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曹氏先祖始迁古兴国州城山头时间考辨
2017-08-03 | 阅:  转:  |  分享 
  
曹氏先祖始迁古兴国州兴教里城山头考辨



湖北阳新曹裕义



摘要:湖北阳新富池镇港下村曹家山曹氏家族始迁古兴国州城山头之先祖及时间未为可知,结合谱牒、碑文以及时代历史背景进行了考辨。

关键词:地名始迁祖历史时间



我城山头庄曹氏先祖始迁古兴国州兴教里城山头的时间究竟始于何时,谁为始迁之祖?因未能见到详实的文字记载,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曹家山城山头庄后世子孙,值此我曹氏宗亲合族修谱之际,本着尊重史实,不为主观臆断,将问题至于历史背景之下考证的原则,谨防讹以滋讹,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也是对后世子孙的一个负责任的交待。笔者不揣谫陋,略作考辨,以求教于方家指正。

迁徙地“兴国州兴教里城山头”地名由来及位置

首先需要弄清楚古“兴国州”的名称由来。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董恩林教授在“阳新历史文化大讲堂”之系列讲座——《“话说兴国州”之“兴国州”释名》中介绍:“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我们永兴县升为永兴军,第二年改称兴国军,管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归属于江南西道(后改称江西路),这是“兴国”一名的起始。”到了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克兴国,改名兴国军,到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大义元年1360年),陈友谅改兴国军为兴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1376年)降府为州,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领通山、大冶2县。清初,兴国州仍领通山、大冶,同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兴国州不再领县,属武昌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设县,隶湖北省江汉道。到民国时期的公元1914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兴国州这个名称,历史上先后有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兴国州、阳新县不同的名称,“兴国州”既是指现在的黄石、阳新、大冶、通山等市县范围,又是指如今的阳新县境。“历史上不管是称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还是兴国州,其辖地始终是包括大冶、黄石、通山县的,要比现在大好几倍。”[]

知道了古“兴国州”名称的历史沿革,接下来有必要对古“兴国州”及今阳新县地理位置作一说明。古“兴国州”全境处于北纬115°东经30°带上(包括大冶、通山,正负不足一度)。今阳新县国土位置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09′,东西横距76.5千米,南北纵距71.5千米,国土面积2780平方千米。县境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

那么“兴教里城山头”又在哪里?董恩林教授亦在“阳新历史文化大讲堂”之系列讲座——《“话说兴国州”之两山一水的地貌》中作了说明:兴国州从宋代以来,行政区划基本以乡、里为单位。明清两代544年都是分为38里2坊。兴国州38里的分布大致如下:以富水为轴线,分为南乡、北乡。南乡从东到西依次是兴教里,大部在今天的富池镇;东乡里,东边属今天的枫林镇,西边属今天的木港镇;兴瑞里,东边属今天的木港镇,西南部属今天的洋港镇;仁义里今属木港镇;归化里今属洋港镇;乐平里、修善里、长乐里今属排市镇;崇庆里、朝阳里、辛兴里、修净里在今天的龙港镇;上阳新里、下阳新里即现在的富水镇;上迁里、下迁里、宣教里、慈口里、吉口里现在都划归通山了,应该是在通山县的慈口镇、燕厦镇。北乡从东到西依次是丰义里,东边属半壁山农场,西边属陶港镇;下丰乐里、宣化里的一部分今属陶港镇,宣化里的另一部分白杨、银山等今属兴国镇;辛亭里今属黄颡口镇;上丰乐里、中丰乐里、怀仁里、和辛安里的一部分今属白沙镇;丰叶里、长庆里的一小部分和辛安里的一部分今属浮屠镇;善福里今属韦源口镇;永章里今属金海开发区;宝政里今属太子镇;永城里、乐岁里今属大冶的大箕铺镇;崇仁里和长庆里的大部分今属三溪镇;安乐里、永福里、福庆里的一部分今属王英镇。[]

