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不断升值无疑给中国的各行各业带了很大的影响,最为直接的要数外贸业了。虽然从1994年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已经为业内人士所预见到,并且不少企业还做了相应的准备,但是即便如此,此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是对外贸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升值3.78%,就相当于产品成本提高了3.78%,其出口的竞争力降低了3.78%。一国货币升值后,通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得以制约。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可见货币升值有利于一国抑制出口,扩大进口,恶化其进出口贸易状况。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从大国到强国的挑战,其实最关键的是中国整个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来决定中国贸易的转变过程。在亚洲国家中,韩国、日本都曾经历过本币升值的困难时期。尤其是日元在1985~1986年间升值达45%,这给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沉重的打击,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此期间从4.9%下降到2.5%。然而,日本通过产业结构改造,用几年的时间逐步走出了本币升值的阴影。日本银行的投资调查显示,出口业的萎缩使国内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如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电子产品等制造厂商不仅从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而且从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因而使第三产业得到了加强。从日本的发展经历可见货币升值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如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人民币升值事实上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升级提供了有利因素。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有风险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如在浙江,为规避一旦人民币升值而导致收益减少的不可测因素,一些企业的出口远期外汇收入,正倾向于选择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在缴纳一定银行利息和费用后,企业将未来的人民币收益锁定,让保险公司承担一旦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贸易损失。据浙江华天集团副总经理张青峰介绍,这种做法在绍兴纺织出口企业中比较普遍。著名的杉杉集团国际商务部部长朱素君也透露说,他们与外商在签订出口合同时,尽管还没有为因人民币升值而直接提高产品出口单价,但凭借双方长期建立的信用关系,一般都会在私下协商,一旦人民币升值造成企业损失,外商应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而对于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项对外贸易,在WTO规则准许的范围内辅之以多种经济政策。如运用计划、税收、价格、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各种手段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例如通过关税政策、配额政策,使应该受促进的产品出口得到更多的保护和鼓励,而应该抑制的产品(非必需品)的进口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在这一点上就有人建议利用WTO相关政策,在WTO协议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相关的产品出口补贴或者提高出口退税额以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弥补人民币升值所致的外贸行业收入的减少。从而达到既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收支,又达到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通货膨涨效应的目的。 同时因为人民币升值使得以相同的人民币表示的投资量可以兑换成更多的外币,相对减少了投资成木,有利于我国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强势时期,日本在80年代后半期及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期,都采用海外资本扩张的策略,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大量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充分体现,中国应借鉴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通过扩大海外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回避风险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