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大义觉迷录》案始末

 韦诡 2017-08-02
   在清朝,雍正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独裁统治,借用文字杀人,《大义觉迷录》就是一例。《大义觉迷录》乃雍正钦定,目的是为了“教育”有反清复明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不料到了乾隆时,该书竟成了禁书,不准世人阅读。而这一些的起因,是缘于湖南的曾静投书案。 
  曾静(1679-1741年)湖南永兴鲤鱼塘镇人。父亲早丧,家境贫寒,屡试不第,愤懑穷居,闭门授徒,人称他为“蒲潭先生”。曾静在乡村教书,经常向学生揭露清人入关及统治汉人的罪行。雍正五年,曾静在省城读过吕留良的评选时文,对“其中虽有数十年,天荒地塌非人间”的诗句,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吕留良有皇帝之才,无皇帝之命。他派得意门生张熙去浙江拜谒吕留良。吕留良已经去世四十余年,他儿子吕毅中交给张熙吕留良的一批著作,有日记纂一本,诗集一本,日记草本四束,抄本文集四本,散诗稿一束,其中有《吕子文集》、《备忘录》等遗著。 
  曾静研究吕留良文集后,树立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以夷狄入主中原为然。他写了《知新录》、《知几录》两本书。在《知新录》里,他说:“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城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表达出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还集中列举出雍正皇帝的“十大罪行”,即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控等,说他是历史上少见的暴君。曾静阐述“华夷之分”理论,向群众散布反清言论,鼓励他们反抗满族统治,光复汉业。 
  雍正六年,曾静听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两次要求进京觐见,却被皇帝拒绝,认为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而岳飞是因女真犯宋而被冤杀的,所以岳家与满族有世仇。曾静便派学生张熙带着他的书信和《生员应诏书》,到西安去找“天吏元帅”岳钟琪,策动起兵反清,说“宋武穆王岳飞后裔,今握重兵,居要地,当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 
  而岳钟琪对清朝可谓忠心不二,根本不想造反。当曾静向他投书时,岳钟琪大吃一惊,因为前不久,有人诬告岳钟琪谋反,被闹得满城风雨。这件事全被雍正皇帝一手挡了过去,他在御批中写道:“数年以来,谗岳钟琪者不止谤书一箧,甚至谓钟琪为岳飞裔,欲报宋金之仇。钟琪懋著勋劳,朕故任以要地,付之重兵。川陕军民受圣祖六十余年厚泽,尊君亲上,众共闻名,今此造言之人不但谤大臣,并诬川陕军民。”这样,岳钟琪万分感谢皇帝。这次张熙来劝岳钟琪谋反,给岳钟琪一个向皇帝效忠尽力的好机会,于是,他按照雍正的密旨,先对张熙秘密审问和诱供,张熙“甘死不吐”。后来,岳钟琪用诡计骗取张熙的信任,方知曾静是幕后指使人。岳钟琪获得真实情况,马上向雍正作了奏报。由于张熙已说出内部情节,曾静也无法隐瞒实情,交待了他们与浙江吕毅中、吕留良弟子严鸿逵等人的联系。之后,雍正立即派出刑部侍郎杭栾禄、副都统党罗海会同湖南巡抚王国栋,联合拘讯曾静。 
  吕留良何许人?早在顺治十年(1653)就中了秀才,本是专门研究程朱理学,明之后,以操守自重,不仕清,而是招徒讲学,很有名气。他写过“清风虽细难欢我,明月何尝不照人”的诗句,明白地表示他的排清念明的思想。顺治时,他参加过考试,后来归隐山林。地方官几次以“山林隐逸”要他出来做官,他都辞谢。吕留良号召人们要坚持汉民族立场,不要为夷狄政权服务。在他的语言和文字中,从未承认清政府是合法的政权。康熙时期,有人推荐吕留良做“博学宏词”的考选,他也不参加。他从事著作,特别强调夷夏之防和井田制度,对清廷和时政表示不满。最后,他终于削发当了和尚。尽管吕留良隐居山林之中,从事著书立论,但他的排清念明思想和骨气,以及学识渊博,存留在大江南北,影响了大批后人,直到康熙二十二年病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