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漫谈

 杏坛归客 2017-08-02
                    

                                                                                                                                                                       

前几天赏析了60余位诗友的限韵作品,收获非常大,不仅欣赏了大量的精彩诗句,也学习到了很多新颖的构思以及创作方法。所以,虽然赏析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感觉非常值。今天在这里就自己读后感觉,谈点学习的体会,与各位分享。今天,主要对诗词创作的谋篇、炼字以及修辞方面谈上自己的心得,不是讲课,也不算正规讲座,只是向各位汇报心得,以期得到各位诗友的指点与批评。

 

这里,同时感谢点评期间吴带当风的配合与分担,也谢谢李楠风最后关头的帮助。

 

首先,说一说近体诗诗的架构问题。

 

近体诗的结构,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章法,是我们通常都知道这四个字“起、承、转、合”。我在以前的讲座中,也特别就这个内容做过专题讲座。为什么这么重视它呢,因为在我看来,写作近体诗,这是决定写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写一首诗,其实就等于去塑造一个艺术作品。学习过绘画的人都知道,画一幅画,是需要先构图的。在下笔之前,至少在你的心里,这幅画的大致布局你是要心里有数的。虽然旁观者看你随意挥墨,但是,你自己心里明白,你的笔墨不是乱泼洒的,而是“心里有数”的,哪里该点重彩,哪里该轻浅的渲染,那里应该留白,在落笔前自己是有思量的。这种“心里有数”就相当与我们经常说到的“谋篇”。

 

还有,我们这里也许有做过雕塑的朋友。搞过雕塑的都知道,一副雕塑作品的完成,第一步是要有构思,而操作时最先要做的,就是先搭“骨架”。所有最后的形体表现,都是建立在这个“骨架”之上的。“构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立意”,如何搭好这个“骨架”,就等于我们说的“结构”,也就是章法。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盖房子。盖房子,如果基础不打牢,大梁搭的歪,那么,最后装修的再好有什么用?这样的房子经不起推敲的,一碰就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豆腐渣”工程。对照我们写近体诗而言,就是盖房子,就是在绘画,就是在雕塑作品。

 

我们写诗其实是在追求一种美感的享受,我们都需要这种美要美的自然和真实,而不是“豆腐渣”之美,不是吗?如果诗之文体的结构不稳,无异就是一个“豆腐渣”作品,不管你用的辞藻是多么精心挑选的,多么华丽的材料,都是无用的。华而不实,就是这意思。我在点评的时候常说到一句话,就是“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这两样,是我们终身要修炼的课题。我们还常说到一句话“诗的工夫在诗外”,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谋事处断能力融会在诗词创作中,那么,他的作品,无疑就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和风格。从诗句的纠缠中走出来,会使我们拓展视野,会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再把这生活中的经验和体会带到诗里去,会使我们的作品更丰满,更条理,也更具有真实的美感。我们在生活中,不论是工作、办事、交游以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会有个顺序和步骤吧?都会有个自己的谋划吧?也都会把最强的力量放在最关键的地方去,都明白“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个道理,是吧?

 

话不扯远,回到我们对诗词作品的创作上,也是一样。将自己最精彩的诗意提前释放,或者拖延释放,都是一种浪费。将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不能集中的表达而是散漫地分在各句中,同样是浪费。,在生活中,这种无头绪无节奏的处理方式,我们叫“乱弹琴”或者“胡来”。在诗词创作中这钟无章无法的创作,我们很文雅称之为“结构不稳”或“谋篇不够”,其实性质是一样的。“诗在诗外”的意思,不正是在此吗?详细品评了六十余篇作品(不能算是少数了),可以说这种“谋篇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论是侵淫诗词多年的“老手”们,还是初学乍练的新诗人,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本人在这次点评中斗胆直言,一一拍过,其实就是想申明自己对诗词创作中的这种认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创作上,我不认为有谁可以自称为高手,更别说“第一高手”可言了。批评与反批评,切磋与探讨,正是促使我们互相提高,共享乐趣的魅力所在。对文不对人,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才是对文学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尊重。诗词带给我们的是文化的乐趣,而不是用来修饰我们脆弱的小面子的。狭隘的诗词观,也是限制我们诗意发挥,影响我们进步的大障碍。如果人生格调的局限性如此狭窄,怎么可能让自己的诗意高远逸志呢,又怎么可能使自己作品的境界有所突破呢?对自己诗学观的格局也该有所谋篇,拘泥于自己的小面子,丢掉的必然是更大的文化上的享受。

 

