代的杨士奇(1366—1444),居官华贵,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其中为首辅(明代大臣入内阁称大学士,相当历朝的宰相,首席称“首辅”、“元辅”、“首揆”,以下按二辅、三辅、四辅……序列)二十一年,能诗文,多著述,曾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为官也算一代能臣。但他的儿子杨稷横暴乡里,有密友从家乡来,每对他述其恶状,他曾写一联加以警告:


不畏官司千状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这是官宦治家教子的联语,是从自身利害考虑的。作者清醒地意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但杨稷不能悔改,后竟侵暴杀人,言官交章论劾,朝议念杨士奇年老,不即加法,封状示之;但杨稷仍怙恶不悛,复有人举报其横虐数十事,遂被逮捕刑讯,杨士奇老疾在告,忧不能起,屈辱而死,杨稷也被论罪处死。世论以为杨士奇的这一联语乃巨族子弟的药石。可叹一般高官巨宦大都管束不了自己的子弟。如今也不乏其例。


明朝的王恕(1416—1508)字宗贯,号石渠,是个理学家。理学家讲明天理,去人欲,亦颇有能够认真实行的。弘治年间,他担任吏部尚书,署门联曰: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


这是讲为官不行贿赂。“馈遗”,本义是赠与,转义为贿赂,《南史·萧洽传》上说:“洽清身率职,馈遗一无所受,妻子不免饥寒。”这是讲他不接受贿赂。而王恕这一联的上句则进一步,说有人来行贿就是自己的耻辱。为什么?因为有人敢来行贿,就是你官声不佳。“苞苴”,出《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古者馈人魚肉之类,用茅苇之叶,或包之,或藉之,称“苞苴”。这一句里是说在外做官,不向京城送包裹。因为不管送给到哪里,送什么,都有行贿的嫌疑。这一联可以说是为官清廉、谨小慎微的防身之术。王恕作为理学家,史载他确能言而顾行,廉洁自守,珍重名誉,爱惜羽毛。


晚明的李贽(1527—1602)是著名进步思想家,一代“狂禅”学风的代表人物。万历五年(1577),他出任姚安(今云南姚安县)知府。他居官“一切持简易,任自然,务以德化”,“自治清苦,为政举大体”。在任积期间,他积极从事讲学活动,在府衙楹柱上写了两副对联,分别是: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


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

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水,两袖清


这样的联语确能抒写出作者关怀民瘼、清廉自守的品格。


清初的魏象枢(1617—1687),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康熙朝任刑部尚书,整饬纪纲,严治贪渎,对于康熙一朝肃清吏治起了一定作用。他由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晋升刑部尚书的时候,题写一联,用以自警,曰: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古代一般所谓“天意”和“国家”,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称。但能够用来约束自己的私利、私欲,有所畏惧,有所承担,还是难能可贵的。


据传有一县令题署外大门,文字简短: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有人续之,曰: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置焉,是岂山之性也哉


这则是指斥书写这个联语的县令言不顾行,实为贪渎残民的恶吏,对他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这样的联语体现一种社会批判功能,和前面举出的“杨三”等联一样。


有些联语抒怀述志,颇有含义正大、辞情恳切的。当然,对于那些高官大僚来说,写写、说说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不过能够写和说,有所系念,虽是悬之门面,能够明示善恶,以为警戒,也不是坏事。明阑庄的《驹阴冗记》有“郑唐恢谑”条,记载郑唐尝为州长,书门联云:


架有春风笔

门无暮夜金


汉刘向《说苑·贵德》上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后遂以“春风化雨”比喻善于教化民众,而不是倚势欺人。《后汉书·杨震传》上说,杨震道经昌邑,他所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暮夜金”指私行贿赂。这一联是说为官要清廉自守,光明正大。这是做个清官自警的箴铭。


鄂尔泰(1677—1745)是清雍正朝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他出任广西巡抚;次年,调任云贵总督。历史上,他在云贵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发展茶马贸易,对于开发西南边疆做出重要贡献。他有一联是题菜圃的: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