“城山头”是处于古兴国州兴教里大岭山南麓、鸡笼山北麓之中间地段的山名,现名曹家山。三山呈“山”字形相连,两边的大岭山、鸡笼山主峰海拔较之城山头高,山体延伸的范围较之城山头长,即“山”字形的中间竖较短。城山头东毗邻江西瑞昌之竹林塘,东南接桂家山,西望舒婆湖,北临低凹处之丰山,东经115°43''36″,北纬29°82''19″。地形呈东高西低之势,大致分前山、中山、后山三级由低而高为连体山峦。最高处的后山古人相学称之为蜈蚣地。据桂氏谱牒记载,记者在报端专栏撰文:“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笔者注)桂氏桂愈志、桂起第叔侄,从夏氏手中买下了山场,并改名为桂家山。”[]前山为聂氏、萧氏、魏氏、柯氏先后拥有,中山及后山之朱家垴为朱氏、袁氏、陈氏、曹氏先后拥有。时各姓氏人口唯曹氏人丁兴旺,其余各姓氏仅有少数。至今山场各处小地名仍保留有朱家垴、朱家、袁家、萧家垱、陈家坟、柯家、魏家井等,还有桂姓、周姓、朱姓、柯姓、俞姓等古墓,以及魏姓留下的石板砌成的水池和朱姓、柯姓留下的房屋残垣断壁,另外保留有包括曹氏在内的多姓氏所共同建造之神坛社堡。至于为什么取名为城山头,无从知晓。仅有老人传言与陈友谅有关。传言陈友谅为陈三公,其卒后头颅葬于此山,故又有人名之为陈山头。传言仅作茶余饭后话资,不足为史。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最后一户柯姓迁走,其他的魏氏、聂氏、萧氏、朱氏、袁氏、陈氏先后因血吸虫病导致灭绝或迁于他处,而曹氏虽亦有不少青壮年早卒,但人丁不断,兴旺发达。清晚期,自后山与桂家山相连的朱家垴至整个中山、前山包括山脚下部分田地通归曹氏买下,城山头更名为曹家山,今属富池镇港下村,而桂家山归属富池镇丰山村。

古“兴国州兴教里城山头”即为今之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港下村曹家山。

城山头庄曹氏始迁祖及始迁时间考辨

公元一九九一年瑞昌横立山曹氏宗族合庄修谱,时问之始迁曹家山城山头庄曹氏始迁之祖及时间,老一辈曹氏族人无一能答,仅凭猜测言:“可能是从‘之’字辈的之礼、之义、之绪、之鼎、之果、之圣、之贤七公堂兄弟举族而迁,时间只知是清朝,具体时间不详。”追问是否听老人传言,曹钟发说:“听老人说,我们先祖先后两次由横立山迁来,第一次来后又回横立山,后又返城山头。当时城山头还有姓朱的、姓袁的、姓柯的等他姓,我们先祖比他们来得晚。”

公元二零一五年,横立山曹氏宗族再次合庄修谱,族人遍寻手抄古谱及先祖葬于城山头者之墓碑,终有新获。据曹祥轲抄录古谱记载:“可吉娶聂氏生子四其雄、富、贵、逊……妣生于崇祯庚午年七月初一辰时,殁于康熙辛巳年十二月初十辰时,葬城山头水井塘岸上酉山卯向有碑,左有桂姓坟一塚,有坟无禁。”据此,暂可确定曹氏先祖始迁城山头的时间无疑在康熙辛巳年之前,即公元一七零一年之前。

