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痿 证

 太平时光 2017-08-03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痿证是以肢体痿软不随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所赅既广,故其病病因十分复杂,举凡内伤五劳、五志,饮食劳倦、房劳色欲,外感热湿,都有可能是损伤内脏精气,筋脉失养,产生痿证的病因。
  (一)内伤
  情志失调。有所失忘,所求不得、悲哀太甚、思想无穷皆能耗损营血精气,使五脏虚热内生,肢体失养而产生痿证。
  劳倦太过。劳役太过,不得休养生息则脾胃元气耗伤,肌肉肢节失养,产生痿证,运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以致骨枯髓减,腰脊不举而骨痿。房室不节:.。入房太甚,.则精髓内竭,宗筋弛纵而筋痿。
  饮食失调;富贵之人,恣嗜肥甘酒酪而不运动,则脾虚湿滞,肌肉失养,.筋脉弛纵, 阳明湿热灼肺,肺叶热焦,湿热下注,导致旰肾真元渗泄而成痿证,饥馑或长期营养不良,则脾胃气馁,四肢肌肉失禀,无力以运动而成痿证。
  (二)外感。
  伤湿。居处卑湿,以水为事,湿热内侵,肌肉濡渍不仁而成痿证。
  热病传变。热病过程中,邪热耗损气阴,筋肉失于濡养而成痿证.
  二,病机
  (一)病本内伤为多
  观《痿论》五痿的病因病机,大部分指的是七情、劳倦、房事等内伤因素,导致五脏内热(虚),不能濡润营养皮、脉、肉、筋、骨所引起,其后许多医家都反复断言痿证皆属“内脏不足。(陈无择),。乃阴血不足。(朱丹溪),。使内太过,肾体枯竭。(张子和),。元气败伤,精血虚不能灌溉’,。真阳衰败。(张景岳),。气虚不能周流。(王清任)。种种无非气血精液等伤所引起。 、’
  《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李东垣“湿热乘于肾旰”,“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等,其病因虽说是湿,湿热,但若就得病之体而言,当亦精气内伤之辈为多。
  需要一提的是,内伤引起的痿证,固多属虚,但不等于纯虚,其中挟有痰,瘀、或饮食不节,导致的病理产物瘀塞脉络,产生痿废的也时有所见。‘
  (二)虚多实少、热多寒少 。
  如上所言,本病内伤为多,中医病机之要不离虚、实、寒,热,兹引经义及各家奥旨如次。
  虚;。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痿论》)一一足痿不用。
  “骨枯髓减”,。阳气内伐,水不胜火。。(《痿论》)一一骨痿。
  “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痿论》)一一脉痿。

。  入房太甚,宗筋弛纵……筋痿者,此生于肝,使内也。”(痿论》)一一筋痿。
  可见,《痿论》多主肝肾与阳明亏虚。
  热。“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览。。(《痿论》)一一肺热。
  “胞络伤则阳气内动。。一一心热。 .
  “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骨痿者生于大热也”一一肾热。
  可见,《痿论》言热多指肺、肾之火。 .
  实,综观《痿论》的所有病机条文,未见实寒之款。对于。居处相湿。之肉痿,东垣发其微旨,谓亦是湿热之所致。
  丹溪分痿证为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未涉寒、实之候。
  李时珍云,。湿热成痿乃不足中之有余”,是亦系与“精血枯涸成痿乃不足中之不足”相对而论,其实不是实证。可见,纯实之候,在痿证中是没有的,可是在精气虚馁伤弱之后,神机闭塞,挟有痰,湿,瘀血等所致的虚中挟实之证,却是有的。
  张子和论痿,直断曰。痿论无寒”,这里的寒字,似指实而寒者,若阴血久亏,累及真阳,如景岳所云。真阳衰败,土衰火涸者,则是指阴衰及阳的虚中寒证,气血阴阳并衰,是痿证发展的一个变局,为数较少,却较严重,这种情况,就不可概从火论。
  (三)肾虚为本,肺热为标,阳明失职,尤常掺见
  《痿论》倡言。肺热叶焦”则生痿甓,是因为肺为五脏华盖,肺热则五脏失荫,考其内涵,实不是说单单肺热,便可形成诸痿,而是指肺热叶焦,热气。相传于五脏。之后,引起他脏虚损内热所致。
  若从病机转变,整体观点而论,肺热致痿,实与肾、胃关系甚巨,兹分叙如下;一者,肺热则通于阳明,阳明主润宗筋,阳明胃热所灼而筋脉弛长,此由肺热传胃而阳明热痿,换句话说,也就是肺热之痿多与阳明(胃)热并病。治疗上要注意治胃。而不单清肺。
  其次,肺热则绝水之上源,金不生水,火益炽,筋为热灼而痿,也就是说肺热甚而水伤这是病因肺热及肾致痿。
  肾本脏之亏,骨枯髓减,肾不养旰,所致液不养筋而废弛不随,此则属肾虚旰弱而致之痿。
  可见,肺热叶焦,热传诸脏,所形成的痿证,与肾虚、胃热关系密切,其中特别是肾,盖肾水不亏则可以上泽燥金,中济胃热,则上热不至炽盛,倘肾精内耗,则水不上潮,燥金失润,阳土灼燔,便致燎原。可见,肾水亏,实为肺热,胃火之源。
  何况,肾之本脏虚,则骨枯髓减,肾不养旰则筋脉痿弛(骨痿、筋痿),纵无肺胃之热,亦足以成痿证.
