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丨季羡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金贝壳bf6un0sx 2017-08-03

季羡林先生在书房看书

说起季羡林,离不开“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的称谓。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学界评论他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然而除去这些显赫标签,真实的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所思所感所悟何从窥视?季羡林曾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看来也唯有在他的著作里,我们才能读到一个更真实的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清华园日记》是季羡林先生1931—1934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与每个平凡的人一样,学者季羡林也有自己的青涩年华,日记里跃动着的是一颗鲜活生动的心,所有时下青年人的苦闷与热闹、狂狷与真情尽在其中。

书中详细记录了季羡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对枯燥的外语学习的的逃避也都一吐为快,读来感觉亲切有味。

留德十年

季羡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牛棚杂忆

季羡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小书”。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书写历史,用极为真切、理智的笔触去描写发生他和他身边一群知识分子身上的事,同时对于这段经历有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无疑,这是一本非常可贵的书稿。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季羡林

重庆出版社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

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一生的远行

季羡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生的远行》讲述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本书集中收录了季羡林的系列游记,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六十年代的非洲、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泰国,每个系列都由一组文章构成,旅行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于是游记也成为作者生命本身的一种记录。

《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

武汉出版社

《季羡林谈佛》讲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和印度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宗教不是一种神秘化的信仰,而是对仁爱,宽容,真实的执著与追寻。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以一个语言研究者的身份研究佛教,并通过原始佛典的语言現象来探讨佛教的传布与发展,找出了佛教演变的规律,是中国人研究佛教的入门读物。

《读书·治学·写作》

季羡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集结了季羡林关于读书、治学和写作方面的心得,另收录了他对陈寅恪、胡适等人治学理论的论述。做了一辈子学术研究的季羡林,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坦诚地拿出来与人分享,于广大学生和学者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

《季羡林的诗意人生(4册)》

季羡林
鹭江出版社

《季羡林的诗意人生(4册)》包含《莫问他乡与故乡》、《月下清荷檐下猫》、《忆着烟村旧风景》、《寸草丹心万里程》四册书。一本书一个主题,分别从辗转他乡与故乡的人生经历、从怯懦的童年到从容的晚年的成长历程、饲养猫狗的生活闲趣、体察天地山川的有感而发四个角度,展现一个立体、真实、可爱的文化老人——季羡林。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4册)》

季羡林
鹭江出版社

《季羡林谈智慧人生(4册)》包含《繁华落尽是孤独》、《沧桑阅尽话爱国》、《坐拥书城意未足》、《一蓑烟雨任平生》四册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

《季羡林命运沉思录》

季羡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季羡林命运沉思录》内容包括“缘分与命运”“机缘与邂逅”“岁月与生死”“记忆与幽思”四个部分,透过身边的人与事,引发对命运、机缘、生死的深刻思考。

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引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精彩推荐“季羡林最爱的十本书”

识别上方二维码,查看季羡林先生的线上书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