另据曹之果妣王氏碑文记载:“其功公迁居兴国城山头”,又查谱牒可见:“其功字克臣,由横立山迁居兴国城山头,生于顺治壬辰年六月十九日丑时……生子四:之绪、鼎、栋、果,生女二……殁于雍正乙卯年正月初八日寅时,归葬横立山祖居屋后山子山午向。”“其雄字子杰,生于顺治乙未年五月十一日巳时,由横立山迁居兴国兴瑞里炉头下,后迁城山头居住……殁于康熙庚子年七月十三日辰时,葬城山头水井塘岸上酉山卯向有碑。”“其成字子裁,娶邹氏生子一之贤,公殁归葬横立山祖居再法皂南向,妣殁葬城山头军场乾壬山丙向。”结合“其”字辈先祖碑文及谱牒记载,所有证据均指向“其”之辈的其功、其雄、其富、其成四公堂兄弟为始迁城山头之曹氏先祖。但为何之前族人无法说清是谁为始迁祖?可吉妣聂氏葬于城山头又说明了什么?不难发现,原因是之前族人未能查清葬于江西瑞昌横立山的先祖以及曹氏谱牒,故而未知其详。“其”字辈之前的先祖均葬于瑞昌横立山,“可”字辈的曹可吉葬瑞昌横立山,其妣聂氏葬城山头亦不难理解,她随子曹其雄、曹其富先迁兴瑞里炉头下(今枫林镇辖区),后迁城山头。而其余的曹其麟没有证据证明其迁过城山头,曹其贵、曹其逊迁于兴瑞里炉头下亦殁葬于此地。故而始迁城山头曹氏先祖当为(按年龄大小排序):曹其功、曹其雄、曹其富、曹其成四位堂兄弟(其中曹其成出生年不详,按其兄子曹之圣出生年推应年龄稍小)。

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史学界普遍共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乾隆41年的公元1776年)。江西人则形成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在江西人的眼里,到湖广谋生犹如“跨门过庭”,实在便当得很。[]而临近江西瑞昌的兴国州成了江西人向湖广迁徙的必经通道,湖广兴国州也成了距离最近的瑞昌人首选迁徙地。因此,曹氏先祖迁徙兴国城山头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之下的移民运动。

那么,曹其功、曹其雄、曹其富、曹其成此四公是否为同时所迁城山头?这个问题无法考证,实际意义也不大,但我们不妨对“其”字辈及下一代的“之”字辈生殁庚和迁徙记载加以梳理:

曹氏先祖生殁庚及年龄墓地对照表

姓名 出生年 卒年 享年

年岁 殁葬地 备注

谱牒记载 谱记

年 公元

纪年 谱记

年 公元

纪年 曹其功 顺治壬辰 1652 雍正乙卯 1735 83 横立山 迁城山头 曹其雄 顺治乙未 1655 康熙庚子 1720 65 城山头 先迁炉头下后迁城山头 曹其富 顺治丁酉 1657 未详 ? ? 横立山 曹其麟 未详 ? 未详 ? ? 横立山 曹其成 未详 ? 未详 ? ? 横立山 迁城山头 曹之绪 康熙丁巳 1677 乾隆辛未 1751 74 城山头 曹之鼎 康熙癸亥 1683 乾隆庚午 1750 67 城山头 迁城山头 曹之礼 康熙乙亥 1695 乾隆辛卯 1771 76 城山头 曹之圣 康熙戊寅 1698 乾隆乙未 1775 77 城山头 曹之果 康熙庚寅 1699 乾隆乙酉 1765 66 城山头 曹之义 康熙癸未 1703 嘉庆丙辰 1796 94 城山头 曹之贤 未详 ? 早卒 ? ? 城山头 按谱牒记载,曹可吉妣聂氏于公元一七零一年,葬于城山头,我们不妨就以公元1701年来对照上表算算各位先祖当时的年龄:曹其功时为49岁,曹其雄时为46岁,曹其富时44岁,曹其麟、曹其成未知,曹之绪时为24岁,曹之鼎时18岁,曹之礼时6岁,曹之圣时3岁,曹之果时2岁,曹之义还差2年才出生,曹之贤未知。此时既然已经71岁的聂氏已经殁葬城山头,可见当时曹氏先祖已在城山头建基立业有些年头了,比如房屋建造,土地开垦等,都需要时间,没有多年的打拼和劳作,71岁高龄的老人是不会随子再次迁徙的。而曹其雄、曹其富“由横立山迁兴国兴瑞里炉头下,后迁城山头”,以及他们的胞弟曹其贵“殁葬兴瑞里炉头下杨显垅屋场。”曹其逊“葬与贵兄合茔”,足以证明曹其雄、曹其富在迁城山头之前,已经在兴瑞里的炉头下生活多年了。曹其雄、曹其富兄弟迁出横立山时的年龄也应至少在三十岁左右,两次迁徙不同地点,期间少说也应有5至10年。如果这个推测合理,那么曹其雄、曹其富迁居城山头的时间可以向前推测5至10年。