  足见,肾肝之虚,实为本病主要病机要点,虽然《临证指南。痿.邵滋九按》有谓痿证是。肝肾肺胃四经之病。,但若细考渊源,则其中尚有本末轻重之殊,究其实际是肾虚为本,肺热为标。脾胃居中,运转上下,脉主阳明,脾胃在火热之外,或因本气虚弱,运化不及,或为湿热浊邪之所闭塞,亦令肺肾失养,而火烁于上,湿乘于下,引起肺肾失职,延成痿证。所以,脾胃之地位,亦不容忽视。且其病机亦常常与肺热,肾虚交错。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之谓也。久处湿地,感冒雨露,湿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湿热阻滞,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即《素问·痿论》日:“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之谓也。
  2.脏腑内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成癖,多食辛辣,贪杯饮冷,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运不输,筋脉肌肉失养,发生痿病。或脾胃素虚或久病致虚,中气不足,则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筋脉,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室过度,或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致肝肾精血虚耗,导致筋脉失养,亦可发为痿病。
  3.跌仆损伤跌打损伤,瘀血内阻,络脉不通,筋脉失养,发为痿病。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温热邪气,肺热津伤及跌仆损伤,瘀阻脉络之痿,发病多急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之痿,起病多缓慢。
  2.病位痿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胃)、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脏气虚损为主,也有温热、湿热、痰瘀等实邪为患者。
  4.病势本病因外感温热邪气,湿热浸淫者,病情发展多由筋脉、肌肉及脏腑;因脏腑内伤,气血津液不足,肢体失养者,病势多由脏腑及筋脉、肌肉。
  5.病机转化早期以温热、湿热、瘀血实邪为主的多属实证。久则热盛伤津,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终致阴血耗伤,脾胃虚弱或肝肾不足,从而病性由实转虚,出现虚证。正气虚弱,又易感受外邪,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阴虚无以制阳,虚热内生,或久病入络,络脉瘀阻,或实邪日久伤正,致正虚邪恋,均可形成虚实夹杂之证。病凡由实转虚,由脾(胃)肺及肝肾,为病情逐渐加重。若五脏俱损,出现胸闷气短,发音嘶哑,呼吸及吞咽困难,为脾肺之气将绝之候,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类证鉴别] 
  对此,历代有识之士,如陈无择、张子和、楼英、张景岳等都曾作了甄别。痿证是身体某一‘部分肢体痿弱无力为主要症状,痹证则以肢节或肌肉疼痛为主,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则以半身偏瘫为主,且有中风病史可查。痿证与中风,痹证鉴别示意表

病 名主要鉴别症状病 机
痿 证肢体软弱无力,缓纵不收,久则手不能握,足不任地,病多缓起,较少出现疼痛,拘挛、强直、肿胀不足,肢体失养多因五脏精气
中 风半身不遂,有中风病史,偏半身体肢拘急、无力僵软或有语謇志乱闭塞真气衰,经络
痹 证身体肢节疼痛为主,或兼肿、拘挛、萎缩风寒湿热流注关节 .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不能持重或不能久立、久行,以至痿废,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常有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史,或有药物史,或有家族史,或有跌仆损伤史,或有外感温热病史。
3.男女老幼均可罹患。温热邪气致病多在春夏季节。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作相应理化检查,有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痹病痹病是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畸形,甚或引起脏腑病证为主要表现的病。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病之瘦削枯萎之症。以肢体关节疼痛与痿病相鉴别。痿病虽肢体痿弱无力,患肢枯萎瘦削,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2.偏枯偏枯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不用,即一侧的上下肢同时不用,或左或右。且常伴有口舌喁斜、语言謇涩、肢体麻木、突然昏仆等症。而痿病为四肢不用,左右肢体同时不用,尤以双下肢不用为多见,与一侧肢体不遂的偏枯不难鉴别。
