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2 15:02 | 豆瓣:糯木 ![]() 今年漫威的复仇者们是不会集结了,DCEU即将完成首次英雄集结的《正义联盟》倒是十分令人期待。 但在影片制作的最后阶段,却相继爆出主创人员变动的消息,扎克·施耐德退任该片导演后,又惊闻琼基·XL也将不再担任配乐,而接手的不是别人,正是蒂姆·伯顿的御用配乐师、1989年经典《蝙蝠侠》的配乐作者丹尼·叶夫曼。 这不管是对于叶夫曼的乐迷,还是蒂姆·伯顿版《蝙蝠侠》的老影迷来说,都是令人激动的消息,笔者又忍不住感叹一句DC家的配乐是真会挑人啊。恰逢今年也是由两人合作的《蝙蝠侠归来》上映25周年,一拍脑门,不如咱就来聊个五块钱的DC漫改电影配乐史吧。 坐好扶稳,一列横跨39年的DC辉煌配乐列车即将发车。可能会很长,请备好酒水饮料瓜子花生八宝粥.etc ![]() 来,让帅气逼人的司机我(左)为超凡脱俗的你(右)戴上耳机 尽管DCEU近年作品褒贬不一,还常被人拿来与隔壁漫威相比较,仿佛漫威版图已在稳步扩张,DC还在不断试错,但有一点是绝对不怕比的,那就是配乐。当凌乱的漫威才意识到要重视配乐时,DC已经祭出了十数张经典原声。 严格意义上说,DCEU的概念是从2013年《超人:钢铁之躯》起算,但要说DC一直在牛X很难被超越的配乐宇宙(本司机编的词,非官方),就得从1978年克里斯托弗·里夫版《超人》开始讲起,配乐大师们留下的深入人心之乐章,至今和将来都会是DC漫改史上珍贵的音乐遗产。 1.老《超人》四部曲(1978、1980、1983、1987) 作为美国漫画史上第一位超级英雄,超人的首次大荧幕真人亮相早在1950年的《原子人大战超人》,不过观众们最熟悉的还是1978年的《超人》,狂扫全球票房3亿美金,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的超人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而经典中的经典,当属好莱坞电影音乐教父约翰·威廉姆斯为其创作的超人主题曲: 在线: Theme From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它不仅是几代人耳熟能详的记忆,甚至很多90后的朋友,即使不曾在电视上看过那个穿着红内裤恣意飞行的男人,也一定曾在童年的某个早晨被这首主题曲唤醒去做操。 在70年代的好莱坞,约翰·威廉姆斯几乎承包了科幻大片配乐,包括经典的《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超人主题曲依然是他明显的华丽交响风格,军号般的铜管乐主旋律,宣布这位伟大英雄人物的登场,英气逼人,恢宏勃发。 后来很多运动会将这首主题曲用作运动员进场曲,威廉姆斯也凭借该系列配乐拿下土星奖最佳配乐和奥斯卡提名。 ![]() 约翰·威廉姆斯 2.老《蝙蝠侠》四部曲(1989、1992、1995、1997) [1] 前两部(蒂姆·伯顿执导) 尽管1989年的蒂姆·伯顿还是一个没有票房纪录的新人,但他的个人风格已经非常明显,由他执导的《蝙蝠侠》一改以往超级英雄积极光明的影视形象,这部暗黑又带点怪诞风格的英雄电影一上映就抓住了所有人的胃口,拿下全球4.1亿票房,位列年度榜亚军,创下DC漫改电影票房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 ![]() 当年还是鲜肉的伯顿(右一)与蝙蝠侠和丑爷 但笔者一直认为,蒂姆·伯顿的鬼才需要插上翅膀才能天马行空,这个翅膀,就是丹尼·叶夫曼的配乐。迄今为止,两人已经合作了近30年之久,彼此已是超越默契的伙伴。 摇滚乐队出身的叶夫曼配乐风格大胆多变,蝙蝠侠的主题曲用了极简短的主题乐句,编织成激烈诡谲的乐章,时而危险,时而强势,跌宕起伏,印象深刻: 在线: The Batman Theme - Danny Elfman 《蝙蝠侠》大获成功后,两人获得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1992年的续集《蝙蝠侠归来》,我们的怪兽狂热爱好者蒂姆·伯顿同学几乎将它拍成了一个怪物电影。尖顶林立的哥特式哥谭市,明暗反差强烈的漫画式平面布景,苍白狰狞的反派怪物企鹅人,让人想起经典的德国表现主义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 ![]() 《诺斯费拉图》 ![]() 企鹅人 叶夫曼更是为之疯狂创作了时长90分钟的原声,酣畅淋漓。