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说读写”居然可用来学音乐美术数学科学,逆天了!

 未来决定现在 2017-08-02


听说读写——是我们自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似乎只能应用于语言学习上,然而,一个叫铃木镇一的日本人居然用它来进行音乐早教,颠覆了我们的理念。


■ 铃木音乐教学法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学会讲话之前,都必须大量听别人谈话,开口说了很多话以后,才会开始学习读书写字。同时,孩子也非常想模仿身边的大人,像大人那样做事情。


根据这些事实,铃木发明了自己的教学法。如果日本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按照铃木创立的方法学习小提琴,那么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就要开始在家中播放音乐。很快孩子就会对这些音调很熟悉,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东西,后来有实验证明,六个月大甚至更小的宝宝都可以把音调记得很清楚,而且听到熟悉的音调时会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


孩子长到三岁左右,两位家长中的一位(通常是妈妈),就会开始上小提琴课,而且带着孩子一起,老师上课采用铃木教学法,在老师家里授课,上课时老师会给妈妈一把小提琴,向他示范如何拉琴,然后老师拉一段孩子以前听熟了的曲子。随后老师又向孩子妈妈示范怎么拉。因为这是第一次上课,曲子非常简单,很快就能学会。下课后,老师会告诉孩子的妈妈,回去以后,在下次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她在家里要一直练习这段曲子。后面几次课,老师仍然会采用这种上课模式,孩子也总是和妈妈一起来上课。大约三四次后,如果孩子的确仍然很感兴趣,老师就会很神秘地拿出一把幼儿用的小提琴,问孩子:你想试一试吗?是的,当然想!

于是下课后妈妈领着孩子,带着小提琴回家去一起演奏亲子二人都熟悉的曲子。这样过一段时间,尽管妈妈仍然需要去听课,听孩子演奏,但到了这时,如果他自己不想拉琴,就可以不拉,由孩子独自学琴就行了。天长日久,孩子会学习别的曲子,而且除了单独上课,孩子还有机会和别的孩子一起演奏,发现他拉的曲子那些孩子也会拉,他会感到很快乐。

等到孩子能够熟练演奏小提琴,能拉很复杂的曲子,这时,才引导他们认识曲谱,还要确保他们已经会拉谱子上的曲子。再过一段时间,孩子才开始看谱子,边学新曲,不用再听着学。


铃木教学法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5-6岁的孩子就能演奏难度很高的曲子,比如巴赫的小提琴二重奏协奏曲。而且,采用铃木教学法,老师和孩子是感受到乐趣和兴奋之情的氛围中开展教学的,比我们传统的音乐早教更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抵触心理。

爸妈们都看懂了吗?这不就是自然语言的习得过程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吗?“听说读写”本是学习语言的自然过程,在这里,同样的内涵拓展出了新的外延。


在早期让儿童不断地听曲,就是一种被动性的输入,这是“听”。然后让儿童尝试拉自己拉听过的曲子,这就仿佛儿童呀呀学语,是“说”。当“听”“说”都很熟了,才开始看谱拉,这就进入“读”的阶段。将来孩子以后自己做曲,这就是“写”了。


铃木非常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这和亲子英语早教的理念如出一辙。在早期教育中,爸妈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言教不如身教,爸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但在早教中的角色和地位却不是任何专家可以替代的。


突然想到一点——先让孩子听曲,然后让妈妈学习演奏同一首曲子,以迅速获得孩子认同感、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不就是“大预习原理”的应用吗(参见《科学启蒙之大预习原理》)?


如果能够让孩子提前在无意识的、无防备的状态下被动接触到新知识点(预习),那么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该知识点时(此时新知识已经变成次新知识),孩子会迅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快速地接受、融入和吸收,进而形成主动式学习。


■ 用“听说读写”开展其他学科早教


用自然语言习得法来开展音乐早教,似乎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比如,和音乐同为艺术领域的美术。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画册、画展等方式让孩子大量接触世界名画(“听”)。等孩子稍大一些,让他看妈妈如何学习画画,给他一支笔,你自己试试吧(“说”)。等孩子对绘画完全进入角色后,才开始正规的绘画技巧学习(“读”)。孩子完全掌握技巧后,就可以进行自由绘画创作了(“写”)。


这种“四段体”的表述方式你掌握了吗?我们来试着说一下自然科学。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带孩子看各种科技展、博物馆、科普画册和视频资料等(“听”)。等孩子稍大一些,让他看爸爸怎么做科学实验,如果愿意参与,一起来动手做实验吧(“说”),这一阶段只是给予孩子对科学感性的认识,不要求孩子掌握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公式。等孩子入学,学习自然科学时,发现都是小时候接触过的,他对科学原理和公式的理解会更深刻、更易内化(“读”)。相信不久后,孩子就会尝试做自己的实验,搞一些属于自己的科技小发明了(“写”)。


爸妈们可以自行尝试编写其他学科早教的“四段体”。


■ 细究“听说读写”


爸妈们看出规律来了吗?


类似小孩子学习母语,在“听”、“说”阶段,主要是为孩子将来正式的学科教学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一阶段,并不对孩子进行系统性教学,更多的是利用刻意搭建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父母亲榜样的力量来引导,让孩子效仿。大家都见识过,小孩子的模仿力是相当惊人的。这一阶段,孩子即使犯错也不需要刻意批评纠正,这时的错误我更愿意称之为“模仿差距大了些”,而孩子的观察力是惊人的(参见《超超的超能力》),孩子自己会通过观察、比较、尝试、再观察、再比较这样的过程来缩小模仿差距。


“听”、“说”阶段,其实就是学科的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积累了对学科知识大量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对学科的兴趣爱好,或者换个高大上的词——内驱力。所以,到了“读”、“写”阶段,当学科理论知识正式介入时,教学将会非常顺利,基本上就是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最后,我尝试来总结一下。


“听”和“说”:“听”是输入和学习,“说”是输出和实践。孩子这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是被动和盲目的,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原生态的、无任何雕琢的、无序的探索实践活动。


“读”和“写”:“读”是输入和学习,“写”是输出和实践。相比较“听”和“说”,“读”和“写”的学习实践是主动的、有章法的,是孩子对未知世界有目的、有指导的、有序的探索实践活动。有了“听”和“说”的预习基础,“读”和“写”更为顺利和有效。


如果说“听”和“说”是为孩子学习该学科集聚内驱力,那么,“读”和“写”就是内驱力的迸发和宣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