3.痉病痉病是以肢体抽搐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表现为角弓反张,两目上吊。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而不用。有些痉病患者,发病缓慢,症状较轻,但见四肢或手足不时震颤、拘急,手不能持物或持物不稳,步履蹒跚,不能随意动作。但是痉病的肢体不用与肢体或手足的震颤、抽搐并见。而痿证无肢体震颤、抽搐的表现,仅以肢体痿弱不用为特征,两者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以下肢痿躄最为多见,亦有手足并见痿弱的,严重的甚至于足不能任地,手不能握物,久则肌肉痿削,甚至瘫痪。
  一、辨证要点
  (一)掌握本虚及挟邪,分清主次。
  本证以本虚为主,主要为肝肾阴虚生内热和脾胃气虚及血。临床上本证往往兼挟实邪,如挟湿热、挟痰、挟火、挟瘀,多因本虚不运而生。
  (二)辨主证以区别脏府病位 .
  此出《痿论》,录以供参考。
  毛枯发落,喘呼不已一一肺热皮痿。 .
  色赤脉溢,经纵不任地一一心热脉痿。 .
  色苍口苦,爪枯筋挛一一肝热筋痿。
  色黄肉困,肌痹不仁一一脾热肉痿。
  色黑耳焦,腰膝难举一一肾热骨痿。
  二、治疗原则
  痿证属内脏气不足所致,治疗当以补虚养脏为主,治湿、痰、燥、热、瘀等证为辅,
多数情况要标本合治。
  (一)补虚为主 
  补虚是治本之法,当分气虚、精虚两种
  气虚。补中气以生血。即所谓。独取阳明’,不可拘于。泻南补北。而用寒凉。
  精虚:补养旰肾精血,以濡润筋骨。但其中也有先由气血虚引起的,要兼重补睥,勿过用滋腻。
  (二)兼挟证治法
  治疗兼挟证务兼顾本。
  湿热;升清燥湿。慎用滋补,以免助湿。慎用渗利,以免伤阴。
  湿痰:燥睥行痰,禁恣膏粱。
  血瘀;养血行瘀。 ’
  燥热。清燥救肺,切忌刚燥。

  (三)本证虚热较多,阻证较少,应慎施温燥之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起于热病、外伤、久卧湿地、感冒雨露之后,病多属实;凡起病缓,发展较慢,病史较长,或因七情内伤,或劳役太过,或房事过度,或久病耗损者,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凡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肢体肿胀、麻木、疼痛,舌红或暗,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腻,脉滑、数、涩而不畅,多属实;凡症见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腰膝酸软,筋脉驰纵不收,脉虚无力多属虚。临证亦有虚实夹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孰急孰缓,需仔细分辨。
  2.辨病位起病时见发热,咳嗽,咽痛,在热病中或热病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较重,甚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迄今在临床治疗时,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但不能拘泥于此,临床仍须辨证论治。实邪突出者,宜清热、化湿、祛瘀等法以祛邪实;正虚突出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等法,以恢复正气;若虚实夹杂,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一般在邪实祛除之后,当以补虚养脏,调和气血,濡养筋脉为治。
  三、应急措施
  1.有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瓜霜退热灵(林源牌,吉林敦化市制药厂),每次4~6粒,1日3次,小儿酌减。
  2.咯痰困难,呼吸不畅,面色青紫者,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或用吸痰器吸痰,以防痰阻窒息。呼吸表浅无力者,可予吸氧。甚者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者,宜尽早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不得延误病情。 

 (结语)
   痿证首出《内经》,分为五痿,以五志、房劳、湿,热等引起五脏内热所致。所指范围颇为复杂。
  宋。元以后,医家多引经义,畅事阐扬,逐渐认识到,痿由内伤虚证,痿证无寒,痿属肺胃肝肾四脏之恙,治要。泻南方、补北方”等病机理论与治疗法则。突破了《痿论》病因肺热叶焦,治痿独取阳明之蕃篱。
  由于本病是一类以证命名的证候,病机证候可能与虚劳、中风,痹证……等诸证相混,、诸家虽有甄别,但治法仍有掺杂。痿证的主要诊断标准是肢体痿废不用,甚至功能丧失。经义虽然五痿条分缕析,究亦不能截然为判。
  病机方面,湿、热为标,气血阴精亏损为本,兼挟证有痰、瘀等。常见病机有肺被热伤,津不濡脏,湿热乘郁,损伤精气,脾胃不运,灌溉失输,肝肾耗损,筋枯髓少等。病变所涉脏腑多在肺胃肝肾四经,其中肺为标,旰肾为本,脾胃则标本相兼(湿热为标,中虚为本)。 .