比如企鹅人的出场曲充满了歌特式的孤寂与黑暗童话的奇诡,配合废旧马戏团般的人声吟唱,将企鹅人这个被遗弃的、打着玩具伞、开着鸭子船的怪物塑造得疯狂又纯粹,可怕又可爱: 在线: Birth of a Penguin/Main Title - Danny Elfman 而米歇尔·菲佛则贡献了目前DC影史上最性感的猫女,她从粉色系公主一夜转变成黑暗复仇女神那场戏的配乐“Selina Transforms”最为精彩,两种人格的交替和递进,身着SM感制服的猫女踩着节奏挥舞着小皮鞭,小学生看了根本把持不住。 ![]() 猫女 也因为不少社会人士和家长的质疑,《蝙蝠侠归来》这部极具黑暗风格的英雄电影没有收获预期票房,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暗黑经典。叶夫曼此次的回归会带来怎样的蝙蝠侠?我很期待。 [2] 后两部(乔·舒马赫执导) 由于华纳兄弟担心伯顿和叶夫曼这俩老伙计会把蝙蝠侠继续往黑暗的深沟里带,因此该系列第三部没有再邀请他们合作,而是找来了《别闯阴阳界》(1990)的导演乔·舒马赫,延续了惊悚的风格,但比前两部明显商业了,蝙蝠侠的形象也开始柔化,还故意用两个身份与美艳不可方物的妮可·基德曼大谈恋爱,老哥,稳。 ![]() 《永远的蝙蝠侠》 虽然剧情差强人意,但本片还是奉献了一首无比经典的爱情歌曲——“Kiss From A Rose”。 在线:Kiss From A Rose - Seal (非常经典,务必点开) 这首歌也让演唱者席尔在第38届格莱美一举拿下“年度唱片”、“年度歌曲”、“最佳流行男歌手”三尊奖杯,以及12届VMA“最佳电影录像带”奖。 然而,电影依然未获得票房佳绩,华纳兄弟决定将换人进行到底,第四部就将蝙蝠侠的扮演着换成了乔治·克鲁尼,反派“霜冻人”找来了阿诺·施瓦辛格,“毒藤女”则是在《低俗小说》中有不俗表现的乌玛·瑟曼。(瑟曼一身原谅色的造型槽点满满你们可以自行去搜) 即便如此阵容也挽救不了故事的糟糕,哥谭从黑暗怪诞之城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马戏团,各类角色喧闹浮夸,配乐也乏善可陈。上映后遭遇票房滑铁卢,收益未达本线,以至于在那之后,好莱坞对漫改超英片的投拍都有所忌惮。 3.诺兰版“黑暗骑士三部曲”(2005、2008、2012) 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版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才让蝙蝠侠系列重新拿回口碑,也让这位英雄重归黑暗。诺兰的黑暗与伯顿的黑暗不同,后者是怪诞的,前者是严肃的。 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讲述蝙蝠侠的起源。配乐上,诺兰特地请来了詹姆斯·纽顿·霍华德和汉斯·季默两位大师共同创作,这两位的音乐风格也很不一样,古典音乐出身的霍华德擅长精致悠远的管弦乐(参见《第六感》《神奇动物在哪里》),流行乐团出身的季默擅长澎湃动感的电子乐和交响乐(参见《角斗士》《星际穿越》)。 ![]() 汉斯·季默(左)与詹姆斯·纽顿·霍华德(右) 《侠影之谜》的12首原声,特地以不同蝙蝠的拉丁名命名,两人加入了大量合成器尝试,乐章听起来就像常有硕大的蝙蝠于黑暗中扑动羽翼,让整张大碟极具画面感,电影浸泡在这些配乐中,就像浸泡在一个巨大的蝙蝠洞穴,音画之间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融合,不管单听还是观影都非常享受。 两位配乐师文武兼容,比如极具霍华德风格的“Marcrotus”弦乐交织,哀伤的小提琴演奏出布鲁斯·韦恩的迷茫,听来心碎无比;极具季默风格的“Molossus”又动感强势,出现在蝙蝠侠最后与忍者搏斗的动作戏中,紧凑的电子合成器衔接辽越壮阔的管乐,显示蝙蝠侠逐渐成熟的格斗气势和将哥谭保卫到底的决心。 在线:Marcrotus - Hans Zimmer/James Newton Howard (偏霍华德的风格) 在线:Molossus - Hans Zimmer/James Newton Howard (偏季寞的风格) 两人风格的碰撞和协作,将布鲁斯·韦恩与蝙蝠侠这两种亦静亦动、截然不同的身份融合在一起,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交迭,呈现角色的完整,立体,动人。 ![]() 第二部《黑暗骑士》依旧是两人协同作战,这部电影简直把最好的给了小丑,给了他希斯·莱杰,还给了他一首牛逼哄哄的配乐“Why So Serious?”。 在线:Why So Serious? - Hans Zimmer 为了让音乐能充分贴合小丑绝对混乱的气质,两位配乐师没有选择合作,而是由汉斯·季默一人憋出来,他选择了最肆无忌惮的创作方式,开头一个高度电子化噪音化的单音就足足响彻了一分多钟,大胆的操作事实证明非常有用,每次这个音符出来,听者紧张的情绪就被唤起。上映后霍华德还表示,小丑主题曲惊艳到令他嫉妒。 ![]() 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则由汉斯·季默一人担当主要配乐工作,尽管这一部的故事和音乐没有前作那么惊艳,也算保持水准。 4.《守望者》(2009) 《守望者》的漫画对DC来说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仅主题宏大,线索复杂,以冷战时期的美国为原型,对政府、社会、传统的英雄观念进行讽刺,包含极强的政治意味和批判意识,同时是唯一一部获得“雨果奖”的漫画小说作品,2005年被《时代周刊》列为“1923年至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在DC漫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扎克·施耐德翻拍成电影几乎没做改编,仅仅只是还原了漫画,就已经让这部反英雄电影足够独特,后劲十足。 ![]() 本片配乐的存在感非常强,采用了现在流行的原创音乐+金曲的配乐方式,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负责配乐的就是后来漫威家《银河护卫队》系列的配乐师泰勒·贝兹。这位早期同时搞电影配乐和实验摇滚的音乐人,加上扎导扎实的审美品位,奉献了几处精妙的金曲运用。 开头将近10分钟的一连串慢镜头剪接,道尽昔日英雄被取缔、驱逐、杀害的悲惨现状,经版权方同意,他们将Bob Dylan原本只有3分钟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拉长至6分多钟: 在线: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 Bob Dylan (好听戳) 身为美国民权运动“扛旗手”的Bob Dylan,这首歌是用以送给当时的年轻人,传达“时代在变更”的主题,然而在歌曲刚发布不到一个月后,肯尼迪总统就被刺杀了,给这首歌划上一道凄美。用在《守望者》中,更像一首讽刺的挽歌,同时也出现了笑匠刺杀肯尼迪的画面。 ![]() 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而在笑匠的葬礼上,Simon & Garfunkel的传世经典“Sound of Silence”响起: 在线: The Sound of Silence - Garfunkel / SIMON (好听戳) 这首歌用得也是绝了。作者Paul Simon是在1962年的某个晚上躺在浴缸里,关掉所有灯,写出了这首歌,隐喻当时社会酝酿着反抗的沉默。而由于这首歌真正火起来刚好又在肯尼迪遇刺后不久,歌词再次变得应景,很多人选择相信这是一首与肯尼迪有关的歌。在电影中的表现则是,刺杀了肯尼迪的笑匠死于一场针对昔日英雄的阴谋,早已退隐的蒙面英雄们因此聚到一起,心有忌惮地交耳着山雨欲来的局势,有人在沉默中死去,有人选择在暗夜中顽抗。 另外,夜枭和丝鬼的空中欢爱大戏用了Leonard Cohen版的“Hallelujah”也令人印象深刻。扎导回忆说,原本采用的是Allison Crowe的版本,但后来觉得太过性感沉醉,不符合这个场景所想表达的讽刺和荒诞意味,遂换成了Leonard Cohen版。 在线: Hallelujah - Leonard Cohen (这张专真是太有品了救命) OK,以上是DCEU正式挂名建立前35年的经典配乐,下面列车即将驶入更具规划性和完整性的配乐阶段了! 5.《超人:钢铁之躯》(2013) 尽管DC联动宇宙起步晚,但也是卯足了劲头,总导演的人选落在《守望者》导演扎克·施耐德身上,而配乐则还是请来汉斯·季默坐镇。 按理说打造了“黑暗骑士三部曲”、《超凡蜘蛛侠》等众多超级英雄电影的汉斯·季默,拿下《超人》是没有障碍的,但季默大叔在一开始却是拒绝的。 ![]() 季默不想接你的配乐并向你扔来一枚和善的微笑 一来因为他当时还在忙着诺兰《黑暗骑士崛起》的配乐工作,二来则是季默叔太崇拜老《超人》的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认为不会再有人能写出比他更优秀的配乐,加之季默本人就是看《超人》漫画长大的,颇有些“近乡情怯”,于是他连剧本都没看,就表示“压力山大”,搞不起搞不起。 最终还是扎导向他口述了整个故事,季默发现这是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超人电影,才答应尝试。 作为超人起源电影,《钢铁之躯》更关注超人的成长经历,正因为这点不同,季默找到了突破口,他为了区别于前辈威廉姆斯的经典配乐,决定从角色个人出发,关注和表现那些微小的个体,这让整个《钢铁之躯》的配乐得到一种细腻的、富有人物关怀的质感: ![]() 氪星爆炸 比如影片开头,超人生母将超人发射往地球后,氪星大爆炸,整个文明覆灭,何其壮观惨烈,这照着通常大片的套路,就是音响怎么炸怎么来,但季默却关掉了他的交响乐团,去繁存简只用了一个乐器,这个乐器既不是能加强爆破的鼓,也不是能渲染壮观的号,而是小提琴。 镜头里的母亲静静凝望末日,迎接死亡,眼中不是恐惧,而是哀思。小提琴忧伤的旋律就是她的心境,毁灭的尽头其实万籁俱寂,唯有用挂念将最后的告别送往遥远异乡。这时候的音乐讲述的不是事件,而是这个女人。 ![]() 超人生母 好莱坞大片配乐偶尔会犯一个中庸的毛病——所闻即所见,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壮阔的画面时,听到壮阔的音乐,当你看到难过的画面时,听到难过的音乐,作曲者没有加入太多思考,这也是很多音乐不被人记住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可有可无。 有趣的是,季默在这一场景中差点也犯了这个毛病,做了一段史诗级管弦乐来烘托大爆炸,是在扎导听后觉得欠缺感觉,季默才另辟蹊径,有了现在的这段小提琴。 这一思路上的转变,将观众的关注点从事件转到个人,通过感受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体会到事件的意义,这比关注场面本身更易入戏,也更能打动人。 更明显的体现是:当超人是超人时,他的配乐“Man of Steel”是充满未来感、金属感,极具煽动性的交响乐和打击乐;而当他是克拉克时,他的配乐“This is Clark Kent”则以钢琴的形式在流淌,轻柔干净的音符敲出一个腼腆、温和、低调、不被人注意的普通人克拉克。 在线: Man of Steel (Hans' Original Sketchbook) - Hans Zimmer (作为超人时) 在线: This Is Clark Kent - Hans Zimmer (作为克拉克肯特时) 他既是耶稣一般存在的超人,又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凡人,这与之前创作蝙蝠侠的双面性是异曲同工的。最后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Are Not Saving The World?”中这两个配乐主题合二为一,成为完整的超人。这个配乐思路跟电影主题完全贴合,电影关注的正是超人如何成为超人的故事。 ![]() 超人的两面 6.《蝙蝠侠大战超人》(2016) 然而,令你们汉斯·季默大神真正犯愁的电影来了,也正是配完这一部后,季默叔宣布将不再为超级英雄电影配乐,并感叹:也许你们看到的只是几部电影,但对我来说,是十几年燃烧的生命啊!我被榨干了,886。 ![]() 这部电影的配乐到底难在哪?有三。 第一,这又是一部蝙蝠侠主角的电影,对于季默这种沉浸式选手来说,他习惯在制作一部配乐时全身心扎进去,没结束前不跳出来,所以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电影实际上消耗了他11年的精力。再做新的蝙蝠侠,又不能跟原蝙蝠侠相似,想想都觉得难。 其次,这是DC三巨头——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首次聚首,也就是说,季默要同时写这三位大佬的主题,还要把它们揉到一起,我勒个上帝啊。 