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色彩的基本常识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斯人记 2017-08-03

一、色彩的基本常识及正确的观察方法

没有光便没有颜色,
它更多的依赖于人的一种感觉。我们先对色彩的有关概念加以梳理、界定。

对艺术感觉、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时必须带着自己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学习和解决问题。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才是你快速进步的关键。

(1)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
这三者即色彩三要素。明度即颜色的亮暗深浅程度;纯度即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粹程度。颜色混合别的颜色愈多纯度愈低,反之则高。
若想降低某块颜色的纯度只需加入一些别的颜色或它的补色即可。色相即各颜色的名称面貌,如红、黄、蓝、群青等。颜色的冷暖,
它是不同色彩心理感受,产生一种相对的冷暖感觉。如红色给人感觉暖,而蓝色令人感觉冷。

(2)条件色
是一种对色彩的观察方法和处理方式,是在特定条件下物与物及物与环境之间色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注重整体和关联性,排斥孤立、片面的观察与处理方法。
有三个概念:固有色基本色,如红色的玫瑰,绿色的树叶;环境色指的是物体周围的颜色对物体的反射所产生的影响,环境色的影响是交互的;
光源色即光照本身的颜色。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对物体的影响程度会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光源色对物体亮面及高光部分影响较大,而环境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体的暗面。
另外,条件色体系还注重特定空间条件中色彩的冷暖、鲜灰、明暗等变化及不同色块间的相互影响。色彩在不同空间距离上属性所产生的渐次变化称色彩透视。

最后还要提补色关系,如在生活中观察白纸上的红苹果,会发现苹果周边的白纸微呈绿色味,这便是补色关系,
适当的利用补色关系可以加强色彩的对比度,从而活跃画画并大大增强了色彩的表现魅力。

(3)色彩感受能力的锐化——如何正确观察写生色彩。
色彩较之素描带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何画好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观察和理解色彩。写生时,“整体观察”、“相互比较”是观察色彩的两大基本要点。
“整体观察”强调在观察对象时必须抛除细节,
一眼看遍全局,将对象各组成部分看成不同的色块,
从整体上把握住对象各主要色块间的关系,摒弃习惯性局部观察的弊病。然后,我们再“相互比较”各色块间的微妙差异,
在把握住整体的情况下,眼睛不停在各色块间巡视,从而比较出各色块相对的冷暖、明暗、鲜灰等属性。在写生体中,尤显重要。
繁杂的物象间色彩往往相互映射、影响,孤立地盯着某块颜色看会觉得色彩一会偏冷、一会偏暖,变化不定,但若整体比较下对象,
将其与其它部分颜色加以比较便会得出该色块的准确性质。

以水粉静物写生为例,通常一组静物是由主体物、不同颜色衬布和零散物品组成,我们可以先将整组静物概括为几个大色块来加以把握。例如将主体物概括为一色块,几种衬布概括为几个色块,
其它物品再概括为相应色块。这样,我们就能很快比较出各色块间及色块本身不同部位的色彩差异,
进而准确把握住整幅画的色彩关系。
初学者,快速把握繁复多变的色彩关系并不容易,
“整体观察”、“相互比较”
①概括,将主要物体概括为大色块,使整组静物色块化;

②大处着眼,先抓占画面比重多的大色块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能够确定整幅画的色调。

③“抓中间带两头”,先比较出中间性色块,再确定画面中最冷和最暖、最亮和最暗、最鲜和最灰等两极属性的色块。

④循环观察,反复比较。在观察色彩时要不停比较不同色块间的冷暖、鲜灰、明暗等关系,切忌盯着某一部分不放。

⑤注意近似色块间的微差,当色块表现出倾向性不甚明确或组成成分太复杂时,注意与明确、易识别的色块比较,确定其色彩属性。

二、画面色调的形成
在色彩写生中,整体观察一组静物时,会对象的一个总体色彩印象,如整体感觉偏暖黄、冷绿等,
这就是色调。色调是通过对画面各色块之间的关系实现的。


对各色块面积大小的把握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一幅色彩画的基调,通常占画面主导面积的色块便规定了此幅画的色彩基调,其它色块需服从和协调此色块。

我们写生时所描绘的色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艺术再现,不是对对象的被动摹拟。为获得美妙的色调和协调好画面色彩关系,可以对一些色块作些必要的更改和微调,无需完全与对象一致,
只要色调总体感觉与对象特点相符即可。

三、水粉画常用技法的合理运用

水粉画是一种用具覆盖力的水调胶粉质颜料作画的画种,其技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说来不外乎干湿薄厚而已。水粉画最常用的是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法几种技法。

干画法顾名思义是以含水较少的厚颜料相互覆盖叠加来塑造形体,笔触明显,要求运笔干脆果断。形体色阶的过渡也要通过调色运笔来解决。运笔时笔头含色量要适度,颜色不宜过稠,否则会运笔不畅,
易产生枯涩的感觉。
干画法通常用于塑造近处的物体或物体的亮面等画面较实处。陶器、金属、玻璃制品等质感坚硬的物体适宜用干画法塑造。它的特点是宜于表现坚实、厚重和硬挺等感觉,但若运用不当反会产生脆、薄、枯燥等弊病。

