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生理\病理之一,但真正说得明白清楚的,我还没看到几个版本,大多数是人去亦云,把前人的重抄了一遍就算交待了.
首先,我们确定一下,痰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痰"是人体肺里面的脓性分泌物,必需排出人体外面,那就没法讨论了;事实上,"痰"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只是因为身体寒或热太过,无论是寒凝还是热炼浓缩均可成为"痰",身体为了不让这些浓稠物堵塞气管,所以反应出一种机制,通过咳嗽的形式排出体外,即为我们所看到的"痰".
脾神经系统控制着全身的淋巴结和淋巴管道,我已在另文有专论,在此不重复;现代解剖和生理研究已经证实,人体的腹部的乳糜池收集的就是腹部的淋巴吸收回流的脂肪物质,然后通过淋巴总管上传到颈静脉,再回流到肺部;我相信对于这个人所供知的结论不会再有人有异议.现在的问题是,淋巴管里上传的仅仅是脂肪物质吗?这个向上传导脂肪物质的过程要克服地球的地心吸引力,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是没有条件和能力做更深程度的研究的,有心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条件去检测这个通过淋巴总管上传的营养成份,看是否只有脂肪物质?我可以预见得到,成份远不止脂肪而已.所以中医说的"脾主升清"是不无道理的.
现代解剖已经证明,我们人体吸收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是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再进入肺流向全身的,但现代解剖也没有解释清楚,当门静脉高压,静脉回流阻碍的时候,人是怎么活的!因为高压力会让腹部的营养无法顺利通过这个门静脉通路进入肺而循环全身了.(不会有人跟我说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是低压力往高压力流动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淋巴总管这个通路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完全代替其它的通路完成全身营养的输送,所以我才有前面所说的里面的成份不完全是脂肪成份,那么,中医所说的"脾为生化之源"就是有物质基础的,而不是胡说.当然,我们现在也没有更确切的证据说明,腹部的静脉回流到肝脏有无脾神经系统的参与;如果证明是脾神经系统在参与控制,那就更显得古人的伟大了.
当人体腹部吸收的营养成份到达肺部之后,在肺泡里要进行静脉与动脉的交换,才能通过动脉把营养成份带到全身去.如果这个时候,肺太过寒凉,营养物质在肺泡里就不能顺利交换到动脉;同样,太过热盛,会把水份带走,也不能顺利交换到动脉,慢慢的,在肺泡里积的量较多时,就会保护性的移到支气管和气管里,无论是寒还是热.都会让这些营养物质更进一步浓缩;人体不得不启动保护机制,强制性的排出体外,称之为"痰".
从这个过程来看,我们会很明显看得出来,脾把营养物质不断送到肺,是为"生痰之源",但因为交换不畅,所以,停留在肺泡\支气管\气管里面,所以只是储藏作用,是为"储痰之器".只有排出体外才称之为"痰",如果能在体内再交换到动脉里去,称之"化痰";所以经常吐痰的人,你会发现没有几个身体很好的.因为他(她)把营养都吐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