这一联写得相当亲切:绿蔬知味,是亲身劳作的收获,一个官高位重的封疆大吏,有此体验,实属不易;而从吃的蔬菜联想到民有菜色,更是值得肯定的民胞物与情怀。


汪辉祖(1730—1807),字焕曾,号龙庄,是个卓有成就的史学家,著有《元史本证》、《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书。他宦途不利,只担任过知县(湖南宁远)、州牧(湖南道州)等地方官,终因病休官回乡。他有自题一联:


官名父母须慈爱

家有儿孙望久长


两句联语把为官和治家二者联系起来,作为地方官,这也是蔼蔼仁人之言。


同样是清人梁山舟(1723—1825),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著名书法家。他出身华贵,是大学士梁诗正的儿子。但他一生性情耿介,淡泊名利,父亲去世以后,便过着退隐生活。他自奉节俭,不宴客,不做佛事,不受馈赠。他有一副楹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这是述志的联语,写出一种不慕利欲的高洁志向和宽容淡泊的品格。


别具一种风格的是明文学家、书画家徐渭(1521—1593)所作联语。他别号很多,以“青藤居士”流传最广。他作《青藤书屋图》,题写述志一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是被杨慎所称赞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才华卓著,性格豪放,稀里糊涂被卷入严嵩党祸,曾三次自杀,几近癫狂,终于在精神失常状态下杀了继室张氏,下狱七年。被营救出狱后,浪迹南北,贫困潦倒,晚年回到故乡绍兴,故去时身边唯一狗相伴。他的一生是一位性情纯真的天才被专制政治碾压灭亡的悲剧。徐渭自作的这一联,上句实写他青藤书屋的住房,乃是他落拓潦倒生活的象征;下句“南腔北调”,本义是各地戏曲的不同唱腔,意谓自己不工一物,一事无成,这一联表面是自嘲,实则是自负、自傲,是对现实有所认识的十分清醒的讽刺。


以上举出的古时官箴一类联语,都是官僚士大夫所作,或自警,或述志,或训喻。它们利用简短篇幅,大都写得相当精巧,语多生动、深切,也颇有欣赏价值。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颇具普世价值,直到今天仍有教育、警示的意义。


下面介绍两幅今人的联语。一副是俞平伯的,实际不能算是他个人的创作。清人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是清末湘军首领,官至两江总督;创建水师,是近代海军奠基人。他能诗,尤以画梅著称,有《彭刚直诗集》传世。彭玉麟和俞樾是儿女亲家,他的诗集就是俞樾编辑付梓的。他平生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三不要”的清名著称于朝。他赠给俞樾一联曰:


开卷古今都在眼

闭门晴雨不关心


俞平伯改了几个字,自题以明志,曰:


卷卷古今都在眼

拥衾寒暖不关心


俞平伯因为《红楼梦》研究受到批判,屈沉三十年。这一联的上句表现此老对学问的自负,下联则明显是发牢骚了。作家荒芜见了,认为下联失之消沉,又改了几个字:


卷卷古今都在眼

开窗晴雨要关心


荒芜与他的遭际不同,对世事的态度也就不同。这一联也算是当代文坛掌故,关系着一代学人的命运。


观念上可以和上一联相照应的,程千帆也曾自题一联,曰:


移山犹励愚公志

伏枥难忘壮士心


程千帆被打成右派,接受改造,也近二十年。才不得施,后来形势变化,得到南京大学聘用,准备赴任时写下这一联。上句用“愚公移山”典,下句用曹操“老骥伏枥”诗,表达积极用世的奋迅之志。俞平伯、程千帆这两联看起来技法平平,但表现了时代巨变中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哲人已逝,作为文坛轶事,让人无限感慨。


纪念、哀挽的联语


再一类具有思想意义的是纪念性的联语,包括悼念故人的挽联。古人的这类文字,多有溢扬不实之词。这好理解,这类联语多是应酬之作,不少还是代笔。但也确有不少摹写动人、评骘精当的好作品。它们的内容、价值和意义不下长篇的议论或哀挽文字。


