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不得不读的三部大书

 渐华 2017-08-02

人生不得不读的三部大书

今天起,开设柏峰散文专栏。柏峰散文的语言精粹而富有艺术表现力,思想深刻,意境优美。

人生的三部大

人生不得不读的三部大书

天下有三部书无论如何是要细读的:一部是《易》;一部是《论语》,另一部是《老子》——为什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三部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儒家学说滥觞于《论语》,道家开创于《道德经》,而《易》则是一切学说的统摄并为这一切学说提供了先进的哲学思想。

细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和研究方法。老派读书人一般具有这样的读书基本功:一字一句读去,涵咏深味,直读得月明星稀、水落石出,特别是清代的一些读书人更是这样,如段玉裁把薄薄一册《说文解字》,读得如痴如醉,“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竟然读出了“盖千七百年无此作”字数多达数百万的《说文解字注》,真是堪为细读的榜样。20世纪英美兴起至今影响不衰的新批评文学研究同样提倡文本细读,认为阅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首先要了解词义,其次要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真正的读书,当采取如此方法。

用这种方法用来读我国的经典著作,最为适宜——因为这些经典著作,大都字数不多,但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用言简意赅来形容是非常切当:《易》不过6700余字,《论语》1万余字,《老子》5000余字——然而,要把这三部经典著作彻底读明白,那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当刻苦的努力才有端倪的,否则,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是我国古典社会约束和规范人的准则,也就是伦理道德规范,确立了各种层级和次序来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是一门很实用的政治哲学,大到国家治理,小到家庭建设,从纵的方面来看可以经略世界,从横的方面来看可以平衡人际关系,当然,也可以陶冶人格修养道德纯洁情操;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比较超脱,研究的是自然和人如何和谐相处的关系,人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更不能把人力强加于自然之上,人和自然率性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却指出了人和人之外的世界如何前进以及如何科学前进的问题,指出了如何认识人,如何认识人之外的世界,并且还指出了人和人之外的世界的演变路径。

实质上,这三部书揭开这个世界上一切文明的本质,只不过选取了各自不同的阐释对象和阐释角度而已——这三部书实质是一部书,一部分了三个章节的书,这三个章节的书能够“经天纬地”,而能够“经天纬地”的书是不多的,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原初的昭示了天地大道理的元典,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直到如今,这三部书是如何产生的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不仅仅是东方,而且还有西方,几乎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间段里相继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元典——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学说,也只是把这一问题放置在时间流逝的线段中来解说,并没有涉及到更为深刻的原因——我们也只好暂且存疑。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在他们的老师去世后,大家坐在一起回忆老师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针对不同问题对他们的教诲,然后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就这么收集起来一部书,但是,如果再向深处思考:孔子的这些精粹的包含着历史、文化、哲学、教育、伦理、音乐等等内容的至理名言以及隐含在自言片语中的系统的政治理想和学术思想——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学者。

老子相反,估计他也应该有一大批信仰自己学说的学生,但是,没有见到老子的学生整理出老子语录,而是老子西行至函谷关受了别人的催促才跑到楼观台摒心静气地写出了自己的专著《老子》,虽然这部伟大的专著篇幅不长,却成为世界哲学和文化的经典,看来,老子是既述又作的,述的湮灭了,作的流传下来了。

人生不得不读的三部大书

《易》呢,应该成书的年代很早,没有见过老子读《易》的记载,而孔子是确凿读过《易》的,“韦编三绝”就是讲孔子读《易》的故事——但是我想:老子肯定是读过《易》的,而且他不但读了而且还研究得很精深,以至于精深到能出神入化地运用《易》,他的《道德经》里面,就包含着《易》的事物互相转化互相依赖的思想,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道德经》的思想骨架就是用《易》搭建起来的,如果抽去了《易》,那么,《道德经》就会像是拆散开的七宝楼台,一地五彩缤纷的碎片——《易》和《老子》的关系密切相关,或者可以说是互为表里。老子极其聪明,也是智慧绝顶级的人物,不过,和孔子一样,至今也不知晓他的学说师承何人,说《道德经》是玄学,我看,确实是这样,不只其内容玄渺难求真正的解答,就是文本之外也都迷雾一片,不可尽知。例如,老子完成了《老子,就骑着一头青牛徐徐离去,而这一去,就没有了踪影……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与弘扬,流传悠远,至今不绝;而老子的直接继承人是庄子,他先认真地梳理清楚老子的思想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理论阐释,这些文章辑为《庄子》一书。庄子才思敏捷,视野宽阔,文辞优美,想象瑰丽——孔子的儒家学说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而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是提倡人性的适意——于是,前者便以入世的态度对待人生,后者是以出世的态度对待人生,出世与入世是古代读书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或者时而选择出世时而选择入世,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纯粹的出世和纯粹的入世的人很少,大多是依据时势来取舍出世与入世,所以,这就容易产生个人心灵里的矛盾和痛苦,一般排解的方法,大致是两个类型:一种是倾情诗文书画,一种是浪迹山水荒野,也有两者兼而有之——于是,中国文化就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但其思想主脉,是不会脱离《论语》及《老子》的藩篱——仔细阅读经以外的史子集,无论此间的文字多么优雅淡静也无论多么忧愤惆怅,里面从不缺少不少压抑个性和政治失意的不平之气。

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总结汉代以前的著作家们包括他自己的撰述,无不是作者遭受到奇耻大辱才发愤著述的,他一口气列举了西伯、孔子、屈原、左丘、孙子、吕不韦、韩非等人为例来说明,确实令人唏嘘不已;同样,古典书画艺术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宋元明清这个历史区间里,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局,一些不能割舍故国的读书人丢弃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遗世而独立,寄意山水,倾情丹青,如八大山人、石涛等——这些读书人,一生行迹,悲欣交集,却不曾沉沦,因为灵魂的根深深扎于“藩篱”之内,故有如是千秋功业呵——可见文化建构的主体是读书人,主要是失意的读书人,在强硬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的可能,反而在生活中经受了千折百回的磨难,如果再遭遇重新分化组合的社会大变局,一腔幽怨万般情愁,再加上家国之恨淤积心头,于是,头脑逐渐清醒冷静,收拾了行装,或投身教育精心育人,或隐身深山专心著述,或二者并行不悖,例如张载、朱熹、顾炎武、王夫之等一代宗师就是这样,他们以儒家学说为圭臬,却也孜孜不倦地研习老子和其他学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昆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我国传统文化在《易》的奠基下大致形成两大支柱,一明一暗,相得益彰——要读书,这三部著作便不能不读,这是传统文化的根蒂——若是读得好,体会深,不经意间由此生发出新的文化萌芽就是将来的希望……

作者简介

人生不得不读的三部大书

▲柏峰,陕西蒲城人。著有多种文学理论专著、散文集。曾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