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气血津液
2017-08-01 | 阅:  转:  |  分享 
  
(二)生成、分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游溢精气”运化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转输“散精”
功能和肺的宣发“输精于皮毛”功能,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汗液、尿
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亦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津液的升降环流则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
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的简明概括。滋润濡养作用如
: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
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输注于关节腔的津液,则具有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的作用;渗注于骨的津液,则具有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和
脑髓的作用。化生血液并且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灵枢·决气》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
,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病理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等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三)津液的功能精能化气:肾精化生元气水谷之精
化生卫气、营气、宗气等气能生精:水谷精微脾运化后天之精气能摄精:肾气固摄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
“精血同源”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
血:(二)气与血的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化功
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而从摄入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又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
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作用。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
血虚。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此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气能
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液不能自行,其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气滞则血行
滞涩不畅,甚则可形成血瘀。气机逆乱,则血行亦可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
血随气陷,则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经常配合使用补气、行气、
降气等药物,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此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
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
止血的目的。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
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
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②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
养,使气保持旺盛。血虚者,气亦易衰;临床治疗常常补血以生气。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
质基础和动力。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
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脾
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气虚
、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化)水;津液停滞、水液积聚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正是由于两者互
为因果,从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种种病理变化。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取得较好效果。(三)气与津液的
关系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能摄津: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存,从而维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
滋润和充养。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津能载气
: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大汗、大吐、暴泻等情况下,均能伤津
耗气,可出现“气随津脱”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津血
同源”: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外,即为
津液。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
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
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
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
《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四)血与津液的关系五、精、气
、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体质BodyConstitution(一)体质的含义体
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密切相关。先天因素:父母生殖之精气盛
衰子代禀赋厚薄强弱后天因素:内在因素性别年龄心理
外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体质的形成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二、体质的分
类阴阳平和体质:是功能较为协调的体质类型。偏阳体质:是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外感—热症\
实证内伤-火旺\阳亢\阴虚偏阴体质:是偏于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外感-
寒证\虚证内伤-阴盛\阳虚\痰湿\水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偏阳质-易感
风、热、暑邪,风邪伤肺,暑热易伤肺胃或肝肾之阴。偏阴质-易感寒邪,寒邪入里,易伤脾肾之阳。(二)指导辨证论治同病
异治指导用药(三)指导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甘寒、酸寒、清润偏阴质-宜温忌寒:甘温、辛温第二节精、气
、血、津液深圳市中医院董彦敏主任医师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产生脏腑功能活
动精、气、血、津液
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广义: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狭义:生殖之精
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自身形成的生殖之精一、精精气的来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肾中精气
“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源于饮食物和肺吸入的清气,由脏
腑功能活动化生。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资助充养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决定
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
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
,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先天之精肾气平均肾精衰竭肾气盛天癸
至天癸绝肾气衰出生幼年青春中年老年前老年死亡肾气渐盛肾气渐衰生长壮老已精的主要生理功能小儿
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衰老加快。病理肾精不足肾阳:主一身之阳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
有滋养、濡润作用。肾气肾阴肾阳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概念: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
物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天食(音义同‘饲’)人以五气,地食(音义同‘饲’)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
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由于“气”本身是极其微小的物质,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只能
通过人的感官,通过人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而觉察其存在,所以,中医学即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气(一)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二)气的
生成先天之精气——肾封藏水谷之精微——脾运化自然之清气
——肺呼吸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肾、脾胃和肺等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人体之气方能充沛;反之,肾、脾胃或肺等生理功能任何环节发生异常或失去协调平衡,则均能影响及气
的生成,或影响气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从而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气二、气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二、气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
病理变化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血行瘀滞、
水液停聚。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
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煦之。”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病理变化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
血液津液运行迟缓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
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
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病理变化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
,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固摄作用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
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
,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
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病理变化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以及胃、肾、子宫下垂、脱
肛等。应当指出,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则气
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
,方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
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即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气、血、津液的生
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吸
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病
理变化气、血、津液代谢障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障碍。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
动称为气机。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
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正如《灵枢·脉度》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
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运行于机体之内。二、气2.气的运动形式⑴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气的运动形式,因气的种类与
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升、降、出、入四种是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二、气⑵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
到具体体现。气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
,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则升与降、出与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是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气机调畅在生理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气机失
调病理状态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障碍,称为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郁或气闭。“九气之乱”,即指由于情
志所伤或寒热失调而引起的气机逆乱九种病理状态而言。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
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医方考》曰:“良医以气为首务也”。(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
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二、气1.
元气概念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气、真气。生成元气来源于肾,以受
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
根于肾之“命门”。人的肾中精气,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
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布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
肌肤腠理,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元气的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
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代表人体的正气机体的元
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
种病变。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因此
,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2.宗气概念宗,有本始之意。宗气,又称“大气”。宗气是积于
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组成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
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分布宗气的分布,是聚
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
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
宗气的盛衰有关。《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
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3.营气概念是营养、营运之意。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营气与血液关系极
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分布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营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
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概念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
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
力最强的部分。源于中焦脾胃,开发于上焦。分布卫气的特性是“慓疾滑利”,即是说卫气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以其分
布则是卫气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脉外,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
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功能护卫肌表,抵御外邪;温煦
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肌腠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正常体温。概念行于脉中的红色液态物质,具
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必须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脉,具有阻遏血
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生成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脾胃的消化
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方变而为血。正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
血。”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精血同源”: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
系。《侣山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贮存于骨内。
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这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不无相似之处。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
;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三、血血的功能营养滋润全身
“血主濡之”。“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正常,则可见面色红润,肌肉丰满、
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而有华,机体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等等。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谌养”,“血
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亦是化生经水、乳汁,养育胎儿,哺育婴儿的物质基础三、血血的运行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
动力,正是由于心脏不停地搏动,才推动着血液正常运行。《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需朝会于肺,与清气结合,并经肺气宣发方能布散于全身。脾主统血和肝主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使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而不至逸出于脉外。肝的疏泄是促进和通利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血液的正常循行,是脏腑经络及某些组织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其中任何脏器或经脉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气虚则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脾气虚则统摄失权,可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若肝气暴张上逆,则血随气涌,亦可致吐血、呕血等。三、血概念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体液中清而稀薄的部分。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具有滋润作用。液——体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主要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等。具有濡养作用。四、津液水谷胃小肠进一步吸收水份大便全身皮肤膀胱尿浊大肠(游溢精气)分别清浊清脾肺散精宣发汗肃降肾重吸收(气化)清浊(运化)说明:津液代谢与各脏腑有关其中肺、脾、肾尤为重要。(二)生成、分布和排泄
献花(0)
+1
(本文系闲暇一杯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