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句概括了中医养生的法则及中医的病理和医理。 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的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邪气打败正气。所以,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帮助改变体内正邪的势力对比,帮助正气增加,祛除邪气使其减少或消失。 ![]() 一般来说,扶正祛邪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小原则,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与祛邪并用,这三个原则适用的病症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选用。 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补虚等措施。 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那样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态势。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祛邪扶正,要特别注意调动病人自己的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以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更快地康复。 ![]() 临床应用 扶正 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先攻后补 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先补后攻 即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备注:以上内容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课程整理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