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乐经》译文
2017-08-02 | 阅:  转:  |  分享 
  
乐经》译文

乐本篇

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译文: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内心的活动,是受到外物影响的结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因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相互应和,由此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讲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原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乐是由声音生成的,它产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动。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原文: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所以先王十分注意怎样来对人们进行影响,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思想,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情感,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邪恶行为。用礼制、音乐、刑法、政令,这四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成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文:一切音乐都是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感情在心中激荡,因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声音组成和谐的条理,叫做音乐。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祥而快乐,这是政治和谐的表现;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即将灭亡的国家,音乐充满乐悲哀和忧思,这是人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音乐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原文: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

1/12页



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译文:宫音是君,商音是臣,角音是民,徵音是事,羽音是物。这五种声音不发生混乱,就没有弊败不和的音了。宫音混乱就成为散漫的声音,象征着国君骄横;商音混乱就成为偏激不正的声音,象征着官吏堕落,角音混乱就成为忧愁的声音,象征着财物匿乏。五种声音都发生了混乱,互相排斥,叫做慢,在这种慢的情况下,国家灭亡也就在眼前了。

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是社会动乱的音乐,接近于慢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社会上盛行着欺侮国君自私自利的风气,无法收拾。

原文: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库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译文: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事物伦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声音不懂的音乐的是禽兽,只懂得音乐而不懂的乐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够懂得乐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别声而知到音乐,由辨别音乐而知乐理,由辨别乐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坏,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声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不懂得音乐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乐理。懂得乐理就接近于知晓礼仪了。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乐的隆盛,并不是使声音极尽华美。在宗庙中合祭祖先的礼仪,并不是使食物滋味极其丰富。在宗庙中弹奏的瑟,安装这音色沉浊的朱红色熟丝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弹奏时发出沉浊而舒缓的声音,一个人唱歌,三个人应和,这声音并未达到丰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礼仪,崇尚玄酒,并以爼盘载着生鱼,肉汁不用盐菜来和味,食物的味道并不丰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礼乐,并不是它来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它来教导民众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从而归

2/12页



于正确的人生正途。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

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

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译文:人初生时知识很简单,这是天赋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是简单的本性获得了发展的表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比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天理就灭绝了。

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也变成各种事物了。所谓人变成各种事物,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所以先王要制定礼乐,让人们有所节制。

披麻戴孝的哭泣,是为了节制丧礼,钟鼓干戚的歌舞,是为了享受到适当的快乐,关于婚姻和冠笄的规定,就是为了使男女有所区别,定期举行射箭和宴会,就是为了安排正当的社交活动。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乐论篇

原文: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乐的协调就能使人们互相亲近,有了礼的区别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乐超过了限度就会让

3/12页

人放荡,礼超过了限度就会使人分离而不亲密。使人们感情融洽,仪态庄重,这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原文: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在外表体现。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礼在外表体现,所以具有各种礼仪制度。隆重的乐一定平易,隆重的礼一定简朴。乐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达的实行,民众就不会争夺。用礼让治理天下,说的就是实行礼乐。

强暴的人不再出现,诸侯都归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来发动战争,五种刑法也弃置不用,百姓没有患难,天子也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教通达地实行了。父子之间亲睦,长幼之间有次序,四海之内人们互相礼敬尊重,这就表明礼教通达的实行了。

原文: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译文:大乐和天地一样协和,大礼和天地一样调节,因为那样协和,所以能够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那样调节,所以能够用来祭祀天地。社会上有礼乐,幽冥中有鬼神,这样就能使四海之内所有的人都互相尊重互相亲爱了。

原文: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译文:礼,是规定尊卑贵贱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的。乐,是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互相亲近的。礼和乐用来治国安民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袭下来。他们制礼作乐都与时势相合,为礼乐命名都与所建立的功业相符。

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乐的器具;屈、伸、俯、仰、缀、兆、舒、疾等姿态,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动的区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乐的表现情状。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种规定,都是礼的工具;升降上下、回旋、袒开或掩闭上衣,都是礼的表现形式。

懂得礼乐性质的人就能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就能

4/12页

传承礼乐。制礼作乐人叫“圣”,传承礼乐的人叫“明”。“明”与“圣”,是传承和制作的意思。

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译文: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有了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育生长;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区别。

乐是根据天的道理而作的,礼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礼不合度就会引起混乱,作乐不合度就违背正道。明白天地间万物的道理,然后才能兴礼作乐。

和谐而不淆乱,是乐的内在精神;使人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使人庄重恭敬顺从,是礼的职能。至于用乐器使礼乐得道表现,通过声音使礼乐得以传播,在宗庙社稷中行施礼乐,用来奉祀山川鬼神,这些应用礼乐的事情是统治者让人民一起来掌握的。

乐礼篇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译文:君王们功业成就了才作乐,天下平定了才制礼。那些功绩伟大的君王所作的乐是完备的,那些治理天下周到的君王所制的礼也是全面的。

手持干、戚的舞蹈,并不是完备的乐。烹煮肉食来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礼。

五帝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乐。三王各人的时代有别,就不承袭前代的礼。

作乐过度就会生出忧患,制礼不精就会发生偏失。能够做到重视乐而不发生忧患,制礼完备而不发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伟大的圣人吧!

原文: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译文:天地之间,事物各不相同,因此用礼的制度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事物发展永不停息,互相融合互相转化,因此需要兴起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统一。春天生发,夏天成长,是自然界的仁,秋天收获,冬天收藏是自然界的义。仁和义的道理相近,义和礼的道理相近。乐的







献花(0)
+1
(本文系唐虞堂中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