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今人无事不备古人,唯古厚之气难以及也。”我们面对着古人的原拓,日积月累,就能够不时地慢慢地积累到这种,比如说古厚之气,那种厚重感、沧桑的一些东西。 我觉得写甲骨文,首先一点,要具备一些其他书体的临摹基础和创作基础,然后再来临习甲骨文;第二点,一定要对甲骨文的拓片,包括它的照片要进行研究和观摩;第三点很重要,一定要懂一点文字的构成原则和一些文字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古文字方面的研究。 平常临摹书法的时候就要有一种创作意识,每一次临摹都要有一种新意,一种新的发现,这样的话,你每天才可以吸取不同的新的东西,融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去。 《桂林行》是一首现代(古体)诗,描写的桂林美好的风光,我想这里面也有一些反映精神实质的内容,我即兴写的这首诗还是比较顺畅的,发挥还算可以,因为那字比较大,整个是一个大八尺(丈二)的一个大作品。你像它第一句就是:渡远千峰外,轻舟八桂临。这很大气,一下就把你整个的身心就融入美好的山水之间了。我觉得这种东西还是能够让你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此山此景加上这个内容,创作起来也很放松,也很即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其实对桂林的山,看的不是很重,我恰恰看得比较多的,比较享受的是桂林的这种云雾,和它的田野风光,这叫田园风光。那种田园风光特别好,平坦又有旁边这种远山的起伏,不是那种峻峭震撼人心的东西,恰恰是一种平缓的,一种有韵致的东西。(它的这种味道在里面)你能够感受到,很有味道。生活要有味道,人们说诗意的生活,我想书法当中的味道也是离不开的。 刚才我在这儿写了《烟云供养》,《四壁云山》。你看咱们周围的环境,刚才细雨蒙蒙,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我想这种精神享受和我们身处这种环境之间写得也非常舒畅,顺畅,也很尽兴。“四壁云山”,我们确实感受到这种环境,放眼四野都是云雾缭绕的这种境界。“烟云供养”也是这样,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所以我们写起来,环境、笔墨、心境比较相生相合的这样的一个作品,比较难得的一个状态下写出来的精品了。 我觉得道是成功的门径,道还是我们确立艺术方向的指南。我觉得书艺之道也要合乎自身,合乎法理,合乎科学本真,方可谓天成之道。我想道的本源,我们必须倾心而求之,全力以从之。 现在当今社会,你也知道,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想慢下来生活还不行,环境慢下来也不行,你的心要慢下来,这个很重要。那么心能够慢下来怎么让自己的情绪平缓下来,这个需要你去有一种境界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