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氏名胜——刘公神道碑

 雲泉 2017-08-03

在武夷山武夷宫内,耸立着一块高3.7米、宽1.5米的巨碑,这就是1985年10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的“刘公神道碑”。神道碑是旧时立在死者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用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刘公神道碑”就是记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的石碑。

刘氏名胜——刘公神道碑

刘子羽(1096-1146),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刘韐长子,少年随父驻防浙东,曾佐其父镇压方腊起义。金兵南侵,父子死守真定(今河北正定),于是出名,补将士郎,转宣教郎,代制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为朝议大夫,授直秘阁。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改集英殿修撰,并与张浚密谋诛杀骄将范琼。张浚出任川陕宣抚处置司时,刘子羽被聘为参议军事。张浚力保四川,得力于刘子羽之功居多。绍兴二年(1132年),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为保川陕又屡立战功,使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存。后秦桧当朝,刘子羽不附和议,得罪了秦桧,于绍兴八年(1138年)罢归武夷。绍兴十六年(1146年),他含恨去世,葬于原籍五夫里的蟹坑。由于当时他得罪于投降派的权贵,所以丧仪简约,身后萧条,既没有谥号(“忠定公”是以后由孝宗封谥的),也未建立神道碑,甚至墓前的幼树已经长成大树,他的子孙仍然没能在他的长眠之地刻碑铭勋。对此,刘子羽的长子刘珙深感内疚,临死前不得不把立碑的夙愿托付好友朱熹。他在写给朱熹的遗书中说:“珙不孝,先父之墓木已拱,而碑未克立,盖有待也。今家国之仇未报,而珙衔恨死矣,以是累子,何如?”[《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

朱熹不负好友之托,亲撰并书写他的义父刘子羽的神道碑,并函请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张栻用篆书题写了碑额。在长达3725个字的碑文中,朱熹以酣畅的笔墨歌颂了崇安籍的抗金名将刘子羽协助南宋初年宰相张浚,开辟川陕第二战场,确保南宋半壁江山的军功和政绩,列举了他和崇安籍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浴血保卫四川的几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事迹,歌颂了刘氏祖孙三代英勇抗金的功勋。碑文文字精练明快,情感深沉,是一篇传记文学的佳作。

崇安的五夫在宋代是人才荟萃之地,刘氏家族长期以来在崇安五夫繁衍、生息,有“三忠一文”之美谥。“三忠”即刘子羽之父刘韐、刘子羽和刘子羽之子刘珙。刘氏祖孙三代有功于宋室。刘韐死节于靖康之难,谥为忠显公。刘子羽及子刘珙死后也先后谥为忠定公和忠肃公。“一文”指刘子羽之弟刘子翚。他曾受朱熹之父朱松的生前吣咐,教诲朱熹成名,死后追谥为文靖公。“三忠一文”的家学渊源使朱熹受益非浅。朱熹成名之后,对刘家感恩不尽,并对刘子羽身遭秦桧等奸臣迫害深感愤慨。他受刘珙重托之后,立即筹建刘子羽神道碑。这一年,岳飞已被追谥为“武穆”,主战派得势,立碑时机已渐趋成熟。朱熹遂不失时宜地在崇安五夫里探研刘氏族谱,并按照其师刘子翚撰写的刘子羽行状写就了神道碑文草稿。第二年(1179年)春,他赴江西南康军任职,在公务繁忙之余还再三斟酌修改碑文稿,然后恭笔楷书,鸠工勒石。神道碑竣工后运往崇安五夫里,竖立在刘子羽墓前,面对着朱熹寓居的府前村刘宅,迄今已有800多年。之后,因墓地失修圯毁,神道碑倒塌,濒临断裂湮没之危险。为拯救珍贵之物,崇安县政府于1981年将此碑移置武夷山风景区中心点的武夷宫,以供中外游客观赏和研究。

刘公神道碑全称为“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篆额作者张栻曾任武夷冲佑观提举,对刘氏家族颇为景仰,过从甚密,书写碑额时寓情于笔墨,功力自是不凡。朱熹手书的楷书,字体端庄清俊,笔画遒劲挺拔,是迄今传世的朱熹手迹中字数最多的书法珍品。朱熹、张栻均为南宋书法家。两位大师精心合作的佳作,是我们研究宋史和宋代书法的重要资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