  治疗方面,《内经》。治痿独取阳明。,是指清胃火以肃心肺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之燥,去湿热以安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等非一味言补也。丹溪又提。泻南方、补北方。,以补独治阳明之不足。泻南方者指清热法(清肺胃旰肾诸脏之热,非独心君之火),热去则津伤可复,痿废得养,补北方指滋阴法(指滋补诸脏之阴,当然首先是滋肾)水旺则内热自戢。总之,治肺当主清、主润,治胃以补气、增液、升清、运化(去湿)清火,兼用去湿,化痰,治肝肾以滋阴、填精,兼用温润、活血、祛瘀等。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痿病各证候常可兼夹转化。肺热津伤日久不愈,热盛伤津,可致肺胃阴虚,又可伤及于肾,致肺肾阴亏之候;湿热浸淫,邪延日久,累及于肝,可形成肝经湿热之候,湿热日久不除,又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之候,亦可湿热下注,伤及肝肾,成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日久伤及肝肾,致脾肾两亏之候;肝肾不足,阴亏日久,又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或阴阳两虚之候,日久伤及五脏,亦可出现脾肺气绝之危候。久病入络,痿病日久又可致瘀阻脉络之候。
  二、预后
  痿病患者的预后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以感受病邪为主的痿病,发病较快,但通过治疗,邪气逐渐祛除,正气得以恢复,经数周或数月,机体可获得痊愈或基本痊愈。若经数月治疗仍不恢复,治疗更加困难,痊愈的可能性变小。以正气虚弱为主的痿病,发病缓慢,经治疗可中止病情发展或可望机体痊愈,但病程一般较长,须坚持治疗,方能取效。若正气不复,日益虚损,肢痿逐渐加重,四肢俱痿,则患者预后较差,恢复困难。
  痿病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昏迷,需积极抢救,否则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预防与护理]
  本病病因内伤较多,《素问。痿论》言之洋矣i预防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注意恬悛守神,避免七情过极,如悲哀太甚,嗜欲太奢,所求不遂,以致神弛耗损于外,热生于内。
  二、要节欲,避免入房太甚,恣饮酒浆,以及大热远行劳倦,损伤精气。
  三,外感邪热,及时医治,防止邪热久稽,燥金内热。
  四,居处不可卑湿,以及衣着久久冷湿等,以免湿渍肌肉筋脉。
  护理方面,补益精气,需五味调和,不可长期偏嗜,尤其酒酪热炙等。亦勿久恃草木金石之补。此张载人《儒门事亲》,朱丹溪《局方发挥》都有论及。
  (结语)
   痿证首出《内经》,分为五痿,以五志、房劳、湿,热等引起五脏内热所致。所指范围颇为复杂。
  宋。元以后,医家多引经义,畅事阐扬,逐渐认识到,痿由内伤虚证,痿证无寒,痿属肺胃肝肾四脏之恙,治要。泻南方、补北方”等病机理论与治疗法则。突破了《痿论》病因肺热叶焦,治痿独取阳明之蕃篱。
  由于本病是一类以证命名的证候,病机证候可能与虚劳、中风,痹证……等诸证相混,、诸家虽有甄别,但治法仍有掺杂。痿证的主要诊断标准是肢体痿废不用,甚至功能丧失。经义虽然五痿条分缕析,究亦不能截然为判。
  病机方面,湿、热为标,气血阴精亏损为本,兼挟证有痰、瘀等。常见病机有肺被热伤,津不濡脏,湿热乘郁,损伤精气,脾胃不运,灌溉失输,肝肾耗损,筋枯髓少等。病变所涉脏腑多在肺胃肝肾四经,其中肺为标,旰肾为本,脾胃则标本相兼(湿热为标,中虚为本)。 .
