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纽约大学交出漂亮答卷的背后是什么?

 愚然楼 2017-08-02


2017528日,东方明珠塔亮起了上纽紫来欢庆来自31个国家的264名上海纽约大学首届学生正式毕业。据俞立中校长所言,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读研深造,包括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校。有8名国际学生在中国读研,其中2名还入选了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另外,约有一半的学生准备就业,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投行、咨询公司、银行等为主,还有小部分推迟一年毕业去游学。看到首届学生的毕业去向如此光鲜亮丽,上海纽约大学已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屹立在上海陆家嘴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美国纽约大学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被称为中美教育领域试验田。四年前,首批295名本科生在社会的疑虑和展望声中,或忐忑或坚毅地迈进了校门。四年后,上纽大的首届开拓者们在期待和欢呼声中,昂首阔步地走向名校名企。那么,上海纽约大学交出如此漂亮的答卷的背后是什么呢?


  问及原因,大家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生源问题。的确,好生源是一个因素。但是为什么上纽大可以招到优秀的学生?另外,为什么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上纽大?这主要涉及到招生观念和择校观念的改变,体现了学校选择学生,学生选择学校的双向平等。


  从学校来讲,上纽大选拔学生是从多角度出发,结合中美的招生方式,根据通用申请,校园活动日,中学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据一名上纽大同学透露,在两天一夜的校园活动日中,学生会被分到10人的小组参加不同的任务,也有一对一的面试,最后还会随机分到示范课程中体验上课模式。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能力、价值取向等,而且一改56位老师只面一位同学的传统形式,可以让学生更为自信些。学校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选出最适合上纽大的学生,而非“唯分数论”。


       
除了学校在评价学生时由甄别走向发展,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的观念也有所改变。长期以来,家长和学生往往将大学排名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只关注学校是否优质,但是忽略了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优质”和“需求”之间需要有一个理性的选择。可喜的是,一些家长开始关注学校的软性问题,比如师生比例、交换机会、课程难度、教育理念等等,来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发展。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带动其他家庭的择校观念。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力量是微弱的,效果可能不会很明显,所以更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这样不仅可以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来更为全面地了解、对比学校是否适合自己,而且可以逐步改变“唯排名论”的传统观念。不过,在高考大背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所有的大学都以这种模式招生可能比较困难。华师大把自主招生作为改变的新起点,以及各大高校开展的保研夏令营越来越重视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不错的开始。此外,双一流大学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好的开端。


除了上纽大的生源好之外,这些毕业生去名校名企的背后还有什么呢?其实,进名企名校只是一个培养人才的职业目标,这是浅层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海纽约大学的校长俞立中如是说,我从学生的学校选择上看到他们想要什么,在追求什么,而且知道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上纽大的学生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而不仅仅看重名企开出的薪资或是名校的排名。这是一种选择能力,思辨能力和目光长远的体现,也是大学培养学生最有价值的地方,但是又常常被我们所忽略。引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的着眼点是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招收和培养多少优秀学生去名校名企业。


  那么这种选择能力和长远目光由何而来?我们怎样培养出这种人才呢?


  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一方面,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纽约大学的一大特色是通识课程的交叉交融。从宏观角度来看,前两年学习通识课中的五个模块(包括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基础、写作、数学,以及语言)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然后第三年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自主权。


  一位在上纽大转过专业的学生感慨道,刚开始我选择的是金融,但是上了通识人文课后,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也不适合学习金融,就义无反顾地转到了哲学分支下的cognitive science。从金融转到哲学其实是个很大的转折,这不仅是对我专业上的选择,对我以后想做什么造成了非常大的改变。我在学人文的时候还会做些志愿工作,更希望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而并非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生活。其实,这种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大三选专业的方式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在规划自己人生目标时表现得更为成熟,目光更为长远。


  从微观角度来看,通识课程中学科间的纵横交错,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这满足了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上纽大的马同学深有体会地说道,先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学科交融确实是上纽大的教学理念。我们学校的领导认为,无论你读什么专业,工科还是文科,通识学科的学习不仅对日后的是工作,而且对处事、社会生存都是有用的,可以走的更广。比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是多教授共同授课的,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方式,鼓励学生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看待、解决问题的上课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文化、不同视角去“处事”。


  相比较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过度细分和限制转专业,上纽大这种学科交叉,先读后选的培养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广阔的视角,也给其他高校一定的启示。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高校很难做到即使一个人也开班,这不仅要考虑老师和学院的利益,也要兼顾学生的公平性问题。上海纽约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会给中国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效果可能不会一蹴而就,还有待于上下求索。

  

其实,多开设一所高校,多设置一些学科,多培养一批学生进入名校名企,只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表象,最为重要的是看到招生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上海纽约大学在体制内创新的探索是否能够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是否能引导人们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才是中外合作大学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来源丨作者投稿

编辑丨宋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