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他竟是巴赫的忠实门徒

 董校长读书 2017-08-02


“好奇。一股永无止境、永不餍足、一再复苏、令人难以按捺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从不给我宁日,一直保持强烈的饥渴。


我觉得自己像囚禁已久的犯人,突然摇摇晃晃地闯入绝对的、喧闹的生活中,带着满腔强烈失控的好奇心。我留神观察、四下注意,一切都那么不真实、奇幻、骇人而荒诞。我捕捉到飘扬的尘埃,或许是部电影,这又有何意义呢?这一点也不重要,但我却觉得有意思,我不断坚持那是一部电影。


我开始独自应付我捕捉到的物体,或开心、或失意地忙碌着。只有这个才是我的真理。”

——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在《第七封印》拍摄现场

1956年 ? AB Svensk Filmindustri


英格玛·伯格曼无疑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瑞典人之一。他在戏剧、电影乃至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曾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3次6项奥斯卡金奖。英格玛·伯格曼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


电影《第七封印》剧照


伯格曼以他那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他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瑞典和世界影坛。


2006年,李安特地前往法罗群岛拜访自己的偶像伯格曼


伯格曼擅长在电影中用音乐传达驳杂的思想。巴赫的音乐作为复调音乐的典范,有着近乎完美的内在均衡和音乐逻辑,这正契合了伯格曼内在的理性关切。


英格玛·伯格曼


巴赫的音乐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伯格曼的影片中的。60年代,伯格曼在电影创作和个人思想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他的影片注重人物的心理,热衷于探讨灵魂问题;故事的视点更加散漫,较之以前远离了线性叙事,更多地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


摄影大师欧文·佩恩(Irving Penn)为伯格曼拍摄的肖像照


巴赫简洁而严谨的音乐正是在此时闯入了伯格曼的理性世界。他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与整个宗教上层建筑一刀两断了。上帝不见了,我同地球上的所有人一样成了茫茫苍穹下独立的一个人。


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当时甚至有过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去深入研究巴赫的念头,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但巴赫宏大浩瀚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虔诚单纯的慢板作品无疑给伯格曼中后期创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犹在镜中》、《沉默》、《安娜的受难》、《假面》、《呼喊与耳语》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乐。


伯格曼电影《假面》海报


从来没有一个电影导演能够像伯格曼这样,把巴赫的音乐同影片如此契合在一起,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巴赫的音乐不再是背景声,而是影片本身。


伯格曼电影《犹在镜中》海报


在电影《犹在镜中》,伯格曼使用了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第二首第四部分“萨拉班德”作为主题音乐。“萨拉班德”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是片头作为引子出现;第二是女主角偷看父亲日记,发现自己患有不治之症,而父亲却冷静地记下病情发展,只为充实他写作的题材时;第三是全片高潮,当女主角与其弟在搁浅的破船上发生越界悲剧,走向沉沦与毁灭时;以及全片结束时作为尾声的重现。


伯格曼电影《犹在镜中》剧照


电影《呼喊与细语》的名字来自瑞典音乐批评家内夫·弗里契(Yngve Flycht)对莫扎特第21首钢琴协奏曲的评论,英格玛·伯格曼说这篇评论“听来仿佛耳语和呼喊”。


伯格曼电影《呼喊与细语》海报


在这部电影中,巴赫简单优美的旋律赋予了伯格曼思辩电影独特的感人力量。孤独痛苦与不可交流是影片的主题,贯穿全片的是不可辨识的耳语与悲痛欲绝的呼喊,而伴随着不知所云的耳语的,正是萨拉班德舞曲。画面中,甚少交谈的卡琳和玛利亚紧紧地抱在一起。在电影中,音乐超越了语词的力量,架起灵魂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伯格曼电影《呼喊与细语》剧照

卡琳和玛丽亚相拥时言谈甚少,背景音乐为“萨拉班德”



“萨拉班德可能是全部组曲中最悲哀的曲子。它有一种特别的真诚与率直,这是一种音乐的脆弱,就像一个全神贯注的祈祷者。你不是为听众演奏这段音乐,你是在为你自己演奏——听众只是在偷听,偷看达到白热化强度的孤独,和一个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的艺术家的身影。”

——罗斯特洛波维奇谈如何演奏巴赫


伯格曼电影《萨拉班德》海报


2002年,84岁的伯格曼为瑞典国家电视制作了电视电影《萨拉班德》。这是自他1982年拍摄了《芳妮和亚历山大》,宣布退出影坛以后,20多年来惟一在电影院里与观众见面的长片作品。影片中,女儿卡琳娜正在学习演奏“萨拉班德”舞曲。


伯格曼电影《萨拉班德》剧照


伯格曼电影《秋天奏鸣曲》海报


“肖邦感情充沛,但并非多愁善感。这首序曲讲的是痛苦,而非妄想。”在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秋天奏鸣曲》中,由英格丽·褒曼饰演的钢琴家夏洛特在听完女儿弹奏的肖邦a小调第二前奏曲后,给予了如此评价。她关注的始终是音乐,而女儿伊娃关注的却始终是母亲。



电影中母女通过弹琴实现交流与沟通


久别重逢就像一场隔靴搔痒的玩笑,母女之间为“和睦相处”所做的努力却演变为最后的争吵;与此同时,她们又都沉浸在对往昔的痛苦回忆之中。肖邦的第二前奏曲起伏波动的强弱变化和戏剧性的变调相结合,正暗示着这一转变。在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中,肖邦的音乐具有一种狂想曲般的不可预见性,那是隐藏在音乐表层之下的痛苦试图打乱音乐的秩序。


英格玛·伯格曼


影片中还使用了亨德尔和贝多芬的作品,以及巴赫第四降E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情绪起伏很大、伤感的独奏曲,音符缓慢地上升,下降,最终以一个逐渐减弱的低音煞尾。对于巴赫,伯格曼说:“他赋予我们深邃、慰藉和静谧,那是古人在宗教仪式中获得的财富。巴赫的音乐是对理想世界清醒的沉思,没有教堂也永远能够演奏。”



《巴赫马拉松》十小时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