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多年前,郑和带着明成祖的圣谕,率领由两百艘大船和两万八千人组成的庞大舰队,满载着丝绸、瓷器和茶叶,从江苏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拉开了世界风帆舰队史上最大规模的壮举——下西洋。 ![]() 然而,由于郑和下西洋史料的严重缺失,六百年前的空前航海壮举,依然存在很多谜团,至今无法解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奇迹——郑和七下西洋留下的最后三大谜团。 ![]() ![]() ![]() 第一次是首航途中经过旧港时剿灭海寇陈祖义,这是七下“西洋”中惟一的海战。当时旧港盘踞着一群海盗,头子叫陈祖义,以劫掠过往商船,杀人越货为生,无恶不作,严重阻碍了海上交通。当郑和船队经过时,陈祖义竟打算偷劫宝船。郑和指挥舰队,聚而歼之,大败敌五千余人,擒获陈祖义,押解至南京处决,彻底消灭了这股海盗。当地百姓和过路商客无不称赞传颂,郑和声威随之大震西洋。 第二次是活捉来犯的苏干剌。一次,郑和船队来到苏门答腊,正巧赶上苏门答腊国内乱。亲王苏干剌率万人夜袭郑和船队。郑和一面沉着应敌,一面派人通报新国王,援兵很快赶到,两相夹击,苏干剌未及还手就被生擒。 第三次是在锡兰山国,国王亚烈苦奈儿一直对郑和船队的宝物垂涎三尺。当郑和船队由阿拉伯海返航途经锡兰岛时,国王用五万人围困船队,郑和率三千人马突袭首都,俘虏国王。 这几次冲突遭遇都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郑和船队在整个航行中是本着和平友好,平等往来的目的进行国际交往的。 ![]() ![]() ![]() 据学者研究,第一次下西洋是明成祖为了与更多国家和地区交流、结好,宣扬“天朝上国”的优越性;其后的几次是为了加强联系,并进行通商;因为前来中国朝拜进贡的各国使节和商人剧增,明成祖命令郑和将他们护送回国,并进行进一步交流,因而促成第五和第六次远航。而最后一次远航,是宣德皇帝为了延续永乐皇帝的丰功伟绩,而命郑和远航。可以说,每次出航的主要目的都是与各国和平交流,同时进行一定的商业贸易,但每次的具体目的又略有区别。 ![]() ![]()
![]() 郑和去世后不久,宣德皇帝便“驾崩”。宪宗时,于成化九年,意欲重下西洋,向兵部调阅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三日不得”,兵部尚书项忠慌忙追问,库吏回答“丢失了”。兵部侍郎刘大夏在旁插言道:“丢了便是丢了,下西洋耗资巨大,对国家有何益处?”项忠无言,只好以散失奏复皇帝。 其实这件事正是刘大夏偷着干的,听说宪宗调阅下西洋案卷,刘大夏便抢先将有关郑和出使西洋的所有资料由库房提出,一把火烧个精光!还把这种愚蠢的行动,说成是为国家做了件好事。大批的珍贵资料从此灰飞烟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 其后,明朝多年征战导致国库亏空,以及倭寇的侵扰,下西洋活动遭到保守势力强烈反对,明朝统治者被迫放弃了远洋航海,后来甚至“寸板不得入海”。至清朝,更是完全闭关锁国,中国从此退出了“大航海时代”。 猜 你 喜 欢 信息来源:互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