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等奖作文:游子当归

 砥砺前驱 2017-08-02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1.从“碎片化阅读”中走出,去关注“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认识历史的全貌、人性的丰富、思想的博大等。结合你对阅读过的一本“整本的书”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2.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戏曲、书法走进课堂,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一把古琴、一段古城墙、一把油纸伞、一件青花瓷……很多很多事物都显示着某种传承,我们在传承中回望历史,弘扬精神,开拓前行。关于“传承”,你想到了什么,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900字。


【现场特等奖作品】


当归:

展信好!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见字如晤”。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是否会想起你执笔写着处方的老父亲,以及那间养你育你却又眼睁睁见你远赴重洋的医馆。而我,不必看见书信便可想见你紧锁的眉头和反感的面容。我明白你的苦处,只希望你看完这封信再做一切的定论。

咱们家祖上四代行医。自你于淡淡草药香中呱呱坠地的那刻起,你的血脉便刻上了药草的纹理。翻找药材时指尖触及药罐上繁复的篆字,于是为你取名“当归”。

你说血脉不应成为绑缚你命运的枷锁,一个人的未来应由自己选择;你说你对中医并不感兴趣,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错了,孩子,你还没有看清自己的心。

血脉并非仅仅赋予你传承的命运,它同时也赐予你对这项事业深入骨髓的热爱。你五个月时便用小拳头握着捣药的棒槌挥舞;你四岁时便能说出几十种药材的名字;你上小学时写自己的爱好和梦想,笔迹稚嫩,却篇篇不离行医;你上大学时身居异乡睡不着觉,非得熏了苦艾才能安眠……如果说这些是耳濡目染中必然的结果,那么我还有一条铁证:你很小的时候,有一回把手伸进盛药材的罐子里鼓捣。我正要呵斥,却见你伸手捏起一株药草,小心地闻了闻,又轻轻伸出舌尖舔舐,脸上是我从未见过的好奇与欢快。那一刻,我知道,你生来就该传承这一切。

但后来,不知怎的,你突然就对中医失了兴趣。也许是那一次,读了鲁迅的文字,同学戏谑地问你,家里是否也用经霜三年的甘蔗抑或同居一巢的蟋蟀作药引?你从此渐渐地把“养气补虚”一类的话当做江湖骗子的口头禅,大学毕业后一意孤行地出了国,逃离这间医馆了。

当归,你可知,一个人生来就是带有责任的?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便是得了天地父母一个最大的恩惠。正如我们毫无怨言地养育你成人,你也应自觉地肩负起家族的事业。你说海外风景独好,山高水长;我说医馆是你前生记忆的载体,是你魂牵梦萦的原乡。你说中医式微,前途茫茫未卜;我说只顾风雨兼程,哪管他未来的模样。你又说从业者众,少你一人无妨;我说每一行啊,都像一条锁链,多一环就是多一份力,少一人就短那么一截,永远都不多你一个。

中医这门学问,和别的那些都不一样。中医的本质是医道,是生命之道。别的传统文化,消亡了固然十分可惜,但中医一旦消亡,就意味着千千万万本可存活的人可能会不治而死。你爷爷当年对我说过,医者就像鬼门关下的渡船人,每渡一次人,救回来的就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哪怕只多救一条命,都是无上的功德。你现在无比珍视自己的未来,务求走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过上美满的一生;看着那些病人眼里渴求的光,我总想到你,他们也和你一样,盼望着灿烂的前程。

中华文化,光明璀璨,源远流长,中医尤其如此。自神农尝百草始,至后世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至屠呦呦以青蒿素摘得诺奖。是他们在传承中医学,却又远远不止他们。

一个民族需要优秀的精神食粮,涵养文脉,承载历史;而一个人亦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支撑他走过风刀霜剑、人世坎坷。我们这个家族的精神命脉,就在悠悠药草香气间流传。拭去青年人的自傲,拭去旁人的目光,洗尽一切浊世里迷乱双眼的铅华,你会看见自己的心,它朝向医馆里悬壶济世的生活,也朝向同样望向你的长辈,又或者,二者早已融为一体,再难分离。

站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土地,远远望着这封信寄来的方向,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幼时念诵过的诗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当归吾儿,当归。


盼你归来的父亲

2017年7月29日


附录:文阅读想得高分,这些答题套路必须学会 !

为了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类题型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越来越高。


可是,读了很多书并不代表学生能真正做好阅读题。平时的阅读是一种积累,懂得答题套路则是得高分的助推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这些套路,让学生答题也有章可循。


1

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示例】

(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2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

(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3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从普通居民到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号召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好啦好啦,看完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赶脚?其实语文现代文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平常的积累,上述答题套路只是考试得高分的助推器。学生们在注重平常积累之余掌握必要技巧,考试高分妥妥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