当堂弟曹其雄等兄弟迁兴瑞里炉头下时,曹其功不可能还待在瑞昌横立山,作为年岁最长的他,应为堂兄弟中迁移的带头者。他在1701年时已有49岁,其长子曹之绪24岁,次子曹之鼎18岁。显然,此时的曹其功不会以年过半百的年纪去迁徙,他迁居城山头的时间应更早。古谱中在曹其功次子曹之鼎的纲目中载有“自瑞昌迁兴国城山头”,可见曹之鼎是出生于瑞昌横立山的,由此可推算1701年之前的18年即公元1683年曹氏还未迁徙到城山头,据此可确定曹其功迁徙城山头的时间在公元1683以后,亦即康熙23年的癸亥年以后。公元1683年,其时曹其功31岁,这说明他是31岁以后才迁出横立山的。这就比较符合一个成年人外迁立业的年龄,但按常理外迁时的年岁也不可能在45岁以后,起码是近于40岁左右外迁,或更早一些。那么他迁居城山头的时间大致在公元1690年前后。这样推算也就基本符合曹其雄、曹其富兄弟两次迁徙不同地点的时间段了。至于曹其麟、曹其成兄弟因生殁庚未详,无法作出考辨。以上说明曹氏先祖迁居城山头的时间是有先后的,但谁先谁后没实际意义,因此无须作出考辨结论。正如曹祥轲、曹卫国所言:“血脉情亲,毋庸辨先后。”

前面提到公元1701年,曹之圣、曹之果分别为3岁、2岁,曹之义未出生,这就证明曹之圣、曹之果、曹之义、曹之贤是出生于城山头的。这就彻底推翻了族人之前的猜测,并非所有的“之”字辈先祖都为始迁城山头之祖,唯曹之绪、曹之鼎年龄经得住推测。

至于曹钟发提到的先祖两次迁城山头,这很可能指曹其功先迁城山头,待长子、次子成家立业后,带其第三子曹之栋、第四子曹之果返回瑞昌横立山,或者是多次往返于两地之间,待曹之栋、曹之果长大成人又随幼子曹之果于城山头立业,留曹之栋于横立山守祖业。

三、考辨结论

综上所述,曹家山城山头庄曹氏先祖始迁之祖当为“其”子辈的(按年龄大小排序):曹其功、曹其雄、曹其富、曹其成四公。

迁徙时间最早不超过公元1683年,最迟不晚于公元1701年,较为合适的时间大致为公元1690年前后,即清康熙30年(庚午年)前后。因康熙在位61年,为较客观地接近实际,迁徙时间可表述为清康熙中期。



参考文献:

[]董恩林.“话说兴国州”之“兴国州”释名(EB/OL).湖北省阳新县档案局,http://www.yxda.org/childNews.do?

method=showNews2&newsId=26610&netId=61.

[]佚名.自然地理.(EB/OL).阳新县政府门户网,http://www.hbyxx.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

=show&catid=382&id=1.

[]董恩林.“话说兴国州”之两山一水的地貌(EB/OL).湖北省阳新县档案局,http://www.yxda.org/childNews.

do?method=showNews2&newsId=26649&netId=61.

[]肖婷.源远流长皆因避祸改桂姓素有渊源最终躲难迁阳新[N],东楚晚报,2012-5-23.

[]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7.





献花(0)
+1
(本文系曹氏文昭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