成都杜甫草堂,古今人留下许多联语,颇多可观赏的。其中一联悬挂在草堂大门和工部祠门两旁: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一联为清顾复初作。顾复初(1813—1894),自子远,号幼耕,在朝只做过光禄寺署正,光禄寺在清朝是六部中礼部里掌管司膳的官署,后来他长期游幕蜀中。他工文章,善诗词,有《乐静廉余斋文集》、《梅影庵词集》传世。他楹联写得好,除草堂这一联,在四川还有题望江楼、武侯祠联等为世称道。杜甫一生坎多难,而成就一代“诗史”,业绩辉煌,赞扬他业绩的文字很多。题写他蜗居的草堂,须切合其地,又要切合其人,写出他的人格、精神和成就,立意、用语很难出新。


这副联语的上、下句分别融入了杜诗成句。杜甫《咏怀古迹》的第二首写宋玉,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句子;“如此江山”指天府之国的蜀中、草堂所在;“龙蜷”句是说古今有多少优秀“诗客”被埋没在这里。这样上句就从宋玉写到杜甫,感伤杜甫追踪前贤,流落成都的悲剧命运。这是议论。接着下句承“异代”“诗客”,直接描写眼前杜甫草堂景象。杜甫有怀李白诗《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其中有“诗卷长留天地间”的赞誉,这里用来称颂杜甫的成就;“月白风清”是苏轼《后赤壁赋》成语:“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移用来描绘草堂景色,暗写自己亲临凭吊之意。


这样,这副联语的内容涵盖上下数千载,境界极其开阔;又放眼指顾间,景象极其亲切,把仰慕、赞赏、同情、感慨等无限情思包容在短短的篇幅中。


另一联也是有关成都的,是清末民初赵藩题武侯祠的联语。赵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县(今云南剑川县)白族人。他是著名的边疆史地学者,诗人,也是书家。清末做过川南道观察使,参加过辛亥革命,担任过广州护法政府的交通部长。1920年辞职回滇,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总纂《云南丛书》,对近代云南文化发展多所贡献。他的武侯祠一联是任职蜀中时所作: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赞颂祠堂祀主,写诸葛亮治蜀,而全篇在发议论,著炯戒。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一带)边疆民族叛乱,对于安定蜀国起了一定作用。他使用怀柔手法对待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有所谓“七擒七纵”传说。这副联语的上句写这件事,说对付“反侧”的良方在“攻心”;这也可说是“三国”争战中应采取的最好策略。下句强调施政要审时度势,寄寓对诸葛亮治蜀终归失败的惋惜之意。这副联语像是一篇相当有见识的史论,值得为政者参考。


下面是纪念林则徐(1785—1850)的一联。笔者在以前的文字里一再提到虞愚先生。他工诗兼工书,多自作联语,自己书写,语墨皆工,令人赏叹。他是福建厦门人,厦门的古迹今构多留有他的联语。下面是题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的著名一联:


功业辉煌,苟利国家生死以

神明浩荡,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出自林则徐鸦片战争后贬戍新疆途中告别家人的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这首诗写于1842年8月。他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留别家人,抒写自己为了禁烟抗英不顾个人安危的坚强意志,表明自己虽遭贬黜、充军新疆也毫无怨悔的心情。“苟利国家生死以”一句,是他的精神世界的真情发露,用在颂扬他的联语里是再合适不过了。“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本义是“为”、“做”或“从事”,“生死以”意谓为达成自己的目的,生死置之度外。林则徐诗这慷慨激昂的一句,给整个联语点睛,造成全篇刚毅茂盛的气势。这幅联语也可视为史论,赞扬林则徐,亦以教育后人。


辛亥革命领袖之一的黄兴(1874—1916)有《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1911年同盟会在广州市发动武装起义,黄兴亲率一百二十余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失败后,英勇就义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后来其地改称黄花岗。黄兴追悼战友,自有一种“与子同胞”的悲情。上、下句的“七十二健儿”与“四百兆国子”作对偶,写出烈士就义振起全国民众革命精神的伟大意义。