湿画法是借鉴于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用含水量大的颜色在湿润的画面上衔接色彩塑造形体。多一次性完成,色彩变化微妙滋润,酣畅明快,画面效果有意趣天成之感。湿画法对形色控制的要求较高,
运笔和水分的控制是成功的关键,适宜处理背景、远处物体及物体暗面等画面较虚的部分,可以表现出虚柔润泽之感。 
             
在实际作画中,最常见的技法是将干画法和湿画法结合起来使用,集两者之长,使画面刚柔相济、虚实得宜,干湿浓淡变化间意趣横生。总体说来,干湿结合法宜先湿后干,宾湿主干,虚湿实干,远湿近干,
软湿硬干等。例如在水粉静物写生中,远处背景衬布及主体物暗部等处就可先采用湿画法一次性画成,然后再运用干画法逐层塑造近处及形体亮部,使画面色层变化丰富,视觉效果活泼而又浑厚透明。

需要注意的是水粉颜色干湿变化较大,颜色湿时和干透后有一定差别,通常含水份多的颜色干后会略微变灰和发亮,这种变化体现在重色上尤为明显。在运用湿画法和干湿结合法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变化。
根据颜色变化规律主动把握其变异程度,有意识将某些颜色画得比实际感觉略重一点,干后画面就可达到预期效果。

四、水粉静物写生的常见弊病及解决方法
(1)构图不当。照抄照搬对象,致使画面构图凌乱,形体摆放随意,无节奏感。
解决办法是:动笔前先仔细观察整组静物,由于一组静物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角度构图,可根据构图美观需要灵活调整静物在画面上的位置,忌照搬照抄对象。

(2)画面整体感差,主次不清。整体感的确立是反映考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初学者最大的毛病便是喜欢孤立地观察和处理对象,缺乏比较,以致画面常常“花”、“乱”,所有物体平均对待,无主次之分。
例如对待从前到后三个苹果,一般考生往往不加比较,平均用力,将三个苹果的体感、冷暖等都塑造的差不多,从而扰乱了空间和主次关系的传达。针对此类情况,考生应牢牢树立整体意识,勤加比较。
画远处要考虑到近处,画暗部考虑到亮部,画虚处照顾到实处,紧抓大关系,做到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3)形体塑造单薄。画面形象简单平薄如拼贴或浅浮雕,主次虚实不当,空间感不强。这类毛病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考生素描造型能力差,且不知利用色彩的冷暖、鲜灰等对比关系来塑造形体空间。
这就要求考生多练素描基本功,加强形体空间意识和塑造能力,对前后及主次不同的形体要拉大差距,敢于大实大虚地处理。例如对待物体边缘轮廓线,就要敢于按“亮实暗虚”的规律来强化处理,加强空间感。

(4)色调倾向不明确。照抄对象色彩关系,无色调意识,不知道对不同色块间的关系加以归纳、梳理是此种弊病的成因。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纠正:a、强调主色块的作用;b、注意利用光源色和环境色协调统一画面;
c、利用色块间的穿插、呼应和包容来均衡色彩布局。

(5)用色“脏”、“灰”。主要成因是色彩对比关系把握不当,颜色冷暖倾向不明确。笔头没洗净或滥混深浅色也是画面“脏”的常见原因。改正办法是注意用色冷暖的倾向,调饱和色或亮色时笔头要洗净,
不过多遍数地涂改画面,前面一层颜色刚画好时再铺第二层时容易反色,要等稍干一点时画。

(6)色彩“生”、“火”。初学者的固有色观念和生疏的调色能力往往使画面色彩生硬简单,“生”、“火”主要是颜色纯度太高。多注意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可以适当的加点补色来降低纯度。
(7)画面“粉气”。原因是滥用白粉,色彩倾向不明,亮部,暗面塑造过于依赖白粉。解决办法是塑造亮部多用亮色,提高色彩饱和度。暗部尽可能少用白粉,可用浅色代替,注意明确亮部、暗部形体的色彩倾向。

(8)色彩关系。对象色彩关系,对色彩的感觉不细腻,缺乏色感是其重要成因。唯有勤加练习,强化色彩的感受和把握能力,积极主动地处理画面色彩关系能使画面的色彩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五、几种快捷有效的色训练课题

(1)调色训练。重点训练考生对各种复色的调配能力和对微差别颜色的辩识能力。要穷尽各种颜色调配的可能性,尤其注意对同类色的调配与辩识,仔细感受其不同色味。

(2)色调训练,这里可分三方面练习:写实色调、变调和想象色调练习。注重画面整体色彩关系,不拘于形,注意色块间的穿插安排,培养色调意识和色彩想象力。此课题以小幅为宜32K纸就可以了、大批量练习,
能迅速提高色彩组织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