第三,DC大棋已开局,而他们与漫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配乐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重视音乐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为了这盘大棋,高层要求这部电影的配乐要为DCEU未来十五年的电影做好铺垫,十五年啊!老师,这道题是不是超纲了。 季默叔心想,不能我一个人被虐啊,于是找来了《疯狂的麦克斯》《死侍》的新晋配乐师琼基·XL一起被虐,哦不,一起创作。 ![]() 琼基·XL与汉斯·季默 事实证明,两个人工作比较容易突破思路,特别是在卡壳的时候,比如说,本片最受观众喜爱的一首配乐——神奇女侠主题曲“Is She With You?”,季默在创作时就卡了很久的壳,做了N种尝试总找不到感觉,差点把工作室的人搞疯,后来是琼基提醒,应该把主题音乐换个场景安插,季默才突然茅塞顿开。 说实话,这张OST真正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曲子并不多,原因之一也是神奇女侠的主题曲太过强势,盖过了其它组曲的存在感。 在线:Is She with You? - Hans Zimmer,Junkie XL 演奏出这支惊艳旋律的正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华裔大提琴家郭婷娜,她曾参与《辛德勒名单》《盗梦空间》《大侦探福尔摩斯》的配乐制作,擅长在古典乐中加入摇滚和金属元素,将一把大提琴拉得张力十足。汉斯·季默就是在看到她拉了前两句后,非常惊喜地决定这就是神奇女侠了。 ![]() 郭婷娜 果不其然,这首BGM在影院里炸醒无数观众的神经,特殊的旋律结构让人一发入脑,并且与神奇女侠身上那种从天而降、强势乖张、来自远古战斗民族的气质十分贴切,如今这首曲子已经成为她的标志性符号之一,音乐一起,没人能在这个BGM里打败她。 所以要说DC三巨头谁脚下的BGM最屌?虽然我私心挺喜欢超人细腻、富有层次的主题,但实在无法无视神奇女侠这首破势奇作。 7.《自杀小队》(2016) 这是最不像DC的一部电影,也是最不像DC的一张OST。电影和音乐唯一的统一之处是——完食之后只有一个感受——乱。 本片的主角们不同于“根正苗红”的三巨头,他们是一帮“微不足道”的罪犯,每个人都性格迥异。因此在音乐上也呈现了与前两部电影完全不同的形式,这个形式对于读过上期的你来说一定不陌生,对,又是现在流行的原创配乐+金曲的组合方式。 ![]() Steven Price 这次请来的是凭借《地心引力》摘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的Steven Price,这位配乐新秀与DC也有渊源,早在12年前就与汉斯·季默及詹姆斯·纽顿·霍华德一起为《蝙蝠侠:侠影之谜》工作过。为了贴合影片气质,Price用偏金属乐的质感创作了30首原创配乐。 除此之外,本片还用了大量流行金曲来叙述人物。我必须说,这些歌每首拆出来听都是很棒的音乐,堪称一份油管影视混剪热门金曲歌单。Up主们可以拉一遍这个歌单,保证首首都能剪出一支爆款MV。 ![]()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一,没有取舍。也许导演也像我们一样,觉得这些歌每首都那么棒,完全割舍不下,于是近20首金曲+30首原创全部加塞到一部123分钟的影片里,调和不当,结果往往过犹不及。原创配乐总是听到一半,就被金曲截断了;而金曲才唱两句,又被说话声、音效声,或者其他配乐取而代之,最终导致音乐十分碎片化。 而反观在这种配乐形式上践行较为成功的《银河护卫队》和《守望者》,都是在原创配乐和歌曲间做好了取舍和牺牲,留给角色和歌曲足够的空间彼此呼吸。 二,选歌混杂。自杀小队是一支在超级罪犯里临时组建的队伍,成员间都带有强烈个性,也许为了尽力渲染这些个性,歌单囊括了电子、Hiphop、舞曲、流行、早期英伦摇滚、爵士摇滚等多种曲风,这个尚可理解。但要命的是它还什么年代都有,一会是60年代的黑人爵士,一会是痞子阿姆的说唱,看电影就像在哆啦A梦的抽屉里来回震颤,不行了,我晕屉。 在电影里插播金曲的方式很多人用,但并不是这首歌越屌,就越有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能与剧情间擦出化学反应的歌曲。 