如上说过,哀挽的联语多有作揄扬不实之辞的,但又有真正能够发露故人精神风貌,议论正大、感情真挚的精彩作品。有些作品更能够通过评骘故人来表达真知灼见。下面介绍几幅近人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有陈寅恪所作那副《王观堂先生挽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王国维(1877—1927)自沉昆明湖去世,是震撼当时社会的事件。对这位学界泰斗自毙的原因,至今仍议论纷纭。当时遗老们说是由于溥仪被赶出故宫,悲愤失望,鼓吹他是以死殉清。陈寅恪这一联第一句说“十七年家国”,从清朝被推翻,到王国维自沉,恰恰是十七年;下面用“累臣”即“湘累”典,古以称屈原,他是愤慨楚国衰乱、投湘江支流汨罗而死的。保皇派利用这些作为陈寅恪的诗赞同“殉清”说的证据。但是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文中明确说过:“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因而颂扬王国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实则陈寅恪联语的上句是慨叹辛亥以来,国家一片乱局,逼迫王国维终于戕害自身而以死明志。这是对故人精神世界的深刻解读,是对死者思想遗产的高度赞颂。下一句写王国维的学术成就,为其未竟的事业而感伤,表明继承遗志的志愿。这一联语从文字对仗看,并不算严谨精致,但悲歌慷慨,悼念故人,内容丰富而深刻,从一定意义说可作为死者的盖棺定论,给后来人以无尽的启发与教益。


另一联是金岳霖(1895—1984)悼念林徽因(1904—1955)的。金岳霖和林徽因的纯真友情是当代文坛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话。他的挽联洋溢诗情,与上一幅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内容和意义不能同日而语,写法、风格亦迥异: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长时期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林徽因去世,金岳霖生活、感情失去了重要依恃。他把无尽哀伤和思念凝聚成两个诗句,作成颂扬故人的联语。上句写她一生如诗如歌的美丽壮观,下句写她如四月烂漫春光给人间留下永恒的温暖。把故人置于悠远的宇宙空间里,寄托了无尽的思念。特别是下一句,巧妙地用了林徽因一首名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1934)的喻意。在中国文化里,四月已是落英缤纷的暮春,但是在西洋文化里,四月象征着丰硕与富饶。林徽因接受西洋文化的熏陶,写这首诗,又正是她风华正茂的时候。诗的结句说: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位妙曼的才女这样歌颂青春,歌颂爱,充满希望与温情。留在世上的友人把这样的诗意融入到联语里,是忆念友人的诗、赞颂她的才情,内涵着两个人真挚情谊的追忆,读起来感人肺腑,让人一唱三叹。


连带说到近世文人的友情,郁达夫有挽徐志摩一联。徐志摩(1897—1936)是著名诗人,也是一代才子。为人风流倜傥,和林徽因也曾有感情上的交往。他因为飞机失事罹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损失,更让故交知友无比痛惜。郁达夫和他有密切交往,而且就才情,就个性,二人颇有相似之处。他不幸亡殁,郁达夫也无限伤感。联语曰: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一联上句叙写对故人惺惺相惜的情谊;下句连用了几个典故:《河满子》是唐代曲名,据说开元(713—741)年间,有名何满的人,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罪;唐张祜有同题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郁达夫用张祜诗成句,抒写悲情;唐李贺《梦天》诗有句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王琦注:“九州辽阔,四海广大,而自天上视之,不过点烟杯水。”“化鹤”,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华表”,古时宫阙、城垣、陵墓、桥梁等建筑物前面竖立的装饰性的巨大柱子。三个典故组合起来,想象故人飞升仙去。


结句的“高处不胜寒”,用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成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也是痛悼友人的倏然离去。这付挽联如果从格律看,也不严谨,但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今、现代人写联语,格律一般较宽泛自由。


沈从文(1902—1988)是现代才华杰出、成就卓著的作家,后半生落拓坎坷,大才不得施展。但在艰难的处境中仍孜孜不倦地从事文物工作,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他去世后,归葬故乡湖南凤凰县东郊的听涛山,墓碑的背面镌刻着他的妻妹张充和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仅仅十六个字,在挽联中算是简短的。但这十六个字成为对故人的人格、品行和文学成就的精彩概括。优秀的挽联可以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替代长篇纪念文章或悼词。


上面几幅纪念古人、追悼故人的联语,写法、风格不同,也表现不同的思想内涵,但都情真意切,诗情洋溢,堪称精彩的美文。这种联语,传颂世间,起到一般纪念文章替代不了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