虽然我经常做一些讲座,介绍一些具体的章法上的规则和方法,但是,我并不希望学习者拘泥于这些章法上的形式和技巧。比如,近体诗的章法要求是起承转合,正规的写法是首联(句)为起篇,颔联(句)为承接,颈联(句)为提转,尾联(合)为收束与发散。但是我们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独到的安排和设计,可以把感叹(多为提转时所发挥的)放在第一句上,也可以把景色描写(习惯上是在起联出),留在最后的结尾处。但是不论怎么安排和设计,都要体现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就是通顺自然,变化有度。不论怎么安排,都不要破坏自己作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比如做画构图,我们还可以用对称型构图法,对角型构图法,菱形构图法,S型构图法,虚实性的衬托法等等。写诗作文,我们同样有多种变化谋篇。如我们中学时老师教我们的作文写法一样,可以有正叙、倒叙、插叙等等的写法。诗乃文之精华,其变化艺术更是精彩纷呈不一而足。变化是正常的,在变化中表现出美感,那是新意。但是不合理的,不合乎正常审美原则的变化,就是凌乱,那么其作品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要想变化,首先要有个立足点,那就是稳固。如果,连起承转合的概念都没理解清的时候,你变化什么呢?

 

其实,单就“起、承、转、合”来说,它不是一个呆板的概念,更不是所谓诗学上的写作“框框”。他体现的是基本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浅显地理解一下,万事皆有开端,所谓开端就是“起”,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承”,事物发展的本身就是变化,艺术性的提炼,那就是“转”。有开始就有结束,世界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是吧?曲终人散去,来年再相聚,那就是尾声,也就是所谓的“合”。

 

这个规律,其实也是我们一般性的审美依据。所以,动辄轻视这个章法的人,他轻视的不是这个词本身,而是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换句话说,他所轻视的其实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这个有序的世界。毫不夸张的说,看着很简单的四个字,其实是需要我们认真领会终生的。我们在诗学上的进步,其实就取决于对这四个字的领悟。认真的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真的懂它了吗?

 

关于近体诗的结构上技巧性的具体探讨,我们以后可以深入切磋。在我的QQ空间里有一些个人的总结和笔记,欢迎群里的诗友们前来批评指导。下面,我们再大致谈一下关于炼字方面的话题。

 

关于炼字和造句

 

前面我用大量的篇幅说了诗词创作之“谋篇”的意义所在,虽然也举了些具体的例子,但还是有些空悬的感觉。谋篇,总的来说只是一个概念。而我们具体动创作诗词作品,是要具体落实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上的。文字的熟悉以及熟练使用,才是完成我们谋篇布局的要点所在,它是构成我们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关于如何炼字,我也常做相关的讲座。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个人在炼字方面的一些体会,以求诗友们的指正与批评。

 

我们平常所说的“炼字”,是指对诗里的“虚字”进行推敲,也就是对“除了名词、代词及代名词等本身具有一定含义的字以外的字(虚字的定义)”进行筛选,斟酌,选用。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炼字”。平常主要是对“动词”和“形容词”炼的比较多,因为在近体诗里,他们的作用很大也很普及,它们是决定诗是否可以灵动起来的关键。一般的情况下,对于诗句的修改调整,主要是对这虚字的推敲。因为实字其实是不轻易动的,那是我们的主体描写对象。即使比较矛盾或相隔比较远的意象,我们也可以通过炼字使其具有必要的联系。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实字是骨,虚字是筋,所选取的意象群还是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为好,至少达到使人不产生歧义的为好。比如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如果你要写上“落叶纷纷”的景象也不一定是错,虽然“落叶纷纷”主要是描写秋天的。但是你要在你诗里有所设计才好,对比、反衬、想象等修辞手段都要跟的上。不然,写上这么一句你就不管了,毫无整体的设计和构思,那么,肯定是偏离主题了。至少,在你的诗中,产生了与主题格调不一致的起到不协调效果的杂音。

 

这样,我们也可以意识到,意象的选取,以及炼字的作用,其实是和谋篇相一致的。谋篇与炼字,是要同步修行的。

这里再举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来讨论一下,我们有朋友的作品是这样的:

 

城中未省春光好,槛外无将秀色分。
觅径拾阶钟鼓近,鸣禽甫动渺然闻。
遥观铁耒仍耕绿,暗嗅山僧应煮芹。
莫问余心牵念否,撷桃花润染诗文。

 