  治疗方面,《内经》。治痿独取阳明。,是指清胃火以肃心肺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之燥,去湿热以安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等非一味言补也。丹溪又提。泻南方、补北方。,以补独治阳明之不足。泻南方者指清热法(清肺胃旰肾诸脏之热,非独心君之火),热去则津伤可复,痿废得养,补北方指滋阴法(指滋补诸脏之阴,当然首先是滋肾)水旺则内热自戢。总之,治肺当主清、主润,治胃以补气、增液、升清、运化(去湿)清火,兼用去湿,化痰,治肝肾以滋阴、填精,兼用温润、活血、祛瘀等。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痿病各证候常可兼夹转化。肺热津伤日久不愈,热盛伤津,可致肺胃阴虚,又可伤及于肾,致肺肾阴亏之候;湿热浸淫,邪延日久,累及于肝,可形成肝经湿热之候,湿热日久不除,又可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之候,亦可湿热下注,伤及肝肾,成虚实夹杂之候;脾胃虚弱日久伤及肝肾,致脾肾两亏之候;肝肾不足,阴亏日久,又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或阴阳两虚之候,日久伤及五脏,亦可出现脾肺气绝之危候。久病入络,痿病日久又可致瘀阻脉络之候。
  二、预后
  痿病患者的预后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以感受病邪为主的痿病,发病较快,但通过治疗,邪气逐渐祛除,正气得以恢复,经数周或数月,机体可获得痊愈或基本痊愈。若经数月治疗仍不恢复,治疗更加困难,痊愈的可能性变小。以正气虚弱为主的痿病,发病缓慢,经治疗可中止病情发展或可望机体痊愈,但病程一般较长,须坚持治疗,方能取效。若正气不复,日益虚损,肢痿逐渐加重,四肢俱痿,则患者预后较差,恢复困难。
  痿病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昏迷,需积极抢救,否则预后极差,危及生命。
  【护理与调摄】
  在发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高热病人必要时可予物理降温。若出现神志昏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者,应建立特护,密切观察神志变化,记录血压、呼吸、脉律和出入量等,及时汇报病情变化,以便及时抢救。
  起病缓慢较轻者,应注意劳逸结合,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下肢痿软,行走困难者,可使用双拐扶助站立或行走,站立或行走时应注意避免摔倒而发生意外。对翻身困难的病人,要按时帮助其翻身,以防止发生褥疮。肢体痿软不能随意活动的病人,应由他人帮助活动或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对患肢宜注意保暖。由于肌肤麻木,知觉障碍,严冬时应防止冻伤,用烫壶或热水袋取暖时须防止烫伤。
  患者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肥甘之品,勿饮酒,以免助热生痰。
  应经常同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做好思想工作,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时注意衣着更换以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若感受温热病邪,应立即进行有效的治疗,以防止其传变。身体素虚,易感外邪者,可经常服用玉屏风散,以防感冒。应经常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与房事有常,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精神愉快,增强体质。
  二、康复
  痿病初步治愈或症情稳定者,仍需继续辨证服药,以巩固疗效。并可配合以下方法康复。
  1.食疗康复
  (1)湿热浸淫者可用大麦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煮成粥;或取山药、莲子、粳米各等份煮粥,常服。
  (2)肝肾亏虚者用猪、牛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白糖调服。食欲佳者,亦可用新鲜骨髓加入黄豆适量煮食。
  2.针灸、推拿康复
  以取阳明经腧穴为主,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下肢取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如上肢取肩髑、肩贞、曲垣、合谷、外关、阳溪;下肢取环跳、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阳陵泉、解溪。肺热者,加尺泽、肺俞;湿热者,加丰隆;肝肾阴亏者,加三阴交、太溪;血瘀者,加膈俞、血海。实证者单针不灸,虚证者加灸。上述穴位亦可推拿,手法要平稳,由轻而重,随患者逐渐适应而加大作用力。
  3.体育康复
  对于肢体功能已恢复正常者,应坚持参加适度的锻炼。对于肢体功能未恢复,甚有肌肉萎缩者,可借助各种器械,辅助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现代研究】
  中医的痿病可见于西医神经系统的多种疾病之中。其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等都是当今难治之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概述如下:
  一、中医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以全身肌肉组织原发性变性为主的一组遗传性进行性家族性疾病,以肌肉进行性萎缩和无力为临床特征。是目前公认的难治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属