比如我们会记得《神探夏洛克》第二季莫里亚蒂戴着皇冠拿着权杖闯进伦敦塔时,他耳机里传出的那首歌剧序曲《鹊贼》;比如《银河护卫队2》结尾勇度之死时,星爵用他的mp3播放了的那首“Father and Son”,这些都是歌曲与人物/剧情间紧密关联的场景。 ![]() 带莫娘出场 《自杀小队》虽然大部分时间里歌曲都游离于视听表层,但这样产生化学反应的场景也并非没有。比如哈莉奎因为了小丑跳进化学池时,Kehlani演唱的这首“Gangsta”: 在线:Gangsta - Kehlani (好听,戳吧) 在这个普通人看着抖M得无法理解的场景里,哈莉没有给自己的行为做任何注解,但“Gangsta”略带哀怨的旋律和痛苦偏执的歌词就是她当时的全部心境,整个简直站在世界底端呼唤爱。终于小丑在这呼唤中终于也跳下化学池,一呼一应,可以说是这对疯狂CP在片中最浪漫的一幕了。 8.《神奇女侠》(2017) 鉴于我实在很喜欢《蝙蝠侠大战超人》中汉斯·季默为神奇女侠写的主题曲(Which你们在本文第2点已有领略),所以对这部单人电影的音乐非常期待,观影前还特地洗了耳朵,但最终却是出乎意料地失望而归。 因为汉斯·季默已经告别超英电影,本片请来的是他工作室的另一位配乐师Rupert Gregson-Williams,Rupert的哥哥也是一位好莱坞著名配乐师,作品诸如《普罗米修斯》《火星救援》等,包括游戏《使命召唤4》燃爆了的配乐也出自他手。弟弟Rupert虽然之前名气一直不如哥哥,但近年凭借《泰山归来》《血战钢锯岭》也终于打出自己的名声。 私以为《血战钢锯岭》的配乐表现很好,配上屌炸天的音效和逼真的战场画面,燃度和煽情度都可谓爆表。来到《神奇女侠》的配乐,战争场面依旧够燃,却总是隐约听到《血战钢锯岭》的影子。 而令人期待的主题“Is She With You?”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很有限,只将其生硬地插入了戴安娜的两场打斗中,标志性的音节与随后的编曲没有很好的融合,存在违和感。其实本片打斗篇幅并不多,主要剧情还是落在神奇女侠如何成为人这件事上,遗憾的是,在这些文戏里,主题曲的延伸几乎听不见了,基本上重新创作了文戏的曲子,文武间没有一定过渡和呼应,导致神奇女侠在音乐上的个性很不连贯。 此外,天堂岛、旧伦敦、远古天神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完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彼此之间特有的质地也完全没有表现,全都用清一色的史诗风格管乐谱写,高燃场面就一堆鼓点摧枯拉朽炸过去了事。难得这一次DC历来阴暗的调色在天堂岛的部分都明亮鲜艳了起来,与后面的人类社会形成鲜明的影像对比,但是音乐却如此偷懒,司机很抱憾。 ![]() 天堂岛与伦敦对比强烈的影像风格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首由“不露脸天后”Sia和流行歌手Labrinth合唱的主题曲“To Be Human”,我知道这首歌在云村已经被粉丝们刷到了10000+的评论,但是除了歌名以外我真是品不出什么神奇女侠的味道,以及这首充满商业流行元素,还有迷之电音的歌曲,对于神奇女侠来说,真的,适合,吗。 当然,如果戴安娜to be human的方式是进了一家DJ酒吧那我无话可说。 在线: To Be Human - Sia / Labrinth (我并不喜欢,大家随意戳) 好了,经过漫长的行驶,愉快的欣赏,和或许不那么愉快的吐槽,我们的列车要到站了(司机口水都快讲干了)。总的来说,虽然偶有几部表现不佳,但DC家的音乐还是漫改电影里一个标杆式的存在。 ![]() 鼓掌.gif 观影体验可以因人而异,却总有某些电影能让你记住一首歌,也总有某段音乐会吸引你去看一部电影,不管是经典文艺片,还是商业超英片,甚至不管是好片烂片,音乐从不以此为羁勒,电影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这也是我开这趟列车的初衷。 为了感谢超凡脱俗的你看到这里还不刷卡下车,帅气逼人的司机师傅就用干涸的黑嗓为你来一段超英freestyle吧。 ![]() 动的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如果你觉得有用/有意思,记得点个喜欢/推荐/留言告诉我,给我一点精神上的快乐小药丸】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