后面都不讨论了,只就“起联”来分析一下,并陈述一下我的个人观点。目的是分析意象的协调性对诗意的影响。这里值得商榷的一点是“槛外”在这里是否合适。按照诗意大局来看,“槛外”并不孤立存在,它在后面是有照应的,比如通过后面的“钟鼓”“山僧”等意象的描写,“槛外”至少表现出了一种“禅境”也就如作者后来所说的“槛内是世俗红尘,槛外神仙方外,也指出家人的所在”。

 

而我对“槛外”的解释是“门槛外”,有意这么解释,是为了与起句的“城中”对应上。点评时,每遇这类比较突兀的字眼,我都会去查阅相关资料的,“槛内”“槛外”的含义其实是很早就知道的,即使不知道,也是不难查到的。但我为什么还要这么解释呢?我就是从意象之间在诗句中的协调性来解读的。上句是“城中未省春光好”是写实在的景物,下句就“槛外无将秀色分”,和“城中”相对比,“槛外”则很突兀地跳到很抽象的虚拟意义的界里界外了。这种对比是不成立的,尤其是“槛外”之语本身就是一种比喻,如果把它再化为“古寺”等意象,又再用到这里便过于复杂化了。尤其是起句,开篇就直接就把人带到这种凡俗与方外的“意”的对比层面上,是会使得诗意在开篇就为之一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脉,在开始就打了个“结”,读之不畅,感觉上别扭。简单地说,“槛外”是个很抽象的词,将之具象化是很生硬的,也不适合用在这里。

 

上面对一个词的推敲,其实性质上也是关系到诗体的谋篇的。谋篇就是落实到具体的句子和词的选用上了,这里说的,还仅仅是目标意象的选取。意象的选取,要以围绕诗意展开为好,使之容易贴切主题。比喻,夸张,比拟等也可以有脉可寻。不然隔的太远,即使你牵强的解释的通,那也很勉强了。

 

还比如,我们这次作业作品中,以《春》为主题,可是很多人却喜欢写上了“梅”的意象。强行解释为地域原因,说梅也可以在春天开,这样的解释是无效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梅”是岁寒三友之一,在诗意的表现中以及审美习惯上,“梅”就是耐寒的,就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笑傲霜雪的。把它写在春天的题材里,用做比喻或衬托的手法可以接受,那要看你的修辞手段了。但是,如果把她作为春天里的景色之一来做一般性的描写,那就是隔了,这无可争议。况且,可以表达春天象征的景物比比皆是,何必非要拿那不是春天象征物的“梅”来做景色铺垫呢?对主题有帮助的可以,干扰主题发挥的,就必须舍得放弃。

 

上面说的,其实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炼字的范畴,而更多的是对谋篇的进一步的细化的阐述。意象的选取,主要是在实字的选用上,它们是诗之骨架,他们决定了诗体架构的基本要素。所以,铺景造境,要有谋篇意识,要想体现个性,不该在这里强行表现的。

 

至于炼虚字,其实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学基础功力。很多人找我让我帮他改诗,我一般的只是做指导性的启发,而尽量不去真的给他修改。炼字,炼的是什么,其实不是字本身,真正炼的其实是思路。比如写“莺”或“燕”一类的鸟与林木的关系,我们正常的写可以说“鸟栖树”,也可以说“鸟穿林”,但是换个思路,写成“林惊鸟”呢?或者诸如“掠风春燕叶沾身”呢?同样是林与鸟的关系,多换几个角度,从树的角度去写,从鸟的角度去写,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写,拟人的手法去写,比喻的手法去写,甚至从梦境的角度去写。这样多换角度去想,是不是选择范围就宽了?选择多了,那么,总能找到最恰当的也是最喜欢的动词来。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总是说要换位思考,在写作时,更需要“换位思考”。这就是将诗外的工夫化到诗里去的典型例证。总是有人说没词了,词汇量不够。其实,根本不是词汇量的事,而是思路太窄。去读读李白的一些诗句,再读读家喻户晓的那些唐诗宋词,那里有多少生涩艰难的字呢?其典型特点,一是谋篇得当,再一个就是他们的炼字,炼的不是字,而是炼的思路。人皆说诗人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活跃在哪呢?就是思路比一般人要宽的多。如果说谋篇是架构诗歌房间的大梁骨架,而炼字,无疑就是给房间精装修。炼字与谋篇的精美结合,诞生的就是我们得意的诗词作品。

 

诗学的修炼,其实就是人生品位之修炼的折射。乐于诗,醉于诗,享受于诗,是我们的兴趣作者。愿与大家共勉。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这里吧,谢谢各位。


醉月诗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