  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取决于先天。肌营养不良的产生,即由于父母精血亏虚,或染邪毒,致子代“先身生”之精不良,肾气不充的缘故。脏腑因不得肾精之滋养而见诸虚证,如:心主血脉,心气弱心血亏则经脉空虚,症见肩臂抬高无力,膝踝不能提举等,所谓“脉痿”;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虚则筋膜失养,症见诸筋松弛,疲乏无力,所谓“筋痿”;脾为胃行津液,主肌肉,脾气不足则肌肉失充,症见大肉削脱,身重无力,所谓“肉痿”;肺主气,外合皮毛,肺虚津亏则肌肤失润,症见皮毛干枯,所谓“皮痿”;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枯髓减,症见足不任地,腰脊不举,所谓“骨痿”。病虽得于先天,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津精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进一步失养,从而使病情难以恢复,故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即治疗上要重视后天补益,以后天养先天,从而说明脾虚为辨证关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2.临床治疗
  近几年来,样本病例治疗报道逐渐出现,主要有:①辨证分型论治。韦俊报告54例,分脾胃虚弱型,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地龙、当归;脾肾双虚型,治宜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佐以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方用虎潜丸加味为主,并配合西药及针灸治疗。结果显效32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100%(陕西中医,1990,11(7>:300~301)。尚尔寿按三型辨治,除肾虚、脾虚两型外还有肝风型,治以平肝潜镇,疏风通络,健脾益气,自拟复肌汤(胆南星、姜半夏、僵蚕、珍珠母、牡蛎等)、复肌宁粉或片(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牛膝、杜仲、黄芪)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北京中医,1988,<5):5~7)。②专方专药治疗。沙海文以马钱复痿汤为主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占40%,有效12例,占40%,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该方以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改善免疫功能;当归、丹参、川芎等养血活血,改善微循环;熟地、肉苁蓉、地龙、牛膝、杜仲、附子、桑寄生等补肾填髓,壮阳通络,强健腰膝;制马钱子提高骨骼肌紧张度。服药同时还配合针灸推拿以及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82)。③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沙海文等以专方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将本病分成5个证型:以脾肾两虚证为基本证,用复痿汤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强壮腰膝。又根据临床分兼有痰湿内盛、肺气虚弱、风痰阻络、气阴两虚证,分别应用基本方合二陈汤、六君子汤、牵正散、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治疗组200例,自身对照组112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对照组有效率4.4%,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二、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其中以四肢无力者属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邓铁涛为首的课题组从研究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特点入手,分析了233例重症肌无力58个症状的出现率,发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舌淡红胖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其它症状,可见脾气虚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型,从而说明本病以脾胃气虚表现为主,病本于脾胃虚弱。同时邓氏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的反馈信息中,体会到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再发,故认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可损及五脏,向纵深发展。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致复视、斜视;伤肾则致胃关不利,因肾为胃关,致吞咽困难;损及肺肾则见扬音不清以至气息断续、危在顷刻;损及心血则心悸失眠(中国医药学报,1993,(2>:41~43)。
  2.辨证论治
  邓铁涛认为痿病分型不必过杂,应抓住主证,兼顾五脏,治宜重补脾胃,益气升陷,兼治五脏为大法。以强肌健力饮一方统治,随证加减。方药为黄芪、五爪龙、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93,(2>:41~43)。傅玉如等应用起痿方(熟地20g,菟丝子30g,鹿角片10~16g,淫羊藿、当归、党参各15g,制附子10--30g先煎,黄芪30--120g,白术12g,天麻lOg)加减治疗重症肌无力12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18~19)。李燕娜应用补肝强肌汤(胆南星、菖蒲、僵蚕、钩藤、黄芪、杜仲炭等),并口服强肌宁(天麻、全蝎等)治疗129例,治愈71例,显效、有效共5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山东中医杂志,1996,15<6):251)。李忠林分型治疗痿病:脾胃气弱型用黄芪、白术、陈皮等,脾肾阳虚型用西洋参、黄芪、附子、肉桂、熟地、紫河车等,脾肾气阴两虚型用左归丸为主。加减。共治疗42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天津中医,1996,<4>:2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